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这行的祖师爷是谁?

mongchan


书法虽然讲究传承,但书法这行并没有公认的祖师爷。

木工的祖师爷是鲁班,相声祖师爷东方朔,这些是公认的,但书法上:

有人说小篆的祖师爷是李斯,有人说楷书的祖师爷是钟繇,有人说草书的祖师爷是张芝,也有人说王羲之名气最大,称为“书圣”,他应该是祖师爷,所以总的来说,书法这行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祖师爷。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是以下几点原因:

1、书法和仓颉造字一样,文字也并不是仓颉创造的,他只是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书法也一样,无论是李斯、钟繇、王羲之,他们在书法这行上,也是在前人的经验传承上,加入自己的技法和理念,慢慢完善、发扬的。

2、书法艺术太宽广,没有任何能称祖师爷,正如孙过庭《书谱》云,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就是说每个书法家所擅长的不一样;而王羲之评价草圣张芝时说:“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好之绝伦,吾弗及也。”意思就是王羲之自已也承认在草书上他不及张芝也。

所以公认书圣的王羲之都不敢自称祖师爷,那么历史上的书法家,又有那个能被称作书法这行的“祖师爷”呢?

3、书法本来就不是一个行当,书法在最开始的时候,只是用来书写记事,只是慢慢的发展成了一个艺术,算是从实际应用中,诞生了其辅加功能。而其不像木工、不像相声他是一门手艺,书法只是读书人的兴趣,就是到当今,书法家也算不上一个真正的职业和行当。


设计师清华


蔡邕(公元133-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音乐家。权臣董卓当政时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

蔡邕博学多识,才华横溢。通经史,好天文,妙操音律,善琴鼓、绘画,擅长辞章,精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蔡邕在书法方面造诣颇深,南朝梁武帝亦称其书 “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创“飞白”书体,著《笔论》、《九势》等,开中国书法理论之先河,被尊为书法之开山鼻祖。

11月4日 周五晚, 于钟华老师做客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书香悦读∙ 第七期,主讲《神人相助:中国书法笔法的祖师爷蔡邕》。他结合了蔡邕的人物生平,书法的艺术本质和哲学依据,以及书法线条的三个美学概念,即“力”、“势”和“藏”,解析书法笔法,赏析书法作品,审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




拎不清。



杨炳升66


是启功先生,请先不要激动,听我解释你就明白了。古代没有专门写书法这个行业,只有读书做学问,写文章,顺便看看谁的字好看了,文章好了,就是有学问。文章和字是一体欣赏的。没有单独的写书法这个行业。

彭琰林写启功体书法

所以说,书法这“行”的祖师爷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会长就是启功先生。所以,书法专业的祖师爷是启功


启公书画


这个问题比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容易。

不论哪种书法,都包括在文字之中。而且不同时期的文字,都具有不同时期审美观,都有不同时期的书法名人和书写要求。

汉字,先有汉人后有汉字,这应该是可以肯定的。也就是说汉字书法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华子孙创造和完善的,不能归公于哪一个人!更不能用哪一个人或哪一种书写形式去绑架和紧固汉字的发展和创新!

布衣居士



李恩之布衣居士


蔡邕(公元133-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音乐家。权臣董卓当政时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

蔡邕博学多识,才华横溢。通经史,好天文,妙操音律,善琴鼓、绘画,擅长辞章,精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蔡邕在书法方面造诣颇深,南朝梁武帝亦称其书 “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创“飞白”书体,著《笔论》、《九势》等,开中国书法理论之先河,被尊为书法之开山鼻祖。11月4日 周五晚, 于钟华老师做客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书香悦读∙ 第七期,主讲《神人相助:中国书法笔法的祖师爷蔡邕》。他结合了蔡邕的人物生平,书法的艺术本质和哲学依据,以及书法线条的三个美学概念,即“力”、“势”和“藏”,解析书法笔法,赏析书法作品,审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









发现方圆


我觉得书法要从以前创造文字的人文始祖来看,先有文字,后有书法。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在后世被朝廷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一说。燧人氏之子,生于成纪,定都在陈地。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

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

《左传》、《管子》、《周易》、《庄子》、《国语》等先秦典籍都有关于伏羲的记述,在正史中,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肯定了伏羲的历史地位。

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和对远古各部族研究的进展,学界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族的代表,伏羲是共同尊奉的先祖。伏羲作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象征,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主要成就

创造太极八卦,创造文字,渔猎,婚姻

太古正神、人文始祖、三皇之天皇





奇怪什么名字


刘德升,字君嗣,颍川(今禹州市)人,东汉桓帝、灵帝时著名书法家。行书书法创始人,因创造了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行书”字体,又被后世称为“行书鼻祖”。德升的行书书法虽草创,但字迹妍美,风流婉约,务求简易,笔划从略,离方遁圆,浓纤间书,如行云流水,非常快捷,被后人列为“妙品”,独步当时。

书法史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两重功能的。从上古的结绳记事到文字的成熟,书写有契刻范畴到毛笔书写,文字从不太规范统一的大篆发展到小篆、隶、楷、草等体,应该说进步是非常大的了。但,篆、隶、楷书的法则,使其书写不够快捷;而草书的简约随意,又辨认不易。东汉时期,一种既书写便利,又便于识认的新书体,已经呼之欲出。刘德升,就是这个任务的完成者。

三国时,魏国的钟繇,胡昭两人因学德升的纡书笔法而著名。二人精研德升书法艺术的特点并达到较高的境界。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也学习德升的纡书字,而且十分娴熟精到,达到较为完美的高度。唐代张怀瓘在他的《宜和书诱叙记》中说:“真几(迈)于拘,草几(迈)于放,介于西间者纡书有焉。”由此可知,德升创造的纡书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占有很高位置,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很大影响作用。

刘德升自幼酷爱书法,一生钻研不辍,于各种书体均有建树。据史籍记载,汉末流行小篆十一种书写方法之一的“璎珞篆”,即为其“夜观星宿”后所创,此书体曾广为流传,“后汉儒士并皆致学”。 而其毕生以书法影响后世者,首推其草创行书书体。唐张怀灌《书断》卷上说:“行书者,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书断》卷中又云:德升“以造行草擅名。虽以草创,亦甚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列刘德升行书为妙品。明陆深《书辑》云:“德升小变楷法,谓之行草。兼真谓之真行,带草谓之草行。”

刘德升草创的行书,字体妍美,风流婉约,务求简易,笔划从略,离方遁圆,浓纤间书,如行云流水,非常快捷,既不象楷书那么拘谨呆板,也不象草书那么狂放难认,一经问世就广受欢迎。三国时魏国的钟繇、胡昭两人因学刘德升的行书而著名。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精研刘德升行书至为娴熟,将行书推进到臻于完美的艺术高度。

虽然是刚刚开始创造的一种字体,也很漂亮。书法风流婉约,是当时仅有的一家。胡昭、钟繇的书法,都师法于刘德升。世上人说:“钟繇善行狎书,就是这个缘故。而胡书字体肥,钟书字体瘦,他们都从刘德升的书法里汲取了长处。

刘德升以创行书而名世,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有《书断、陆深书辑、梦英十八体书》。

晋卫恒《四体书势》记载:“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南朝宋羊欣亦云:“(钟、胡)二子俱学于德升,而胡书肥,钟书瘦。”这些是西晋以后普遍流行的说法。钟即钟繇,胡即胡昭,二人均是由汉末入魏的书家,因此刘德升善行书传二人是有可能的。唯经刘德升之手的行书比起民间流行的新书体要美观、规范些,但较之晋时的行书在笔法上显然要“原始”一些。从刘德升将行书之法传钟、胡二人看,当时的书家己·卜分重视对民间崛起的新书体的艺术加工和整理。文人书家这种敏锐的艺术眼光,在二晋时代更为突出地显现出来。

钟、胡所承继的刘德升一行书,风格并不一致,“胡书肥,钟书瘦”。但二人行书在晋时超过其他书体的影响,成为宫廷书法教学的对象.时“立书博士,置弟子教习,以钟、胡为法”。由此可见由刘德升开山而经钟、胡传递的这一书法流派,在汉代以后,也因为顺应文字演变的规律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逸雲斋书画


个人认为钟元常是祖师爷,王羲之是书圣,那么钟元常则是书圣的师祖。当然,其实王羲之并没有直接追随过钟元常学习书法。不过王羲之少年时代的老师,卫烁卫夫人,据说她是钟元常的学生。王羲之算是钟元常的徒孙。书法上经常讲两人合在一起,称为“钟王”。

钟元常是东汉末年到曹魏初年的历史人物,相比中国大多数名列书坛的书法历史人物来说,钟元常非但有书法之名,政治上也有一定作为,他辅佐汉献帝,平乱匈奴都有一定历史贡献。钟元常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书法领域。东汉末年至于魏晋时代,正是中国古代六体书法全面形成的时代。这一时代中,楷书脱胎于行书,逐渐摆脱隶书的约束,渐趋形成;章草书法则在隶书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向王献之时代的今草书法过渡

钟元常对于书法的贡献,不在于隶书-章草-今草书法这条脉络上,而在于隶书-行书-楷书这条脉络上。

钟元常现存的书法作品基本都是行书渐趋楷书化之后,反映中国古代楷书书法最早期形态的作品。这其中的代表有 看图2是《贺捷表》还有《荐季直表》和《宣示表》。

《贺捷表》。这幅作品又称《戎路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钟元常六十八岁时写。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这幅作品是钟元常书法的代表作,最能代表钟元常书法面目。《宣和书谱》说:“楷法今之正书也,钟元常《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这句话的点评很中肯到位。

图2实际是翻刻的再拓片,已经不是原碑的拓片了。这从上图的图像信息中可以读出来。比如,卷首楷书第一列末尾有“唐本”的字样,说明此图是唐代的拓片,而卷末的“贞观”印也是唐代内服的玺印。这幅拓片很有可能是根据唐代拓片翻刻而来的拓本。

从字面上说,字体结体宽扁,用笔线条温厚,仿佛颔首低垂的庙堂文臣,温文尔雅立于庙堂之上。

这是钟元常书法的典型面目,也正是我们时常所说的书法的“庙堂气”。因为钟元常是中国古代书法形成早期的历史人物。在他之前,没有所谓“庙堂气”书风的说法,更不存在有楷书书法的形态,因此,现在的研究学者一般将钟元常作为中国古代书法庙堂气书风的开创者。

请大家务必明确的是,钟元常所开创的是中国古代小楷书法,绝非大家平日里所理解的楷书书法,更不是大楷书法。小楷、中楷、大楷是三种完全不同的东西,而钟元常的着力点在小楷上。

其次,钟元常的小楷书法,影响了王羲之,王羲之又影响了隋代杨秀的《董美人碑》,杨秀影响了唐代钟绍京的《灵飞经》,钟绍京又影响了元代赵孟的《汲黯传》,赵孟又影响了文徵明,文徵明影响了董其昌……




艺术YG


中国的书法艺术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语出《书林藻鉴》,马宗霍辑)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可见象形文字也是一种书法。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类文字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非现人能识别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书法的演变一般是指书法字体的演变。一般说来魏晋时期既是书体的终结期,又是书法技法的集大成期。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人。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五大书体的演变顺序上看,最先有的是篆书,隶定之后有了隶书,隶书快写有了草书,最后才有了楷书,和楷书的诞生物行书。

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商周、春秋还有汉代的简帛朱墨手迹,唐楷的法度,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代的碑帖之争等书法演进。

唐代的张怀瓘在《玉堂禁经》中曾说:“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这句话说得很明白,无论是什么书体,第一看重的都是“用笔”。

五大书体当中,哪种书体的用笔最规矩呢?哪种书体的用笔最容易学呢?当然是楷书。从这个层面上讲,楷书确实是初学者的基础。所以学习书法还是以楷书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