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場經常發生仔豬黃白痢?不僅要用對藥,更要做好細節的管理

在養豬過程中,養豬人經常會遇見仔豬出現黃白痢的現象,即仔豬拉黃色或白色的稀便。這種情況在天氣寒冷的季節更為多發,有時治療起來還很難。其實這兩種症狀都是由同一種細菌引起的腹瀉,它就是大腸桿菌。為什麼同一種細菌能引起兩種不同的病呢?它們的防治方法是不是一樣呢?今天筆者就來給大家講解仔豬黃白痢的防治方法,點個關注吧?

豬場經常發生仔豬黃白痢?不僅要用對藥,更要做好細節的管理

什麼是仔豬黃痢,如何防治?

病原

仔豬黃痢又名初生仔豬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初生仔豬的一種急性腸炎。以劇烈腹瀉、排黃色液狀糞,迅速死亡為特徵。

本病的傳染源主要是帶菌母豬,由糞排菌散步於外界,汙染母豬乳頭和皮膚。仔豬吮乳或舔母豬皮膚時,食入感染。仔豬對本病的易感性與日齡有關,在3日齡以內發病的佔90%左右,5日齡以後的很少發病。本病多見於集體飼養的豬群,分散飼養的少見。在新建豬場危害嚴重,幾乎每窩都有發生。頭胎母豬產的仔豬發病嚴重,隨胎次增加發病減少。在寒冷季節,豬舍溫度不夠時更容易發生。

症狀

潛伏期最短的8-12小時,長的1-3天,7天以上的很少,一般在24小時左右。窩內發生第一例,1-2天至少有80%-90%的同窩豬發病。

豬場經常發生仔豬黃白痢?不僅要用對藥,更要做好細節的管理

最初突然拉稀,排出黃色至灰黃色水樣糞,內混小氣泡並帶腥臭,數分鐘即拉稀一次。肛門鬆弛,不斷流出稀糞,沾汙後驅及尾巴。病豬口渴、精神沉鬱,但沒有嘔吐現象。脫水、雙眼下陷,陰戶、肛門周圍及腹股溝等出發紅,昏迷而死。

病死豬皮膚乾燥、皺縮,口腔黏膜蒼白、乾燥,嚴重脫水,肛門鬆弛。最明顯的病變為腸道年末的急性卡他性炎症,其中以十二指腸最為嚴重。腸繫膜淋巴結充血、腫大、多汁。實質性器官嚴重變性和小出血點。

防治

應堅持自繁自養,以防引入傳染源。預防仔豬感染可在接產時先把每個乳頭擠出少許乳汁,以衝除乳頭孔的細菌和汙物,用0.1%的高錳酸鉀擦拭乳頭,同時做好豬圈的清潔消毒,然後放入仔豬哺乳,效果良好。

豬場經常發生仔豬黃白痢?不僅要用對藥,更要做好細節的管理

免疫接種可用K88基因工程活苗,新生仔豬腹瀉大腸桿菌K88、K99雙價基因工程菌苗或仔豬大腸桿菌腹瀉K88、K99、987P三價滅活菌苗,一般在母豬分娩前4-6周進行。初生仔豬應儘早哺餵初乳,使仔豬迅速獲得初乳抗體。仔豬初生後,吃奶前先灌服微生態製劑(即益生菌),也有預防作用,但不可與抗生素同時使用。

在有本病的豬群中,仔豬產後12小時內全窩開始用抗生素,如氯黴素、慶大黴素、黃連素以及磺胺類藥物,口服或注射,連用數天,可以防止發病。如仔豬已開始發病,應立即全窩用藥,最好先做細菌分離和藥敏試驗,選用敏感藥物,兩種藥物同時使用,防止產生耐藥菌株。給母豬用藥,以注射為好,並應於產前開始應用,連續用至產後數天,可使初生仔豬免受感染。

豬場經常發生仔豬黃白痢?不僅要用對藥,更要做好細節的管理

什麼是仔豬白痢,如何防治?

病原

仔豬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仔豬在哺乳期內常見的腹瀉病。以排乳白色或灰白色帶有腥臭的稀糞為特徵,發病率高,死亡率低,影響仔豬生長髮育。

本病多發於10-30日齡仔豬,7日齡以內及30日齡以上的豬很少發病。當冬春季節氣溫劇變,陰雨連綿或保溫不良,飼養管理失調及母豬乳汁缺乏時,發病較多。一窩仔豬有一頭髮生後,其餘的往往同時或相繼發病。

症狀

病豬突然拉稀,排白色、灰白色至黃色粥樣或漿液樣有特殊腥臭的糞便。病豬一般體溫不高,吃奶減少或不吃,有時吐奶。如不及時治療,下痢加劇,尾部及後肢被稀糞汙染。同時,病豬畏寒、脫水、呼吸次數增加。除少數發病日齡較小的仔豬易死亡外,一般病豬病情較輕,易自愈,但多反覆發病形成僵豬。

豬場經常發生仔豬黃白痢?不僅要用對藥,更要做好細節的管理

剖檢無特異性變化,一般病死豬皮膚蒼白,形體消瘦。腸黏膜有卡他性炎症變化。結腸內容物為漿糊狀或油膏狀,乳白色或灰白色,黏膩,部分粘附於黏膜上,不易完全擦掉。

防治

仔豬白痢的一般性預防與黃痢基本相同。平時加強飼養管理,對仔豬注意保溫,同時注意環境的乾燥及提早補料等,可減少發病。

總結:仔豬黃痢和仔豬白痢都是由同一細菌引起的,只是發病的時間和症狀不太一樣,所以它們的預防和方法基本相同。母豬產後的消炎、環境衛生、小豬欄的溫度,做好這三點,能防止多種疾病的發生。此外,小豬用頭孢奎肟做好三針保健,也是非常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