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筆下兩位國師鳩摩智和金輪法王,為何一個成正果一個橫死?

騎蝸牛走高速


我是海倫兒朱,讀金庸武俠原著,和你一起品評新修版點滴。



鳩摩智和金輪法王,可說各自承包了《天龍八部》和《神鵰俠侶》的一批尿點。

提到兩人,不禁就想問:整個“天龍”,鳩摩國師到底裝過幾回B;整個“神鵰”,金輪國師到底丟過幾次輪?

不跑題,這裡回答,為啥倆人一個成正果,一個橫死。

鳩摩智如何成正果?

鳩摩智作為吐蕃國師,為了助吐蕃王子奪得西夏駙馬,和慕容覆在西夏國枯井邊曾有一戰。

雖然將慕容復打落枯井,但國師強練武功,身有弱點,內息不調,摔下枯井。

枯井內,鳩摩智又被段譽吸去全部內力,導致武功全失。因為武功盡失,鳩摩智才有了自我檢討和反思。

鳩摩智半晌不語,又暗一運氣,確知數十年的艱辛修為已廢於一旦。他原是個大智大慧之人,得高明上師傳授,佛學修為亦十分睿深,只因練了武功,好勝之心日盛,向佛之心日淡,至有今日之禍。他坐在汙泥之中,猛地省起:“如來教導佛子,第一是要去貪、去愛、去取、去纏,方有解脫之望。我卻無一能去,名韁利鎖,將我緊緊繫住。今日武功盡失,焉知不是釋尊點化,叫我改邪歸正,得以清淨解脫?”他回顧數十年來的所作所為,額頭汗水涔涔而下,又慚愧,又傷心。

因為檢討和反思,鳩摩智終於大徹大悟,成為一代高僧。

金輪法王如何橫死?

金輪法王見郭襄學武資質上佳,自己又沒有傳人,因此擒住郭襄,想要收她為徒。

但為了忽必烈要打襄陽,逼迫郭靖投降,不得不聽從王命,把郭襄在大庭廣眾下燒死。

國師顧及其密宗寧瑪教在蒙古及西域之千百廟宇基業、千百信眾弟子之安危,只得順從,心下雖大為不忍,但大汗軍令如山,卻也無可奈何。

燒死郭襄,法王又不忍心。最後終於反水,救下郭襄,自己喪生。

金輪國師不住噴血,眼望郭襄,微微含笑,瞑目而死。郭襄伏在國師身上,又感又悲,哭叫:“師父,師父!”
楊過見金輪國師捨命相救郭襄,對他好生相敬,向他遺體躬身行禮。
黃蓉見愛女終於死裡逃生,不禁喜極而泣,心裡對楊過和金輪國師的感激當真難以言宣,忙將女兒拉起,緊緊摟住。郭靖、黃藥師、一燈大師、耶律齊等也均對金輪國師的義舉大為欽敬。


這樣看來,鳩摩智固然成了萬人敬仰的高僧,但金輪法王由於最後“搭救郭襄”的善舉,還是好端端地活在以黃蓉、楊過為代表的主角兒心中。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都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要問兩人為什麼會有“一成正果一橫死”這樣的不同結局,咱們就從兩位國師的出場戲來分析一下。

第一,鳩摩國師出場辦的什麼事?什麼派頭?對方怎麼看待他?

鳩摩智出場,是到大理天龍寺索要“六脈神劍”劍譜。從一開始,就是鳩摩智發起整個活動,主導整個形勢,天龍寺被動應戰。

別說鳩摩智本身長得就是一副得道高僧的派頭,就算沒露面,只憑一封信,都宛若王熙鳳出場,足夠先聲奪人。

本因方丈從懷中取出一封金光燦爛的信來,遞在保定帝手中。保定帝接了過來,著手重甸甸地,見這信奇異之極,竟是用黃金打成極薄的封皮,上用白金嵌出文字,乃是梵文……從金套中抽出信箋,也是一張極薄的金箋,上用梵文書寫……箋上梵文也以白金鑲嵌而成,鑲工極盡精細,顯是高手匠人花費了無數心血方始製成。單是一個信封、一張信箋,便是兩件彌足珍貴的寶物,這大輪明王的豪奢,可想而知。

何況這時,鳩摩國師已經名聲遠播。

保定帝素知大輪明王鳩摩智是吐蕃國的護國法王,但只聽說他具大智慧,精通佛法,每隔五年,開壇講經說法,西域天竺各地的高僧大德,雲集大雪山大輪寺,執經問難,研討內典,聞法既畢,無不歡喜讚歎而去。保定帝也曾動念欲前去聽經。

被挑釁的天龍寺如何看待此事?

“強敵日內便至,天龍寺百年威名,搖搖欲墮……”

不僅聲勢到位,鳩摩國師連事前調查也做得非常清楚。

大理段氏俗家弟子自己都不知道還有“六脈神劍”這個存在,國師已經打算要來祭奠朋友了。

更別說真動起手來,鳩摩智使出“火焰刀”兩次對戰天龍寺諸僧的六脈神劍“劍陣”。

雖然最終沒能達到取得六脈神劍的目的,但逼得枯榮大師燒掉了流傳多年的劍譜祖譜。國師臨走時先出其不意擒住保定帝,又逼得本相禪師吐血,更是抓走了段譽。天龍寺可以算全面潰敗。

鳩摩國師出場辦的這件事,搞好了得到劍譜,滿足自己私利;搞砸了挑起吐蕃和大理爭端,算開疆拓土,維護國家利益。

第二,金輪國師出場辦的什麼事?什麼派頭?對方怎麼看待他?

金輪國師出場,是不請自來,到太湖陸家莊參加中原武林群豪組成“抗蒙保國盟”。

金輪國師什麼形象?

身披紅袍丶極高極瘦丶身形猶似竹杆一般的僧人,腦門微陷,便似一隻碟子一般。

總之並不像高僧派頭,“頂門凹下”、“頂心深陷”是武功高深之極的象徵,恐怕也只有郭靖黃蓉這種少數聽說過密教金剛宗奇異武功的才知道,旁人一概無感吧?

金輪國師什麼身份?

霍都王子朗聲說道:“這位是在下師尊,蒙古聖僧,人人尊稱金輪國師,當今大蒙古國皇后封為第一護國大師。”

後文又細化了一下,還不是皇后,而是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封的國師。

和鳩摩智相比,一個是皇帝封的,一個是皇太后封的。起點就不一樣。

而且,目測國師不是很善言談。整個開場,都是霍都王子代師父發言。國師只是在提到郭靖曾經擔任“蒙古西征右軍元帥”之時,“雙目一張,斗然間精光四射”。

更別說金輪國師此前根本寂寂無名。

這位蒙古國“第一護國大師”,在中原武林看來,卻是“大家從未聞名、素不相識”,簡直是強插進來的反派。

要說國師來陸家莊此舉的意義?

勝了,中原武林必然不會奉他號令,只算削弱了漢人抗拒蒙古的聲勢;敗了,更是額外製造不利於蒙古的話題,不啻自取其辱。

不僅出師無名,事前調查也做的不到位。

料想憑著自己親傳弟子霍都的武功,在中原定然少有敵手,最多是不敵北丐丶東邪丶西毒等寥寥幾個前輩而已,卻不知他曾折在郭靖手下。

到了實戰階段,整個比武流程完全被黃蓉用“李代桃僵”之計控制。國師最後更是直接被楊過搶去金輪,讓小龍女奪得了盟主之位。


從結局可見,鳩摩智在吐蕃,是有發言權和選擇權的;脫離政治,同樣可以弘揚佛法。而金輪法王,卻是依附於蒙古。想收郭襄為徒,卻連徒弟的性命都保不住,要讓主子拿來做要挾郭巨俠的籌碼。

從開始到最終,鳩摩智做事,無論勢強勢弱,都是主動做出選擇,控制局面;而金輪法王,則被局勢牽引較多。

要命的是,金輪國師雖然頂著和鳩摩國師差不多的背景出場,最後卻活成了南海鱷神的節奏。

南海鱷神為了救“師父”而死,段譽的親人感動一揮間,自己的老大段延慶卻連眼睛也不眨一下。

金輪國師雖然死後得了神鵰主角們幾滴眼淚,他的主子忽必烈,恐怕連屍首也不想來收。


海倫兒朱


民間奇譚:總有自己的觀點。精於地產,愛好文學,喜歡電影,歡迎關注,多多溝通。

金庸筆下兩位國師鳩摩智和金輪法王,他們共同之處:一、都是一國國師;二、都是武林高手;三、都是佛家子弟;4、都是故事反派。因為這四點人設相同,題主為這兩人一死一生的結局感到困惑。原因是題主只看到兩人相似之處,未看到兩人和兩書不同之處。


金輪法王是敵國國師,鳩摩智不是

金輪法王是蒙古的國師,《神鵰俠侶》中後期主要矛盾是南宋與蒙古國的戰爭。郭靖、楊過是南宋反抗軍首領,金輪法王是蒙古侵略軍先鋒或首席特工。蒙古與南宋是敵對關係,政府、軍隊層面具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就不必說江湖恩怨了。金輪法王和蒙古要的是征服大宋,你不殺我我便殺你的肉體消滅形式。鳩摩智是吐蕃護法國師,其國家和本人並不與北宋為敵,也就是欺壓欺壓大理這種小國,但也並沒有滅國之野心。鳩摩智主要目的一是搶奪武功秘籍,增加自己的修為見識;二是搞點成績,為其在吐蕃國內增加點影響。因此,他對中原、對主角一派為害較弱,屬於江湖爭鬥,民間矛盾。

金輪法王佛法修為低,鳩摩智不是

從《射鵰英雄傳》到《神鵰俠侶》,該系列小說中佛家文化佔比重相對較少;而《天龍八部》從書名到文中主角虛竹,到故事主要背景之一大理國,到天龍寺高僧、少林寺掃地僧等等,佛家為其中主要文化背景之一。金輪法王在《神鵰俠侶》中主要塑造的是武功高強,敵國特工,唯以武力逞強,名為法王,但實際並沒有更高層次追求和信仰,強調的反派角色和武功高強形成的矛盾阻力。而鳩摩智在《天龍八部》中,本身就是一個高僧,具大智慧,精通佛法武學,每隔五年,開壇講經說法,天竺西域大德高僧聞經之後無不讚嘆欣喜而去,是牛逼克拉斯的人物;其本身極具慧根,也使得他能幡然悔悟,修成正果。所以,兩人武學佛學有較大差異,兩書文化背景有較大差異;這就導致鳩摩智在陷入絕境之後,因其更豐富的人設,使之更有合理退路,而悔悟之後成為一代高僧更符合全書佛家宗義及文化;而金輪法王本身矛盾就不可調和,而且就是一敵國武夫,更無退路可走。

金輪法王生性好殺,鳩摩智不是

《神鵰俠侶》中,金輪法王與人聯手殺死馮默峰,欺騙尼摩星中了冰魄銀針毒,重傷小龍女,殺出家為僧法號慈恩的裘千仞,殺樊一翁等。無論是兩國征戰的背景或個人性格致使,總之金輪法王更加殘忍,為禍一方;這樣的人這樣的背景,自然該死。而縱觀《天龍八部》全書,鳩摩智無論鬥智鬥勇,從不殺人,甚至傷人都很少;在這一點上其行為符合高僧形象,所以,其人之行尚可原諒。

金輪法王敗在戰場,鳩摩智不是

我們講的再細節化一些。金輪法王在襄陽大戰之中,在高臺之上以郭襄要挾郭靖軍隊投降。一則行為可恨,二則兩軍對敵,那場景間不容髮,水火不容,絕對是見生見死之際;因此,金輪法王一旦落敗,如無逃生之機,則基本必死無疑。鳩摩智最後意外掉入井中被段譽吸收功力,當時場面鳩摩智已無多大威脅,且場景也不算緊張,而且又碰到段譽,不至於將其擊斃。如果碰到喬峰,估計也隔了屁了。


當然,金輪法王最後死,鳩摩智最後活,主要還是金庸對故事的設定。但他無論再怎麼設定,都必須使之合理化。所以,以上分析的幾個方面,都是金庸在整體構架之時,已經進行的人物設定,如此在筆下詳細的一路寫來,兩人結局不同,也在情理之中。


答案滿意否?滿意的話關注我並幫我轉轉,我正在費勁兒申請優質回答。


民間奇譚:總有自己的觀點。精於地產,愛好文學,喜歡電影,歡迎關注,多多溝通。

民間奇譚


這兩人除了護國法師的身份相同之外,其他方面沒有相同的地方。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金輪法王只是掛了個佛門牌子,不學佛法只練武功。就好比小時候媽媽叫我們好好讀書,我們卻喜歡玩蛐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金輪法王如果用功參透佛法也不至於慘死,如若不是臨死前靈光閃現救了郭襄一命,那他完全就是個一無是處的人。

在神鵰人物武功設定中,金輪法王本來是五絕水平,與郭靖實力不相上下,雙方對戰千招沒問題。可是卻收拾不了初入江湖的楊過和小龍女,單挑也沒打過學會了左右互搏的小龍女。在終南山一戰中舍長用短又敗給了楊過的玄鐵重劍,就這樣的腦子與實力還來爭奪中原武林盟主,豈不笑話。

為報仇雪恨金輪法王回蒙古閉關苦修十六年,閉關這麼多年,除了武功學成龍象般若功第十層,人品氣度修養方面卻沒半點長進。襄陽之戰中挾持郭襄與楊過決戰,全無半點宗師高手風度,最後死於楊過掌下。假設這樣的人不掛掉,觀眾是會摔電視的。不過臨死前救了郭襄一命,算是唯一亮點。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雲煙。金輪法王到死也沒能參透四大皆空的佛門真諦,誰叫他不讀書呢。

與金輪法王不同的是,大輪明王鳩摩智武學高絕佛法精通,開壇授經,名震邊陲。其人寶相莊嚴,談吐舉止檀雅,身為佛門高僧,一見面就道出枯榮大師所參古禪的來歷。鳩摩智又聰明絕頂,任何武學功法過目不忘,是一個狂熱的武學追求者。同時集這麼多優點於一身導致他狂妄自大,目空一切,進軍中原時屢屢受挫,這點與金輪法王相似。與喬峰一戰中明明輸了,卻死要面子的說道:“能和貧僧戰成平手的這世上沒有幾人,你喬峰算是一個”,說完轉身一口老血噴出,讓人不禁笑出聲。有句話形容他非常貼切,

頭可斷,頭型誓不可亂

為了追求更高深的曠世絕學,鳩摩智用了一些不那麼正大光明的手段,但他自始至終沒有濫殺一個人,不忘初心。後來在西夏古井中被段譽吸走一身功力,從那一刻起就大徹大悟,徹底放下心中執念,成為一代高僧。縱觀鳩摩智一生,聰明狂妄卻又努力奮進,爭強好勝卻不濫殺無辜,弘佛頌法,功德圓滿。

新手創作,歡迎交流指正。


樓中月娛樂


首先要說明的是,無論鳩摩智、還是金輪法王,都是金庸先生小說中的一個虛擬人物,那麼他們的最終命運安排以及歸宿都是作者為了故事架構線索做出的調整,所以實際上來說無論怎麼安排都是對的 。

金庸先生武俠一代大家,不敢妄論。以下的論述僅為個人角度上討論分析這樣的安排在故事中邏輯合理性,目的為一起重溫經典人物。

從共同點來說,二人均是一國國師 ,武功高絕。鳩摩智為吐蕃國國師 ,而金輪法王為蒙古國國師。

武功先不必提,但看似二人職務均為國師,但實際上還是有高下的。

鳩摩智


雖說,唐時的吐蕃很是強大,讓此時的李氏王朝頭疼不已。但作為《天龍八部》吐蕃國師鳩摩智,其身後的這個吐蕃國根本就很弱小。

842年,吐蕃大讚普朗達瑪被刺殺,由此引發了吐蕃連續了幾百年的內戰。大宋開國不久,吐蕃的一個部落首領的後裔唃廝囉在以邈川(今樂都),青唐(今西寧)為中心的青海省湟水流域建立了政權,這是當時以吐蕃、羌為主體的一個地方封建政權。而這個吐蕃國主則唃廝囉多次遣使向宋朝皇帝納貢,並乞官職。到公元1116年,唃廝囉部地區全部改為宋朝的郡縣。

而在《天龍八部》中,以遼國之強大,吐蕃不過一個屬國而已。

遼國的屬國共五十九國,計有吐谷渾、突厥、党項、沙陀、波斯、大食、回鶻、吐蕃、高昌、高麗、于闐、敦煌等等,聲威及於萬里之外。--- 第二十七回 金戈蕩寇金戈蕩寇鏖兵

所以說,以此時北宋實力,鳩摩智這個吐蕃國師對於大宋則本是多有傾慕之意,多以求學為主。也正如此,才有他便尋武功秘技好學思想,而其後更有以偷學的小無相功挑戰少林寺,目的也是為了自己吐蕃國建立功績。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此時的吐蕃即便有圖大宋之心,但實力太弱。這才造成鳩摩智妄圖以一己之力破壞中原武林。然則,虛竹的出現、掃地僧的出現,到最後被困井底汙泥,內力盡失,好勝已經沒有了存在的基礎。

鳩摩智嘆道:“老衲雖在佛門,爭強好勝之心卻比常人猶盛,今日之果,實已種因於三十年前。唉,貪、嗔、痴三毒,無一得免,卻又自居為高僧,貢高自慢,無慚無愧,唉,命終之後身入無間地獄,萬劫不得超生。

鳩摩智,其本身佛法修為不淺,但卻是好勝之心導致了他的命運。當他的好勝基礎被一一打破後,大徹大悟後悟道也就是必然了。

金輪國師


看過早期《神鵰俠侶》版本的都知道,金輪國師在最初的版本中,是作金輪「法王」,其身份為西藏喇嘛教法王,有讀者指摘作者歧視西藏密宗,常將喇嘛派為反面角色。因此在新版中才改為金輪國師,並稱蒙古國師。

顯然,作為南宋末期蒙古國,與北宋時期鳩摩智身後的吐蕃相比之下的國力和情勢,可不是同日之語。此時蒙古以滅宋為根本目的 ,作為蒙古國師,他不可能不在各種行為上為其就職的蒙古為主要指導思想。

與此對應的,蒙古國力大勝,他心中的爭強好勝,傲視中原的心理顯然要遠遠大於之前的吐蕃國師鳩摩智了。

這點與鳩摩智顯然是大大不同的,雖然二人都是爭強好勝。但實際上鳩摩智是喜武,而金輪是想成為武林第一。

實際上來說,金輪國師雖為蒙古國師,本性不壞,只是作為身份來說,他是一位敵國的戰士。宋元戰場上,有蒙古騎兵衝鋒陷陣,而他的任務則是從江湖武林上征服大宋武林。

從故事安排上來說,戰士因戰事而死,那麼也是很理所當然的歸宿。而金輪國師的最終歸屬地也確實在蒙宋戰場上。當然,這其中給他加上了人性的光環,即救回了他很是喜歡的小郭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不算橫死,其實也是一種精神的昇華,也是一種另一種悟道的方式。

另外如此安排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神鵰俠侶》已經有了一個善惡難辨的慈恩和尚最終悟道也是成了正果,那麼也不可能更多一個人物故事來描寫了。

結語

《天龍八部》是一部佛法文化很濃的一部小說,從小說名稱即可看出。 所以才有慕容博、蕭遠山兩人的一笑泯恩仇,皈依佛門,鳩摩智也失去武功最終悟道,潛心佛法。

《神鵰俠侶》則不然,顯然更注重男女忠貞之情的描述。作為《天龍八部》之後的著作,顯然,作為反方武力主角的金輪國師自然也就不會最終如鳩摩智一樣,否則就落入俗套了。


流光手記


按照武俠小說快意恩仇的特點,鳩摩智本應該和金輪法王一樣難得善終,但最後因禍得福得以大徹大悟,終成一代高僧。

鳩摩智的結局符合《天龍八部》的主旋律,如果你細細讀來,就會發現在本書中,即便如慕容博、慕容復、丁春秋之流,也沒有讓他們一死了之,或許是作者以佛門慈悲為懷與書名(“天龍八部”本為佛教術語)相契合。

鳩摩智和金輪法王是有所不同的,金先生對鳩摩智的人物設定是在武學之外於佛法博學精深,他能一眼看出枯榮大師所參枯禪的來歷,可見其佛學造詣。對金輪法王在佛學方面則沒有看見有筆墨描述。

在《天空八部》中,鳩摩智最終被段譽以北冥神功吸去畢生修為,萬念俱灰之下終於大徹大悟。在金庸先生的所有作品中,鳩摩智對武學的慾望可居首位,極盡貪婪之能事,這也矇蔽了他的心神,於是一個佛門弟子“貪嗔痴”佔了個全。當最珍視的東西被奪去之後,他方才放下執著,此後精研佛法終至大成。這一人物結局有基礎、有契機、也有邏輯。

至於金輪法王,在最初的《神鵰俠侶》中,他所處的陣營也許才是最終橫死收場的主要因素。金輪法王用郭襄要挾郭靖,妄圖讓郭靖束手就擒,以孱弱女子威逼其父母、助紂為虐行侵略之實,此為天理人倫之大忌,不死也難以面對讀者。

據說修訂版《神鵰俠侶》將“金輪法王”改成了“金輪國師”,金庸解釋了以往在小說中雖把西藏僧人設為反派角色,但絕沒有歧視之意。修訂版增加了郭襄與金輪國師之間的互動,在襄陽終戰一篇,金輪國師本不忍將郭襄綁赴高臺,並最終捨命救了郭襄。不僅大幅改變金輪國師對郭襄的態度,也改變了金輪國師的結局。

《神鵰俠侶》成書於1959-1961年,《天龍八部》是1963-1966年,這數年間金庸先生人生態度的轉變,或可從兩位大和尚的不同結局中略窺一二。


小牛在雲端


金庸筆下鳩摩智是因禍得福武功全失反大徹大悟,成了一代高僧得以善終。金輪法王嗜武如命結局悲慘,一心想用自身絕學稱霸武林,結果慘敗楊過和小龍女雙劍合璧之下。後自創絕技龍象般若功練至第十層想一雪前恥,結果不僅再敗於楊過自創的黯然銷魂掌之下,還命喪黃泉含恨而終。一心想收郭襄為徒、將自己絕學傾囊相授,可惜臨死都未能成功,龍象般若功這項武林絕學也就此失傳。


小龍女5505


我是心中充滿陽光,中國文化愛好者,歡迎關注,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鳩摩智和金輪法王是金庸先生武俠小說中的人物,鳩摩智出自《天龍八部》,金輪法王出自《神鵰俠侶》,兩人雖然都是武林高手,佛家子弟,但結局確是一個成正果一個橫死,這是有一定原因的。

首先我們看一下鳩摩智,書中寫道”鳩摩智是吐蕃國的護國法王,但只聽說他具大智慧,精通佛法,每隔五年,開壇講經說法,西域天竺各地的高僧大德,雲集大雪山大輪寺,執經問難,研討內典,聞法既畢,無不歡喜讚歎而去。“從這段文字我們不難看出鳩摩智原本就是一位大德高僧,佛法精深,但同時武功也很高,能與”與姑蘇慕容博先生相會,訂交結友,談論當世武功“。

再來看下金輪法王,書中寫道“西藏聖僧,人人尊稱金輪法王,當今大蒙古國皇后封為第一護國大師””金輪法王胸中淵博,浩若湖海,於中原名家的武功無一不知“我,們從中我們可以感覺到,金輪法王雖然也是佛門子弟,但人們更關注的是他的武功。

從兩本書中對兩人的描寫我們不難看出,在佛法修為上鳩摩智是要高出金輪法王很多的,這也就為二人最後的結局做出瞭解釋。鳩摩智最終因誤入枯井走火入魔功力被段譽吸走而武功盡失,但因禍得福,由此大徹大悟終成一代高僧。金輪法王最終在襄陽城一役中被周伯通抱住,葬身火柱之下。

個人觀點,敬請指正。


心中充滿陽光


《天龍八部》裡的吐蕃國師鳩摩智是個“武痴”,總想著把別人尖端的武學據為己有,好名震天下,鳩摩智一系列的行為甚至不擇手段的行徑純屬私人行為。《神鵰俠侶》裡的蒙古國師金輪法王可就不那麼單純了,他是為蒙古入侵南宋效力的,眾所周知,南宋軍民抵抗蒙古50年,《神鵰俠侶》裡蒙哥大汗在襄陽城下被楊過打死,真實的歷史是蒙哥是死在四川合州釣魚城下的。所以金輪法王面對的是戰場上你死我活的敵人,要麼殺敵人要麼被敵人殺,死於楊過手下很正常。而鳩摩智遇到的高手不少,可是人家對他並無殺心,因為不是非要你死我活。鳩摩智為“六脈神劍”綁架過段譽,最後也是宅心仁厚的段譽救了他,鳩摩智逃過了走火入魔不得好死的下場,武功全失,最終大徹大悟,放下爭鬥的執念,以與世無爭的心態一心向佛度終成一代高僧


立志成蟲


這個問題要怎麼回答才好呢?光棍點就說,是金庸要寫死他,沒有人能救。其實從人文角度講,這所要證明的,正是無論或佛或道還是儒所講的哲理的存在造成的結果。儒家的恕,道家的得舍,佛家的放下,很好的體現在了鳩摩智身上;金輪法王就沒能看的開。就他們二人的身份來說,都是修行者。佛講靈性,講慧根。鳩摩智是吐蕃國師,金輪法王是蒙古國師,應該都是密宗藏傳佛教。關於宗教這塊我們方內人還是不好置喙什麼的。我們只說人性,一個萬念俱灰豁然開朗,一個萬念俱灰孤注一擲,當然有得大自在的,也有墜萬劫不復的。所以說賭徒心理害死人。


明月在天我在家


小說不是記實文學。小說中的人物有的是作者根據生活原型再創作的,而有的不存在原型,是作者根據故事情節需要虛構的。尤其對於那些虛構的人物,作者要他“好活”或者“橫死”,你就別問“為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