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两个孩子争宠?你可能不知道,那是大人们在“拉仇恨”

昨天我写的《“妈妈不喜欢我,你喜欢妹妹!”3岁孩子的“血泪”控诉……》文章,里面讲到了一个喂饭的小故事,无辜躺枪的妹妹,引起了很多家长的热议。

当我家大宝不肯吃饭时,老人为了哄他吃饭,就会说,“你快点吃饭,再不吃,我就要给妹妹吃了。你看,妹妹很想吃你的饭。”

通常这对孩子很管用,大宝赶紧吃饭。但是,大宝会说:“我不给她吃,我要打她!”

那时,可怜无辜的妹妹才几个月,根本不会吃饭,默默躺枪,还要接受来自哥哥的仇恨。

原文链接:

家里两个孩子争宠?你可能不知道,那是大人们在“拉仇恨”

看了文章后,有一位读者私信咨询我:家里老人就经常喜欢“比较”两个孩子,比如:“快点吃饭,你看妹妹都吃完了!”、“你怎么老是哭啊,你看妹妹都没有哭。”

自己可以做到不去比较两个孩子,但是遇到老人这么说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如果在和老人沟通无效或效果不明显时,分享一个具体方法:

及时介入,树立话语权威。

当我家老人对大宝说,“你再不吃饭,我就给妹妹吃了”之类的。

我会及时介入,跟孩子说:“大宝,奶奶骗你的/跟你开玩笑的。妹妹才几个月,都没有牙齿,现在就只能喝奶,吃不动饭。这是大宝的饭,就算妹妹可以吃,也不会给妹妹的,这需要经过你的同意。奶奶这么说,是希望你能够多吃一点饭,这样才可以长高长大,身体棒棒的!”

几次下来,当碰到老人说这样的话时,对大宝就不奏效了,他有时会说:“妹妹吃不动!”

家里两个孩子争宠?你可能不知道,那是大人们在“拉仇恨”

为什么,我会一直强调:不要“比较”孩子呢?尤其是在二孩、多子女家庭,因为它是隐形杀手,危害无穷。

一、 比较是“毒药”,增加孩子之间的敌意

在成人的世界里,“比较”,如影随形,无处不在。

刚刚拿到薪水的王浩,惊喜的发现工资涨了300元,但就只高兴了一会。他瞬间便冻住了,原来他发现自己的同事李刚涨了500元。“为什么我会比李刚少了200元?”他的内心忿忿不平了,完全忽视自己涨了工资的事实,而是沉溺于和同事工资相比之后的不满。

举一些例子:

“快点吃饭,你看妹妹都吃完了!”

“不要哭,你看妹妹都没有哭。”

“你才考了90分,班上好多人考100分的。”

……

这样的话语,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常见。看似无害的支言片语,但是长年累月,对于孩子的杀伤力,却是威力无穷的。

父母进行“比较”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孩子好,想给出一个模范。但问题是,它真得会促使孩子进步吗?

我们来具体分析,”快点吃饭,你看妹妹都吃完。“当我们说出这样一句话时,孩子可能会不理,继续我行我素,也可能会顺从,赶紧吃饭。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孩子对妹妹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喜欢”,甚至是“厌恶”。比如,我家大宝直接说,“我要打妹妹!”

实际上,是我们成人不知不觉的,在给两个孩子“拉仇恨”!有很多新闻报道,家里孩子争宠各种奇葩现象,我们成人需要反思的是,我们潜移默化的行为和言语,是不是增加了孩子之间的敌意呢?

家里两个孩子争宠?你可能不知道,那是大人们在“拉仇恨”

二、比较是“两败俱伤”,不利于两娃的成长。

举个例子,一对兄妹,妈妈对哥哥说,“你看妹妹多听话,都没有吵着看动画片。”

这时,哥哥可能不开心,觉得妈妈老是表扬妹妹,或者讨厌妹妹总是那么听话,害得妈妈批评自己。长期以往的“比较”,哥哥甚至会觉得妈妈偏心妹妹,不爱自己,觉得在这个家庭得不到温暖。于是,他可以为了寻找关注,出现很多叛逆的行为。此时,如果父母没有察觉、介入和疏导,而是更加指责他不懂事,夸奖妹妹乖巧,只会让哥哥离家庭越来越远,关系越来越差。这一点并不难理解。

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比较”的另一方妹妹来说,也是不利的,她不单单是会接受哥哥的敌意。更为可怕的是,它会压抑妹妹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妹妹可能自己也特别想看动画片,但是为了妈妈获得的表扬,去克制自己的需求,抑制了孩子的天性。

家里两个孩子争宠?你可能不知道,那是大人们在“拉仇恨”

表面上看来,妹妹的成长可能会特别“乖乖女”,但为了夸奖,却隐忍了真实的需求,不敢有自己的主张,需求得不到很好的释放。如果遇到一些事情或是特定节点,就可能会爆发出来,或者出现严重的叛逆。

还有一种可能,长期下来,妹妹会形成“讨好性”人格,就是喜欢被表扬、被赞美,会想要去讨好别人,没有自己的主见。

我们完全没有想到,仅仅是比较的话语,就会给两个孩子带来如此深远的影响。既破坏了兄妹之间的友爱关系,又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家里两个孩子争宠?你可能不知道,那是大人们在“拉仇恨”

三、这些小方法帮助我们做到“不比较”

001别当着孩子面,评价两娃

有时候,我们特别容易“忘形”,和亲友聚会时,聊到家里的孩子时,就会唠嗑一样说起两个孩子的不一样。比如,“大的那个胆子小,见到人都怕。小的胆子特别大,到处跑来跑去,太野了。”当我们不经意聊天,说的眉飞色舞时,孩子就在我们身边听着,也许我们会觉得孩子很小或者孩子正在玩,不会听我们说话的。

其实不然,孩子耳聪目明,都听着呢。有时候,我们一个不留神就说出了最真实的想法,可能无形中就伤害到他们了。

这是一个需要培养的好习惯,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比较或评价孩子。

我家大宝2岁半上幼儿园,他的保育老师很热情,每次我接娃时,会拉着我说很多事情,比如大宝不愿意自己穿裤子,然后很大爷的伸出腿之类的搞笑画面。通常我都赶紧借机开溜。我更愿意约老师在孩子不在场时,单独聊孩子的事情。

实际上,保育老师说的情况特别写实,我也很愿意尽可能多的知道孩子在幼儿园的真实情况。我只是不愿意,当着孩子的面,去谈论孩子,这种感觉给孩子很不好。有一回,我送完孩子,拉着保育老师到一旁,就听她讲了半个多小时。

家里两个孩子争宠?你可能不知道,那是大人们在“拉仇恨”

002避免使用“比较”性的语言

几种典型的常见比较语言:

“你看哥哥都穿好衣服了,就你没穿好!”

“你再不出门,我就只带哥哥去了!”

“哥哥很调皮,弟弟特别听话!”

……

(哈哈,欢迎补充~)

003学会“公平”对待两个孩子

什么是“公平”呢?有时候,我们真的很难做到,因为这不是说“一个大饼分成两半,各分一半”那么简单的事。

会遇到各种“两难”的时候,比如我家大宝和小宝打架。

大宝会说,妹妹咬了我的衣服。小宝则伸手要拿回玩具,意思是哥哥抢了她的玩具。

大宝肯定有错,不应该先抢玩具。但小宝先动手的这也是事实,她咬了哥哥的衣服,哥哥才打人的。最关键的是,不管如何家长怎么处理,比如各打五十大板,都会觉得很不公平。

所以说“公平”很不容易。我曾经看到过一个观点,觉得挺受用的,就是给内心觉得受伤的一方,多一点关注。

比如,我家1岁小宝大喊大叫几句,转头就去玩别的东西了,完全忘记了发生什么事情。只留下一脸不开心,很生气的大宝。这种情况下,就不要对大宝说:“妹妹咬你衣服,是你先抢妹妹玩具的,而且打人就是不对!”这种绝对的“公平”对于亲子关系,并没有好处。

如果换一种说法,共情和理解他,说出他的感受:“妹妹咬你衣服,让你很生气,所以才动手打妹妹的。”接纳他的行为之后,再进行引导和解决问题,关于接纳。可以说详见这篇文

总结

古语有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时候,我们都讨厌被比较。长大了,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我们要带着一种“觉知”,珍爱孩子,远离比较。千万不要给孩子“拉仇恨”!

当我们在说,“孩子,你怎么没有学隔壁家小刚考100分”时,要想到一件事情,也许某一天,孩子长大了,他会说,“爸爸,你怎么没有学隔壁家叔叔赚那么多钱?”

家里两个孩子争宠?你可能不知道,那是大人们在“拉仇恨”

我是洛溪,二孩妈妈,养儿育女。亲子育儿师、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妈妈幸福方程式特训营创始人、剽悍品牌特训营学员。热爱写作,每天分享有趣有料的育儿文章!

如果你有育儿困惑、烦恼,欢迎关注我,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转发分享让更多人受益!

欢迎加入洛溪粉丝圈,更多科学育儿知识等着你哦!私信回复“育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