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首次記錄下活體小鼠大腦血流精準調控全過程

1,《自然》:大腦消耗能量的場面太震撼了!哈佛華人科學家藉助雙光子顯微鏡,首次記錄下活體小鼠大腦血流精準調控全過程


腦科學日報|首次記錄下活體小鼠大腦血流精準調控全過程

左圖和中圖小窩還在,血管收縮自如 右圖小窩沒了,血管反應減弱


由於大腦不儲存能量,且各部分對能量的需求不均衡,因此神經系統對腦部血流的實時調控,對大腦正常工作非常重要。科學家把大腦中這種能量的調節方式叫做神經-血管耦合。研究人員已經在高血壓、糖尿病和阿爾茲海默病患者的大腦中觀察到這種耦合作用受損。因此,搞清楚背後的機制,不僅僅是解開了一個謎團,還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哈佛醫學院神經生物學教授Gu Chenghua教授(顧成華,音譯)團隊,藉助雙光子顯微鏡技術,在活體小鼠的大腦中,解開了上述謎團。她們發現,是大腦小動脈內皮細胞上的小窩,在調節神經與血管之間的快速耦合互動。這項重要的研究成果發表在頂級期刊《自然》雜誌上。

閱讀鏈接:

2,南大AFM:磁控運動多功能螺旋體,可定向遞送至神經細胞


腦科學日報|首次記錄下活體小鼠大腦血流精準調控全過程


神經退行性疾病通常會導致不可逆的神經元損傷和神經元死亡。細胞療法有望成為這些疾病的潛在治療方法。瑞士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Xiang‐Zhong Chen、Salvador Pané,南京大學沈群東等人提出了一種高度集成的多功能軟螺旋微泳器,其特點是能夠靶向遞送神經細胞、按需定位無線神經元電刺激和遞送後酶降解。

閱讀鏈接:

3,一天發兩篇Nature子刊,一位想成為神經生物學家的華人顯微鏡學家


腦科學日報|首次記錄下活體小鼠大腦血流精準調控全過程

FACED模式雙光子熒光顯微鏡的原理與分辨率


近日,Nature Methods期刊同時發表了兩篇關於神經活動成像的顯微鏡技術,攻克了目前對神經活動成像的難題,助力腦神經科學家更深入地瞭解我們大腦地神經活動。

1.Nature Methods:具有突觸分辨率的快速中尺度容積成像技術用於神經活動成像:該方法可以在小鼠大腦中成像到600 μm的深度,並沿著神經元的長度捕獲整個樹突樹的所有輸入。

2. Nature Methods:千赫茲雙光子熒光顯微鏡用於體內神經活動成像:吉娜教授和香港大學Kevin K. Tsia等人使用由全光激光掃描驅動的超快速兩光子熒光顯微鏡,以每秒高達3,000幀和亞微米的空間分辨率對體內的神經元活動進行成像。這種成像方法能夠監測頭部固定清醒小鼠腦表面下345μm的超閾值和亞閾值電活動。

閱讀鏈接:

4,阿爾茲海默病疫苗及抗體臨床研究

阿爾茲海默病的特徵性病理變化包括:大腦皮層及海馬區的β澱粉樣蛋白(Aβ)在胞外積累形成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腦神經細胞內tau蛋白異常聚集形成神經纖維纏結(NFT)、神經元突觸功能異常及椎體神經細胞丟失。雖然該病的病理生理機制尚未充分闡明,但是這些病理蛋白在神經功能障礙中發揮重要作用。隨著治療性疫苗用於生活方式相關疾病的研究深入,這些病理蛋白逐漸成為了阿爾茲海默病免疫治療的重要靶點。本文綜述了針對阿爾茲海默病相關病理蛋白的免疫治療最新進展和未來的研究發展方向。

閱讀鏈接:

5,首發精神分裂症的維持治療:三種方案

日前,香港大學Christy L.M. Hui及其合作者對現有證據進行了回顧,旨在分析首發精神病患者藥物維持治療的決策,並聚焦以下三種方案:1. 終生用藥;2. 治療第二年停藥;3. 治療3年後停藥。全文2月27日在線發表於Schizophrenia Research。

閱讀鏈接:

6,我們的語言系統和老外一樣嗎?

學了這麼多年英語,部分學霸已經達到了中英文切換自如的境界。那麼問題來了,當我們在閱讀英語時到底是使用中文閱讀系統,還是英文閱讀系統,亦或是兩種系統的結合。近期關於威爾士語-英語雙語者的研究可能會給你相關啟發。

在閱讀研究中,存在一種心理語言組塊理論(Psycholinguistic Grain Size Theory),即讀者在識別單詞時傾向於將其切分為不同組塊,並且這種切分是為了保證最大的形音一致性。如對language的識別可切分為lan,gu,age。基於此理論,該研究以英語單語者和威爾士語-英語雙語者為研究對象,採用眼動技術來探究雙語者是否存在兩套獨立的語言系統,還是隻有一套“折中”系統。

閱讀鏈接:

7,還在吃代糖食品?Cell子刊揭示:甜味劑+碳水化合物更傷身!

一些科學家認為,長期食用甜味劑將對大腦及新陳代謝產生負面影響。當地時間3月3日,《Cell Metabolism》發佈的一份新研究報告提出,或許有害的不是甜味劑,而是甜味劑與碳水化合物的組合。

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人們同時食用甜味劑與碳水化合物時,腸道給大腦傳遞了錯誤的信息。該報告的第一作者Dana Small說,“腸道對三氯蔗糖和麥芽糊精敏感,並且向大腦發送兩倍於實際熱量的信號,日積月累,這些錯誤的信息可能會通過改變大腦和身體對甜味的反應而影響健康。”

閱讀鏈接:

8,世界首個在人體內使用的CRISPR療法!已完成第一例患者給藥

3月4日,全球領先的製藥公司艾爾建(Allergan)和基因編輯“大神”張鋒博士領銜的基因組編輯公司Editas Medicine宣佈,在俄勒岡健康科學大學 Casey Eye 研究所進行的BRILIANCE 臨床試驗中,已完成首例患者給藥。BRILLIANCE臨床試驗是一項1/2期研究,旨在評估 AGN-151587( EDI-101)用於治療LCA10患者。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世界上首個患者體內給藥的 CRISPR 基因編輯療法。

閱讀鏈接:

前文閱讀

1,

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