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虎新作《八佰》,800名战士面对30万日军,能坚守四天四夜,你认为是抗日神剧吗?

一抹微光


当然不是神剧,因为电影的原型四行仓库保卫战,是1937年813淞沪抗战中真实的一部分。谢晋元的确依靠着数百官兵,在四行仓库挡住了日军进攻整整四天。这是真实存在的抗日历史,而不是瞎编乱造的神剧。

可谢晋元手下的800官兵,是如何击退30万日军的呢?



事实上,在这段历史中,有关双方参战人数的数字,有一定的“水分嫌疑”。

谢晋元的手下号称有800壮士,但在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实际进行中,只有414名官兵在仓库内担任守卫(数字尚存争议)。或者更精确的说,是副团长谢晋元率领一个步兵营担任阻击任务,只是由于谢晋元的团职领导身份,加上其为宣传而脱口而出的800官兵,让很多人误以为在这个仓库内有一个团的官兵担任防卫。

对面的日军真的有30万吗?这个问题其实不用仔细分析,在四行仓库面前担任进攻的日军部队,根本没有30万!所谓的30万是整个淞沪会战期间日军投入的总兵力,再划分到这个狭小的四行仓库,兵力有多少可想而知。实际上,进攻四行仓库的日军部队,只是日军第三师团下属的一部分,究竟有多少没有太过于明确的记载。目前的资料里只强调了四行仓库保卫战后期,在多日进攻无法攻克仓库的情况下,日军一度增兵至5000人。但狭窄的四行仓库显然无法一次性投放如此多的兵力,从四天的战斗日军伤亡200人来看,日军每日的伤亡平均不过50人,单日的实际进攻兵力,恐怕不会超过1000人。



因此400多官兵凭借水泥仓库的地理条件,对抗数量上并不占压倒性优势的日军,能够做到坚守四天,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当然,在这个环节上也需要强调一点,那就是四行仓库保卫战时,守军所拥有的武器装备。

从后来守军撤往旁边的英国租界,并被收缴武器来看,27挺轻机枪和四挺马克进重机枪,外加两挺高射机枪,这支414人的队伍,基本已经做到了班级单位可配备机枪自动武器,基层单位火力配置上已经完全达到了日军的火力标准。毕竟日军的班级单位,也只有一挺歪把子轻机枪。尽管无论是第三师团还是日军的基层单位,都拥有重口径火炮和小口径迫击炮掷弹筒等炮火武器,但在四天的仓库保卫战中,考虑到这个仓库紧挨着英国租界,炮弹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越过仓库落到英国租界的境内,在1937年日本还不敢向英美宣战的特殊环境下,整整四天的保卫战,日军根本不敢动用重型武器,罕见的动用了几辆坦克,也只不过想充当盾牌掩护背后的士兵。



所以说四行仓库保卫战并不是神剧,而是的确存在的历史事实,但这样的神奇有它的特殊性,没法在其他阶段继续复制。所以淞沪会战,80万国民党军队还是被30万日军杀得死伤惨重,伤亡官兵超过20万,仅仅毙伤日军四万。大部分的伤亡官兵并不是死伤在近距离的对射,而是损失在对方的远程炮火和轰炸之下。


辽宁资深球迷


都知道淞沪会战,但知道《八佰》这段历史的人的确是少之又少。以前听村里的一个老国军讲过《八佰》的事迹,至今印象深刻,希望管虎导演能够拍摄出好的效果吧。至少演员方面我觉得还是挺有戏的,我最喜欢的演员张译,有张译在,我觉得这部片子应该不会烂,以管虎导演的口碑,更不至于把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拍成抗日神剧吧。

淞沪会战历时三月,国军投入兵力八十余万,死伤三十万,日军投入兵力二十万,死伤四万余人,国军与日军死伤比高达1:7.5,正如冯玉祥所说,淞沪会战像一个大熔炉。但是淞沪会战也达到了预设的目的,改变了日军的作战策略方向,直接毁灭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淞沪会战时蒋介石说,把上海的日军全部赶到黄浦江里去,真的很提士气。

至于你说的八百人对战三十万人撑了三个月,这个疑问我觉得是不成立的。淞沪会战历时三个多月,四行仓库是最后一个阵地,《八佰》也只是淞沪会战的尾声,并不是历时整个淞沪会战的。《八佰》并不是真的有八百人,只是为了壮声势宣称有八百人迷惑敌人,实际只有四百二十人,而日军的三十万人是整个淞沪战场的总兵力,并不是三十万人都派去打四行仓库,不是三十万人对战《八佰》里守卫四行仓库的四百二十人。

所以,八百人对抗三十万人撑了三个月,这个问题是根本不成立的。

现在《八佰》预告片已经出来了,也看过了,感觉挺有看头的,应该不会是神剧。







拂晓Y


四行仓库背靠英国租界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当时二战没开始,穷凶极恶的日本尚要顾及老牌帝国英国的态度。所以没有使用一些火力凶猛的重武器。当然我们的四百壮士的英勇更是可歌可泣。这一切放在自己家里被人狂殴的背景下,你还觉得它是神剧吗?这是建立在一种刻骨铭心耻辱下的不屈!


HUIxinlin


看了一下《八佰》电影的介绍,确实写着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抵抗三十万日军。这分明就是不尊重历史,往抗日神剧方面靠拢啊。

先说一下日军在上海的兵力问题,首先八一三淞沪会战,当时最开始在上海的是日军海军陆战队,截止8月20日共有8800余名海军陆战队人员。8月23日,新组建的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在40艘军舰支援下从上海川沙口,吴淞口一带登陆。兵力为:第3师团第68联队,第6联队,野战炮兵第3联队一部,第11师团第43联队,第44联队,山炮兵第11联队一部约1.2-1.5万人。

第二批是9月上旬,第11师团第12联队,第22联队,第3师团第18联队,第34联队以及全部炮兵部队及直属队,派遣军直属部队(重炮兵,战车,装甲,工兵,迫击炮,高炮,化学部队等),算第一批登陆部队在上海的日本陆军约6-7万

第三批是9月中旬,华北方面军后备步兵十个大队,炮兵2个中队,重藤支队(台1,2联队)共计1.5~1.7万

第四批是9月下旬,第9师团,第13师团,第101师团,独立攻城重炮兵第1大队,独立攻城重炮兵第2大队,独立攻城重炮兵第5大队,独立野战重炮兵第15联队等一批直属部队,算上之前的共计19万人。

也就是说,日军进攻上海兵力只有19万而非30万。至于30万人的说法怎么来的呢?是因为11月5日日军第十军(12万人)从杭州湾登陆,华北方面军的第16师团(2.5万)调给了上海派遣军(11月13日登陆上海),此时进攻华中的日军超过30万人,但这时候四行仓库战斗早已结束。

接下来说一下当时进攻四行仓库的日军,1937年10月26日,日军主力第3,9,101三个师团占领大场镇后直逼苏州河南岸。日军以海军陆战队进攻四行仓库,第3,9两个师团进攻苏州河南岸,第101师团,13师团,11师团,重藤支队进攻其余方向。所以当时四行仓库守军对面的日军只有海军陆战队(约千余人)。

从战斗惨烈程度来看,苏州河南岸战斗如地狱一般。日军2个师团在200门大炮支援下,首轮进攻以惨败撤退,《步兵第六十八联队第一大队苏州河南岸战斗详报》记载,当时第一批部队被国军打了埋伏,损失惨重,第4中队由于撤不出来直接躲在工厂的地下室里。11月2日,日军发起第二轮进攻,在日军强大的炮火下,中国军伤亡惨重。最后日军以死伤5000人的代价占领了苏州河南岸(11月9日结束)。

《八佰》电影介绍说,800壮士抵抗三十万日军。严重歪曲历史,同时不尊重10月31日~11月9日,在苏州河南岸牺牲的数万中国军人!!






江紫辰


烟酒阁大学士文章:献给逝去的英雄,死守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团长和八百壮士。

谢晋元遗言: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我们存在一天决与倭寇拼命到底!

蒋百里,民国伟大的军事家,被称为二次打败日本陆军的中国人。他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以优异成绩击败所有日本军官。后来担任保定军校校长,培养无数军事将领。

他撰写《国防论》,预测中日战争走向,成为国军的战略指导方针:总则是避开日军机械化优势,将其引入长江流域作战,湖南将成为中日决战之地。

一二八事件之后,国军参谋本部每年制定对日作战方案,核心依据是蒋百里的战略思想。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蒋介石见中日战争不可避免,下令国军在上海开战:

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国军随即在上海主动出击,第9集团军总司令张治率最精锐的三个德械师为攻击主力:孙元良第88师攻入坟山阵地,宋希濂36师攻入汇山码头,打的部分日军逃入租界,向英军投降。


被激怒的日军大本营认为皇军颜面受损,迅速组建上海派遣军。在航母舰队掩护下增兵上海,于杨树浦附近登陆。张治中部侧翼受到威胁,逐进入防守态势。

八百壮士原型人物副团长谢晋元。

孙元良第88师在上海作战十分英勇,其部退往南京继续作战,因损失重大,三个德械师合并。

蒋介石调动全国军队向上海集结,国军从各地奔赴战场。川军领袖刘湘在誓师大会上说:以前打内战,感觉对不住父老乡亲,这次出川抗战,日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誓不还乡。

中日双方预先都没有在上海决战的军事计划(国军计划是南京作战),都是边打边看。虽然日军有海空优势,但对于源源不断投入战场的国军,没有胜利把握。

9月,日大本营秘密抽调华北部队新建第10军,在杭州湾登陆,与上海派遣军组成上海方面军,南北夹击国军。上海国军顿时有被切断退路、全军覆没的危险。

军委会下令国军撤出上海,蒋介石考虑到国际影响,想让第88师留在上海继续抵抗,征求意见时,孙元良答复作无谓牺牲没有必要,逐下令第524团副团长谢晋元带1营在四行仓库掩护主力撤退。

上海市民自发组织慰问第88师官兵。

谢晋元率四百官兵坚守四行仓库四天四夜,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尊严。

四行仓库位于上海市中心黄埔区苏州河北岸,背靠租界。是由四家银行共同出资建造的大型仓库、坚固无比。淞沪战争期间,这里是第88师师部所在地,弹药充足。

10月26日夜,坚守在上海北站的524团1营接到师部撤退命令,营长杨瑞符一时难以接受,但听到是去坚守四行仓库时,立即接受命令,率全营进入四行仓库。

谢晋元手里的兵力就是1营及孙元良留下的特种部队,共四百余人,对外宣传八百人。谢晋元下令将一楼门窗全部封死,二楼窗户封闭一半,仓库前后筑起沙袋,由敢死队防守。

27日晨,日军在坦克掩护下开始攻击国军阵地。由于苏州河对岸就是租界,日军没有动用空军和重型火炮,攻击持续两小时后日军无功而返。

下午两点,大批日军再度发起攻击,在距离四行仓库4、50米时,谢晋元下令开火。敢死队与大楼内守军以机枪、集束手榴弹形成交叉火力,立即击毙日军几十人。

第一天战斗,日军共死伤200多人,守军只有几个轻伤无一阵亡。第二天日军调整了进攻战术,准备在大楼射击死角处炸开墙体。

10几个日军顶着钢板冲到墙边,安装烈性炸药。敢死队员陈树生发现后,拉响集束手榴弹导火索,毅然从六楼跳入这群日军当中,与敌同归于尽。

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英勇事迹,吸引大量中国人在苏州河对岸围观,并用黑板上写下日军攻击方向。28日夜,14岁的上海女童子军杨慧敏冒死游过苏州河,将一面国旗送到谢晋元手中。

29日晨,谢晋元带领20多名官兵到楼顶举行升旗仪式,当时四周楼顶都是日本国旗,四行仓库楼顶升旗中国国旗,引起观战市民一片欢呼。

11月1日,蒋介石通过宋子文向谢晋元下达撤退命令,谢晋元率部在英军火力掩护下,通过垃圾桥撤往租界,并向英军交出武器。

国民政府下令嘉奖四行仓库守军官兵,全体晋升一级,给谢晋元颁发一枚青天白日勋章。谢晋元和部下被关押在战俘营,后被叛徒刺杀身亡。

1938年,黑白影片《八百壮士》上映;1973年台湾翻拍同名电影,由林青霞出演童子军杨慧敏。解放后四行仓库路段被命名为晋元路,边上学校命名为晋元中学。

抗战是中国影视恒久的题材,用来怀念民族英雄。

好莱坞每年都要拍一部二战大片:细细的红线、拯救大兵雷恩、珍珠港、U571、兵临城下、硫磺岛来信、狂怒、敦刻尔克等等,十分震撼,让人无法忘却。

受到制片水平、资金的限制,中国也拍过很多抗日题材的影视剧,大多粗制滥造,甚至编造成神剧。留下印象的只有:血战台儿庄,八百壮士、血战昆仑关、太行山上、南京南京、喋血孤城等。

纪念抗日英雄是全中国人的事,无关公司与个人。只要拍出好作品、良心作品,就值得点赞。

华谊兄弟近年绯闻不断,公司形象与估值大打折扣。这次筹集巨资拍摄抗日大片,无论出发点与背后动机是什么,只要能真实反映那段历史、塑造民族英雄,都是值得称道的。


烟酒阁大学士


1937年8月13日,抗战史上最惨烈、规模最大的“淞沪会战”爆发了,战役进行到10月26日,中国军队损失惨重,随着日军的紧逼,中央军被迫撤退至苏州河南岸,为了掩护部队撤退,提高部队士气,展现中国军队的抗日决心,引起国际上的关注,国军留下了德械师88师524团的四百余人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而管虎这部新作,就是从这改编的。

524团副团长谢晋元率部坚守仓库,为了迷惑日军,他对外号称有800人,而当时日军在上海地区的部队已经达20多万,但进攻四行仓库的日军不可能有那么多,之所以说成800将士对抗30万日军,只不过是为了给电影做宣传罢了。

四行仓库坐落在苏州河西岸,它以前是四家银行的金库,自然坚固无比,它属于钢筋混凝土建筑,一共六层,墙壁有一米多厚,没有重型火炮是不可能轰开的,就连坦克都冲不过去,再加上中国守军在战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还在外围加固了工事,而日军虽然人多,但是在进攻时施展不开,只能采取“添油战法”。

除此之外,四行仓库的南、东方向都是外国租借,日军为了避免误伤,引起国际争端,并不敢使用重武器对仓库进行攻击,而迫击炮等轻型火炮对仓库根本造不成威胁。守军凭借着一腔热血拼死坚守,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再加上上海市民在河对岸呐喊助威,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守军,特别是当一名14岁的小姑娘给守军送来中国国旗,更加激励了守军,当国旗在四行仓库升起时,让所有人知道了中国是不会轻易被征服的。

直到11月1日,中国守军才接到撤退的号令,此战作为淞沪之战的收尾战,打出了中国军队的抗日决心。至于这部电影,还没有上映我们也不好对它进行评价,电影是可以进行艺术加工的,不过“八百壮士”血战四行仓库是事实,我们不能质疑。


兵说


《八佰》肯定不是一部抗日神剧。

为什么?

什么是抗日神剧

随着近些年观众们的观影水平不断提高,以往那些霸占荧幕的抗日神剧得以越来越少。但抗日神剧带来的后遗症依然存在,以至于很多人一看到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脑海中第一印象便是抗日神剧,可见抗日神剧对中国影视界的“毒害”之深。

那么什么样的影视作品算是抗日神剧呢?

严重歪曲历史的抗日题材影视作品,就是抗日神剧。

历史上中国人民的抗日历程是十分艰苦的,但是某些电视剧偏偏不这么拍,在他们的表演中,中国人民几乎是无敌的存在,从人手一架重机枪,到功夫无敌撕鬼子,从现代化装备随便用,到雷人剧情各种编,总之这些电视剧从来没有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待那场战争,而是导演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怎么博人眼球怎么拍,把整个抗日战争拍成了轻松搞笑加愉快的战争喜剧。

脱离了真正的历史,只是在那里瞎编乱造,这样的抗日影视剧就是真正的抗日神剧。

就是这样的作品,让现在的观众只要一提到抗日作品,就不由自主的联系到了抗日神剧。

那么,以上面的标准,《八佰》这部以800人抵挡30万鬼子的电影看样子也是一部抗日神剧了?

但是,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这部《八佰》真的不是抗日神剧。

为什么《八佰》不是抗日神剧

历史上,确实有着国中国守军小股部队抵挡日军大部队的战斗事迹,与抗日神剧不同,《八佰》的战斗是真正发生过的战斗事迹。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作为侵吞中国野心的南方组成部分,日军投入了20余万人,而中国军队更是投入了80余万人,双方在上海投入了共计约100多万人的军队展开了殊死较量。

最终,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之言,而通过这次会战,全中国真正进入了全国抗战的时期。

《八佰》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淞沪会战即将结束的时候。

淞沪会战后期,由于战略需要,各参战部队开始陆续撤出上海,而撤退必然就要有人掩护,于是守卫四行仓库谢晋元带领他的团担起了掩护部队撤退的任务。

与《八佰》不同的是,当时守卫四行仓库的战士只有410人,为了迷惑敌人,谢晋元告诉记者自己有800人。

而为什么410人能抵挡那么多日军的进攻呢?

答案是,日军不敢铺开打。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是一个租界遍布的地方,里面就不乏英美法等西方大国的租界,而租界又象征着一国的领土,对租界的任何冒犯都象征着对其宗主国的不敬。

日本在1937年淞沪会战的时候尚未与这些西方列强开战,甚至日本战争需要的许多战略物资都需要从这些列强手中购买。因此,日本在进攻四行仓库的时候就不得不小心谨慎的进行,甚至连近在咫尺的海军舰炮也不敢轻易使用,怕的就是万一炮弹不长眼,落到了哪个列强的租界,抗议是小,断绝往来甚至宣战是大。

反观中国守军就没有这个顾虑了,本身重武器不多的的他们,只能依靠轻型武器抗击日军,在其后方又是外国租界,日本碍于列强的威慑又不敢从背后偷袭也不能大规模使用火炮,只能硬着头皮用人堆。而上海市民又源源不断的送来弹药、粮食、药品等补给,这就使得这群中国军人创造了以百人之众抵抗日军大部队的英勇战迹。

看似《八佰》以一敌百与那些“抗日神剧”类似,但实际上《八佰》中的战斗事迹都是真正发生过的,虽然有一定的艺术加工,但比起瞎编乱造的“抗日神剧”,《八佰》更加真实的反应了淞沪会战那段抗日历史。

所以,《八佰》是一部真正的抗日题材优秀的影视作品,而不是什么所谓的“抗日神剧”。

希望通过《八佰》能有有更多人知道那段艰难的战斗岁月,而更希望人们通过《八佰》感恩我们的先辈用热血为我们带来的和平!

(爱生活、爱电影,我是黑白猫,独立影视制作评论人。如果你喜欢我的评论,请点击右上角关注。在这里,黑白猫祝所有头条读者们生活愉快!)


黑白猫电影


标题所说“800名战士面对30万日军,守四天四夜”,如此表述,非常容易造成误导,我觉得这样的说法非常不妥:

其一:众所周知,“八百壮士”英勇事迹发生在1937年10月下旬,其主要意义并不在谋求巨大的军事战果上,而是在于彰显“不屈抗争”意志这一精神层面上。

当时,时值淞沪会战尾声阶段,我国虽然投入七十多万军队殊死抵抗,可是,在淞沪战场人力物力损失巨大,终究还是难以支撑,上海沦陷已经难以避免。中国国民政府已经于10月20日公开宣布:迁都重庆,把政治军事中心西移,仰赖广袤的国土与亿万民众,一直抗战下去,绝不屈服。

显然,“八百壮士守四行仓库”的用意并不是“用八百人去抗击三十万”。这不合乎军事常识,军事当局之所以派出“八百壮士”,也绝不是出于如此幼稚的、近乎天方夜谭的奢望。

“八百壮士四行仓库之战”,这一决策的基本意义是:在我国军队将不得不忍痛弃守上海、上海即将沦陷前夕,利用四行仓库这个背靠租界、地处市区、国际观瞻所在的显著位置,在此继续与日军激战,向海内外宣示我国我民族的坚强抗战意志。

”八百壮士”凭借崇高的爱国热忱,确实不辱使命,成功地抗击了具有兵器优势、人数优势、气焰嚣张的敌人,其英雄事迹迅速传遍神州乃至世界上的重要国家,为我国抗战军民赢得了国内外的很大的声誉。

其二,“八百壮士”并没有“面对三十万日军”,也不可能抗击三十万日军(此时,处于劣势的我国几十万守军仍然在淞沪战场艰难地且战且退)。“八百壮士”虽然直接面对的是敌军陆陆续续的数千人(而不是三十万),但是,能够以少抗多,而且大量杀伤敌人,这已经非常了不起。

无需夸大战果,无需把“八百壮士”的作战对手硬说成是所有的三十万淞沪战场日军,只要如实叙述“八百壮士”与敌军交锋的实际的战况,这样会令我们的历史叙述平实可信。

其三,在宣传“八百壮士”事迹时,如果一味渲染并不存在的所谓“几百人抵抗三十万”之事,这就完全偏离了“八百壮士”事迹的伟大精神意义,貌似是在赞颂,但是,由于这种说法极其夸大,严重失真,明明是四行仓库抗战军人艰辛真实的斗争,却被“神剧化”了,这反而容易令人们对“八百壮士”事迹产生怀疑,从而误以为“这事是胡编的”,以至于英雄们因被误读而遭不应有的冷落。


晓帆轻舟


题主的脑子是装饰品么?你都不用去了解什么历史,光是用脑子想想就能知道怎么可能同时对上30万日军。

四行仓库占地0.3公顷,也就大约3000平方米的地方。30万日本鬼子就是站队列都得差不多20多万平方米。连站的地方都没有,怎么可能展开作战。

坚守四行仓库有作秀的成分,但绝对是一场有价值有意义的作秀。

事实上,所谓八百战士也是个虚数,实际只有四百多人。谢晋元进驻四行之时,曾有英国军官询问驻兵有多少人。为了壮声势,谢晋元虚报说八百人。因此才有了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说法。



从单纯的军事角度看,坚守四行仓库其实没有什么意义。苏州河北岸,只有孙元良第88师谢晋元部一个营的孤军在闸北区四行仓库苦苦支撑。此时的四行仓库已经是一块死地。

这里多说一点,所谓四行仓库其实就是上海四家银行共同出资建设的仓库。淞沪会战期间曾是第88师司令部所在地。



坚守四行主要是政治上的象征意义,即以孤城单旅表明中国抗战的决心。原本蒋介石是想把第88师全留在苏州河以北,化整为零跟日本人打巷战打游击。

当顾祝同把命令传达给孙良元时,孙元良坚决反对。很明显,执行蒋委员长的命令,第88师极有可能打到番号都被取消。孙元良给出的反对理由倒也很站得住脚,增加无谓牺牲,于战局毫无益处。



这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孙元良专门派师参谋长张柏亭前往司令部向顾祝同陈情。顾祝同当然明白孙元良的想法,但他也很明白蒋委员长的想法。

留在苏州河北岸是打给舆论看的,一方面表明中国抗战到底的决心,争取国际上更多的同情和支援,另一方面鼓舞民心士气,为接下来的恶战做准备。



两头各有道理,最后就是折中处理。正如张柏亭所说,留下一个师是牺牲,留下一个班也是牺牲。既要顾里子,又要顾面子,那就各让一步,留下一个营。

于是第88师第524团第1营留在了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由该团副团长谢晋元和营长杨瑞符指挥。

这块苏州河北岸中国军队最后的阵地聚集了来自全世界的目光。当日军围攻时,上海民众自发的临河远眺为壮士们加油打气。一篇篇新闻稿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抵抗到底宁死不屈的决心。



四行仓库周围,三面是日军的旭日旗,隔着苏州河,公共租界上空是英国米字旗,唯独没有中国国旗。

战斗期间,一个叫杨惠敏的刚刚高中毕业的女孩冒着枪林弹雨,孤身勇渡苏州河,将一面国旗敬献给中国战士……当国旗升起于四行仓库上空时,举国沸腾群情激昂。这是整个抗战期间最振奋人心的时刻之一。


月下没有花


管虎不是拍抗日神剧的导演,管虎是一位非常现实主义风格的导演,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比较写实。即便是《厨戏痞》这样戏谑风格的电影,也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基础上的,有情感,有情怀。

非常期待《八佰》的上映,随着历史观的开放,我们越来越看到在那个抗战岁月,当时的国民政府投入了多么巨大的力量来对抗强敌。那是我们国家的抗战,中国人用尸山血海筑起的民族气节,我们为之骄傲。



淞沪会战,是抗战暴发以来,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国军用伤亡二十万的代价,粉碎了日本宣称三个月占领中国的妄言。

然而《八佰》讲的故事并不夸张,国军88师524团的四百多官兵,对外号称八百人,在驻防的四行仓库抵抗了四昼夜,躲进租界的上海市民亲眼见证了他们的浴血奋战。


官兵们利用了四行仓库坚固的围墙,存贮的武器,以及背靠租界,只需正面对敌的地利优势,所以可以坚守四天。

抗战一定是血与火的较量,它不是一个英雄长官一声大喊,一群战士一通冲锋(亮剑)就能打赢的,更不是靠几颗地雷,爬爬火车,端两个炮楼就胜利的,什么时候我们能客观地看待战争了,什么时候我们才知道和平的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