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聪明如范蠡、张良等预知兔死狗烹。为什么还要全力辅佐人主?

香甜苦杏仁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

吃饭,睡觉,过神仙日子?

不对,人活着的意义是实现人生的价值,人出生到死亡,从开头到结尾,如果不看过程,会觉得毫无意义。

范蠡,张良有才能,当然想要发挥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帮助勾践、刘邦实现霸业,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留名青史,正是实现价值的途径。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两个人的具体表现:

一、范蠡

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

按照吴越双方议和的条件,越国战败过了两年,越王勾践将要带着妻子到吴国当奴仆,他想带文种。范蠡愿随勾践同行,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可以看出,范蠡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且具有敢于担当的高贵品格。

范蠡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并将其发扬光大,自身放荡不羁的性格,又有经商的才能,深谙为臣之道。

主动投奔明主,讨厌政治黑暗,为君主实现复国不惧危险。

遇到勾践正好复合他的预期,政治开明,国力弱小正需要他这样的人才,他也正好能够发挥自己才能建立一个政治开明,无为而治的国家。

勾践灭吴,越国称霸,目标实现,泛舟西湖。

二、张良

张良先辈在韩国首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兵反秦。紧接着,各地反秦武装风起云涌。矢志抗秦的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后因自感身单势孤,难以立足,只好率众往投景驹(自立为楚假王的农民军领袖),途中正好遇上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两人相见如故,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并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于是,张良果断地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跟从刘邦。作为士人,深通韬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谋略的前提则是要有善于纳谏的明主。这次不期而遇,张良“转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纷纭复杂的形势中,具有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聪明才智也有机会得以充分发挥。

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张良曾和一个大力士一起行刺过秦始皇,失败。后机缘巧合获得圯上老人的赠书。

韩国覆灭,让他确定推翻秦朝的目标。加上对刘邦的信任,认定跟从刘邦能实现这个目标。

当人生目标达到后,自然无所留恋,归隐山林。

三、总结

1.范蠡和张良都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完成了目标,也就是实现了人生价值。就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实现了目标,努力工作大半辈子,该是时候退休了。

2.文种和韩信之类人生目标更贪心。文种渴望更多的荣华富贵,韩信想要更大的权利。以至于对君主和形势分析不全面,不现实。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确定自己的目标要根据实际出发,审时度势,以免招来麻烦。

3为目标要不懈奋斗,不怕艰难困苦。

范蠡、张良最终能实现人生目标,都是因为年轻时候勤于学习思考,实施时不怕死、勇敢担当。在人生目标实现前,没有一刻松懈。等到我们目标实现那天,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人生的意义和乐趣。


多维元素z


作为一位具有很强的政治抱负的人才,范蠡之所以在可能面对“兔死狗烹”结局之下,还是决定辅佐越王勾践,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1)范蠡需要平台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2)范蠡想要证明自身的才能。

(3)越国是当时范蠡所能够选择的最好去处。

(4)范蠡有要建功立业留名青史的情怀。

即使后来范蠡因为看到越王勾践待人不义的情况之下逃离了越国,但是此时的范蠡已经实现了他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从当时众多的学者对于他的记载来看,他在当时也达到了名垂青史的结果。

刘邦定天下后,张良适时功成身退,从这点可以看出,张良早就知道刘邦不是一个可以同富贵的君主,那他一开始为什么还要辅佐刘邦呢?
(1)在做人上,刘邦确实不太厚道,但是在政治军事上的才能,他在当时肯定是独一无二的。张良很聪明,懂得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而在当时,刘邦就是他可依傍的一棵大树,他不回因为人人都有的人性上的弱点,就放弃刘邦。
(2)古代的谋士都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一展抱负。张良心里很清楚,能助他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人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刘邦,可以说,他们两个人互相成就了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