救市“三劍客”同框的危機解讀:讀《滅火》有感

作者: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導、董輔礽講座教授 管濤

相關圖書:《滅火:美國金融危機及其教訓》



2008年金融危機已過去了十多年。當年救市“三劍客”——時任美國財長亨利·保爾森、紐聯儲行長蒂姆·蓋特納和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之前均先後出版過書籍,回顧了危機過程中的政策制定、措施應對和協調策略,為了解這場危機提供了大量鮮活的資料。

最近,他們強強聯手、聯袂出版了《滅火:美國金融危機及其教訓》(Fire Fight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its lessons)一書,將財政部、美聯儲(含紐聯儲)的工作交叉印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系統梳理了危機處置的全過程。正如他們在《序言》中所說:“金融危機再次爆發的部分原因是,我們已經將它遺忘。我們再次把它記錄下來,是為了向大家傳遞從過往經歷中總結出來的一些重要經驗教訓。希望這些經驗教訓可以讓大家保持新鮮的記憶,並在未來幫助危機化解者保護經濟免受金融危機的破壞”。

事非經過不知難

對於2008年這場危機,各方批評較多的是,政府部門對於危機預見性差、政策反應太慢、救助後遺症較多。然而,很多事情說易行難。總體而言,危機應對主要面臨以下挑戰:

一是危機預防難。金融危機應對的最佳策略是不發生危機。然而,金融體系天然具有脆弱性,容易出現順週期的過度冒險行為。在繁榮時期,政治家們對於加強任何形式的金融監管都沒有興趣。同時,利潤豐厚的金融業也會努力為自己辯護。書中披露,對於房地美和房利美經營模式存在的問題,其實財政部和美聯儲早有察覺,也有改革動議。但在問題充分暴露之前,這些機構通過院外遊說,阻止了改革議案的通過。這些改革直到“兩房”被接管時才得以實施。

救市“三劍客”同框的危機解讀:讀《滅火》有感

二是取得共識難。投資者總是會給財政部和央行施加壓力,要求它們採取更多的行動,以提振市場信心。而政治家們則會要求它們採取更少的行動,從而給投機者教訓。因此,政策制定者經常陷於無論做與不做,都會被批評的尷尬境地。同時,政策制定者也不能完全相信從市場參與者那裡聽到的信息,因為即使最為可信的人,也會有意無意地宣揚他們的主張。

三是時機選擇難。優勝劣汰是市場自然選擇。但是,在任何一場危機的早期,對於個別機構的失敗、金融市場的波動,很難甄別其會不會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因為危機不會宣稱自己是一場將自我焚燬的森林大火,也不會表明自己是一場可能摧毀金融體系核心的噩夢。出手早了,可能鼓勵進一步冒險;出手晚了,又可能導致信心危機傳染。有時候,一些小機構的倒閉,也可能引發大蕭條重現。政策制定者需要在危機發展過程中逐漸弄清楚這一點。

四是政策協同難。這場危機大多發生在銀行體系之外,不屬於美聯儲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管轄範圍,財政部也缺乏對問題機構處置的足夠權限。所以,危機初期,主要是引導私營部門自救,或者按照白芝浩法則為符合條件的私營部門提供流動性支持。對於有些風險狀況,財政部與美聯儲也是有心無力、愛莫能助。後期,因為出現了一系列極端市場情形,才贏得了跨黨派的政治支持,財政部和美聯儲才獲得了更多的緊急授權。他們書中感慨,如果沒有美國最終成功動員起來的協調一致的、強有力的救助,金融危機造成的損失會更大。在金融救助中玩弄政治是可怕的,但放任經濟蕭條只會更加糟糕。

不得不說的故事

2008年9月15日星期一凌晨一點四十五分,雷曼兄弟公司申請破產。這是壓垮美國金融體系的最後一根稻草。有人說,雷曼倒閉是源於財政部和美聯儲不肯援手而犯下的愚蠢錯誤。甚至有人猜測,因為出身高盛的保爾森與雷曼之間的個人恩怨,而故意放任其破產。本書披露了雷曼倒閉的前因後果,並從中汲取了一些經驗教訓。

雷曼兄弟是一家監管鬆散、高槓杆率、關聯緊密的非銀行金融機構。財政部和美聯儲自2007年夏次貸危機爆發以來,一直試圖阻止這樣一傢俱有系統重要性的金融機構倒閉,但最終未能躲過這場噩夢。

救市“三劍客”同框的危機解讀:讀《滅火》有感

究其原因:一是雷曼兄弟沒有找到願意並能夠承擔其債務的大買家。二是當時國會沒有授權政府支持雷曼兄弟,財政部無權向其注資,也無法向其購買資產。三是雷曼兄弟沒有足夠的可靠抵押品,美聯儲無法向其提供流動性支持。四是雷曼兄弟不是商業銀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無法接管,為其債務提供擔保,並對其進行有序的清算。五是由於擔心道德風險,對於危機救助存在較大政治分歧,甚至雷曼倒閉時,媒體還為政府抵制了用公共資金救助一家破產企業的誘惑而歡呼。

雷曼的故事告訴我們,大不一定是壞事。如果前期沒有摩根大通、美林銀行和富國銀行等大行介入貝爾斯登、美林、美聯銀行等問題機構的救助,危機恐早已發生。雷曼兄弟就是因為體量太大,私營部門難以自救。同時,讓不負責任的投機者為自己的過失付出代價固然值得讚賞,但反應不足比反應過度的代價更大,其危害性也更大。正是因為雷曼破產明顯加速了這場危機,才使得財政部和美聯儲從政府獲得相關授權成為可能。當然,事後來看,如果早些採取行動,或許能夠避免更糟糕的情形發生。

對於“陰謀論”的說法,他們在書中澄清,保爾森放話納稅人不會給雷曼兄弟的交易買單,是一種談判策略,試圖鼓勵私營部門儘可能地承擔雷曼的不良資產,以增加貝爾斯登式救援行動的可行性。如果明確說這是私營部門自己的責任,可能會加劇擠兌風險。至於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市場有時間為雷曼破產做準備,並非是低估了雷曼破產造成的危害,而是要淡化財政部和美聯儲無力救助雷曼的現實,以避免市場恐慌。書中還披露,保爾森的弟弟亨利·保爾森是雷曼兄弟的高級副總裁,因雷曼倒閉承受了巨大財產損失。

迎接下一次危機

美聯儲前主席耶倫在離任前,曾說有生之年再難見金融危機。後來又補充說,是再也看不到如同2008/09年那樣的危機了。然而,救市“三劍客”似乎沒有她那麼樂觀。他們坦言,金融危機永遠無法避免,因為它是人類情感和認知的產物,也是人類作為監管者和政策制定者不可避免失誤的產物。因為金融依賴於信心,而信心總是脆弱的。儘管試圖控制過度槓桿和冒險,但這種過度槓桿和冒險通常反映出整個市場的過度樂觀,監管者和政策制定者也無法倖免。而狂熱和恐慌都具有傳染性,導致市場在上漲時過度上漲、下跌時過度下跌。

救市“三劍客”同框的危機解讀:讀《滅火》有感

他們在回答美國是否做好了應對下場危機的準備時表示,答案是“既有,也沒有”。首先,決策者需要對他們在識別和糾正危險的傳染性信條方面的能力保持謙遜,如果泡沫容易被識別的話,投資者就永遠不會陷入泡沫之中了。其次,即使有非常充足的資本緩衝、處置意外突發最有力的防禦措施,也不足以低於全面的擠兌。

再次,無論是監管科技還是審慎監管,都無法使金融體系免受人類與生俱來的想象力缺失和記憶侷限的影響。最終很可能是我們在努力尋找系統性風險,但它往往會先找上我們。第四,這場危機證明了白芝浩理論的侷限性,但危機時很多緊急權力已經被限制甚至取消,這將嚴重削弱危機管理者的緊急處置能力。如果需要臨時授權,勢必要經歷繁瑣的、不確定的立法程序。第五,美國的財政貨幣政策已經用到極致,凱恩斯主義的武器庫如今看來將受更多限制,不足以應對下場嚴重的危機。

針對既要防止危機發生,又要在危機發生時減輕損害,他們建議:第一,進一步健全金融監管,避免市場參與者將風險轉移到更為寬鬆的監管領域。第二,華盛頓需要鼓起勇氣,用幫助結束上次危機的工具重新儲備應急武器庫,這將是政府平息恐慌的最有力武器。第三,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在下場危機之前修復其頂層經濟體系,包括嚴肅財政紀律、縮小收入差距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