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北京城,长安街上人车稀少

看一看1978年,改革开放那一年的北京城。

40年前的北京城,长安街上人车稀少

但怀旧是粗线条的,很难具体描述。人们容易记起来跳皮筋,跳房子;甚至马兰开花二十一都记得,但如果给你一份调查:生活在1978年的北京,你一年吃什么?吃多少?住什么样的房子?每个月能花多少钱?你是不是感觉没有概念?

40年前的北京城,长安街上人车稀少

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40年前的北京,城里人大部分在国营单位上班,每月工资不到60块钱。当时,所有的生活用品凭票供应,每个人每月凭票到粮店能买到25斤细粮,1斤豆油,半斤鸡蛋,另外还有一斤半左右的猪肉。那时候买肉,人们都争着要肥肉,因为香啊,还能炼大油,炒菜的时候放一勺子,特香。更有一些馋嘴的孩子,把大油抹到大白馒头上,吃得津津有味。这些柴米油盐加起来,开支就去掉了一大半,每月剩不下什么。至于穿衣服,一年买不了两件新的,绿军装就是最洋气的。

40年前的北京城,长安街上人车稀少

相对于如今最压钱的房子、小汽车,当时的北京人没有这个负担。先说说房子,那时候一户人家大约5口人,平均居住面积20平米左右,基本都是单位分配的公房。有的人家要按月交房租费用,有单位条件好的,这块钱单位也负担了。邻居们合用一个大厨房、合用一个公共厕所。临到吃饭,谁家里做什么菜都知道,炖个肉,香味能飘满楼道。而临到早晨上厕所,每天上演抢蹲位,排长队的现象。

40年前的北京城,长安街上人车稀少

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这也是家里的大件。每天晚上,自行车是要推到院子里的,如果住沿街的平房,更要推到客厅里面,说是客厅,其实就是餐厅、客厅、卧室一体化的不大的房间。自行车一进来,就转不开了。那时候娶媳妇,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是家庭条件好的人家的标配。特别是自行车,新郎一般会戴着胸花骑自行车,新娘坐在后座上,欢欢喜喜就进家门了。

40年前的北京城,长安街上人车稀少

1978年,还没有流行大波浪,也看到不到喇叭裤和蛤蟆镜,女孩子最喜欢的就是麻花辫。虽说没有各种营养洗发水,但那时候你看不到散落在肩膀上的头皮屑,有的是乌黑靓丽的头发,真的是又黑又亮。很多电影里有一个镜头:大姑娘恋爱的时候,如果对男孩子有意思,一般会低着头,反复摆弄自己的大辫子。因此精明人从辫梢就能知道女孩子是否搞对象了,如果辫梢蓬松、弯曲,说明有了。辫梢弯曲越厉害,谈的时间越长,见的男孩子越多。反之,如果辫梢很顺溜、垂直,说明没谈过恋爱。(配图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