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蒿、茵陳和臭蒿的區別

導讀:在農村有一種植物有兩種叫法,有這麼一句俗語就是描述這種植物的,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割來當柴燒。你知道這種叫什麼嗎?

在農村大家會經常在菜園裡,荒山野地,田間地頭見到它,他就是在我們農村隨處可見的白蒿,它還有一個名字叫茵陳。還有一種植物叫臭蒿,因葉片背部,枝條也有微白色柔毛,很多人難以分辨出什麼是茵陳、白蒿和臭蒿了,其實茵陳和白蒿還是很難區別的中藥材的,這兩者的外形和臭蒿差不多,很多人都容易混淆開來,如何來區分茵陳、白蒿和臭蒿呢,接下來就跟隨小編一塊聊聊這個問題。

白蒿、茵陳和臭蒿的區別

茵陳,別名牛至、田耐裡、因塵、馬先、綿茵陳、絨蒿、白蒿、細葉青蒿、安呂草,拉丁文名ArtemisiacapillarisThunb.管狀花目、菊科、牛至屬植物蒿經冬不死,春則因陳根而生,故名因陳或茵陳。至夏其苗則變為蒿,故亦稱茵陳蒿。中國民間現尚有以米粉作茵陳糕、團的習慣。茵陳作菜,要採嫩苗,老的藥用是茵陳蒿。故有“二月茵陳,五月蒿”的說法。分佈於中國、日本、朝鮮、蒙古等國家的低海拔地區的河岸、低山坡地區。茵陳有兩個採收期,春季採的習稱“綿茵陳”;秋季採的習稱“茵陳蒿”。

白蒿、茵陳和臭蒿的區別

下圖這種植物我們這都叫它臭蒿,也是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二年生草本,高50-150cm。主根單一,狹紡錘形。莖下部稍木質化,縱稜明顯,多分枝,莖、葉片的背部,枝條上有類白色微柔毛。

白蒿、茵陳和臭蒿的區別

其實茵陳和白蒿是同一種植物在兩個不同時期的叫法,茵陳是在正月或二月採摘的白蒿的幼苗。白蒿是三月以後隨著氣溫回暖長大後叫法。

PS1:白蒿在我國生長分佈廣泛,受地理位置影響,俗語的說法也不一,故有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拿來當柴燒!也有二月茵陳三月蒿,四月拿來當柴燒的說法。還有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拿來當柴燒說法,這都沒有錯。


PS2:白蒿的幼苗期和臭蒿幼苗時期葉片,枝條都有白色的微柔毛,很容易把二者混淆在一起!

白蒿、茵陳和臭蒿的區別

正因為白蒿和臭蒿比較相似,仔細觀察還是能分辨出來的。至於白蒿和茵陳我們也算清楚了,這句俗語給我們一個很好的解釋: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割來當柴燒。這句俗語說的就是白蒿和茵陳屬同一種植物在兩個不同時期的叫法而已!

白蒿、茵陳和臭蒿的區別

對此,小編專門在村子找了幾位爺爺輩的老人進行求證,他們均表示白蒿和茵陳就是一種植物,只不過是用來做藥材的茵陳是白蒿在正月裡生長的幼苗,幼苗過了二月以後就叫白蒿。而臭蒿只是葉子的背面和枝條上有白色的柔毛,葉子的形狀和大小都不一樣,只是長的相似的兩種蒿類植物。

你認為茵陳和白蒿是同一種植物呢?白蒿和臭蒿你們區分出來嗎?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