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到了50歲都可以“知天命”,60耳順、70從心所欲不逾矩嗎?80呢?

太素老道


所謂古人云,人過五十知天命,是源自於《論語》——為政中的一句話: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他自己15歲的時候立志向學;30歲的時候學有所成;40歲呢,就遇到問題不再迷惑;到了50歲,就知道了天地循環的道理;到了60歲,能夠做到聽什麼都心平氣和的聽下去;等到70歲,自己已經形成了完全的行為素養,無論如何處置問題,都不會違背春秋時的規矩。

從時間順序上講,這句話應當是孔子70多歲時候所說的,所以沒有提到80歲。至於80歲,孔子沒有說,因為他72歲就去世了。


暖心人社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論語•為政》篇。

此乃對讀書人而言,主要是年齡與修為的關係。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為何?就是自己人生的使命。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活到五十歲,人生過半,應該知道自己一生的追求和能夠完成的使命,應該集中精力達成。

六十而耳順:耳順即坦然面對外界對自己的評價,活到六十歲,正正一甲子,聽過的、見過的、經歷過都有了,人所無慾,何必在意別人的評價?

七十歲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人生七十古來稀,返還童心,想做的、想吃的儘管去做就是,不留遺憾……

八十耄耋:古時能活到歲非常罕見,應視為上天的眷顧,或一生積德的善報,此為天數或家族榮耀,感激之心頤養天年而。

孔子活了七十三歲;孟子活了八十四歲……古時讀書人認為就是聖人修行的結果,因此有七十三、八十四過坎之說,其實就是激勵自己向聖人修行看齊。人在做、天在看,達到聖人修行,老天亦會保佑長壽的……其實古人還有個最終的目標——米壽(米字拆開):八十八歲,民以食為天,米壽被視為可遇不可求,完全有賴老天爺的垂青。


D三十年功名塵與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此說出自《論語•為政》篇。

這是孔子對自己人生每一次“重要階段”的總結!以孔子的天賦、稟志和勤奮,其生逢禮崩樂壞的春秋亂世,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天下仁懷,自我孜孜不倦的努力和環境的磨鍊而方致於此每一境地,這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的,亦不是其他人簡單可以與之比較的!

此處尤須識得大問所在:要參透孔夫子所謂其何志?其何立?何不惑?何天命?何耳順?何從心所欲才是!聖賢與凡夫何是哉?!

此即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仰慕和參照激勵吧!

孔子活了七十三歲,至於之後如何總結?或者如本題所問八十如何?大慨仍須用論語中孔子自己的話作參考,一以貫之才是,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之”云云了。


聖燈救助


八十對於古人而言是命數,七十在孔子時代都是稀少的。俗話說“八十閻王不來自己去”。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曹操《對酒歌》曰:“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八九十歲能夠益澤萬物,惠及天地所有生命乃為壽終。


這屋傳習所


一個人到了一定的年齡,比如50歲,他對自己一生的走勢基本清楚了,知道未來可能有些變化,但變化不會很大,一生的狀態巳基本定型,懂得了命該如此,也就是知天命了。知天命了,對一切不會強求,就耳順,就隨心所欲了。80歲之後,對一切更是淡然了。人生規律,人人如此,當然,聖人,偉人例外。


菩提一葉11


人到70古來稀。做為中國人在新時代裡,能幫啥忙就幫啥忙。只要別幫倒忙即可。力所能及的助人為樂。


1878901


1.七十隨心所欲,八十無所不談。

2.並非每個人都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

3.天命,天數也。上天安排的命運,終有的定數。

4.五十知天命者,已明此理,然順心隨事,安然便好。

5.亦有五十知天命者,仍不缺乏鬥志,老當益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6.六十耳順者,人生已過其半,歷經滄桑,言辭之中便可辨別真假。

7.七十隨心所欲,無慾少念,順心而為。

8.信命者,自甘平凡;逆命者,奮勇直前。


師叔依舊


人的一生命中註定,把握一生思想註定。知足常樂一生爽,怨天怨地一生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