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泄愤,竟让人挖了徐茂公的坟,为何见到陪葬品直呼徐狡诈?

tanyou1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她全力排挤朝堂上的异己,所以当时的情况是,谁不站在武则天这一边谁就要倒霉。可是有一个人,他生前本是支持唐高宗的,也表示这个人并不是武则天的敌人,可是在他死后,武则天却在他的墓中看到了一件衣物,让武则天彻底看透了此人的用心,并骂他是一个狡诈的人,这个人就是徐茂公。

其实徐茂公在李渊时期就开始为大唐效力,他对李渊忠心耿耿,李渊为了表彰徐茂公,就赐他李姓,这在古代是莫大的荣誉,徐茂公就是徐世勋,因为“世”字在李世民时期犯了忌讳,所以就改名为李勋,以下统一称作徐茂公。徐茂公算是三朝元老,他86岁离世,离世之前他嘱咐家人丧礼不可以大操大办,要一切从简,而且徐茂公还要求自己死后要穿常服下葬。本来这些要求都很正常,可是徐茂公还有一个特殊的要求,就是要在他的棺木中摆上一件朝服,这样做表达了他对朝廷的忠心以及自己的清廉。

可是不想徐茂公的后代李敬业居然公然挑衅武则天,还发兵谋反,让武则天大为震怒,所以武则天夺去了所有赐给他家族的荣耀,还将徐茂公的坟墓给掘了。在将徐茂公的棺木打开后,武则天看到了里面放着的朝服,当时武则天更加气愤,她还随口骂徐茂公是一个狡诈之人。

武则天之所以这样认为也是有原因的,徐茂公穿着常服下葬想要表达自己的清廉无可厚非,可是当在旁边放着朝服就有其他深意了。武则天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她一眼就看出了徐茂公的心思,原来徐茂公就是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武则天的不认可,徐茂公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过世,所以在离世时不穿朝服下葬,而摆放的那件朝服明显就是要穿着去见李世民的,他的这个做法就是在表达在他心目中只敬重唐太宗。

其次徐茂公是一位有情有义之人,而唐太宗也是看中了他这一点而信任他,唐太宗在离世之前还将李治交给了他,希望徐茂公可以辅佐李治好好治理国家。当时徐茂公向唐太宗承诺自己一定会尽心竭力为李治效力,而徐茂公后来也确实履行了自己的承诺,李治在朝堂上的所作所为徐茂公都支持,就连废除王皇后并立武则天为皇后时徐茂公也站在了唐高宗这一方。可是直到武则天看到徐茂公的棺木后,才清醒的认识到,原来徐茂公心目中根本就没有将自己和唐高宗放在眼里。


历史小地主


徐茂公作为唐初名将被赐李姓,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得以高寿善终,可是死后不久她的坟却被武则天让人给挖了,不挖不要紧,挖了倒是惹得武则天大怒,直呼他狡诈!

当初唐高宗李治宠爱武则天,想着立她为皇后,遭到群臣反对,当唐高宗愁闷不展时,徐茂公的回答让他喜出望外!徐茂公只说了一句“此乃陛下家事”,这功勋元老都这样说,李治就理所当然的不用听别人的,自己拿主意立武则天为皇后喽。所以从这个当面讲,徐茂公对武则天是有恩的。669年,徐茂公去世,享年76岁,谥号“贞武”(这个谥号起的很有意思),陪葬昭陵,高宗亲自登楼送葬,痛哭不已。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徐茂公不愧深谙为臣之道,懂得帝王心思,也看懂当时形式,所以顺水推舟送人情。可是他的后代们却没长他的心眼儿,辜负了他的一片苦心。

684年,武则天废唐称帝,引起天下不满,很多人反对,徐茂公的孙子徐敬业白白承袭了爵位却给祖宗和后代们带来灾难。也许感觉自己树大根深,公开起兵,请骆宾王写了著名的《讨武曌檄》,领头讨伐武则天,当然结果是反被武则天给灭了!

武则天发起威来谁都不认,铲除徐敬业后,连同徐茂公的坟也连根端了,可是挖开徐茂公的坟,却发现里面穿的常服和朝服一套,也就随葬五六匹马十个木偶,简朴的让人找不到一点把柄。而就这点东西尤其那件朝服恰恰表明了徐茂公对李唐的忠心!“死倘有知,亡著此奉见先帝”的遗言中只有先帝让武则天气愤,可是这种醋吃的太离谱了,人家总不能再多一句“和武帝”吧!就算是预见到了也不能说出来啊!对此武则天也只能鼻子里出气“老狐狸”了!本来这种迁怒就显得过分了!

好在后来李显复位恢复了徐茂公的爵位和李姓,重新安葬,享高宗庙庭。徐茂公的亡灵经过这一番折腾终于清净了!


墨梅逸清寒


神机妙算的徐茂公对武则天有恩,死后却被武则天下令开坟斩棺,这是因为徐茂公的孙子徐敬业起兵造武则天的反,武则天为了泄愤让人挖开徐茂公的坟墓,没想到挖开之后气的大骂徐茂公老奸巨猾,武则天在徐茂公墓里看到什么这么生气?


徐茂公名世勣,字懋公。归顺唐室后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再后来李世民登基,为了避讳去掉了中间的世字,改名为李勣。

李勣和唐初的名将李靖并称,为李唐开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战功,曾立下三大功绩:一是两击薛延陀,二是大破东突厥,三是击败高句丽。唐太宗李世民在封功臣时,李勣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

李勣家本是富豪,在他17岁的时侯,看到天下大乱就近投奔了瓦岗寨的翟让,帮助翟让扩大势力,再后来蒲山公李密参于杨玄感反叛失败,跑到瓦岗山取代了翟让的位子,此后李勣帮忙出谋划策,攻下黎阳,开仓放粮,十天时间就招募到二十多万人,李密的实力大涨。

公元619年,李密跟王世充交战失败,选择归降占据关中称帝的李渊,李密原来所占的地盘都成为李勣所有,李勣却没有选择据地称王,而是也选择了归顺李唐,他没有直接把土地、人口上表献出给唐高祖李渊,而是派使者先交给李密,让李密自己献给李渊,这样功劳就是李密的,李渊知道原委后,赞叹李勣是个纯厚的良臣,下诏为李勣封赏,并赐姓李。

再后来李密反叛李唐被诛杀,李勣跟李渊上表说要去帮李密收葬,李渊同意了他的请求,李勣没有因为害怕李渊的猜疑,为旧主李密收葬的行为再次说明李勣是个忠义之士。

李勣归顺李唐后,跟随李世民平定四方,为李唐开疆拓土,深得李世民的厚爱,有一次李勣得了急病,李世民去看望他,看到验方说要用胡子烧的灰当药引,李世民当即剪下自己的胡须做药引。李世民又曾经在闲暇中设宴,把太子李治托负给李勣,可见李世民对李勣的信任。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重,害怕太子李治驾驭不了李勣,就使了一招先抑后扬的招,将李勣贬为外官,出任叠州都督。等到李治即位后,再由李治召李勣入朝,委以重任,这样李勣就蒙受了唐高宗李治的恩惠,李勣自然会对李治感恩戴德,为李治尽力。


李勣在武则天立后这件事上给了她很大帮助,唐高宗李治想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受到群臣的反对,李治很郁闷,就跑去问李勣,李勣回答道:“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李治因此下了决心立武则天为后,那些反对立武则天为后的大臣们后来都遭到了武则天的清算,而李勣因此更加得到李治和武则天的信任。

李勣颇有知人之明,对自己所喜欢的孙子李敬业曾经下过评语:“破我家者必此儿。”公元669年,李勣病逝,享年76岁,唐高宗李治为他举办丧事,辍朝七日,并赐陪葬昭陵。

后来果然如李勣预言,唐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先是废了唐中宗为庐陵王,立李旦为帝,又由自己临朝称制,李勣的孙子李敬业起兵造反,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了一篇著名的《讨武曌檄》号召天下,武则天为了泄愤,将怒火发泄到死去多年的李勣身上,下令削去李勣的官职封爵,还令人挖开李勣的坟墓。


武则天本想着挖开李勣的坟墓看看李勣有多少陪葬品,好安个贪婪无妄的罪名来反击李敬业,不料挖开李勣坟墓后,众人却傻了眼,李勣的陪葬品简单的不得了,只有一件朝服和十个木偶,这对于厚葬成风又位高权重的古人来说是寒酸的不得了,武则天直呼李勣老奸巨猾,李勣陪葬品只有一件朝服表明他就算死了也想着拜见先帝,他是忠臣,现在武则天来挖他的坟,让武则天显的更加卑劣,更加阴损,是极其不道德的。

武则天为了泄愤挖开李勣的坟墓,更是成就了李勣的名声,自然大为窝火,所以大骂李勣狡诈。武则天死后,唐中宗为李勣追复官爵,并重新安葬。


历史红尘


徐茂公是唐高宗李治最为信任的大臣。徐茂公去世时,高宗登未央宫城楼为其送葬,望灵车痛哭。彼时,武则天尚未称帝,徐茂公也对大唐忠心耿耿,两人之间并无仇隙,为何武则天会剥夺其官职、挖其坟墓呢?坟墓中又究竟挖出了什么,让武则天直呼其狡诈?且都听我慢慢道来。

纯厚忠义徐茂公

徐茂公本名徐世绩,字懋功,但民间大多称其字为“茂公”。徐茂公这个称呼,在隋唐演义中见得较多,而事实上在史书中都称他为李勣。徐茂公生在隋朝末年,生在富豪之家,与其父均为富而仁,时常接济穷人,那怕与他们素昧平生。

在茂公十七岁时,隋朝天下大乱,他与好友王伯当认为当时的李密是难得的英雄,遂结伴投奔李密。但我们知道,李密并非能成大事之人,后为王世充所败,就归顺了李渊。李密归顺李渊后,李密原所占有的地盘都由徐茂公管理着。徐茂公本可以凭着手中的地盘做为投奔李渊的本钱,但他认为这应该是李密的,所以也应该由李密献给李渊。于是将所辖土地、军民等一一造册送去给李密,由李密呈报给李渊。

李渊知道这件事后,极为赏识徐茂公,称他为“纯厚的臣子”。

后来,徐茂公旧主李密背叛李渊而被杀,徐茂公上表李渊请求为李密举办葬礼,为李渊所同意。徐茂公遂披麻带孝与李密的旧部下安葬李密于黎山南面,并等到丧期过后才离去。这种对旧主的忠义也得到了李渊的认同,李渊对他就更为信任,于是赐他姓李,是为李世绩。后来李世民当上皇帝后,为避讳改为李勣(音绩)。

李勣在生时经历了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均忠心耿耿,深得三位皇帝的信任和倚重,算是国之“长城”。

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何痛恨李勣,要挖其坟墓呢?

李勣对大唐王朝忠心耿耿,大唐也待他不错。前面说到,李勣去世后,高宗皇帝亲自登城楼痛哭。也就是说,李勣在武则天登上帝位前就死了,自然也不会影响到武则天登位而招致怨怒。那究竟是为何武则天要挖李勣的墓呢?这都缘于李勣那坑爹的儿子徐敬业。

徐敬业,按道理该叫李敬业,但武则天把李勣的赐姓给剥去了。所以李勣也该叫回徐世绩,自然,李敬业也就变回了徐敬业了。所谓虎父无犬子,李敬业从小就善于骑射,有才华,颇有其父亲徐茂公之风采。

公元684年,也就是光宅元年,武则天废掉了唐中宗李显,立李旦为皇帝,然后自己以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准备以此为跳板登基称帝。她的野心引起了大唐宗室及一些大臣的不满,他们急需一个人起来带头反抗。身为开国大臣后代的李敬业就承担起了这个重任。

李敬业在扬州以已经死去的太子李贤的名义倡仪天下而起兵。这李敬业还是善于为自己的起兵制造舆论氛围,让手下的文人骆宾王写下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此文慷慨激昂,历数武则天篡位的宗宗罪恶,其中“罄竹难书”就出自此文中。文章一经发布,响应者众,很快李敬业手下就发展为数十万军马。(至于骆宾王,就是写下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那个神童)

后面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李敬业后兵败为部将所杀,武则天顺利登上皇位。

虽然武则天最终获胜了,但对李敬业那是恨之入骨,下召剥去李敬业的赐姓,恢复姓徐。连带着将徐茂公都一起恨,追削去了徐茂公的爵位,还将徐茂公的坟墓挖开,将其棺材砍破。

那武则天为什么直呼徐茂公狡诈呢?

儿子谋反,老子当然不能幸免,最好是再找出老子当初不轨的证据那里更好,对于徐茂公,武则天就是这么想的。当然,徐茂公一直忠心耿耿,要找到他谋反的证据不现实,那就找看他有没有贪赃枉法。要找到这个证据,最好的就是看下他的坟墓中有没有陪葬下巨额财富。

可是等武则天派人挖开了徐茂公的坟墓,却发现,里面只有十个木偶和一些不值钱的随葬品。

而最值钱的是一套大唐的朝服。很明显,徐茂公让人在他死后的墓穴中放入朝服,就是要在阴曹地府也要以臣子之礼侍奉着大唐的皇帝。

也就是说,武则天不但没有找到丝毫徐茂公贪赃枉法的证据,反倒是更证明了徐茂公的忠心。看到这点,武则天也无话可说,只能在心里暗骂徐茂公真是狡诈啊。


挚守静笃


武则天并没有说徐茂公狡诈。因为徐茂公死的时候,他的坟墓里埋的是什么,武则天都知道,武则天既然都知道,也就不会因为徐茂公的陪葬品而大吃一惊,怀疑他生前死后的不同了。

徐茂公,也就是李勣,可以说是隋唐时期第一流的人物,他先后辅佐过翟让,李密,李渊,李世民,李治。尤其对于唐朝来说,他是三朝老臣级别的大功臣。

对唐高祖李渊来说,他主动让李密献上了他当时占领的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这些地盘,让唐朝不费一枪一卒占领了广大的中原和长江以北地区。并且后来李勣为唐朝坚守这一地区,阻止王世充窦建德等人对唐朝的进攻。

对唐太宗李世民来说,他跟着李世民,先是平定了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等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了天下,后来又跟李靖联手,打败了突厥和薛延拓,立下了汗马功劳。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隋朝皇帝费了千辛万苦修建长城,以图抵御突厥的进攻,这是舍本求末,因为他们不懂得重用人才,我大唐有李勣和李靖这样的人才,根本就不需要长城。

对唐高宗李治来说,李勣是仍然可用的老将,他帮助唐朝平定高丽的叛乱,稳定了辽东的局势,使高丽彻底俯首称臣,大唐周朝都稳定起来了。他一直为唐朝出力到七十六岁,七十多岁还带病带兵去高丽平叛。

但是,李勣是一个懂得收敛自己的人,更懂得为身后的子孙着想。

别的人,像房玄龄,杜如晦等等,为身后的子孙谋取了富贵,可是他们的子孙不争气,没多久就把家给败了,李勣吸取了这个教训,他告诫子孙,千万别学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子孙。

因此,李勣对他的儿子说,我这些子孙,你都给我看管好,如果哪个品行不端,乱结交坏人,赶紧报告给我,我好来得及打一顿教训一下。

我有如许豚犬,将以付汝,汝可防察,有操行不伦、交游非类,急即打杀,然后奏知。

李勣活着的时候是这么要求子孙的,对于自己死后的事,也考虑了很多。

他临死对儿子李弼说,我看别人家死的时候,都埋了很多金银财宝,是给后代留点出路,咱们家不用这样。

至于自己死后怎么安葬,用什么陪葬品,他也安排好了,他对儿子说:

又见人多埋金玉,亦不须尔。惟以布装露车,载我棺柩,棺中敛以常服,惟加朝服一副,死倘有知,望著此奉见先帝。明器惟作马五六匹,下帐用幔布为顶,白纱为裙,其中著十个木人,示依古礼刍灵之义,此外一物不用。

李勣死的时候,唐高宗特赐他陪葬唐太宗的昭陵,还赐给他“东园秘器”,这东园秘器,是皇家御用或特别赐给功臣的皇家棺材,你说武则天能不知道里面都放了什么吗?还用打开棺材看,大吃一惊嘛?要知道,武则天当时已经参政,这么大一个功臣死的事,她能不参与?

李勣出葬的时候,唐高宗带着皇太子和文武百官亲自给他送葬到未央古城那里,还为李勣设祭。李勣的坟墓,唐高宗也是特别赏赐仿照卫青和霍去病设计的。坟墓的外形,堆砌出来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的形状,以表彰他抵御和攻打突厥、薛延陀的功劳。

至于李勣被武则天挖坟泄愤,这件事就得怪他儿子和他孙子了。

李勣告诫他儿子,他死后为自己管教好李家子孙,结果他儿子没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李家出了几个不肖子孙。最突出的就是徐敬业。

徐敬业因为被武则天贬官,怀恨在心,于是联合自己的兄弟,在扬州聚集了一帮人,包括大名鼎鼎的骆宾王,这些人都特别痛恨武则天,于是他们在扬州造反,打着庐陵王的名义,招兵买马,占山为王,反对武则天。

这个庐陵王,是唐高宗的第七个儿子,唐高宗时期第二个太子,第一个太子章怀太子死后,他继任太子,唐高宗死后,他继位为唐中宗,可是被摄政的武则天废除为庐陵王。后来传说他被武则天害死了,所以徐敬业打着他的旗号反对武则天。实际上他并没有死。

徐敬业后来聚集了十多万人,引起了武则天的重视,武则天派三十万大军南下,将他们剿灭。

由于武则天对徐敬业恨极了,所以,把李勣和李勣儿子们的爵位、封号全部都夺回,还打开李勣的棺材泄愤。

武则天当然知道徐茂公棺材里没什么东西,她只是学习伍子胥鞭尸泄愤而已。

说什么武则天大吃一惊,觉得李勣狡诈,不知道哪里传来的野史瞎说,有点无稽之谈。

倒是唐朝野史笔记曾记载,武则天铲平徐茂公墓以后,大雾连起三日,吓得武则天赶紧给关上了。

参考书目《旧唐书》《隋唐佳话》


西堤君


武则天并没有说徐茂公狡诈。因为徐茂公死的时候,他的坟墓里埋的是什么,武则天都知道,武则天既然都知道,也就不会因为徐茂公的陪葬品而大吃一惊,怀疑他生前死后的不同了。对唐高祖李渊来说,他主动让李密献上了他当时占领的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这些地盘,让唐朝不费一枪一卒占领了广大的中原和长江以北地区。并且后来李勣为唐朝坚守这一地区,阻止王世充窦建德等人对唐朝的进攻。 李绩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三朝元老,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唐高宗李治倚之为长城。李绩死后唐高宗辍朝七日,赠李绩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徐茂公生前为人厚道,他所得赏物,大都分赐手下将士;大功有成,经常将功劳推给于别人。但是徐茂公的长孙徐敬业不肖,最终导致他死后不得安宁,被开棺戮尸。 武则天派人将徐茂公的棺木打开后,发现他的棺木里的东西非常的少,身穿平常的衣服,随葬的器物只有马五六匹,账里有十个木偶,另外就是一套朝服。武则天将他的坟墓扒开,让外人知晓,展示出武则天心胸的狭窄,虽然徐敬业起兵反抗自己,但是其反对的是她夺得大唐的江山统治权力,而不是为了自立为皇,最终被她消灭掉了,武则天还把他爷爷的坟墓掘开,实在是不得人心,寒了很多老臣忠臣的心,所以武则天才骂徐茂公狡诈,其实我看是武则天自己下不来台了,在自圆其说罢了。


不懂230396344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简单,主要体现了武则天的一次错误决定和徐茂公的高远眼光!


简单介绍几句徐茂公

徐茂公很有能力,最初他加入了瓦岗军,和首领李密混,后来李密降了大唐,徐茂公随之加入了李唐,他很受大唐朝廷的重用,还被赐姓李,后来就改名叫了李勣(jì)。李勣忠于大唐,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他拒绝参加到兄弟相残之中,最后李世民胜出,仍然重用他。李勣随李世民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后又大破东突厥、高句丽。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累封英国公。

就是这样的一位三朝元老,配享太庙的大神,在死后却遭到了武则天的羞辱,不过,最后受到羞辱的却是武则天,这正是题主说的徐茂公“狡诈”。

得罪了武则天

李勣有一个孙子叫李敬业,在武则天临朝执政时,他站出来反对武则天,与他一起的还有其弟徐敬猷、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等人,骆宾王写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以号召天下,一时间讨伐之声四起,李敬业很快聚集了十万大军,讨伐武则天,武则天则派遣30万大军进行征讨,两军交战,最后李敬业不敌武则天,败下阵来,最终属下砍头献给了武则天,在这其间,武则天剥夺了他的李姓。

徐茂公受到牵连

武则天对李敬业很恼怒,她恨李敬业造反,做了不好的榜样;她恨骆宾王的檄文,将她骂的体无完肤。武则天怒不可遏,一心要惩治李敬业,却无处发作,苦思后,她觉得挖开徐茂公的坟墓,在武则天料想,徐茂公为官多年,陪葬品定然丰厚,正好借此发作,收拾徐茂公一脉。

当徐茂公的坟墓被挖开后,武则天傻了眼,徐茂公的陪葬品只有一身大唐官服和是个木头人。这样忠于大唐、清廉处世的做法,让武则天无法发作,气的武则天大骂一声:“徐茂公,狡诈!”


结语

中国历史唯一的女帝,被李敬业讨伐也是无可厚非,女帝王武则天自作聪明想收拾徐茂公一脉,最终却闹了一个掘忠良坟墓的骂名,她又如何能不恼怒呢?


我是野史日记,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欢迎关注!


野史日记


政治从来都是血腥的,从来没有你浓我浓温情脉脉,血腥与残酷是围绕政治斗争的唯一主线,每一名成功的政治家都是冷酷到底的人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皇武则天也不例外,她发起威来,甚至连对手已经死去的祖父都不放过,竟然把死去的老人家再挖出来,完全不顾他是当年自己能够成功上位,当上皇后的大恩人,洗刷帝国三代耻辱的名将。


遭到如此奇耻大辱的人就是徐世勣,字懋功。因为功劳赐姓李,后来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改为李勣。是名将李靖的徒弟,凌烟阁24功臣之一,战功卓著。

李勣不仅在唐朝统一中国的战争中战功彪炳,他的对外战绩更是辉煌无比。

李勣和老师李靖合作,出云中,痛击草原霸主东突厥,打的东突厥士兵抱头鼠窜,打出了唐军的威风与气势。

在颉利可汗向唐帝国求和之际,两位雄才大略的李将军他们的眼睛没有被对方释放出来的和平烟雾所迷住,反而利用这一大好时机,趁敌军松懈之际,发起了致命的突袭,活捉颉利可汗彻底瓦解了东突厥。

这一战洗刷了唐朝晋阳起兵之时向突厥称臣的耻辱,这一战洗刷了唐太宗登基之际,突厥深入国境,李世民无奈只身赴渭桥与颉利可汗谈判的耻辱,此一战让骄傲的草原狼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向汉家男儿俯首。

然而这只是传奇的一个里程碑,远不是传奇的终点!

李勣此后两次击败草原上的小霸王薛延陀,经历唐军雷霆万钧的攻击之后,自大的薛延陀人终于感受到了天可汗愤怒的可怕!整个西域再也没有人敢挑战我大唐天威。



在唐高宗时期李勣的战功达到了人生的顶点,在他的统领下,又一项历史性的耻辱,得到了洗刷!

在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唐太宗东征高李句丽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情形下,李勣不顾70余岁的高龄毅然衔命出征。

李勣攻下高句丽西部要塞新城,以此为基地,唐军在高句丽刮起了一阵旋风,转瞬之间,高句丽16座城池易手。

唐军新生代将领薛仁贵更是英勇无敌,斩首五万余,敌人闻之丧胆。

随后李勣在薛贺水再一次大败高句丽,斩首三万,高句丽举国震动,在唐军包围平壤一月之后,高句丽宣布投降,这个曾经让隋炀帝折戟,唐太宗遗恨的国家成为了历史。

李勣的战功到达了顶点,他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是少数有灭国记录的军事统帅。

可以说,在天可汗时代,李勣是大唐最锋利的长矛,是大唐周边各个国家的梦魇,他就是天可汗时代的战神。天可汗的威名是伴随着李勣的铁蹄传扬到了天山南北。

然而,这个战场上所向无敌的大将,在朝堂上确是一个明哲保身的老狐狸。

▲:1971年昭陵徐茂公墓出土的“三梁进德冠”

他从来不站队!他凭借着自己敏锐的嗅觉,成功的避开了玄武门之变,成功的避开了贞观末年诸皇子纷争,最后在唐高宗试图册立武则天为皇后的问题上征询这位硕果仅存的贞观名将的看法时,他的一句这是皇上的家事!坚定了李治的决心。

可以说,他是武则天上位的大恩人!这也确保了李勣一生的荣华富贵。

然而,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钟爱的孙子李敬业丝毫没有继承他的军事才能和圆滑的处事作风。

李敬业在武则天最炙手可热的时候跳了出来,打着恢复李唐的旗号起兵在扬州造反。

李敬业真的是心向唐朝吗?其实不然,我们可以从他起兵以后的动向就能看出他的动机并不纯正,占据扬州以后,李敬业并没有当时的首都进发,去推翻武则天,反而是因为金陵有王气折返方向进攻金陵。


同时,在唐中宗李显尚在的情况下,还弄出了一个假太子李贤,这其实已经暴露了李敬业的野心,他压根就没有想做唐朝的霍光,他想做唐朝的王莽,三国的曹操!

但李敬业的起兵没有泛起多大的涟漪,就被平定了。

打败了李敬业之后,武则天犹不解恨,她甚至让人挖开了李勣的坟墓,然而,这却让骄傲的女皇失望了。

李勣如同早有预料一般,他的陪葬物品非常的简单,除了平常的官服,和五六匹工艺品马以外,就只有十个木头人,这让武则天大呼李勣狡诈!


其实李勣并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从他在朝堂上的作为,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可能觉得丰厚的陪葬品,没有任何实质意义,钱财是用来花,用来享受的,把大量的财富埋藏在墓穴之中,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所以他没有选择厚葬,而是选择了与他国公爷身份不符的薄葬!仅此而已,绝对没有半点玄幻色彩。

但是武则天的做法并不明智,李勣是他们夫妻的大恩人,大唐的不败名将,为了一己之私怨,去把一个绝世名将的棺材打开,这真的是对这位老将的奇耻大辱。


小小嬴政


没有直呼狡诈,但是肯定是很打脸

首先要所说武则天和徐茂公的故事,大家不要想歪了,他们没什么儿女私情。故事的前半段是徐茂公有恩于武则天,因为正是徐茂公的不瞎掺和,敢于中立,李治才会立了武则天。

故事的后半段是徐茂公的孙子造反,结果失败了,被武则天算账。而且就连徐茂公也不想放过,这就是题主里面说的为什么为了泄愤连坟都要挖!

那挖出来看见啥,啥也没有,只有一套官服。也就是空棺,可以想象武则天看见了肯定要气死了(打脸武则天小气,忘恩负义)。

武则天有没有大呼徐茂公狡诈不可知,当然也有可能。毕竟徐茂公这么聪明的人,老早就算好了武则天要秋后算账,说不定武则天还真的会大呼狡诈。

正是因为徐茂公提前算好了武则天会挖坟泄愤,所以提前转移了墓穴,这种聪明的做法肯定也是在提醒武则天拉!暗示自己早有安排而且做官两袖清风!

所以大家能懂武则天为何见了陪葬品会那么惊讶啦!

我是明清笔记,更多历史可以关注我哦!

明清笔记


徐茂公就是徐世勣,字懋功,山东曹州人。当年投奔李渊之后,李渊给他赐姓李,名为李世勣,后来要避李世民的讳,改名为李勣。

唐高宗总章二年,八十六岁的李勣病死,《新唐书》记载,李勣临死前,嘱咐自己的兄弟、儿子,丧事从简,陪葬的明器只要几个马偶和十几个偶人就可以,外加一些帐幔。比较特别的是他自己的服饰,“敛以常服”,但在棺中另外放入了一套朝服,李勣对此的说法是:“死倘有知,望著此奉见先帝”。

对于身边的姬妾,李勣的说法是她们愿留则留,不愿留者随便她们自寻出路。李勣特别强调,如果违背了自己的遗言,相当于戮尸。

此后,唐高宗给李勣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陪葬昭陵,并赐给一些秘器。

十几年后的光宅元年九月,李勣的孙子李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篡唐。武则天大怒,立刻下令追削李勣和儿子等人的官爵,夺回李姓,改回徐姓,同时“发冢斫棺”,把李勣的坟给掘了。

至于武则天见到李勣的衣物,痛骂他狡诈,不知道是哪里的记载。推测一下,武则天如此痛恨李敬业,并累及他的祖父李勣,骂李勣狡诈,主要有这些原因:

第一,武则天认为,李勣对于自己服饰的交待,隐含着对唐高宗和她的否定。

按照礼制,一个人如果是在任的官员,死时可以穿朝服。如果有封爵,可以穿冕服入葬。但唐朝也有一些官员,特意要求自己以常服入敛,主要是为了节俭。

李勣就要求以常服入敛,这没有什么问题。但他特意强调,要把他的朝服也放入棺中,这就违背了节俭的初衷。而且,这身朝服是他准备死后去见唐太宗时穿的。这就意味着,他只承认自己是太宗之臣,不是高宗和武则天之臣。


第二,李勣给世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情义,是唐太宗临终托付的重臣,但在武则天看来,他和他的孙子李敬业是背情弃义。

李勣是地道的山东人,重情义。当年李密反叛被杀,李勣敢于出面,为他收葬哀悼。他的好朋友单雄信被李世民俘获,只有他痛哭着为单雄信求情,愿意献出自己的官爵,换取单雄信的性命。但李世民不肯宽恕,李勣就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块肉,给单雄信吃下,让自己的血肉陪伴兄弟入土,此后,他又收养了单雄信的儿子。

李勣的这份忠义打动了李世民。李世民有自己的核心亲信,比如长孙无忌、高士廉、尉迟敬德和侯君集等人。李勣并不在这个核心圈子里,当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前,试探过李勣,被他婉拒。

李世民懂权术,要给皇太子李治培养了一个只属于他的忠臣,他选中了李勣,让他做了太子詹事兼左卫率,同中书门下三品,负责东宫事务。他曾经明确告诉李勣:“我把儿子托付给你,过去你对李密尽忠尽义,我相信你也不会辜负了我。”

李勣泪流满面,咬破了自己的手指发誓。唐高宗登基之后,格外器重李勣。在废掉王皇后、选立武昭仪武则天的问题上,李勣是唯一明确支持唐高宗的重要大臣。

结果李勣死前竟然做出那种暧昧的后事安排,而且他的孙子竟然敢跳出来公开向武则天挑战。这让武则天特别痛恨,所以要发冢斫棺,羞辱李勣的亡灵,以此警告潜在的反对者。

等到唐中宗登基后,下令修复了李勣的墓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