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走了之后,兄弟姐妹就散了”基本不来往了,是真的吗?

郜素清


1、看一个家族的宗亲意识和血缘意识吧!

2、看兄弟姐妹之前的情谊。

3、看兄弟姐妹之间是否存在家产纠纷。

4、看兄弟姐妹是否挑拨过彼此婆媳矛盾问题。

一般情况下,兄弟姐妹关系淡的,或是有家产纠纷的,成年后不来往也正常,只是父母在,探望父母的时候能见面而已,而父母不在了,彼此一年或是几年不见面不来往也是正常。

兄弟姐妹最忌讳的是有家产争夺竞争,一旦因为家产纠纷而断亲的,基本是一辈子。

所以兄弟姐妹关系破裂或是断亲,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话题。

兄弟姐妹断亲或是不来往,比离婚还简单,手续都不用办,说不来往就不来往了。

所以关键点有两个,一个是父母教育,一个是家产纠纷。

极少数兄弟姐妹多的家庭,平时没互助,有的是争家产和勾心斗角,父母离开了,家产纠纷结束了,基本就觉得彼此没有来往的必要了。

一代亲,二代表,如果亲情关系连一代都无法维系是个值得深思的事情。

用正能量眼光去看待,需要在现代社会探索出一套被大众接受的,具备普遍意义的家产分割方法,以及兄弟姐妹的相处原则,减少亲情在一代基础上破裂。

但是相信大部分人的兄弟姐妹之情还是能一直存在下去的,就小编发现,周围的人也就一部分人兄弟姐妹断亲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没有断亲的。

但是父母走后,兄弟姐妹彼此来往少了,一年见面一次,过年的时候碰面一下,平时各过各的的案例还是比较多的。

这个主要体现在兄弟姐妹之间可有互助关系,彼此有互助,又有家产竞争,又相互挖坑,走着走着就不来往了很正常。

这个主要跟父母过度教育子女要独立,自己有事情不能依然娘家有关系,教育子女谁挣的钱是谁的,谁过谁的,教育他们之前要独立,没有很好的传达血缘关系和互助关系,陌生和普通朋友之间该有的情谊,兄弟姐妹之间没有,关系自然就淡了。

这个跟娘家家庭氛围有关系,娘家缺乏人情味,原生态家庭过于冷清,扶养子女过于散养,子女童年时期缺乏安全感,成年后,娘家关系像古代后宫一样,勾心斗角,没有利益纠纷的情况下存在挖坑关系。

所以古代人说龙生龙,凤生凤是很有道理的,虽然人的成就跟自己努力有关系,但是跟他父母也是有非常大关系的。

如果父母那代人家庭兄弟姐妹斗争激烈,或是婆媳矛盾尖锐,那么他们教育下一代的时候容易把家庭斗争传递给下一代。

这个根本原因还是家庭缺乏温暖,被生活所迫,父母忙于挣钱,子女之间缺乏友好沟通导致的。

能在父母走的时候彼此不来往已经算很不错的关系,有些父母还在的时候,亲情已经破裂了。

成年后的兄弟姐妹,如果一年之中,属于亲情往来,电话联系低于3次,就已经算是淡化后的兄弟姐妹关系了,如果一年之中低于一次,离不来往没多远了。

家产、利益、缺乏原生家庭安全感、争父母宠爱、彼此利用关系,这些都是影响兄弟姐妹情谊的关键因素。


搭配风暴


《父母没了,回家忽然成了客》

在没有父母的老屋,他只是故乡的客人

老家亲戚的孩子结婚,邀请他去喝喜酒。他欣然应允。

回到了故乡,从车站走出来,他却有点恍惚了,喜宴是明天,他不知道是直奔亲戚家好,还是该先找个酒店住下,明天再赶过去?

这是他母亲过世后,第一次返乡。他父亲早年就过世了,3年前,他母亲也走了。

办完他母亲的丧事,他在县城的妹妹家小住了几日。临别时,妹妹对他说:“哥,以后回来你就上我家住吧。”当时他点点头。

但是,当他再次回来,站在熟悉却又陌生的车站出口,他忽然发觉,自己不知道该往哪去!

以前当然不是这样。

父母在时,每次回来,不管多晚,他都不担心,他会打个车,直奔县城20里外的家,那个他从小长大的乡村。

有时候,他会提前告诉父母他要回来;有时,他也会忽然就出现在了家门口,让父母又惊又喜,嗔怪他搞突然袭击。

也有时候,他并不急于回家,先到县城的妹妹家歇个脚,然后,再和妹妹全家,一大帮子人,浩浩荡荡地回乡。

一到村头,就看见了手搭额头眺望的老母亲,露水打湿了她的裤脚,天知道她从几点就站在村口了,一定是妹妹提前告诉了老母亲。

每次这样兴师动众地回来,陈旧的老宅,忽然被人声塞满,兴奋得吱吱作响。老宅只在他们回来时,才再一次呈现出欢乐、饱满的样子。

这才是他熟悉的老宅的味道,家的味道。

但这一次,他恍然不知去处。

他自然还可以像以往那样,先到妹妹家去。他和妹妹很亲,妹妹的儿女也和他这个舅舅很亲,但是,那终归是妹妹的家。

以前落个脚,甚至小住几日,都没有关系,因为他是有自己的家的——父母在家里等着他,他随时可以回家。

现在,再去妹妹家,就只能住那儿了,而不是中转一下,他真正成了一个借居的客人。想到这里,他突然提不起兴致去妹妹家。

还是先回老屋看看吧。

他在心里,用了老屋这个词,而不是家。父母不在了,那里也不是家了。

他叫了辆车,回到老屋,对司机说,你在路边等等我,我还要回城的。老屋的一个墙角,已经坍塌。母亲去世后,他和妹妹们将母亲的遗物整理好,锁上门,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他绕着老屋转了几圈,残破的老屋,和心中那个家,一起坍塌一地。

在村口,他遇见一位邻居。邻居说:“回……”话说了一半,又咽了回去,变成了邀请:“要不,上我家坐坐吧。”

他谢了乡邻,那一刻,他意识到,对这个从小长大的村庄来说,他是客了。

他乘车回了城,入住一家酒店。

犹豫了一下,他还是给妹妹打了电话,告诉她,他在县城,住在某某酒店。妹妹嗔怪说:“住什么酒店,咋不来家里住?”他讪笑无语。妹妹又说,“那你过来吃晚饭吧。”他答应了。

在妹妹家楼下,遇见了买菜回来的妹妹。邻居看看他,对妹妹说:“家里来客了?”妹妹立即说:“什么客,我哥!”

妹妹的话,让他感动,可是,他知道,那个邻居说的没错。

在妹妹家,他是客;在故乡,他也是客。

那天晚上,他喝了不少。回到酒店,迷迷糊糊接到儿子的电话,儿子问:“爸,你明天在家吗?我们回家来哦。”他告诉儿子:“我回老家了,但是,你妈在家呢。”

放下电话,他泪流满面。

在家乡,他已是客了。但是,只要他在,妻子在,远方的家就还是儿子的家呢!


钱是金生


首先,每家的情况不一样,不是所有的家庭都会这样,以我母亲家里为例,我有,2个舅舅,3个姨,我姥姥在的时候,2个舅舅就不太和我们一起,特别是后来大舅生病了,即使过年也很少出现了,二姨当年下乡的时候在外地,偶尔来我们这。所以,经常走动就是大姨,我妈,和小姨3家,在姥姥在世的时候,过年都会去姥姥家聚聚,后来姥姥去世了,每年,都是初一到大姨家,初二到我们家,初三到小姨家。每年都是如此,亲戚们也就是这个时候聚聚,我妈和她这几个姐妹平时也很少聚。至于疏远或者不疏远,其实,对于80后的独生子女来说,这个问题已经不太重要了,要知道,这一代人是没有兄弟姐妹的概念的,有堂兄弟,或者表兄弟,关系也不会特别的近。。。 另外,在我父母那辈还有种情况会严重影响兄弟姐妹的感情——分家产,特别是在老人去世以后,就拿我邻居来说,老奶奶90多去世的,他有3个儿子2个女儿,老奶奶在世的时候,她2个女儿来的比较勤,当然,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到,等老奶奶去世了,她住的那套房子成了兄弟姐妹反目的导火索——我只是旁观者,我妈和老奶奶的大女儿关系不错,是听那个人说的,房子当时买的时候,是以老奶奶小儿子的名字办的房产证,但是,各家兄弟姐妹都出了钱,现在房子升值了,怎么分就成了问题,貌似,老奶奶的小儿子,认为,房子是老奶奶留给他的,他想按照定期利率把之前其他兄妹的钱还回去,然后房子归他。其他人不同意,于是,经常见到他们兄妹为了房产打仗,这段时间,房子一直空着,之后老奶奶的小儿子悄悄来过几次,再也没见过其他人,不知道最后怎么处理的


千亿调音师


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家就没了,这句话不假

现在我父母都在,是我最幸福的事,希望这个幸福永远都在

哥嫂对父母都不是很好,更不用说给父母买什么了,这些我和姐姐都没和他们计较,现在尽最大的能力,让父母过好点,那怕我不吃,不喝,都不会让父母受苦受累

父亲几次住院,作为嫂子都没去医院看一眼,每当想起这些,心里特难受

不敢想以后,只想把现在过好就是了

祈求上天保佑我父母健康长寿,祝天下所有的父母开心快乐,幸福安康





1766852304雪儿


房子不是家,有父母在才是家。

和大家聊一聊我爸爸的爸妈,我的爷爷奶奶。

爷爷奶奶在世的时候,每年的年夜饭和每年的大年初一午饭,大伯家我们家都一定聚在爷爷奶奶家吃团圆饭。

三个姑姑家也会在初一早上过来爷爷家一起拜年。

大伯家和我们家其实相处得不是很愉快。爸爸小大伯十几岁,爸妈刚结婚的时候还没有分家,由于我爸妈年轻不太敢说不,大伯总是独断地决定一切。

后来我出生,大伯提议分家,家里的好东西都被大伯家拿走了。

在那个年代还不流行打工,由于土地、现金几乎都分给了大伯(因为大伯家有两个儿子)。

爸妈养活不了我,无奈爸爸只能出去打工。

我们家和大伯家的矛盾很大,但即使如此每年都一定会和和气气的聚在爷爷奶奶家。

那时候每年过年,我都高高兴兴地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

我读高中的时候奶奶去世,大伯以我们家没有男孩之由(没有男孩负担小)让爷爷住我们家。

自从爷爷来我们家以后,每年年夜饭大年初一午饭就都在我们家吃。

每年初一姑姑们也会来给爷爷拜年。

那时候的年也还是很热闹,有年味。

2012年爷爷也去世了,

从此过年我们只有自己家里人一起吃饭。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会相互拜年。我们会去大伯家姑姑家吃饭,大伯和姑姑们也会来我们家吃饭。

但是没过多久,大伯和我们家又发生了一些摩擦,过年慢慢地不再走动。

到现在我已经有好几年都没用见到大伯和姑姑了。

爸爸也是每年回老家给爷爷奶奶扫墓的时候,有时会偶遇大伯或者姑姑。


悠悠哩仔


我有个堂哥他是家里最小的、身上有三个姐姐、因为农村出身、父母都是农民、他不到16就开始打工,现在已经快40了吧、自己赚钱结婚、买房子、买车、生孩子、没有花父母一分钱、最开始进城那是98年买了一个平房、花了3.7万、听我大伯说那个时候他们家来的时候手里只有5000元、买的房子都是借亲戚的、我那三个堂姐没拿一分钱买房子、百分之八十的钱都是我堂哥省吃俭用还的帐、没过两年、房子拆迁给的楼房、又添了几万、钱也都是我堂哥出的、我堂哥当初就把楼房的名字写我大伯的、他想以后老人能落户口什么的、但是20多年过去啦、户口也没有着落、堂哥结婚之后一直和大伯住一起、因为大伯比较老实憨厚基本没上过班、以前和婶子种点水稻和菜地、由于城镇化比较快、现在的地都被占了、也由于年纪大了70周了一直在家呆着、父母有病住院所有的花销都是堂哥一个人出、三个堂姐一分不出、只是过来看看、最多是去医院轮流一人看一天、大伯住过四次院花了10几万、婶子高血压心脏病、平常吃药的所有花销都是堂哥一个人出、他从26结婚到今年快40了吧、每个月私下都会给婶子1000块零花钱、以前还迁的老楼房出租了几年钱一直都是给婶子的、堂哥一分不要、去年堂哥和大伯商量把还迁的老房子卖掉想换个大的、大伯和婶子都同意的、最后堂哥又添了90万给大伯和婶子买了个跃层、经过大伯和婶子商量怕他们以后人走了、为了房子的事情闹起来、就把新买的房子理所当然的写在了堂哥的名下、这个时候我的那几个堂姐不干了、说房子的有她们的、当初买平房和拆迁换楼房的时候她们一分钱没有出、现在老人活着就想分家产、大伯和婶子肯定是不同意的、因为换房子的事、其中有个条件非常好的堂姐在家族群里大骂堂哥、搞的现在我堂哥和他们姐姐的关系非常不好、以前不管什么时候都来堂哥家大吃大喝、自从房子的事情之后、基本上不怎么太走动、就是走动都是面上的走动、父母尚在、就搞的非常尴尬.很多时候真为堂哥打抱不平、但是别人家的事情、咱又真的掺合不了、那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公子YU


长在地里的大蒜,大家应该知道,当中间的蒜杆高高立在那里,蒜瓣们紧紧地抱成团,依偎在根部,到了季节,蒜杆枯萎了,蒜瓣们便慢慢分离,直到各自为阵,另成新家。

大蒜的一生,其实精准的折射了人生的生态。蒜杆如父母,蒜瓣如子女,形象生动。我的父亲逝于2007年,母亲逝于2016年,老人在世时,兄弟姐妹们隔三差五地来看看老人,大家顺便小聚聚,那叫一个热闹,可老人过世后,兄弟姐妹们,走动得就很少了,不是谁家有什么要庆祝的事,基本没有再聚首的可能,这种情况当真令人嗟叹。事实上,我们家兄弟姐妹的感情是很好的,在我的印象中,为父母操办生前生后事,我们家从来没有一点杂音,总是那么和谐,这也成了我们家的一个亮点,而且是乡亲邻里们茶余饭后的美谈。反观周边,所听所看,很少有哪家在为老人办事后,不为“利益分配”而大吵大闹的。

那么为什么父母走了后,兄弟姐妹们就离多聚少了呢?我认为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

一.大家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当父母老去时,其子女也已经成家立业了,父母在时,大家要敬孝,父母处便是兄弟姐妹们的情感连接纽带,此时,父母如大海,子女如江河,目标都在父母处,因为看望父母,兄弟姐妹们走动交流便自然多了,可是细想一下,即使那时,兄弟姐妹们相聚的机率有多少不与父母相关?所以,当父母走后,因孝的任务已结束,兄弟姐妹们的重心便转向了家庭经营,无形中呢?“悌”行为悄悄替代了“孝”行为,但更多的精力都以家庭为中心,各方走动自然就少了,可事实上,大家大家都在按部就班,基本上没减少多少,少的只是在父母处聚会的机会而已。

少了父母的纽带,是兄弟姐妹们聚少离多的主因。

二.如今的生活压力太大,多数家庭基本上是以打工来为支撑主体,不少家庭甚至都是空巢状态,在这种情形下,因为敬孝,必须挤出时间,不远千里来与父母走动,当父母老去,他们便一心扑在持家立业上,很难想象有谁会有闲情逸致为了兄弟姐妹聚会从异地赶回,除了节假日,当然,同学战友类的聚会除外,毕竟,在大家心目中,那是按年计次的。

异地分离和生活压力是兄弟姐妹们聚少离多的又一个主因。

三.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因家庭矛盾引起隔阂或者冲突,导致兄弟姐妹间没了交流,这种情况下,因为少了父母这大海般稀释和包容,让好多家庭矛盾日益尖锐化,怨也就越积越深,甚至有因此反目成仇的,有些没有矛盾的,也因有个别兄弟姐妹间的矛盾而尴尬,少走动少惹是非当然成了首选。如此,兄弟姐妹间少了走动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家庭矛盾和信任危机是兄弟姐妹们聚少离多的另一个主因。但这一状态下,妯娌间的关系举足轻重。

四.性格不合,贫富差距太大,也是兄弟姐妹们走动得少的原因之一。

……

古语云:千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我认为已经把兄弟姐妹与夫妻的关系点评得相当到位,不错,白头偕老的夫妻也不过是百年修来的,而兄弟姐妹的缘份是要千年才修来的,是要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

兄弟姐妹是骨肉之情,如同手足,今世是,来世呢?再说,有来世吗?别指望来世,我只信今生!

好好珍惜吧,家和才能万事兴!






春歌嘹亮


那次回乡,特意去外祖父,外祖母和大舅的坟地,过去烧点纸钱,磕上三个头。不禁心头一阵悲伤。

外祖父,外祖母,大舅还在人世的时候,每年的春节,他们的生日,还有隔三差五,妈妈和几个姐姐,兄弟都会去外婆家坐一坐,说说话,带点好吃的,给老人家拆洗衣服和被褥。

我们这些外孙,外孙女辈经常会聚起来,一起玩,有说不完的话。这些孙辈加在一起大概小三十人。每年是聚了还想聚,见了还想见。

后来我们慢慢长大,考大学,到外地工作,成家立业,像蒲公英的种子散落到天涯各处。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外公,外婆,大舅相继去世。外婆家我们就几乎没有再去过了,兄弟姐妹们也越来越少见了,大家都忙,忙的养家糊口。忙的给儿女带孩子,也是天南海北的常年不见。

大家的亲情忽然就不见了,也没有话可说了。也就成了亲戚。很多我的表哥,表弟,从那时起一共也没见过两次。

据说外婆家的房子长久没人住,都坍塌的不成样子,荒草丛生。还依稀记得我们躺在外婆家的炕上等外公给我们挤羊奶喝,等外婆给我们做世界上最香的饭。

外婆家里有一颗梨树和巨大的一颗杏树,每次到了麦收的季节,杏儿就黄了,我们都开始流口水。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人间真情去了哪里?


果少的哥


这是真的,如果兄弟姐们中没有一个说话管事儿的,肯定就散了。

有个故事:我的母亲兄妹六个,我的岳母也是兄妹六个。两个家庭就是完全不同的情况。

我母亲兄妹六个,姥爷和姥姥因为比较穷一点儿,从小六个孩子吃了不少苦,没有享过什么福。六个孩子从小为了生计,都是四处奔波。大舅和三舅做建筑工人,二舅收废品,二姨三姨在家务农,兄妹六个在一起最害怕交流的问题就是老人赡养的问题。

姥爷姥姥在三个舅舅之间轮流住,每次一个月。后来兄弟之间互相指责对老人不好,其实在我看来都对老人不好。

每次老人生病,三个舅舅就会让三个出门的姐妹掏钱,但是三姐妹只出人照顾,不肯出钱。最后六个人闹得很不愉快,有时候在医院就吵起来了,真是丢人丢大了。

我的岳母家庭就很不一样,那个时代家里都很穷,但是岳母的父母就很注重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相处。


岳母的父母,也就是我媳妇儿的姥姥姥爷,很会识人,兄弟姐妹几个的性格看的很透。

他们知道老四,也就是我的岳母,比较擅长沟通、调节家里的事儿,有什么问题也愿意跑前跑后处理,来平衡家里的关系,所以平时在生活中岳母的父母就有意让老四多处理家庭大事,培养岳母的主持大局能力,我觉得很像古代皇帝培养储君。

这样下来,岳母家里有什么事儿商量的时候,虽然各自都发表意见,但是最终不会乱。还是由岳母综合大家意见,最后做决定。

虽然有些人多少会有些意见,但是大家还是会统一意见,兄弟姐妹几个最后关系处的还不错。即使老人去世,兄弟姐妹们没有像以前那样经常聚,但是只要有事儿,还是会团结一致。

不过话又说回来,兄弟姐妹之间血浓于水,我见过我们村兄弟几个有人去世的时候哭的很伤心,虽然都是七十多岁的人,兄弟之间也没有那么多沟通了,但是仍然很伤心。这就是亲情,珍惜这份亲情。


momo6291


我结婚后,明显感觉到哥哥把我划分出去了,老妈全身心对儿子好,当然对我也还行,偏心还是有的。嫁出去的女儿,回不去的老家,还好婆家算融入进去了,因为有了宝贝,以后宝贝嫁人,也永远是她的后盾。所以生二胎有啥好,避免不了的偏心。不喜勿喷[酷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