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多大年齡開始有理財意識的?怎麼樣?

沈小米童鞋


大概從上大學開始就有理財意識了。當時是到銀行存款,當時的存款利率挺高的,然後一個學期生活費拿到學校就存在學校銀行裡面,當時可以存三個月定期存款,幾百塊錢存幾個月下來也有幾塊錢利息。

當時上大學的時候,是上個世紀90年代。1990年代的時候,存款利率還是挺高的,根據1996年中國銀行存款利率表,可以看出來當時活期利息就是2.97%的樣子,三個月定期存款年利率就是4.86%,五年期利息能夠達到12.06%,可見當時的銀行利息是相當高的。

1990年代的時候,利息雖然高,但是當時物價的漲幅也是比較大的,因此,高利息也能夠稍微抵禦通貨膨脹的影響。

後來上班以後,有錢也是先存銀行。後來慢慢學習了股市投資以後,大概從1996年以後開始慢慢學習投資股市,隨著投資股市經驗的增長,慢慢的堅持價值投資,堅持長期持有,這樣從股市裡面賺到的錢就越來越多了。

後來到了2000年以後,慢慢工資收入增長了,就開始考慮買房子了。買了房子以後,房產也是保值增值的良好資產,這些年,正好趕上房價上漲,這樣資產就比原來增長了不少。

現在來說,主要的理財方式還是投資股市和理財。投資股市佔了大部分,這塊還是堅持價值投資,堅持長期持有高分紅績優股,這樣風險比較小,而且每年能夠分紅,也是能夠保值增值的。理財現在一般都是餘額寶或者是民營銀行存款等,還是比較安全的,如果用的話,也能夠及時取出來。


睿思天下


你好,朋友,關於這個問題,我正好有些心得與你分享。

  1. 開始重視金錢

長輩總是愛說等我考上什麼什麼學校之後,就會給我提供什麼什麼東西,獎勵money等,我很記得有一次我哥就說過等我考上大學會給我買一臺筆記本,然而從開學到畢業都等不到那一臺電腦,結果我還是自畢業了之後,拿到第1份工作薪水之後買的一臺聯想筆記本。從那個時候我就懂得了金錢的重要性,在我手上的,我很自由。


2.泡圖書館

參加工作以後,每到週末休息的時候,我常常會在圖書館。除了會看一些專業的書,還會看一些跟經濟理財相關的書籍,有一次讀到羅伯特清奇的窮爸爸富爸爸一書,很受啟發。等我讀到第3本第5本的時候,通過我的分享,然後認識到了志同道合者,也有同樣興趣愛好喜歡理財的朋友,他是在銀行上班的,他們的週末經常安排在課堂上,比如各大證券開課等等,他同時也邀請我一同前行去聽,然後我們就週末會去聽相關的課程。


3.開始懵懂實踐

至今一直保持喜歡看書、喜歡聽課的興趣愛好,一直不變,每天下了班總會有1~2個小時的時間,要麼在看書要麼就是聽課,然後做分享。

先是接觸遊戲,窮爸爸富爸爸裡面有一個財商遊戲。

模擬遊戲過後,自己在生活當中也買了一些理財產品,黃金定投啊,基金啊,等都有一些。風評測試我是屬於穩健型的,我買的屬於中低風險吧,都選的還可以,通過小小的實踐,我感受到了理財的樂趣,讓金錢滾動起來,金錢才有它的意義。

最近通過朋友的推薦在學習小白理財課程,光是第1節我就聽了兩遍,講的是如何開啟他的課程,感受到了老師對課程的用心。我在努力跟上的路上🏃

最後祝你也祝我早日實現財務自由,做金錢的主人。加油💪


楊小燕2018


您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以我個人的事例給你說一下。

我是在我上大學的時候就有了理財的概念,因為在高中的時候我上的是一個私立學校,當時父母給的我的錢只夠一個星期多的伙食費,但是我需要在那邊維持兩週,才能回家。那麼就會在週末的時候出來給人家超市搬貨,做一些苦力活掙錢,所以高一我過的比較平淡。在高二高三的話跟他們一起寒假暑假睡打工也掙了一點兒來維持自己的伙食費。

但是,真正的有理財概念是在我大一的時候。因為人這一生,其實你不管掙多少錢,你要是不去理財,這個錢永遠不屬於你,就比如你存到銀行錢,你的收益率永遠跑不過那個通貨膨脹。當時的話就想著說投資點兒東西。比如當時選擇了那個基金跟股票,當時在大學的時候也是看在圖書館看了一現在關於炒股的書籍,還有一些基金類的書籍來讓自己,懂得多一點兒。其次呢,也是在那個大一大二的時候。用自己的獎學金還有助學金,還有去省裡比賽的錢,得到一些獎金,然後去炒股,因為當時也沒跟家裡人說。入市之後掙了700塊錢。因為當時也不懂滿倉和那個分倉操作的原理,所以直接就梭哈了。後期虧了4000多,只剩下了3200左右。當時心裡也非常著急,覺得自己的錢虧了,所以就開始去圖書館看書,學到了很多東西,那麼到大四畢業的時候,我的賬戶餘額差不多有兩萬多。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寒暑假打工掙的。那麼18年全年也是差不多掙了將近有6萬塊錢左右吧。

其實理財越早接觸越好,而且你非得去看一些相關的書籍,如果你沒有那些書籍的話,你去真正自己去理財的話,我覺得不太現實,因為畢竟聽別人指路你會虧,但是自己學到東西之後再去實踐,你就會掙。


大亨聊財經


說說我的吧,我是從11年大學畢業開始有理財意識的。當時就是為了存下錢想著以後自己做個小買賣。

我的理財是從股票開始的,當時我的大區經理是個老股民,我就跟著他買起了股票,不過是虧多賺少。當時也是沒事就抱著書學習,看視頻、帖子學習。後來就是找一個靠譜的公司一直做這一支股票,漲了就賣點,等他跌得重了就買回來。到現在算是小有盈利吧。

15年的時候開始接觸基金,剛開始也是整體抱著書啊看視頻、帖子學習。後來就是選了幾支指數基金循環定投。其實跟我操作股票的方法差不多。

總結:通過這麼長時間的理財,我覺得理財還是很有必要的。他可以抵禦現在的通貨膨脹,做的好的話收益也是很可觀的。讓理財成為一種習慣。終身受益!


青山一株草


28歲的時候。

在那之前都不缺錢的,之前也挺賺錢的,開始飄了。跟人合夥學做生意,卻不知道是個大坑。進去之後被狠狠拔了幾層皮才出來,還負債了四十多萬。

從那時候開始,其實也就是19年初就開始有了理財攢錢的意識。並且學習到了人間冷暖,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真的深有體會。

放下了所有,眼裡只有錢。

上班好好工作,下班了好好做副業。

要還債,自己一個人,努力,還有一個好媳婦兒陪伴著。不靠任何人,靠自己,一個人去努力,放棄了所有的空閒時間,除了睡覺上班吃飯,都在賺錢,錢越賺越多,人脈越積越多。

在年初的時候,債務已經還完了,現在還有十幾萬的存款吧,都在媳婦兒那兒,經濟我不過問,相信她,沒有她,我人生也沒有啥目標,除了孝敬父母。

今年繼續努力吧,過來人給說句話。

第一桶金一定是攢出來的,不是花出來的,千萬不要超前消費。


拼命的Li先生


我是22歲開始有理財意識的,那時候我還在上大學。

激起我的理財意識是因為我買了個筆記本電腦,花了7000塊錢。自己手上有1000,網商貸借了6000,加上利息總共需要還6300多,分12期還完,每一期大概還500多。

因為沒打算問家裡要錢,所以決定從自己的每個月1000塊錢的生活費省出一部分錢來還貸款,但是想要是一個月還500多,這樣自己一個月的吃飯的錢都不夠了。由於剛好下個月就是寒假,就又做了個兼職賺了2000多,還完後還剩4000多,之後的每一期需還360多。

這時候我就開始對我手上每個月的這1000塊錢進行了分解。早飯3塊錢,中飯和晚飯的分別都是7塊錢,所以一天伙食費最底要17塊錢,乘以30天就是510塊錢,放寬一點,一個月需要550,然後我把這550直接存在飯卡里,因為存在飯卡里的錢是拿不出來的,所以起到了一定的強制作用。還貸款的前提是首先不讓自己餓著,身體是第一。還有剩下的450塊錢還完每一期的360多還剩下80多,這80多就用來平常買點必要生活用品,話費,小零食啥的。

這就是我當時對自己一個月的生活費的配置,不像以前用錢都沒個數,然後每個月也存不下來錢,因為我根本不會這樣去分配自己的錢的每一部分該做什麼用。雖然在這一年的還錢途中,中途很想放棄,想直接把電腦再轉賣掉,把剩下的錢還掉算了,不想再過這種’苦日子’了,但是最後還是忍過來!

這整個過程給我的收穫有:一臺電腦和從那以後存在我腦中的理財意識,要想存下來錢就一定要從理財開始,不然手上能有多少錢花多少錢,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


陌上西風啊


巴菲特7歲的時候發了一次高燒,他在白紙上寫下一長串數字,並說這是他今後的財富!而事實上他6歲就開始存錢,11歲開始買股票。比他更早有理財意識的是商品大王羅傑斯,他6歲就開始做生意。比起這些投資名人的傳奇經歷,我萌芽理財意識就比較晚。不過我7歲的時候通過為家裡撿豬糞開始存錢,我把每次的5分錢放到一個雪花膏瓷瓶裡,並當作寶藏埋在自己設計“機關”的地下,我現在已經記不清具體在哪個角落。上初中時我囤積紅色筆芯,然後在商店斷貨後高一點的價格或者原價格➕零食賣給同學。上高中時我通過預付款,向同桌訂了一雙很高檔的皮鞋。他的哥哥開鞋店,他幾乎連路費都沒加把鞋子原價賣給我,這放到現在相當於期權。大學畢業後馬上進了投資公司並在次年9月開設股票賬戶,一路順風順水賺了6倍後來到2007年10月,遭遇股市大跌後被打回原型,我記得非常清楚只賺了一塊浪琴手錶,因為買表是從股票賬戶取錢而其他時候則沒有。之後開始系統學習直至成為一個價值投資的擁躉。我還通過港股通投資,但從未涉及期貨期權貴金屬等金融衍生品的投資。雖然A股市場投機之風甚行,但經得住時間檢驗的還是價值投資。這對職業投資人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說散戶了!



鯤鵬加風


從小在農村長大,小時候周圍的同學都比我家有錢,在學校裡他們都會把好吃的好玩的帶去在我面前炫耀,那時候我也知道家裡的家底,對他們充滿了羨慕,暗暗發誓長大了一定要努力掙錢把小時候沒吃過沒玩過的全部補起來,我讀書一直都只是中等偏上的,後來初中玩性大就漸漸的不搞學習了,後來上了箇中專就出去工作了。剛開始出門工作的時候是在2008年,那時候只有18歲,那時候在工廠裡面上班,一個月一千多的工資,每個月都沒有剩餘的錢,總想著要補償小時候的缺憾,就這樣一直到結婚了,有孩子了,才漸漸意識到這樣子每個月都是月光不可行,要是遇到緊急情況或者失去工作了就沒有收入來源了,這是2017年的事,就慢慢的學習理財知識,只是沒有一個靠譜的人教,一個人摸滾帶爬的也踩了不少坑,而且也被騙了不少錢,到現在都是屬於負翁,直到2019年遇到了一個人,他是專門從事金融方面的工作的,他了解到我的情況,就把他的經驗和知識教給我,這才讓我明白了自己這麼多年的走了太多的彎路,我就按照他教我的去做,現在我雖然還沒有將負債還完,但我已經有了清晰的目標和堅定的意志,我相信通過我的努力,在不久的將來我一定會擺脫現狀,成為一個理財達人。其實不論你多大年齡,只要你現在有了這方面的意識,現在學習永遠不晚,讓我們一起加油💪


淺子熙


要不是因為,自己是從事金融行業的,估計我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理財意識。

我記得很清楚,09年剛跨入社會,自己就有了一筆可支配的收入,用的第一款記賬軟件是:挖財記賬軟件,第一本理財書籍是《富爸爸窮爸爸》,而且,書籍還是從記賬軟件中,用積分換回來的,真是一筆劃算的交易。

我做的第一筆投資,是基金定投,現在看來,已經堅持定投10來年了,後來自己實現了買車,買房的夢想。在此,也想建議,剛接觸理財的朋友,不太懂,可以從基金定投入手,這種懶人投資,特別適合新人。

一、什麼是基金定投

基金定投是定期定額,投資基金的簡稱,是指在固定的時間(如每月發工資日)以固定的金額(如1000元)投資到指定的基金中,和銀行的零存整取方式雷同。

二、基金定投投什麼?

平時說的基金定投,一般是指指數基金。指數基金是一種特殊的股票基金,又叫被動型股票基金。如果我們自己購買股票基金,那麼這支基金的收益能力完全取決於基金經理的選股能力,基金經理的能力強那收益可能很高,基金經理的能力不佳那麼基金的收益就沒有保障了。而指數基金不同,它不需要基金經理主動去研究選股。指數基金只需要複製指數,並且追蹤指數指數基金。

三、指數又是什麼呢?

其實它是一種選股規則,我們可以看一下滬深300指數。滬深300指數是國內最出名的一個指數,它是從A股當中挑選出300只流通市值最大的股票。那麼這個“流通市值最大”就是它的選股規則。

指數基金不由基金經理選股,它只需要以某個指數為模仿對象,完全複製某一個指數所包含的所有股票和各個股票的佔比來選股。基金經理只是負責監督和維護這個過程,本身並不參與選股。指數基金的收益取決於所追蹤的指數。

當我們買入一隻指數基金時,相當於同時擁有它對應的幾十幾百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是不是很省力很划算?

相比於直接去購買幾十家公司的股票,擁有一隻指數基金,不僅省去了挑選公司的繁瑣過程,成本也低的可憐,而且收益率可以達到這些公司的平均收益水準,對普通投資者來說真的很友好。

我是@私人財富顧問娟萱 ,10年金融從業,你身邊的私人財務顧問,關注我,2020年一起抓住財富

私人財富顧問娟萱


我從上高中開始就有要理財存錢的意識了,但是零花錢太少,普通人家的孩子,買個手機都在攢一年多,但是隨著工作有工資後,就更懂得了理財的重要性。

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很多人都沒有理財的意識,有的人是因為沒有錢,有的人是控制不住消費,但是還有一種人是怕不安全,而且這種人還很有錢。

我有一個親戚,08年做的是爆破生意,那時候房地產剛開始上漲,炸山很賺錢的,一年最少也是千百萬,他就是一個典型的只做定存不做其他的,可能人家錢多,利息高吧,但是後面也是讓熟人給騙了,更是小心的不得了。

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我不建議這樣做,我們錢少,最好的就是讓利潤最大化,這裡不是讓你去做一些年化十幾,甚至幾十的產品,普通4點幾的產品就屬於低風險的,是可以做的,超過4個點的我就不建議了。

理財不是讓我們賺多少錢,能讓我們賺幾倍幾十倍的叫做投資,理財雖然不能跑贏通脹,但是可以減少通脹對我們的損失。

其實理財就是讓我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讓我們遇到急事的時候可以應對一下,所以理財安全是第一位的,不要貪圖高額的回報,可能損失的就是你的本金了。

理財和年齡有一定的關係,但是不是直接的,有很多家庭,父母從小就會給孩子灌輸不能亂花錢的思想,要把錢存起來做有用的事情,這些孩子大部分家庭都會有一些錢。

我還見過一些45歲以上的中年人,沒有什麼家庭負擔,一樣是月光族,賺幾千的工資,過幾萬的生活,這種人還不在少數。

無論我們多大的年紀,都要有正確的消費觀,理財觀,除非你是土豪,賺的比花的多,普通人最好是每個月能把3分之一的工資存起來做一個理財,哪怕只有幾百塊錢,日積月累也是一筆可觀的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