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兩個孩子爭寵?你可能不知道,那是大人們在“拉仇恨”

昨天我寫的《“媽媽不喜歡我,你喜歡妹妹!”3歲孩子的“血淚”控訴……》文章,裡面講到了一個餵飯的小故事,無辜躺槍的妹妹,引起了很多家長的熱議。

當我家大寶不肯吃飯時,老人為了哄他吃飯,就會說,“你快點吃飯,再不吃,我就要給妹妹吃了。你看,妹妹很想吃你的飯。”

通常這對孩子很管用,大寶趕緊吃飯。但是,大寶會說:“我不給她吃,我要打她!”

那時,可憐無辜的妹妹才幾個月,根本不會吃飯,默默躺槍,還要接受來自哥哥的仇恨。

原文鏈接:

家裡兩個孩子爭寵?你可能不知道,那是大人們在“拉仇恨”

看了文章後,有一位讀者私信諮詢我:家裡老人就經常喜歡“比較”兩個孩子,比如:“快點吃飯,你看妹妹都吃完了!”、“你怎麼老是哭啊,你看妹妹都沒有哭。”

自己可以做到不去比較兩個孩子,但是遇到老人這麼說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如果在和老人溝通無效或效果不明顯時,分享一個具體方法:

及時介入,樹立話語權威。

當我家老人對大寶說,“你再不吃飯,我就給妹妹吃了”之類的。

我會及時介入,跟孩子說:“大寶,奶奶騙你的/跟你開玩笑的。妹妹才幾個月,都沒有牙齒,現在就只能喝奶,吃不動飯。這是大寶的飯,就算妹妹可以吃,也不會給妹妹的,這需要經過你的同意。奶奶這麼說,是希望你能夠多吃一點飯,這樣才可以長高長大,身體棒棒的!”

幾次下來,當碰到老人說這樣的話時,對大寶就不奏效了,他有時會說:“妹妹吃不動!”

家裡兩個孩子爭寵?你可能不知道,那是大人們在“拉仇恨”

為什麼,我會一直強調:不要“比較”孩子呢?尤其是在二孩、多子女家庭,因為它是隱形殺手,危害無窮。

一、 比較是“毒藥”,增加孩子之間的敵意

在成人的世界裡,“比較”,如影隨形,無處不在。

剛剛拿到薪水的王浩,驚喜的發現工資漲了300元,但就只高興了一會。他瞬間便凍住了,原來他發現自己的同事李剛漲了500元。“為什麼我會比李剛少了200元?”他的內心忿忿不平了,完全忽視自己漲了工資的事實,而是沉溺於和同事工資相比之後的不滿。

舉一些例子:

“快點吃飯,你看妹妹都吃完了!”

“不要哭,你看妹妹都沒有哭。”

“你才考了90分,班上好多人考100分的。”

……

這樣的話語,在日常生活中特別常見。看似無害的支言片語,但是長年累月,對於孩子的殺傷力,卻是威力無窮的。

父母進行“比較”的出發點,是為了讓孩子好,想給出一個模範。但問題是,它真得會促使孩子進步嗎?

我們來具體分析,”快點吃飯,你看妹妹都吃完。“當我們說出這樣一句話時,孩子可能會不理,繼續我行我素,也可能會順從,趕緊吃飯。但不管是哪種情況,孩子對妹妹都會有或多或少的“不喜歡”,甚至是“厭惡”。比如,我家大寶直接說,“我要打妹妹!”

實際上,是我們成人不知不覺的,在給兩個孩子“拉仇恨”!有很多新聞報道,家裡孩子爭寵各種奇葩現象,我們成人需要反思的是,我們潛移默化的行為和言語,是不是增加了孩子之間的敵意呢?

家裡兩個孩子爭寵?你可能不知道,那是大人們在“拉仇恨”

二、比較是“兩敗俱傷”,不利於兩娃的成長。

舉個例子,一對兄妹,媽媽對哥哥說,“你看妹妹多聽話,都沒有吵著看動畫片。”

這時,哥哥可能不開心,覺得媽媽老是表揚妹妹,或者討厭妹妹總是那麼聽話,害得媽媽批評自己。長期以往的“比較”,哥哥甚至會覺得媽媽偏心妹妹,不愛自己,覺得在這個家庭得不到溫暖。於是,他可以為了尋找關注,出現很多叛逆的行為。此時,如果父母沒有察覺、介入和疏導,而是更加指責他不懂事,誇獎妹妹乖巧,只會讓哥哥離家庭越來越遠,關係越來越差。這一點並不難理解。

但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對於“比較”的另一方妹妹來說,也是不利的,她不單單是會接受哥哥的敵意。更為可怕的是,它會壓抑妹妹的真實想法和需求,妹妹可能自己也特別想看動畫片,但是為了媽媽獲得的表揚,去剋制自己的需求,抑制了孩子的天性。

家裡兩個孩子爭寵?你可能不知道,那是大人們在“拉仇恨”

表面上看來,妹妹的成長可能會特別“乖乖女”,但為了誇獎,卻隱忍了真實的需求,不敢有自己的主張,需求得不到很好的釋放。如果遇到一些事情或是特定節點,就可能會爆發出來,或者出現嚴重的叛逆。

還有一種可能,長期下來,妹妹會形成“討好性”人格,就是喜歡被表揚、被讚美,會想要去討好別人,沒有自己的主見。

我們完全沒有想到,僅僅是比較的話語,就會給兩個孩子帶來如此深遠的影響。既破壞了兄妹之間的友愛關係,又不利於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

家裡兩個孩子爭寵?你可能不知道,那是大人們在“拉仇恨”

三、這些小方法幫助我們做到“不比較”

001別當著孩子面,評價兩娃

有時候,我們特別容易“忘形”,和親友聚會時,聊到家裡的孩子時,就會嘮嗑一樣說起兩個孩子的不一樣。比如,“大的那個膽子小,見到人都怕。小的膽子特別大,到處跑來跑去,太野了。”當我們不經意聊天,說的眉飛色舞時,孩子就在我們身邊聽著,也許我們會覺得孩子很小或者孩子正在玩,不會聽我們說話的。

其實不然,孩子耳聰目明,都聽著呢。有時候,我們一個不留神就說出了最真實的想法,可能無形中就傷害到他們了。

這是一個需要培養的好習慣,不要在孩子面前談論、比較或評價孩子。

我家大寶2歲半上幼兒園,他的保育老師很熱情,每次我接娃時,會拉著我說很多事情,比如大寶不願意自己穿褲子,然後很大爺的伸出腿之類的搞笑畫面。通常我都趕緊藉機開溜。我更願意約老師在孩子不在場時,單獨聊孩子的事情。

實際上,保育老師說的情況特別寫實,我也很願意儘可能多的知道孩子在幼兒園的真實情況。我只是不願意,當著孩子的面,去談論孩子,這種感覺給孩子很不好。有一回,我送完孩子,拉著保育老師到一旁,就聽她講了半個多小時。

家裡兩個孩子爭寵?你可能不知道,那是大人們在“拉仇恨”

002避免使用“比較”性的語言

幾種典型的常見比較語言:

“你看哥哥都穿好衣服了,就你沒穿好!”

“你再不出門,我就只帶哥哥去了!”

“哥哥很調皮,弟弟特別聽話!”

……

(哈哈,歡迎補充~)

003學會“公平”對待兩個孩子

什麼是“公平”呢?有時候,我們真的很難做到,因為這不是說“一個大餅分成兩半,各分一半”那麼簡單的事。

會遇到各種“兩難”的時候,比如我家大寶和小寶打架。

大寶會說,妹妹咬了我的衣服。小寶則伸手要拿回玩具,意思是哥哥搶了她的玩具。

大寶肯定有錯,不應該先搶玩具。但小寶先動手的這也是事實,她咬了哥哥的衣服,哥哥才打人的。最關鍵的是,不管如何家長怎麼處理,比如各打五十大板,都會覺得很不公平。

所以說“公平”很不容易。我曾經看到過一個觀點,覺得挺受用的,就是給內心覺得受傷的一方,多一點關注。

比如,我家1歲小寶大喊大叫幾句,轉頭就去玩別的東西了,完全忘記了發生什麼事情。只留下一臉不開心,很生氣的大寶。這種情況下,就不要對大寶說:“妹妹咬你衣服,是你先搶妹妹玩具的,而且打人就是不對!”這種絕對的“公平”對於親子關係,並沒有好處。

如果換一種說法,共情和理解他,說出他的感受:“妹妹咬你衣服,讓你很生氣,所以才動手打妹妹的。”接納他的行為之後,再進行引導和解決問題,關於接納。可以說詳見這篇文

總結

古語有云,“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小時候,我們都討厭被比較。長大了,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我們要帶著一種“覺知”,珍愛孩子,遠離比較。千萬不要給孩子“拉仇恨”!

當我們在說,“孩子,你怎麼沒有學隔壁家小剛考100分”時,要想到一件事情,也許某一天,孩子長大了,他會說,“爸爸,你怎麼沒有學隔壁家叔叔賺那麼多錢?”

家裡兩個孩子爭寵?你可能不知道,那是大人們在“拉仇恨”

我是洛溪,二孩媽媽,養兒育女。親子育兒師、國家級心理諮詢師、媽媽幸福方程式特訓營創始人、剽悍品牌特訓營學員。熱愛寫作,每天分享有趣有料的育兒文章!

如果你有育兒困惑、煩惱,歡迎關注我,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轉發分享讓更多人受益!

歡迎加入洛溪粉絲圈,更多科學育兒知識等著你哦!私信回覆“育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