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工農村滄桑六十年


德陽工業區的建設形成的工農村

1958年,國家大躍進的戰鼓擂響,建工部第一工程局3萬餘人從東北富拉爾基經"八千里路雲和月"南下來四川德陽進行"二重"、"東電"建設,在廣袤寬闊的德陽城南白衣庵的黑土地上,安營紮寨,安生立足,人氣旺了,車輛也多了,人頭攢動,南來北往的人熙熙攘攘。剎那間,建工部一局——華西集團前身第一大系統所屬單位—建一局一公司、四公司、機施公司、安裝公司、機械修配廠(金鑫公司)、水泥製品廠(七公司)、建築工程學校(四川建院)、子弟中小學、幹部學校、局醫院等單位雲集工農村,加之國家與中國二重、東方電機、東方汽輪機等重裝企業一起布點建設的學校一機部德陽重型機器製造學校、二重子弟校(後改為德陽三中)、二重技工學校、二重職工大學、德陽氮肥廠等的建設,工農村形成了商貿繁榮,以建大家園為核心、多座學校為兩翼形成了一片商貿休閒娛樂的城市商業區。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風暴席捲全國,白衣庵也鬧起了"革命"。當時的西南工程管理局德陽半工半讀中等技術學校的學生成立了第一個紅衛兵組織。從學校到白衣庵,開始了"破四舊立四新"的"革命行動"。1966年9月初,紅衛兵組織在白衣庵郵局門口牆上,貼出了一個佈告,大意是:"白衣庵"這個名字是個封建、腐朽、陳舊的名字,是對生活在這一帶的工人階級、貧下中農的玷汙,必須砸爛、剷除!有破有立,從佈告之日起,不準再叫"白衣庵",改為"工農村"。因為這是工人階級和貧下中農混居、團結鬧革命的地方。佈告呼籲革命群眾,支持砸爛"白衣庵"的革命行動。自此"工農村"誕生了,從此改名後的"工農村"這個革命的名字家喻戶曉。2000年後,隨著改革開放進程,工農村重裝、機械、電子、高等學府、移動互聯網、商機經營等與世界接軌,因此也被稱作為"德陽的中關村"。

德陽工農村滄桑六十年

▲六、七十年代的工農村,紅磚瓦房,3-7層底商住宅樓為主,商賈雲集,小商販沿街設點擺攤眾多

工農村與德陽城南之間的規劃演變

原二重廠廠東即德陽城南至工農村5-7公里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一直是農田未退耕,也無工業廠區佔用,這一大片土地原來是規劃給電子工業部780廠即現綿陽長虹廠的,自1958年二重開建後,中蘇專家反覆考察論證認為780是搞軍用雷達產品為主的電子工業,與二重搞重型機器工業不合配套,都測量定位後圖紙拿回北京最後敲定780不宜建在德陽城南,決定移至已規劃的電子工業城綿陽。已規劃的780廠這片土地還是搞機械工業,後中蘇交惡,蘇聯專家撒走,德陽城南這一大片土地30年無大動作,一直是城郊鄉農民春耕夏種秋收。直到九十年代後,民用高層建築迅速發展,形成合圍圈地搞開發,特別是在德陽建市後高層建築如雨後春筍,遠遠超越了整個工農村的原規模界線,甚至八角至石亭江畔全部良田皆佔完,形成如今的大德如陽……

德陽工農村滄桑六十年

▲大件公路108國道至成綿高速公路路經德陽城南段曾經是川西平原大壩的萬頃良田。

工農村建一局施工力量演變為當今華西集團的歷程

1958-1960年,建工部一局進行"二重"、"東電"建設的同時,又把開拔江油鋼鐵廠、二郎廟水泥廠等工業企業的施工任務,交給一局三公司和四公司承擔。1960年8月,建工部一局在德陽分出6200人成立建工部第六工程局赴東北施工建設大慶油田。後六局人員再也沒有重返德陽,演變為至今總部在北京的中建一局。1962年8月,由建工部一局與四川省建設廳合併成立建築工程部西南工程管理局後,前一局終止。1965年8月,再次撤銷建工部西南工程管理局,成立建工部第一、二、三、四工程局。這就稱後"建工部一局"1970年7月,後建工部一局更名為國家建委一局;1971年2月,一局最後終止,下放地方,與四川省建設局合併組建四川省建築工程局;1980年4月,省建工局更名為省建設廳;1983年7月,省建設廳改為四川省建築工程總公司;1983年8月,成立四川華西集團總公司;1997年7月,改製為四川華西集團有限公司,2008年12月,掛牌中國華西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由此看來:前建工部一局與後建工部一局、前西南工程管理局與後西南工程管理局、前四川省建設廳(局)與後四川省建設廳(局)這三大系統原16-18萬人的施工企業及附屬單位,歷經滄桑六十載,撤併遷合構成了今天的華西集團。所以說,縱觀當今中建一局至八局的歷史,內中均有四川華西集團的影子,均有四川華西集團走過的足跡與築跡。

德陽工農村滄桑六十年

▲1958年12月31日,德陽各界、二重、東電聯合召開萬人大會,慶祝1959年元旦暨歡迎建工部一局來川參加建設的

建工部一局基地原址演變

1958年,建工部一局上萬職工從東北南下建設德陽二重、東電等工程,在二重廠區以東延南面至白衣庵臨老川陝公路以西(現泰山南路152號),規劃修建建工部一局總部機關及附屬企業生活區基地,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房屋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其中:建一局辦公大樓0.88萬㎡,小禮堂576㎡,力學試驗室650㎡,均由建一局三公司303工區施工,在1960年10月中下旬交工。1960—1964年修建一局職工醫院(附設職工療養院)、機關食堂、基地家屬宿舍6棟0.12萬㎡。1962年8月,建一局與省建設廳正式合併為西南工程管理局,搬遷成都後,建一局基地設留守處負責處理善後事宜,

德陽工農村滄桑六十年

▲建一局基地原址移交國家建委103指揮部,後改辦四川省德陽建築醫院運作49年,此為辦公大樓

兩年後留守處最終撤銷,基地所有設施於1966年移交給建一局一公司等劃出新成立的國家建委103工程指揮部,1973年10月,103工程指揮部調遷遼寧盤錦,省建工局調遷在廣元的省建三公司進駐。後又接收連同職工醫院的房地產,在原103指揮部職工醫院的基礎上,籌建建一局德陽建築醫院(後改為四川省建築二醫院合併職工療養院)。後期年代因體制不斷變更改名為四川省建工局(建設廳)第二建築職工醫院。後又移交省建四公司主辦職工醫院,從1992年3月1日起更名為四川省德陽建築醫院,劃歸省建總公司隸屬。1974年,籌建省建工局一醫院德陽分院,提供醫療服務49年,直至2007年體制改革後醫院最終撤銷,人員及原址兼併於省工業設備安裝公司所屬八分公司。


德陽工農村滄桑六十年

▲建一局原址移交103指揮部,後移交省建三公司,又改辦建築醫院現移交省安司八分司辦公樓

工農村103指揮部的調遷前後

1966年6月23日,中共中央西南局決定,成立長江工程黨委會,對062、064工程實行一元化領導。7月,建工部組建長江指揮部,以建工部一局一公司為主體,同時抽調在西北從事國防工程建設的建工部五局五公司、二局等共1.7萬餘人組建的長江工程指揮部,下分三個團,一團(一公司)進駐萬源062工程,二團(二公司)進駐達縣064工程施工,三團(三公司)留在德陽。8月26日,建工部一局機械化施工公司一隊劃歸長江指揮部。1969年2月,建工部將長江工程指揮部改名為103工程指揮部後正式與建工部一局最終脫鉤。

德陽工農村滄桑六十年

▲由103指揮部調遷進軍達縣064工程施工的306研究所全貌

1972年11月,國家建委調103工程指揮部二團(二公司)從062工程撤退調遷到河南洛陽承擔施工任務。這部人員再也沒有重返德陽,演變為至今總部在北京的中建二局,二公司在洛陽建立永久基地。1973年10月 ,國家建委110號文決定,103指揮部三團(三公司)從德陽遷往遼河化肥廠承擔土建施工任務,他們從工農村扶老攜幼搬走了,這部人員再也沒有重返德陽,103指揮部後演變為中建二局,三公司與四公司合併在遼寧盤錦建立永久基地。

德陽工農村滄桑六十年

▲由103指揮部調遷進軍達縣064工程施工的304廠房建築安裝工程

103指揮部全部施工隊伍從德陽遷走後,德陽地區施工任務移交給四川省建三公司繼續施工,所有房產、土地全部移交給省建三公司。省建工局川建函188號文通知,省建三公司及所屬企業由廣元遷往德陽,公司機關設在原103指揮部(後為建築醫院)大樓。


德陽工農村滄桑六十年

▲2018年9月,華西集團原一局子弟們舉辦了盛大同學聚會,隆重紀念跟隨父輩南下六十週年文娛活動

話說工農村 六十年鉅變

從1958年開始,到2018年,工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60年後話滄桑。當年建一局的子弟跟隨父輩南下德陽,正是在上幼兒園至小學之間的年齡段,如今,曾經一局的子弟,均已是兩鬢斑白的老人了。在頤養天年的時刻,大家舉行各種集會,紀念父輩南下60週年,繼承父輩光榮傳統,霎時,文藝表演、詩歌朗誦、吹拉彈唱等全部上陣,情融樂樂。

德陽工農村滄桑六十年

▲2018年9月,華西集團原一局子弟們舉辦了盛大同學聚會,隆重紀念跟隨父輩南下六十週年文娛活動

德陽工農村滄桑六十年

▲2000年後的工農村,1-3層商住宅樓演變為15-30層,工農村形成繁華夜市

時間的好處就是不僅能催熟一片商業,也能讓當年的校花成了年近花甲的大媽。滄海桑田只是一眨眼的時間,工農村就脫去了鄉土氣息濃厚的外套,換上了靚麗的新衣。遠的不說,60年前的工農村和60年後的工農村都已經天翻地覆,虧我曾經還是穿梭在工農村的青少年時代至上山下鄉的老知青,竟然都不認識老家了。

德陽工農村滄桑六十年

▲華西集團省建機司在德陽工農村機司一處原址開發的愛德華庭高層住宅樓盤小區

這條路以前兩邊都是菜籽花花非非黃的田壩,最原始的機耕道,那二年流行機耕道超哥是工農村的一霸。如今,機耕道成了通向財富的大道,當年的超哥娃兒都打醬油了。

60年以前,這條路還是多麼的純情,小商小販的撈金的觸手還伸不到這來,繁華的街市止步在十字路口。60年後,一個樓盤拔地而起改變了原來的一切。時間真是個奇怪的東西,不僅能讓純情青少年至老知青順利畢業,還能讓工農村成為財富聖地。

德陽工農村滄桑六十年

▲2000年後的工農村,1-3層商住宅樓演變為15-30層,工農村形成繁華街市,市場熱鬧、商貿繁榮

工農村的故事太久太遠,超出了建設者的年輪範圍,只能說,工農村的起步全靠建工部一局的建設者歷經"八千里路雲和月"來到這裡,安營紮寨、安居樂業、他們剛剛把創業基地建立在這裡,又時刻聽從黨的召喚,砥礪前行,奔走四方,南征北戰……

工農村的故事太深太多,超出了工匠們的操作範圍,只能說,工農村的興起全靠華西集團及前身的施工工匠們的支撐,不忘初心,善建天下,一輪花甲的披星戴月、艱苦奮鬥、走南闖北、祖國的建設就是我的需要,哪裡有建設,哪裡就是我的家……

工農村的故事博大精深、邃遠莫測,超出了社會各界人們對她的認識侷限,只能說,工農村的興旺與發展全靠華西集團在工農村裡所屬各單位幾代人的努力奮鬥,在計劃經濟時期服從祖國需要,白手起家、艱苦創業、一紙調令,南征北戰、四海為家。市場經濟時期秉德從道、善建天下,適應改革開放的大潮,適應建築市場的洗禮,開拓特區,闖灘沿海,走遍世界,不斷調整各自的經營戰略部署,不斷適應建築市場的生存能力……

德陽工農村滄桑六十年

▲2000年後的工農村,1-3層商住宅樓演變為15-30層,形成好吃一條街,市場熱鬧、人流如織的繁華街市

世紀行過工農村 魂牽夢繞永牽掛

曾經的工農村,帶給了我們多少童年的童趣、少年的樂趣、青年的歡趣、壯年的力趣、老年的雅趣。昔日的工農村,除了形成建一局的生活區基地外,可以說是一片荒蕪,直到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和建築工程學院正式讓這裡形成校園經濟圈。現在的工農村,可以說是繁華陶醉,消費經濟,業態豐富,素稱"好吃一條街"、"舌尖上的工農村"之好地方。學校教育也使工農村成為熱鬧之地,於是乎,建院的學生跨過來,工院的學生越過泰山南路與一片田埂,原本由省建四公司宿舍樓和建院家屬區構成的兩條街面,自然地形成了從美食到文具,從奶茶店到錄像廳的繁華景象,工農村形成了一個生活門類齊全的不眠夜市與熙熙攘攘、人頭攢動的街市。

德陽工農村滄桑六十年

▲2000年後的工農村,演變為舌尖上的工農村,形成好吃一條街,市場熱鬧、人流如織、應有盡有的繁華街市

世紀行過工農村, 魂牽夢繞永牽掛。我在乎華西人生命中經歷過的酸甜苦辣,我懂得珍惜生命中每一位一起走過的華西戰友,生命中最精彩的體驗就是與自己最景仰的人物對話――如臨清風,如對朗月,如靜水深流,卻刻骨銘心,永生難忘! 工農村,我來了,又走了,工農村送你陽光,替你把疲憊蒸發;工農村送你細雨,替你把勞累沖刷;工農村送你流星,替你帶去好夢;工農村送你彩霞,替我捎個話:離開工農村後的日子裡你可一切順心?

相逢是首悠揚的歌,相識是杯醇香的酒,相知是那南飛的雁,相處是群最知心的朋友。心靜時總會默默地祝福您,願幸福與平安伴隨著您——從工農村走出去的原華西集團老前輩們,無論你轉戰到中建一局至八局,無論你在成都、綿陽、達州、盤錦、洛陽、唐山、北京、上海,深圳,無論你在祖國的四面八方、東海之濱、天涯海角、世界各地,工農村是根古老的藤,永遠纏繞在你的心房;工農村是你過往的老窩,永遠使你魂牽夢繞、終身牽掛;工農村是你永久的根,永遠會伴你甜甜蜜蜜的一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楊得富 工程師、經濟師、高級政工師。 曾當過知青、民辦教師、公社民師主任、公社廣播站廣播員、華西集團四川六建一工程公司工人、團支書、勞資員、公司總部秘書、副主任科員、海南公司辦公室主任、党支書、綿陽分公司勞資科長、物業公司党支書、副經理、勞務公司經理書記、工程公司黨總支書記、副總經理兼工會主席、四川六建公司工會主管、黨委工作部主管、華西集團總部志辦副主任、副總編輯、綿陽市建委志辦副主編、《綿陽市城鄉建設志》、《綿陽市建築志》、《綿陽市建設黨史》常務副主編、《華西集團志》常務副主編、《中國建設者》《四川工人日報》《四川建設報》(華西建築報)特約通訊員、綿陽市作家協會會員、 作協第四屆理事等。先後在企業、國家級各類報刊雜誌發表詩歌、散文、論文等500餘篇。獲各類獎項160餘項,其中獲省市及國家級各類獎項50餘項,獲國際級獎項2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