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茵陳蒿,除了藥用還能當“野菜”吃,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

陽春三月,天氣轉暖,陣陣春風吹過,野外荒坡、田間地埂邊每天在變著模樣出行。猛一看,茵陳蒿漸發露出地頭,數量還不是很多,但對於家鄉的父老鄉親來說:也算是閒暇之餘多了一份勞作和收益。不過此工作看似平淡,實則也是有說道的。

採摘茵陳蒿,多是一些年齡大的長者,再隴原家鄉人們把白蒿也叫作油蒿子,他們在每年早春三月,只有有時間就會從事此項工作。此項勞動看似簡單,無需過多技術,但一點也不輕鬆。採挖時只需用鐮刀或小鋤頭等一些農具,在茵陳蒿根基部處輕挖一下即可,但在實際操作中,也並不那麼輕鬆。茵陳蒿雖然在農村四處可見,但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且植株生長大小不一,有一些基本上就沒有商品價值。據觀察:茵陳蒿多以半陰半陽的地梗邊,荒坡地、低窪地等土壤長的最多。採挖茵陳蒿的農民,基本上都是揀大朵的挖,然後又的去除雜物,放在揹簍裡頭,即使上山爬坡,下坡過溝都得背上,因為背的是收穫,背的的勞動報酬。

採挖回來的茵陳蒿,一定要在天氣晴朗的日子裡倒在水泥地上晾曬,晾曬的同時也得用木叉來回翻曬,這樣不但可以在短期內曬乾,還能在翻動時把一些雜質抖出。至於晾曬也是為了多買點錢,從整個茵陳蒿交易來看,曬乾之後的茵陳蒿這兩年價格多在3~4元每斤,但剛挖回來的鮮茵陳蒿,價格只在0.3~0.5元之間,近十倍的差價,誰也不傻又怎麼不曬乾再賣呢?

小小茵陳蒿,除了藥用還能當“野菜”吃,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

採挖茵陳蒿

幹茵陳蒿價格為啥是鮮茵陳蒿價格的數倍

至於乾鮮茵陳蒿價差之事,隴原曾專門諮詢過家鄉本地的藥材收購商販,他的回答只有簡單的九個字“好運輸、易儲存、省工錢”。這九字箴言說到重點,以下做詳解分析。

說到運輸、真的和咱農民並無半點關係,只不過是中間商為了省事,故意設置的一道門檻。茵陳蒿其主要價值在於入藥,所以在藥材深加工之初,對藥材的品質還是要求很嚴苛的。晾曬又只是加工前的第一步,但對於收購商來說:他們會把零散收購來的茵陳蒿集中發貨,而曬乾的茵陳蒿不但份量輕,還可以在庫裡存放多日又不會發黴變質。相反、鮮茵陳蒿如不進行晾曬或烘乾,極易出現發黴變質現象,再一個就是收購商如果只是收鮮茵陳蒿,那麼他們自己就得動用人力和財力對茵陳蒿進行簡單的粗加工,但這樣一來成本勢必會提高,所以收購商寧願收購幹茵陳蒿也不樂意收購鮮茵陳蒿。

從兩者之差價分析,近十倍的價格差,足以說明鮮茵陳蒿水分含量較多。但在實際操作中,通常以4~5斤鮮茵陳蒿可以曬乾一斤商品茵陳蒿,再以鮮茵陳蒿最高價計算4×0.5=2元至2.5元,而幹茵陳蒿價格又高達3~4元,所以從乾鮮茵陳蒿價格上來看,農民雖然曬茵陳蒿需花費時間,但仔細一算也算是有報酬的,如此一來對比還是賣幹茵陳蒿比較划算。

小小茵陳蒿,除了藥用還能當“野菜”吃,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

晾曬茵陳蒿

茵陳蒿的價值

茵陳蒿自古以來被用於入藥。民間素有“三月茵陳四月蒿,過了五月當柴燒”的說法,換句話說入藥茵陳以三月茵陳最有價值,而農曆三月茵陳蒿經過了春分洗禮,清明沐染,穀雨滋潤,從植株生長上區分不大不小,藥性剛好。據一些醫學資料顯示,茵陳蒿具有清熱、化溼、退黃之功效,人們把採挖回來的茵陳蒿曬乾賣錢,也會自己使用。

小小茵陳蒿,除了藥用還能當“野菜”吃,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

涼拌茵陳蒿

黃土高原的春季乾旱少雨、又逢換季,人們極易出現身體不適現象,家鄉的父老把採回來的鮮茵陳清洗乾淨下鍋焯水過涼,加入適量的食鹽、植物油、用於涼拌,也會把煮熟的茵陳蒿和麵粉和在一起做餅吃,總之吃法多樣,和其他一些野菜一樣被人們親睞。

小小茵陳蒿,除了藥用還能當“野菜”吃,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

茵陳蒿餅

雖然茵陳蒿被很多人喜歡,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食用,因為茵陳蒿本身就是一味藥材。據《得配本草》記載:茵陳蒿不適用於熱甚發黃,無溼氣之人。所以只要不是溼熱引起的發黃之人,應當慎重使用,當下市場上也有一些售賣的茵陳蒿茶,望消費者購買慎之。

友友們!您家鄉有茵陳蒿嗎?是不是也是我們這裡一樣當野菜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