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戀想家


何謂五十知天命?

很多人受前後文的影響,認為孔子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有不同的收穫,不假思索的就覺得人到了五十歲就知天命了,但是並沒有去了解孔子為什麼五十歲知天命。其實孔子是在四十七的時候才開始潛心研究《易》,花了差不多三年的時間,到了五十歲的時候把《易》搞懂了,知道了天命之終始,所以這就是所謂的知天命。


什麼叫做“天命”

在下認為這裡所說的知天命,用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來中的天命解釋更好,即為自然的規律的意思。為什麼這麼解釋呢?因為前面在下說了孔子學了三年《易》,從而知道了天命的終始。《易》是一本專門講規律的書籍,孔子學《易》就是為了知道萬物之規律,故而自然的規律即是天命的意思。



那麼總的來說,知天命就是知道自然規律的終始,從而能夠耳順知其微旨而不逆也,到最後從心所欲而不失法度。

孔子之所以這麼說,就是為了告訴大家,不僅得立志求學,而且更得善始令終,一輩子沉浸在學習裡面,才會有所收穫。


淡看天上月


孔子根據平生所學所悟,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以及人類的經驗總結,總結出這樣一條規律:人在不同的年齡,有相似的人生經歷和人生感悟。

因此,孔子感慨地說: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晚年研究《周易》,他愛不釋手,勤學不輟,看了很多遍,把串書的牛皮繩子磨斷了很多次,留下了韋編三絕的佳話。

孔子最終悟出了天命,他有感而發,感嘆道:五十知天命啊。孔子所說的天命,就是說,你這一輩子到底是幹什麼來的,你能幹什麼,適合幹什麼,你最應該幹什麼。

最親的你,你知道你此生的天命嗎?如果你知道了,那你就好好努力吧,我衷心地祝福怒。假如你還不知道,那你就好好琢磨一下:你最喜歡幹什麼,做起來如痴如醉,忘了時間,忘了自己,那可能就是你的天命,好好去做吧。記住了,絕不是玩遊戲,或者吃喝嫖賭這些生物性的東西,而是社會性的東西,人性的東西,美好的東西。

行文至此,又記起來我以前寫的小詩,希望你啟迪你的智慧:

秋 曉

千里黃葉地 萬頃碧雲天

多少悲秋嘆 人生夢如煙

夫子樂天命 百事善至極

何須怨命運 一切靠自己


一封家書名店


可能許多人認為,“知天命”就是認命的意思,人到了五十歲,不管有錢沒錢、幸福與否,這都是自己的命。我認為這樣理解未免有些悲觀。當然每個人的想法是不一樣的,畢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含義也是非常廣泛的,更多的還是對人的暗示作用,比如道家的“上善若水”,不同的人對其含義有不同的認識。

“五十知天命”出自《論語.為政》,一整句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一下是我自己的一些淺見,與大家分享一下:

我認為,將人的每個十年分成不同的階段是比較準確的,三十而立,人生的頭三十年是不斷學習和總結的過程,當我們到三十歲時,已經是一個趨於成熟的時間段,一般在這個時候,我們都會形成自身獨特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包括自己的為人處世都有自己的一套原則,不過在許多人看來,三十而立就是成家立業。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歲以後,又通過了十年時間的沉澱,對自身所掌握的知識、經驗或其他東西不再有太多的疑惑。有些人三十歲創業,通過十年打拼,在四十歲的時候,事業基本趨於穩定。

五十知天命,知天命我認為表達的是:人到了五十歲後,你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你前面五十年奮鬥的結果,不管你有錢沒錢,幸福與否,這都不是天意,而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往往在這個時候,更應該反思,自己今天所擁有的一切到底是因為什麼,同時能夠對自己的下一代有一定的啟發。


Power泡兒


在《論語》中有這麼一句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五十而知天命是古人形容到了五十歲之後的狀態。

“知天命”並不是說聽天由命,而是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五十歲之前是全力以赴去追逐自己抱負及夢想,五十歲之後,則知道了理想之艱難,現實之侷限。也就是說,要認識世界存在的必然性,這就是“知命”。

“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與己之不負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於己,而受之於天,聖人所不敢辭也。”命數不僅掌握在手上,有時還得賴於各種外部條件,而我們人能做到的就是竭盡全力去做事情,我們求得是無愧於己的義務,而不是表面的成功與否。

在小新看來,“知天命”不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種悟境。這章書是孔子通過一生經歷得來的感悟。孔子曾說“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便是這種知天命而依舊坦蕩的生活態度,這樣的人生才可以樂觀開懷,而人往往得拼搏好些年,摔倒又站起好幾回,經歷歲月流逝才能感悟出來這樣的境界,因此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不是不諳世事的年輕人能輕易感悟到的。


新氧生活


“五十而知天命”出自《論語·為政》,全句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整個這段話,是對各個年齡段人的心智做了一個循序漸進的概括。其中“五十而知天命”,這個“天命”指的是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性,也就是天的旨意。人到了50歲,歷盡潮起潮落、世事輪迴,看盡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應該對世間人與事有個清楚的認識,也應該能夠應付各種複雜多變的局面。沒有了年輕時的衝勁,卻多了幾分沉穩。沒有了年輕時的激情,卻多了幾分享受。沒有了年輕時的夢想,卻多了幾分從容。

經過年幼的學習、年輕的積澱、年長的歷練,50歲,一個“知天命”年紀來臨了,懂得了天的旨意,萬事的內在規律,在學識、內斂、沉穩、理性中行事,才能真正做大事、做好事、做成事。

50歲,不是隨波逐流的年紀,而是站在巔峰享把握人生的年紀。

50歲,不是喝茶養老的年紀,而是風雲際會超越理想的年紀。

50歲,不是退位讓賢的年紀,而是把握天理扭轉乾坤的年紀。


發配三千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老夫子對人生做了規劃。何謂天命?天命就是上天賦予你的命運。這是字面意思。延伸開來。我覺得”知天命”的意思有如下幾個:

1、要認命。我們要認識到因果報應。有些事情我們盡力了,就可以了,不必強求。這個年齡的人,要知進退,懂分寸。

2、要知命。我們已經過了不惑之年,對於很多事情已經看透了。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律我們也該大致瞭解了。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應該怎麼生活,什麼樣的日子才是最適合我們的。不要做有違規律的事情。

3、要悟命。生命需要領悟。人生需要領悟。我們要能夠在這個階段對於生活、生命有所感悟。如果還沒有感悟出來,那需要努力了。這個時候看問題,要深入些,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

孔老夫子生活的年代與現在相距兩千多年了,其思想至今仍然具有指導意義。不過我們現代人的知識認知水平有了大大的提升,不惑之年或許來得更早了。當然也有很多人,到老還在困惑中呢。我們如果能早點認命、知命、悟命,我們的生活會更好。


關注《蘇雷讀書》,歡迎與作者進一步的溝通交流,讓我們一起成長。

蘇雷讀書


要理解這句話。得問孔子,孔子最有解釋權,其他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理解為瞎白咧!

怎麼個意思呢?

得看孔子五十歲那年開始到六十歲那十年在幹什麼。這裡首先說明一點,孔子這個“五十知天命”的“五十”是一個時間段泛指,指的是五十到六十這個區間是他知天命的時間,到了六十他又登堂入室到耳順的又一新境界了。

巧的很,孔子在五十歲那年,入仕濟世的夢想破滅了,大司寇之職被免。然後,這之後的五年孔子都很安靜,一面在魯國設學教書育人,一面開始反思自己,尋找新的濟世之路。終於他在五十五歲那年領悟到“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開始帶著他七十二賢徒周遊列國遊學佈道。


但是,這次孔子依舊沒有摸清大形勢。儒學用來大一統如漢朝治國教化百姓可以,孔子所在時候是亂世分裂諸強角逐的時代,稍不注意就會國破家亡,崇尚武力至上,儒家思想只會柔化人心,所以列國君主對孔子思想並不感冒,亂世得用武才行!

於是,孔子游了一圈,徒弟相繼凋零,很無奈,也無所得,只得打道回府返回老家繼續著書育人。這件事對孔子打擊非常大,乃至當時百家對他譭譽參半,議論其所執到底樓高几何。

於是孔子終於達到知名境界,感悟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盡人事聽天命的道理。人無法與大形勢作抗爭,就像他的儒學無法在亂世興行一樣,很多事但求無愧於心便好,其他的順其自然便好。這便是知天命!

到了六十歲,孔子又覺得,外界對我譭譽參半都是外界的,關鍵在於自己能從中批判學習些什麼,能否達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程度,再達耳順境界。


不書


“五十而知天命”這句話出自孔子(《論語·為政》)。

孔子所謂“天命”,指的是客觀的限制,是人力所無可奈何者。

一 何為天?

它是由三個東西構成的:

第一是方向

方向就是未來的走向,就像江水,浩浩蕩蕩,順勢者昌,逆勢者亡,即前瞻性。

第二是工具

利用互聯網這個工具,未來的幾年,VR,各種黑科技,認知技術,基因革命,所有這些都是即將改變我們的工具。

第三是形勢

50歲以上的人,都要了解環境和形勢,要順勢而為,順其自然。

對於一個50歲以上的人來說,要善於看天。

二 何為命?

所謂“命”係指個人先天就擁有的資源,即指:從血緣關係(父母)繼承和遺傳來的家庭 人脈關係 、經濟環境、個人自身的才智天賦等三個主要方面的條件因素。

第一是人脈

人脈不是你認識多少人,而是有多少人認識你。關鍵有多少人認你,而是有多少人願意主動和你打交道!

人脈不是有多少人在面前吹捧你,而是有多少人在背後稱讚你,在你落魄時多少人願意幫助你!

第二是經濟環境

是指構成企業或者個人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經濟狀況和國家經濟政策。

它是影響消費者購買能力和支出模式的因素,它包括收入的變化,消費者支出模式的變化等。

社會經濟狀況包括經濟要素的性質、水平、結構、變動趨勢等多方面的內容,涉及國家、社會、市場及自然等多個領域。

第三是才智天賦

天賦就是天分,是成長之前就已經具備的成長特性。

在某些的事物或領域具備天生擅長的能力或者天生執念(極大的熱情),而使其可以在同樣經驗甚至沒有經驗的情況下以高於其它人的速度成長起來,而且有它的獨一性,特殊性。

正如老百姓常說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養兒會打洞”。

三 知天命,更豁達

孔子提出他的天命觀,認為天命不可違。

這正反映出:50歲的人生有了一定的積澱,有了一定的厚度。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50歲的人看待事物更加長遠、更加寬闊、更加淡然、更加豁達。

50歲的人:

學會了愛別人,讓愛如同午後陽光溫暖每個人的心房。

懂得了理解尊重別人,常懷寬容感激之心。感激朋友,是他們給了幫助;感激敵人,是他們讓你變的堅強。

懂得了樂善好施,長於交往。不再“平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

學會了換位思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複雜的事情簡單處理。

學會了知足,總有不如你的人,也總有比你強的人,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了腳。

……

這一路走來,如果做到遊刃有餘、可收可發,便抵達了“知天命”的境界。此時萬事萬物、相生相剋,生來病死,一切在你心裡來去自如。

最強的對手就是你自己。一旦你戰勝了自己,如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此時的你:人棄我取,人取我予。大我無我,眾生之所求,正是你所舍。

50歲,懂得珍惜,人生短短几十年,不給自己留下更多的遺憾;

50歲,看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50歲,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50歲,有人感到了失意;

50歲,有人找到了時機;

50歲,有人看透了時局……

你悟到了什麼?

搜索有書共讀加關注,每天帶給你不一樣的新鮮內容。


有書共讀


孔聖人說的“五十知天命”這句話,在他聖人所處的那個時代,是有那個時代含義的。不過今人,很多人把它說亂了,特別是有一部分人,把它理解成了看到了自己人生“天花板”的意思。也就是說,知道了自己的“命”了:命裡只有八角米,走遍天下不滿升。因而,多少具有了一些悲劇色彩和消極意義。

而在我看來,這個“知天命”還是大有講究的。不管我的理解,符不符合聖人的原意,但是我想,根據現時代的特點,總得給人理解出一點點積極的意義是不?因為我也是已經過了五十歲的人,不是就只有等死那麼一條路可走了,總得還要力所能及地做一點事不?因此,我就很不服那個什麼看見了人生“天花板”的那個意思。

我的理解是,這個“天命”,就是天之道,也就是自然規律,也包括了“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等一些社會運行和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

那麼,這個“知天命”,就是到了五十歲左右,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基本上都瞭解了,理解了,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閱歷,以及自己形成的能力,知道了自己,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自己能做成,那些事情不能做成,哪些事情需要具備滿足一定的條件、等待一定的時機才可以做好,哪一些事情,即使滿足了必要的條件、等到了一定的時機,也是做不好的。

這樣,五十歲的人,做事之先,至少能夠做出一個比較理性和適合的判斷,能夠做得成的事情,努力去做,把它做好,需要滿足一定條件的事情,積極去創造條件,等待一定時機,所謂“盡人力,待天時”,至於不能做的事情,就不要“堂吉訶德”了。

有了這樣積極的“知天命”觀,基本上我們就會多了從容,少了焦慮,開始一個“最美夕陽紅”。

所以,最後的結論,“知天命”的人,基本上是最厲害而又最安全最穩定的一群人。


從心若愚


“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子說自己五十歲上才懂得遵循天道去做事。

先看一下孔子完整的自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用今天的語言通釋就是:

孔子說:“我十五歲才在學業上確立志向,三十歲才有建樹,四十歲才不受外界左右,五十歲才懂得遵循天道規律,六十歲已經聽得進任何話,七十歲便按著心裡想的做事,不過格。

孔子十五歲思想才趨於成熟,確立了志向;三十歲才有建樹。這裡的立,應該是在懂得“禮”,遵守社會道德規範基礎上的“立”。孔子在這裡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學識不斷積澱,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從學習領會的階段到安身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再到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達到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這個道德修養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思想和言行融合,就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才能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五十歲時,在主觀意識上已經形成了高度自覺,能自覺地將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子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不可用來衡量所有人。當下有些人七十照樣不成熟。

當然許多人到了“知天命”的年齡,逐漸消停了一些,對事物的認知也豐富起來,性格會發生一些變化。

強調,不要拿孔子自述的各年齡段標準來衡量今人,更不能衡量外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