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損失的產能搶回來補回來?

原文標題:《堅決把損失的產能搶回來補回來》

摘要:

如今進入了復工提產的階段,本文將系統詳細地為大家剖析該階段(三月份)的應對策略和解決方案。

如何把損失的產能搶回來補回來?

希望通過我的分析可以指引和幫助到工廠和企業,快速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產能,把疫情期間損失的產能補救回來。

如何把損失的產能搶回來補回來?

我把疫情過後產能補救分為五個階段,詳細分析了每一個階段的開工情況、用工情況和生產情況,並針對每一個階段都制定了相應的對策和措施。如下圖概述。

如何把損失的產能搶回來補回來?

現在3月份剛剛開始,進入我所定義的第四階段。到目前為止,前面三個階段的情況與我所描述的狀況基本是符合的,有偏差的,但主要還是在於各企業執行的效果。我們先來總結以一下前面幾個階段的情況。

在前面三個階段中,最大的特徵就是開工、用工、生產的恢復情況變化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工廠的開工率情況基本是一致的,到2月底,100%的工廠都已經開了工(特殊企業除外)。

用工情況呢,前面三個階段總體上符合預期。工廠返崗復產的員工,基本上都是老員工,新員工非常少。在第三個階段,還有10%左右的老員工還沒有返回崗位。按照這個階段的策略,本階段的重點是快速精準搞定人,四個精準和四個快速,精準把握老員工的返城時間、隔離時間、返廠時間和工作安排,要快速地啟動招聘工作、快速招聘、快速培訓、快速上崗。目前來看,針對老員工的四個精準,大部分企業做得還不錯,有些企業甚至安排專車到外省把員工接回來。但是針對新員工的情況,本階段只能是快速啟動招聘工作,不同的企業,效果是有很大的差別的。一些規模性的優質企業,比如格力、美的,新員工在陸陸續續招進來,但總量並不多,而對一些小微企業來講,很多企業還是0的。

生產情況呢,如我預測,第三階段大部分企業的產能恢復在60%左右,老員工還沒全部歸隊,新員工即使有補充,也還發揮不了產能效應,加上供應生鏈生態的約束,產能恢復整體還是不理想。

如何把損失的產能搶回來補回來?

現在時間到了第四個階段,“不同企業,優秀的企業,真正拉開距離的,也恰恰是這個階段“。因為上面三個階段的策略方案,只能將損失的產能補救30%左右,真正要使工廠把疫情損失的產能補救回來的話,必須從3月份快速發動改善活動,把產能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這篇文章裡我繼續講該階段的對策和措施。

第四階段的對策方針是:趕緊改善提產能。

首先來解理一下“趕緊“二字。比員工短缺、供應鏈不足等更要命的,是管理組織的鬆懈,大家一旦習慣了”疫情影響“來解釋各種不利的話,那麼,就會讓整個管理組織的意識和行動鬆懈下來。所以呢,首先要再造危機意識,不要拿疫情當藉口,所有的工作要緊張起來,快速行動起來。

接下來,我首先要強調的是,第二、三階段的對策和措施一定堅決持續執行。如果前面沒做,那要快速補上,如果效果不夠好,繼續優化執行。

第二個階段的對策是:復產儲能保生產

受到上下游工序不均衡影響,為了不讓員工產能損失,在上下游工序間要適當儲存一定的產能。一方面要保線不保廠,另一方面要柔性生產計劃,還要調整生產模式,具體如何操作呢?大家可以參考上一篇文章的論述。這裡針對其中的幾個問題做補充說明。

要確保滿座率,這方面大家都有共識,很多企業在前期基本上都能做到。但是到了後面,卻會出現二次偏差,隨著更多老員工的返崗,原來整合好的產線再次被動不滿座。比如員工張三原來是A線的,早期大家把這些員工集中到B線來確保滿座,但後來呢,A線的員工陸陸續續回來,然後,張三又被拉回A線了,這樣就導致B線的滿座率再次受到影響。

在第四個階段,要儘量避免這種情況。三月份新員工會陸續招聘入列,在斷流的工序,新老員工交叉可以提高培訓的速度,但是在流水式的生產線上,新老混雜卻會嚴重降低老員工的效率。較好的做法是儘可能按技能等級來進行組合整編。而且,很多工廠,如果要實施一些新的變革或調整,比如個人計件到整體計件,單件流模式等,則正可以從新員工的生產開始。

在PMC計劃管理方面,第二階段為了確保老員工的效率最大化,可以適當的調整訂單優先序,集批生產,放寬庫存控制,以便儲存一定的產能。但是到了第四個階段,我們又不能把權宜之計變成固定模式,到了第四階段,你會發現,此時影響正常生產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上下游工序之間,包括供應鏈之間的均衡性問題、齊套性和同步性問題。所以呢,生產計劃要把重點放在工序間生產的均衡性和齊套性控制,提高上下游工序的物料齊套性和及時性,而不能一味追求集批和規模生產。

第三個階段,也就是二月的最後一週,應對策略的精準快速搞定人。

如何把損失的產能搶回來補回來?

針對老員工的四個精準,大部分工廠企業執行比較到位。但針對新員工的四個快速,這工作會一直延伸到整個三月份,特別是三月份的上半旬。除了湖北省的人之外,湖北之外的勞動力,在三月上旬會大量返回城市。各企業,一方面加大力量在市場上招聘,另一方面要加大內部介紹的力度,可以把“快速”轉化成“精準”。

三月份B、C類員工的招聘速度,很大程度上會影響產能的提升。

除了繼續執行第二、三階段的措施之外,優秀的企業,應該儘快把重點轉到第四階段的對策上來。

如何把損失的產能搶回來補回來?

有人跟我講,工廠現在最緊迫的問題是資金、訂單、人員、供應鏈的問題,並不是提高生產效率。

我並不否認這觀點,但我想說,資金問題也好,訂單問題也好,跟製造系統的人無關,製造系統的人,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產能擴大訂單需求,是他們的天職,我們拋開訂單或資金的需求來展開我們的基本工作。

增效提產,剛靠硬件投入在短期內並不現實。那麼,就要IE的改善和精益變革。而且這個階段,新員工開始大量進入,如果不把精益和IE的事情做好的話,反而會拖慢產能提升的進度。

有些企業在2019年底的時候,已經策劃了導入精益變革,但受到疫情影響,開工後,前期沒有著急啟動,大家都認為等生產正常後再來策劃或啟動。這個想法,首先在策劃層面就已經落後了。何不換個思維,在生產進入正常之前,就提前進行相關的啟動策劃和內部流程呢?如果當你在正常生產之後再來策劃,是不是又慢了半拍了?

策劃早,動作快。

早起動,早收益。

【有人說】:“餘老師,你是搞精益的,所以你倡導精益,你也是在推廣精益吧?”

【我說】:“沒錯,我就是在推廣精益!不推真不行。因為啊,如果不推動精益變革,我也對不起中國的製造業。為什麼呢,因為啊,我們的企業真的需要精益。而且,至今為止,除了精益之外,我還沒有發現其它更好的方式。也許,你會說自動化,信息化或智能化,但我想說,沒有精益為基礎,什麼都是白談。所以呢,我們必須推動中國企業快速走上精益的道路,不僅要走,還在走得徹底。”

前面談到的復工復產後面臨的問題,哪一個不是通過精益方法論關注並且可系統解決的?。

解決訂單交付準時及時性的問題,是精益

解決產線平衡滿座率優化的問題,是精益

解決上下游產能均衡匹配的問題,是精益

解決個別工序或設備瓶頸的問題,是精益

解決工序間庫存和齊套性的問題,是精益

解決員工培訓上崗多能工的問題,是精益

解決整體PMC系統協調的問題,是精益

解決提高改善速度的模式的問題,是精益

解決生產系統的異常響應的問題,是精益

解決系統運作穩定性可靠性問題,是精益

解決工廠創新與改善組織和機制,是精益

解決關鍵設備效率OEE 的問題,是精益

……

本質上,精益就是一種剔除浪費提高效率的系統方法論。製造系統的優化改善,其實就是一種精益的過程。益是方向,精是結果。也許有些企業曾經實施過精益,可能效果不是很好,但這不是精益本身的問題。

所以呢,在第四個階段,三月份時候,我們要遲早策劃和啟動精益變革。

當然,除了精益,其它增效提產的做法,也要視公司條件及早策劃,比如自動化生產、信息化應用等,包括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新模具等技術變革,有一些好的管理模式,也要開始策劃導入,比如阿米巴、OKR等。但以上方式,週期都稍稍長一點,投入也較大。

好,以上就是對疫情過後,工廠復產第四個階段,企業增效提產的進一步闡述,希望能幫到你的企業,儘快初步疫情帶來的產損失。

聲明:資料由本媒體號從網絡收集整理而成,所有資料版權歸原公司、機構所有。資料僅供學習參考,切勿用於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告知我們刪除,非常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