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起源

文房四寶-釋義

筆、墨、紙、硯的合稱。因是書房中常備的四種東西,故稱為文房四寶。

雅緻的文房

古代文人不但講究文房佈置,還要給它起個好聽的名字,以表達主人的意趣、志向。如唐朝宰相李泌的“端居齋”、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的“聊齋”、當代畫家齊白石的“破荷亭”、漫畫家豐子愷的“緣緣堂”等。

文房是主人讀書、作畫、會友的場所,需有清新、淡雅的環境氛圍及濃郁的文化意韻。文房的主角:紙、筆、墨、硯是必備的,且工藝精良,給人以美感;琳琅滿目的文房用具,令人目不暇給;室內懸掛的堂幅、對聯,常為名家名作,或以人生哲理示人,或以隱居自娛;琴、棋、書、畫,在在表明主人儒雅不凡、潔高自遣;窗外竹影搖曳,則寓義主人的秉性氣節。


筆為書寫文字或繪畫之物,起源極早,殷代甲骨文中已有平字。甲骨上亦有未刻之紅色及黑色文字,筆畫有粗細圓銳,顯為尖銳而有彈性之毛刷(筆)所寫。今日所能見最古之毛筆實物,為近年長沙古墓中發現之戰國楚筆。此筆桿長五寸五分,頭長八分,將杆端劈開,裝上筆頭,再於其外以細絲捆紮。筆頭為最佳之兔豪。又,西北曾發現居延筆,是漢筆實物。日本存有天平筆,是唐筆實物。筆之製作,由“頭”興“杆”合成,頭用獸毛,所以書寫。杆所以把執,早期用木材,漢代已用竹管,見於蔡邕筆賦。

筆頭所用之獸毛,早期記載已有數種:一為兔毫,見於史記:“始皇令蒙恬與太子扶蘇築長城,恬取中山兔毫造筆。”另為鹿毫、羊毫,見於馬縞中華古今注。元趙孟俯喜用鼬毫,俗名黃鼠狼,故俗稱狼毫。另狸毫、猩毛、豬鬃,皆可制筆。後二者以其毛長,皆用以制大筆,其中以羊毫之硬.軟、長、兔短差別最大。乳羊毫軟而短,老羊毫(尤以公平之須)長而較硬。大抵諸毫以紫毫最硬鼬毫、狸毫次之,乳羊毫最軟。筆頭製法,大略有三種:一為“散卓”,亦即用一種獸毛製成,近世稱為純毫。二為有“柱”有“被”之製法,即以較硬較長之毫為筆心(柱),以較短較軟之毫包圈(被)之。此種製法適於鈔寫文書小字之用。三為硬軟毫兼用之製法,亦稱“兼毫”。此種乃以長短略同而硬軟不同之毫,摻合製造,而其比例亦各不同。硬毫取其彈力,軟毫取其柔細。硬毫摻入筆頭中心及其周圈之處而非成柱狀,軟毫除包於筆頭表面外,內部所佔成數也較硬毫為多。此種製法適用於大小字,毫長者可作大字,毫短者可作小字。又,上舉第二種有柱有被之製法,歷史上社會間因為其為主要書寫各種文書經卷典籍之工具,故應用最廣,製法也極考究。漢韋仲將筆法雲:“以鐵梳梳兔毫及青羊毛,去其穢毛訖,齊其鋒端作扁,極令勻調平好,用以裹青羊毛,羊毛去兔毫頭下二分許,然後合卷,令極固,痛纈訖。再以青羊毛裹筆心,名為筆柱,或曰墨池。外複用青毫如作柱法,使心齊,痛纈納管中,寧心小不宜大”。此種製法應即今世七紫三羊毫筆之所自出,為鈔錄小字之主要工具。其記述作大字羊毫筆之製法,則以清包世臣為最詳,其述筆工王永清之語云:“先納筆頭於粗管,修去其曲與扁之甚者,膠尖乾透,乃倒梳其根令淨。換管再扎,又擇去其不甚直而圓者,再膠再梳。又恐曲與扁者難淨,或有圓正而其材不長不能齊尖者廁其間,上齊則下所藏入管者少而根硬,下齊則腰發胖而尖薄,是亦未足以發揮指力曲折如意也,又擇而梳之。然後固扎其根而漆以投於精管。故終筆之用而無一褪毫,尖盡禿而筆身仍韌好不僵也。”筆之產地,晉唐宋間以宣城為最著,元以後以湖州產者最佳,近代則分銷各大都市。

硯為磨墨蘸筆之具。安陽殷墟中曾發現有石制圓形器,其中微凹,留有硃色,認為乃蘸色之用具。推想濡蘸黑色,當亦用之,應為硯之雛形。後代之硯,用以磨墨,乃墨成塊錠,始合於用。古硯最早之貨物,發現於朝鮮樂浪古墓申,時代當在漢初,為粘板岩所制。陶瓷瓦質之硯早期與石硯並行,至於唐代,歙石(安徽婺源)與端石(廣東高要)漸受重視,南唐時李後主專設硯務官採取歙產之龍尾石。自後端、歙所產。最為世重。因其產處、石質、紋路、顏色,有名稱多種。端石產處有:山坑、水坑、正洞、大小西洞等。石質有青色、紫色、青花、胭脂、火捺、魚腦、蕉白、鴝鵒眼、衣紋、翠斑等。歙石色青黑,有龍尾、羅紋、眉子、魚子、金星等名稱。其它各地產石,多可制硯。其著者有洮河綠石,產於甘肅省臨洮縣,多作絲色,偶有偏黃或斑紋。紅絲石,產于山東青州附近,黃褐色,浸水有紅絲紋。松花江綠石,產于吉林省松花江上游砥石山,綠色有紋,清代康乾間頗重之。天然石材以外,尚有澄泥硯,亦為文人之所重。系取細泥入水澄定適度,施刻式樣花紋,加火而成。有鱔魚黃、蟹殼青、蝦頭紅等名稱。又有漆沙硯,以細沙合漆製成。硯之形制甚多,早期漢、晉、南北朝、隋代,不論瓷石,以圓及懶形為多。亦有方形,多有足,或有蓋。於墨堂(磨墨硯面)之周圍,皆作成一公分許之溝渠,用以貯水,稱為石渠。橢者多一端有足,一端勢低,便於蓄墨。入唐以後,長形漸多,有箕形、屐形、風字等式樣。其風字硯,一端稍仄稍深以蓄墨。一端稍寬平淺以舐筆。南唐官硯作長方形,一端有池。其後式樣益多,或圓,或方,或橢圓,或長方、六角、八角、天然形狀。或就石形石色,雕琢花果。或利用石眼,製成插手式。大抵相材施技,或純樸,或精細,名工佳裝,收藏之者視為珍寶。另有以古代磚甓瓦當琢製為硯,存其文字,頗富古意,亦為藏者所重。凡硯材以發墨而質細,溫潤而不燥為上選。磨墨時如所謂“熬斧塗蠟”者為最佳,惟端硯多具此性質。次為歙硯,歙硯之發墨,或勝於端,而細膩微遜。又須久磨不損,質軟者則無此優點。又石性過堅者不宜為硯材,歷代雖有玉硯、晶硯之制,而以質堅不能發墨,聊備一品,徒供玩好而已。

墨為書寫文字之黑色物質,殷代甲骨上有寫而未刻之黑色文字,此為墨書之最早實物。周代陶鉨文中已有墨字。說文解字雲:“墨,書墨也。”指此字為專以作書之物。近代發現之東周帛書、簡書皆以墨寫,推想最初或只以黑色粉末和膠質蘸筆書寫,其揉和二者製為固體以便磨用之時期不詳,惟近年發現西漢墓道壁畫上,有“主記史”、“主簿”二人,其像下畫有圓硯,硯上豎置墨錠,皆可證西漢時已用固體之墨。至曹魏時,韋誕則以書家而擅制佳墨著名。其後歷代皆有名工。

早期制墨材料為石墨及松煙,石墨為天然礦物,松煙為燒松而得之炱,後者逐漸盛行。另桐油煙、蘇合油煙、豬油煙、漆煙,皆可制墨。合之以動物膠,凡獸皮、魚胞、魚鱗、鹿角皆可制膠。再加防腐、髮香藥物。蒸搗適度,摶握或入笵陰乾而成。今日世間所存古墨實物,以日本正倉院藏唐代貞家墨為最早。面有陽文“華煙飛龍鳳皇極貞家墨”十字,背以朱書開元四年丙辰字樣。此墨長達三十公分,略如船形,於唐玄宗時東入日本。唐宋間名制墨家甚眾,尤以南唐奚(後賜姓李)廷珪之名最高,惟實物今無留存。近年山西元代墓葬曾發現元墨實物,長橢形,有陽文中書省三篆字。

明代墨之製造極為發達,其時全國墨業幾聚集於徽州地區,蓋繼南唐李氏之餘緒,研究發展所致。惟早期明墨,今日存世者亦稀。嘉靖以後,存者尚夥。清代制墨,以康熙、乾隆、嘉慶三朝產品最精。制家名聲最著者四姓: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曹胡二家後裔,至今仍在各地設肆營業。墨以煙純細,用膠清輕為上選。制煙之其有二種,橫式距松火最遠之姻最輕細,故曰遠煙。直式距油碗最遠之煙最輕細,故日頂煙。膠清者純淨之意,輕者與用煙比例量少之意,多則膠筆礙用。其形制,古稱一丸、一枚、一螺,今不可見。唐貞家墨為長扁舟形,便於把持磨研。李廷珪墨亦為長方扁形(據墨海圃)。約自明代起始制大墨,圓、橢、方、長方各式,重皆數兩,便於藏玩。又有成套“叢鎣”,另名“義墨”俗稱集錦墨,乃以大小、重量、圖式不同之墨組為一套,或大小相同而題名不同為一套,入特製函匣,既便磨用,又便賞玩。清代沿之,花式益多。其墨函有箱匣式、冊頁式、手卷式諸種。日常習書鈔錄,則以單塊價售。

紙之為用甚廣,其在文房用途,主要為承受書寫之物。起源甚早,漢書趙飛燕傳,篋中有赫蹏書,應劭雲:“薄小紙也。”早於後漢和帝時蔡倫所造之紙約兩百年。說文謂:“紙,絮一箔也。箔,潎絮簀也。潎,於水中擊絮也。”已足見造紙萌芽時期之情況。近代西北發現之古紙,可能為二世紀初之物。其後使用日廣,終使竹木簡歸於淘汰。

製紙之材料,一為纖縰(說文所謂絮即絲),蔡倫用麻頭、敝布、魚網。後代所用之材料,種類極多。二為工其,後代用藤(說文所謂箔)。其方法,搗碾纖維使分解(說文所謂潎),攪入特製池水中,以有框之簾抄水中纖維,漉水乾後成紙。此為主要之製造程序。今日存世文人所用古紙,當為西晉陸機之平復帖。南北朝紙,可自當時之寫經見之,紙質極佳。唐紙製作亦極精細,其實物亦可於傳世諸種法書中見之。唐紙之名稱甚多,有短白簾、硬黃紙、粉蠟紙、布紙、藤角紙、黃自麻紙、桑皮紙、桑根紙、苔紙、卵紙、女兒青紙“雞林紙(窩麗紙)”等,今世有流傳者,有失傳者。造紙至於唐五代,材料工技,均臻上乘。四方諸地,皆能製造,而其最佳產地則為皖南。南唐後主之澄心堂紙,即宣城地區所造,至今宣紙為國產最佳之紙。而其工料最精者又應推寫經紙,海鹽金粟寺所用之金粟山藏經紙,紙質精緻而色黃,蓋入以黃櫱以防蟲蛀,據云亦徽州所造。其後各地皆有紙業,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時,則製造尤精。

製紙之纖維,絕大部分取自植物。桑、楮、檀、竹、麻、稻杆及其它木材,皆可製紙,而以其纖維之柔韌者為上選。文房寫字作畫之用紙,舊有生熟之稱。生紙謂直接出自簾、壁(使溼紙乾燥平滑之設備)之品,熟紙謂再加以不同濃淡之膠礬而成之品,生紙著以水墨則吸收滲化,熱紙因其所用膠性物之多少,其滲化程度亦異,或全不吸收。另有舊稱蠟箋之紙,乃於紙上加添膠、粉,制使光滑。其金箋則於紙上施膠後貼金或灑金。此類之紙,皆不吸墨,墨浮紙面,幹後有光。略同近世機制之鋼版紙。以竹材造紙,南方數劣,皆有生產,應用最廣。其細薄十張,幾如蟬翼。大張厚薄不同,色微黃,俗稱毛邊紙。作書亦極受墨,惜其纖維較為脆弱,柔韌稍遜,持久性亦不足。又,佳紙可裁製為詩箋、信箋,唐時已盛行,薛濤箋最著名。.其後代有製作,長短、格式、花色不一。早期砑花,明時套色版起,製為箋譜。近代益精,以木版水印為濃淡之色,裝成函冊,為文房雅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