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己發明的“伍氏口罩”:險些造就一個諾貝爾獎得主

  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在1924年曾說:“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伍連德,字星聯)博士一人而已。”

  伍連德是何許人也,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說到北京協和醫學院以及北京協和醫院,多少會了解一點點。伍連德就是北京協和醫院,及醫學院的主要籌辦人之一。同時伍連德先生也是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中國檢疫、防疫事業的創始人,更作為193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是華人世界的第一個諾貝爾獎候選人。

  那麼,伍連德到底做出了何等功績才能夠得此評價呢?

  伍連德其人

中國人自己發明的“伍氏口罩”:險些造就一個諾貝爾獎得主

  伍連德,字星聯,祖籍廣東新寧。1879年3月10日出生於馬來亞北部的檳榔嶼。其父伍祺學系開設金店的僑商,母親是第二代馬來西亞華僑。

  他7歲時進入英國人設立的檳榔嶼公學,接受10年制教育。從小就非常刻苦地學習,成績非常優異。17歲獲得女王獎學金赴英國讀書,在大考中獲得“基本學者”的名銜,包攬學院幾乎所有的獎學金和獎章。

  遊學歐洲期間,他先後在英國聖瑪麗醫院、利物浦熱帶病學院、德國哈勒大學衛生學院、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從事研究,曾師從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梅奇尼可夫和霍普金斯。

  1903年,他以有關破傷風菌的學術論文,出色地通過了劍橋大學博士考試後,被授予醫學博士學位。

  在獲得博士學位後,他沒有想著在英國領取高薪,過著愜意的生活,而是回到了出生地檳榔嶼,在那裡開了個私人診所,積極參加華僑社會服務,致力於社會改革,如反對吸毒和賭博。但他覺得始終不滿足,“因為我總想做一點兒較大的醫務事業,同時我也想得個機會為自己的祖國服務。”

  1907年,伍連德應清朝直隸總督袁世凱聘請,出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

  1910年,一場駭人聽聞的鼠疫在中國爆發,伍連德也因為這場災難開始聲名遠播!

  鼠疫戰爭

  鼠疫在人類歷史上有著三次大爆發。第一次起於公元541年,爆發於查士丁尼大帝統治下的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第二次始於14世紀,延綿數百年,也正是這一次的大流行,鼠疫被冠以“黑死病”的恐怖名頭。第三次則來到中國,始於1855年,高潮期為1894年的印度、香港,以及1910-1911年的中國東北。

  1910年11月,一場肺鼠疫從俄國貝加爾湖地區沿中東鐵路傳入中國,並以哈爾濱為中心迅速蔓延,4個月內便波及5省6市,死亡達6萬多人,其中僅哈爾濱市就死亡5272人,一時屍骸遍野,舉世震驚。1910年12月,清政府外務部右丞施肇基緊急電召時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早年留學英國並獲得劍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的伍連德緊急赴哈爾濱調查處理鼠疫。

中國人自己發明的“伍氏口罩”:險些造就一個諾貝爾獎得主

1911年,哈爾濱停業的客棧、學校等被用來當作防疫的辦公室、消毒室和病房

  伍連德和他的助手們仔細調查了爆發最嚴重的傅家甸,很快追本溯源地發現,此次瘟疫的疫源來自一種草原旱獺。旱獺屬齧齒類,主要生存在蒙古、俄國貝加爾湖和中國東北地區,是一種穴居於乾燥寒冷地帶的小動物。捕殺旱獺的獵人和販賣獺皮的商人是第一批感染者,最初感染者死亡率幾近百分之百,而他們聚集的客棧是始發、高發區。

  傳染源找到了,那麼只需要在死者和旱獺體內找到鼠疫桿菌,就能明確病魔所在。伍連德和助手對一個嫁給中國人的日本女客棧主人的屍體進行解剖。這種事情在當時的社會里,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這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

  在當地一間貧民窟裡,伍連德進行了中國醫生歷史第一例人體解剖,獲取了重要的臟器和血液標本。幾天後,伍連德通過顯微鏡從標本里發現了大量鼠疫桿菌,從而更加確定這次流行的是肺鼠疫。其傳播途徑是直接通過人與人之間呼吸和飛沫傳播,而不是間接地從老鼠到跳蚤再到人。

  伍連德認為,要切斷傳播途徑,明智的做法是將肺鼠疫感染者與健康人群隔離開,以免由於病人咳嗽、吐痰等造成的飛沫傳染。

  當時正值年關,返鄉過年民眾眾多,為了阻止疫情繼續傳播,伍連德提出了初步防疫措施,控制鐵路、公路交通,設立隔離區,並向關內徵召醫生,他甚至還組織了龐大的運輸隊伍,動員各行各業的服務人員,一同加入防疫活動中來。尤其是傅家甸所有的公共設施,旅館、飯店、商店,均全面消毒,對病人和家屬實行嚴格的隔離,並且對屍體這樣的傳染源採取了火化的處理措施。

  同時,為了防止飛沫傳染,他還設計發明了一種雙層紗布口罩,用於隔離病患,後來這種口罩被稱為——“伍氏口罩”。

中國人自己發明的“伍氏口罩”:險些造就一個諾貝爾獎得主

  這種口罩的製作方式很簡單,採用藥店出售的普通外科紗布,約9寸寬,剪成3尺長,每條順長折成雙層,中間放置一塊長4寸、寬6寸、厚半寸的棉花,再將紗布的每端剪成兩條,每條長15寸,使之成為兩層狀的紗布繃帶,用時以中間有棉花處掩遮口鼻,兩端的上尾,須經耳朵上方縛結於腦後,兩端的下尾也如此,只是須經過耳朵下方。

  設計之初,伍連德將口罩的縛帶設計成兩端各三條,上方兩條沿耳朵上方系在腦後,中間兩條沿耳下系在頸後,下方兩條向上系在頭頂。為使用方便,不久即將縛帶簡化成兩條,而防護作用依然。如此自制的口罩,簡單易戴,價格低廉,每個只需國幣二分半,伍連德調動了大量人力物力,確保口罩源源不斷地供應給市民,並且很快被民眾接受。

  在伍連德的組織下,僅僅不到四個月,這場百年不遇的瘟疫終於被終結,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成功控制傳染病的行動,伍連德功不可沒。後來,伍連德在自傳中說“防疫不亞於一場戰爭。”無疑,他取得了抗擊鼠疫戰爭的勝利。

  聲名遠播

  在1911年召開的“萬國鼠疫研究會”上,這種方便又實用的口罩,受到了各國醫學專家的讚賞,“伍連德發明之面具,樣式簡單,製造費輕,但服之效力,亦頗佳善。”

  因為“在肺鼠疫防治實踐與研究上的傑出成就以及發現旱獺於其傳播中的作用”,伍連德被提名為193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候選人。候選人的保密期為50年,此消息2007年才在諾貝爾基金會官方網站上正式披露,這是華人世界的第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