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称自己为千古一帝,他做出了哪些功勋卓著的业绩?

流云小生


康熙大帝,原名爱新觉罗玄烨,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他八岁登基,在位长达六十一年,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体恤民情、励精图治、勤奋不懈,在当时开创了一个盛世。以下从文治武功两方面简述康熙在位期间的一些主要的功绩及其产生的重大影响,同时最后也附上一些康熙的不足之处。

武功方面

一、铲除鳌拜

康熙在八岁时登上帝位,但在当时康熙其实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皇帝,因为下面有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个辅政大臣在把持着朝政,而他们四人之中索尼年老,遏必隆软弱,苏克萨哈势力弱小,就数鳌拜的势力最大,所以基本是他大权独揽,眼中根本无康熙这个小皇帝。而年少的康熙此时已经意识到鳌拜的威胁性,他知道他要想奋发图治首先就要整肃朝纲,搬开鳌拜这块阻碍国务正常进行的大绊脚石,所以他在宫中训练了一支摔跤队,表面上麻痹鳌拜,让他以为自己是一个胸无大志,贪图取乐的皇帝,而实际确实在慢慢培养与鳌拜抗衡的力量。

就在康熙八年,鳌拜正是被这群他不以为然的少年所打倒了从而被抓了起来,接着康熙又下令逮捕鳌拜的党羽,之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软禁终身,鳌拜的党羽也都受到了不同的惩处。就这样,康熙清除了专擅朝政的鳌拜集团,亲自执掌了最高统治权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少年君王的勇敢,果断,沉着机智,表现出了一位英明的政治家;一位满腹经纶的谋略家;一位具有高明手腕的君王。逐渐体现出其政治家的风范。

二、削平三藩

在铲除了鳌拜集团之后,康熙十分重视国家的统一和权力集中。而又因为藩王势力过大,且割据一方,拥兵自重,不受朝廷管制,拥兵自重,挥霍无度,他们对朝廷的威胁是不可小视的,随时可能威胁到这个清王朝的统治。,因此削藩就变得势在必行了。而削藩令一下达时,三藩之一平西王吴三桂马上起兵造反,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很快便占领了几个省。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和那些与吴三桂素有联系的将领们也纷纷起兵响应,一时战火燃遍长江以南半个中国。而此时的康熙只有二十岁,但他面对如此严峻的事态时却能够临危不乱,调兵遣将,从容应对。充分体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谋略才能和用人才能。经过长达八年的平反战争之后,康熙终于完成了他的削藩政策,进而维护了皇权的稳定。

三、统一台湾

在清朝建立之后,郑氏家族一直把台湾作为反清复明的基地,可到了康熙期间台湾已由抗清基地变成了事实上的割据势力。在平定三藩之后,台湾内部出现了内乱,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决心收复台湾。他重用主张收复台湾的姚启圣为福建总督,又派出留在身边13年作内大臣的施琅,到福建担任水师提督,“规复台湾”。康熙二十二年八月,由施琅率兵,经过澎湖一战,清军顺利地开进台湾台湾回到祖国怀抱。这一事件中,充分证明康熙知人善任的才能和魄力,能够放手使姚、施二人都得以各展其长,各尽其能。

四、反击侵略

平定了南方的三藩叛乱和东南海疆,康熙便着手解决东北的沙俄入侵和西北葛尔丹分裂边疆的问题。当时俄国随着势力的增强,其领土逐步向东扩张,最后侵占了我国的黑龙江流域。康熙先派人谈判,但无结果。最后康熙不徇众见,决定出师。著名的雅克萨之战随即爆发,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在康熙的指挥下成功地击退了敌人。此战表现了中国各族人民不甘屈服于外来民族侵略的反抗精神和英雄气概。它沉重地打击了沙俄势力,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使东北边疆获得了比较长久的安宁。除此之外康熙还3次亲征噶尔丹,通过一系列笼络的措施完全解决了喀尔喀蒙古,也就是外蒙古。使得整个的蒙古变成了清朝的坚强的无形的牢固的长城。中国从秦汉的匈奴,到明朝的蒙古,这个历史难题两千年来没有解决,康熙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贡献。

文治方面

在文治方面,康熙一生都勤奋好学。他崇尚儒学,对儒家学说充满深厚的兴趣,认为“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倦”,甚至曾言,如果不是当皇帝的话,他想当一个汉学家,可见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

另一方面更体现他好学的是,他对西洋科学产物更是有着深厚的兴趣,以至到了废寝忘食,痴迷如狂的地步。他对数学、天文、历法、物理、生物、外语、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可以说是无一不懂。有一次,他看到科学家梅文鼎著的《历学疑问》,欣喜地说:“我留心历算多年,此事我能决其是非,将书留在这里,让我阅览后再发吧。”他仔细阅读,亲加批注,给予高度评价:“甚细心,且议论也公平,此人用力很深。”后来,在南巡途中,康熙在船上亲自召见梅文鼎,一连晤谈三次。事后康熙对别人说,他自己虽然留心历象、算学方面的学问,但“此学如今通晓的极少,像梅文鼎这样精通的人真是罕见。”还亲书“绩学参微”四个大字赠给梅文鼎,来表彰他的成就。连康熙亲自主持编纂的《律吕正义》成书后,也立即寄给梅文鼎,请他审阅和指正。

康熙还把一些才华出众的中青年人才放在自己身边,亲加教导。他把通晓天文历法的进士陈厚耀召到南书房,“命至旁座”,亲自教授“西洋定位法”、“虚拟法”,又将陈厚耀召至渊鉴斋,“问难反覆”。另一位著名科学家明安图,在历象方面很有成就,官至钦天监监正。康熙帝发现他的才智与众不同,十分宠爱,外出巡幸时命他随行。一路上,康熙对明安图耳提面命,像老师和弟子一样,“受教学于圣祖仁皇帝,精奥异人”。 康熙把梅文鼎、梅珏成召至宫中,令他参加历法和算学编纂工作,又教他“借根法”。梅珏成自称“供奉内廷,蒙圣祖仁皇帝授以借根之法。敬爱而读之,其法神妙”。

由于康熙重视科技人才,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得到了发展。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康熙帝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其中《数理精蕴》一书,对当时引进的西方数学知识作了很有条理的编排,绘图立表,又同古代数学进行了比较性的研究,是一部“贯彻中西之异同,而辩订古今之长短”的著作,被称为“实为从古未有之书,虽专门名家,未能窥高深于万一”,代表了当时数学发展的水平。我国古代朝廷选拔人才,重视的是四书五经,伦理纲常,而对科学人才却不甚重用。像康熙这用重视科技贤才的屈指可数。这也为清朝早期的强盛奠定了精神条件。

在经济方面,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积极鼓励垦荒,废止圈地令,实施更名田;整修黄河、淮河、运河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在康熙五十一年决定“永不加赋”,取消新增人口的人头税,并最终演变成“摊丁入亩”制度。康熙帝大蠲赋税,最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与粮食产量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奠定了所谓“康乾盛世”的基础。

不足之处

尽管康熙的文韬武略、智勇双全带来了他在位期间大清一派繁荣的景象。然而,毕竟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可能只有功而没有过,康熙也存在保守和落后。

首先,康熙在位期间正值世界资本主义萌芽阶段,明代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准备了足够的资本基础,但康熙却选择对清初正在发展的工场手工业不是扶持而是严加限制。在对外贸易上,清代以闭关锁国著称。将资本主义扼杀在摇篮之中。

此外,康熙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大兴文字狱,残害了许多无辜的知识分子。

另外,就是康熙虽然喜爱西洋科学,曾学过一些西方数理化和文字,也用过一些西方传教士做官,还让他们翻译科学著作,甚至亲自加以删定。但他对科技并非真感兴趣,只是当成摆设而已。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到康熙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科学著作翻译过来了,而府州县学仍在以八股取士。如果康熙能真正重视科技文化军事的学习与更新,持续百年,民智早开,兵精器利,何至有1840年以后的国耻。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因为康熙的一些过错而对他的丰功伟绩进行否定。总的来说,康熙仍旧是功大于过,他仍旧是中国历史不可多得的一位明君。


大黄扯点历史


康熙称自己为千古一帝,首先是他在位时间史上最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本来他孙子乾隆是有能力破纪录的,但是乾隆登基时曾经说过不破爷爷康熙的在位纪录,所以乾隆六十年就退位了,不过仍然以太上皇之尊遥控朝政,直到去世嘉庆帝才真正掌握实权。

想称千古一帝,首先要有拿得出手的文治武功,康熙时开博学鸿儒科,将明朝一些遗老都拉来考试,笼络了人心,而且还编撰了工具书《康熙字典》,而且现在代数学中的专业术语如“元”、“次”、“根”等定义就是康熙设定的,虽然比不上朱棣的《永乐大典》和乾隆的《四库全书》,但是康熙皇帝时期的著作更实用一些,更偏向工具类书籍。

而且康熙时期治理黄河、清理漕运,将庞大的有反叛迹象的江南省一分为二,拆分成江苏省与安徽省,确定各省之间的版图犬牙交错,保证每个单独的省没有反叛的能力等等。

武功方面则伴随着康熙的一生,他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十六岁设计除鳌拜,二十岁平三藩,三十岁收台湾,后来出兵雅克萨,签订《尼布楚条约》,出兵准噶尔征讨葛尔丹等等,康熙可以说一直到死,都在不断的征讨天下,所以雍正说康熙名为守成实同开创是没错的。

纵观中国历史,康熙勉强能进前十,千古一帝是谈不上,百年难遇倒是真的,起码清朝后来的皇帝就没有康熙那样的资质,清朝最厉害的皇帝倒是可以当仁不让。


飞凡看历史


千古一帝是后世评价康熙的,康熙自己哪敢这么评价自己呀。

康熙的功绩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开疆拓土,二是编著实用性书籍。下面我简单的说一说,欢迎讨论。

开疆拓土

康熙虽然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但是清朝完成实际意义上的统一则是在康熙一朝,康熙在铲除权臣鳌拜亲政后,一生都在打仗,相当于把当年多尔衮打的天下,不仅打了一个二周目,还多打了几个副本,先是平定了三藩内乱,接着又把蒙古新疆西藏青海东北台湾又打一遍,打服了册封驻兵联姻,打不服了就灭你再驻兵,这些地区也是在清王朝首次纳入了省级中央直管的制度体系之内,以至于到了清王朝衰落的时候,这些边疆地区也没有像其他王朝一样,自动脱离,甚至反过来打中央的情况出现,也正因为如此,康熙去世后,并且其的功绩,庙号用了一个“祖”。

编著实用性书籍

编书是历代帝王为彰显自己的文治最主要的体现之后,比如朱棣的《永乐大典》,乾隆的《四库全书》,但是康熙编书,编的确是实用性的书籍,比如《康熙字典》《全唐诗》《数理精蕴》影响至今,还有《古今图书集成》《皇舆全览图》等等六十余部书籍,都是传世之作,作为帝王,主张实际,与众不同。


这只是康熙的两个方面,虽然康熙皇帝的一生痹政很多,晚年还有一定的懒政殆政,但是凭借他的对历史的重要贡献,也无碍于后世对他“千古一帝”的称号。


曹老师xixi


爱新觉罗玄烨生于公元1654年,卒于1722年,终年69岁。康熙是他的年号,他是顺治帝的第三个儿子,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沉着睿智,仁孝宽厚。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打击沙俄侵略,御驾亲征葛尔丹。继承了先辈的基业,开创了“康乾盛世”的恢弘局面。康熙一生励精图治,做出了很多功勋卓著的事情,接下来我们一起探析。

爱新觉罗玄烨是一个少年天子,小时候就嗜书如命,不论是中华古籍,还是西洋科技,他都有浓厚的兴趣。这让他易于接受不同的文化,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

1661年,玄烨在孝庄太后的主持下登上皇位,次年改元康熙。因为康熙年幼,顺治帝驾崩前,让索尼、苏克沙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位大臣辅政。刚开始,四位辅政大臣遇事都会进行协商,由孝庄太后决策。索尼去世后,鳌拜的野心一步步膨胀,想要越过遏必隆和苏克沙哈做首辅大臣。于是,他不断上书康熙帝,要求处死苏克沙哈,康熙最终被迫满足了他的要求。

康熙六年,康熙14岁,按照祖制开始亲政,并且暗中加紧谋划除掉鳌拜的对策。于是,他挑选满洲少年,天天练习摔跤。与此同时,进封鳌拜为一等公,让他解除戒心,麻痹大意。接着,将鳌拜的党羽先后派出京城办事。然后,下旨召鳌拜单独进宫议事,待鳌拜进入宫内,命令满洲少年将其擒住,公布他的30大罪状,判处终生监禁。此后,康熙一举歼灭鳌拜同党,掌控朝政。

亲政之后,他就开始着手巩固统一政权。首先就是削平以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人为首的三藩。三藩中,吴三桂的势力最大,在康熙下令撤藩后,吴三桂公然发动叛乱。康熙临危不惧,武装平叛。经过8年的战争,平定三藩。其次就是统一台湾。郑成功去世后,他的12岁孙子郑克爽统治台湾,此时的台湾集团内部纷争不断,政局动荡。康熙抓住有利时机,命令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军统一了台湾。并且在台湾设三县,加强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在内忧解决后,康熙开始解决外患。在清政府整顿内乱时,沙俄侵略者肆意杀掠扩张。康熙果断采取强硬措施,派兵前往黑龙江地区,打击沙俄侵略者。1683年,康熙派清军肃清黑龙江中下游地区的沙俄侵略者,只剩下雅克萨还被沙俄侵占。统一台湾后,康熙派军队进行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击败沙俄侵略者。然而沙俄头目托尔布津卷土重来,妄想霸占雅克萨。康熙命令清军迅速反击,让托尔布津收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收复雅克萨之后,康熙立即着手解决噶尔丹分裂国家的叛乱。康熙二十九年,康熙率军亲临漠北,指挥军队大战噶尔丹。经过康熙三次亲征,最终平定了噶尔丹的叛乱,彻底粉碎沙俄企图分裂中国的阴谋,巩固了西北边疆地区。

1722年,康熙病逝。康熙8岁即位,在即位的61年中,他为清朝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他的精心治理下,清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里是历史学苑,每天都会跟大家分享一段有趣有料的历史故事。以史鉴今,开创未来。喜欢的小伙伴不要忘记关注转发哦!

历史学苑


康熙,意欲为祥和之意,可他的人生却一点也不祥和,他八岁登基,也可以说是幼时父母双亡(母亲在他十岁去世),所以说他只有自己的祖母孝庄太后与自己相依为命。

后来他十四岁的时候,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擒拿了当时的权臣鳌拜,让自己正式亲政。

在自己青年的时候,发现三藩对国家财政军事威胁庞大,所以开始了针对吴三桂等三藩,察哈尔叛军的一系列军事活动,尽管过程很曲折艰难,但最后三藩还是被剿灭了。

为了收服台湾,派姚启圣,施琅等人训练海军,最终郑成功后人郑克爽 投降清军。

在中年的时候发现外蒙的准格尔部势力极速扩张,沙俄也进犯清朝边界,面对这样的情况,康熙毅然决定亲征,剿灭准格尔部,也在边境打败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总得来说在清朝历史上康熙的政绩绝对称得上难得了,在他在位期间积极稳固统治,尽管时常发动战争,但国家也没有因此太过动荡。任用明珠,陈廷敬,于文龙等著名大臣,肃清吏治,为后代打下了基础。

也有不好的地方,从他开始清朝开始大兴文字狱,压制文学等。


嘴痕


康熙之所以自称千古一帝,因为他在位期间的确做出了许多功勋卓著的业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 削平三藩,巩固统一。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吴三桂等三个藩王发动叛乱, 康熙下令讨伐,历时八年,平定了三藩之乱,巩固了清朝对中原地区的统一。

第二, 统一台湾,开府设县。 公元1683年,康熙下令武力收复台湾。8月,台湾回归后,康熙决定在台湾开府设县,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台湾及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宁。

第三, 反击侵略,签订条约。康熙28年,公元1689年,康熙派使团到尼布楚和俄国的使团进行谈判,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端边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外国签订的平等条约。康熙划定的中国版图奠定了中国北部版图的基础,一直延续到今天。

第四, 亲征朔漠,和善蒙古。康熙亲征打败噶尔丹。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了喀尔喀蒙古,使整个蒙古变成了清朝的牢固长城。

第五, 重农治河,兴修水利。康熙大力兴修水利,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下令停止圈地,蠲免田赋,并六下江南,巡察黄河和水利,治理了黄河、淮河、永定河,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

第六, 移天缩地,兴修园林。 康熙先后修建了畅春园、承德避暑山庄、热河木兰围场等,把中国的古典园林的艺术推到了一个最高峰,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七, 兴文重教,编纂典籍。康熙重视文化和教育,亲自主持编纂了《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清文鉴》、《康熙全览图》、《古今图书集成》等许多重要典籍。他还积极引进西学,学习科技。他主持编修的典籍有六十多种约两万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的精神财富。


鲁南羁客


康熙帝是清朝第四代皇帝,顺治之子,雍正之父。他在位期间,曾经先后智擒权臣,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打败帝俄;妥服蒙古,安定西藏,武功极盛一时,前朝无人能比。他重视个人修养,好学习武,敬孝仁爱,克己修身。他又能重视学术,弘扬文化,编篆图书,奖励学者,在文治上的成绩也很高。他是历史上难得的皇帝,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建树可言。

平定三藩

三藩是清朝的三个藩王,原为明降汉官,分别为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仲明之子)。

吴三桂等在帮助清朝平定天下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封藩之后,却权势日张,拥兵自重,耗银巨大。以顺治十七年为例,国家正赋收入2566万余两。而云南一省就要耗银900多万两,所以说:“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到康熙朝时,三藩危害十分明显,所以康熙帝亲政后,首先考虑了解决三藩问题。

康熙十二年三月,尚可喜因家中矛盾,上书求回乡养老,将爵位交给其子之信承袭,康熙帝认为时机已到,顺水推舟,加以批准。吴三桂和耿精忠(仲明孙、继茂子)也上书提出同样的请求,试探朝廷意向。吴三桂和耿精忠的疏请引起朝廷争论,朝会上“云可撤者甚少,云不可撤者甚多”。但年仅20岁的玄烨面临变局十分坚定,决议撤藩。

同年吴三桂杀死巡抚,起兵反叛,十二省迅速沦陷,但此时的康熙帝身处危局,十分镇定,不慌不忙地开始调兵遣将,下诏停撤耿尚两藩,孤立了吴三桂。他重用汉军,主攻湖南,进取四川,终占云南,从而平定三藩之乱。

这次平定三藩,康熙帝所仅20岁,这突出了他个人的政治素质以及临危决断,统筹兼顾的能力,也为清政府铲除了一个沉重的“历史包袱”。

编篆图书

康熙帝喜欢写诗,现存诗1147首,更欣赏唐诗,喜读唐太宗和欧阳修的作品。他在《讲筵绪论》中说:“诗以吟咏性灵,唐太宗诸篇,未有不以天下黎民为念者,欧阳修《憎苍蝇赋》题虽小,喻谗人乱国,意极深长,每喜读之。”所以,康熙帝想编一部全唐诗。

康熙四十四年三月,康熙帝谕旨苏州织造曹寅刊刻《全唐诗》,曹寅一内务府满州正白旗包衣,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母亲孙氏为康熙幼年保姆,与康熙帝朝夕相处,关系特殊,这也是曹寅备受宠爱的原因。

编篆过程中取内府全唐诗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碑史杂书之所载,广为汇集,补直所遗,到康熙四十五年十月全书告竣。《全唐诗》凡得诗48900余首,作者

2200余人。全书900卷,收诗较全,排版有序,做了补正,查找方便。“雕镂甚精,胜于宋版”获康熙帝“刻得书甚好”之赞誉,被视为精品。

正因如此,它才具有了文学,历史,文献和版本价值。

虽然康熙帝晚年一些措施不利于国家发展,但他毕竟还是一位难得的皇帝,他统治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增强,开创了“康乾盛世”。难怪清廷的西洋传教士们赞誉他是“人间无与伦比的帝王”。


历史365


辅臣争权夺利

四辅臣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逐渐呈现白热化的趋势。“顾命” 局面不过三年,辅政大臣鳌拜就暴露出骄横和专权的野心,处处越位抓权。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辅大臣索尼一病归西。七月初七,14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但仅仅过了十天,不将年幼的康熙放在眼中的鳌拜便无视皇权擅自诛杀居于辅政大臣之位的苏克萨哈,数天之后进位一等公,从而左右政局,愈加骄狂。

夺回大权

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1669年6月14日),康熙突然下令逮捕鳌拜,因为念其功绩赦其死罪而只是将其拘禁看押,但为了免除死灰复燃的后患,诛杀了大批鳌拜的党羽亲信。不久之后,被囚禁的鳌拜郁闷成疾死于拘禁所内。遏必隆长期勾结鳌拜,严重威胁康熙皇权,康熙便将他削去爵位,以解除后患。至此,康熙帝完全夺回朝廷大权。

削平三藩

康熙十二年(当时为公元1673年)十一月,长期盘踞云南手握重兵实力强大的吴三桂竖起反清复明的旗帜,并于第二年派遣军队进攻湖南,开启了希望以吴代清的攻城略地之旅。

不久后,福建耿精忠、陕西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手握重兵的实权人物也相继兵变反叛,一时间清朝帝国的分裂战火熊熊燃烧、绵延不绝,各地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向京城。

康熙帝面对分疆裂土的战火镇定自若,从容制定了坚决打击吴三桂、全力招降其他叛变者的应对策略。此方案果然如康熙所料,起到了分化瓦解的良好作用,多股反清力量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先后投降清朝。吴三桂在失去各地党羽的支持后,逐渐跌入势单力薄的孤立境地。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穷途末路的吴三桂为了鼓舞士气在衡州自立为帝,但这一回光返照的方案未能挽回败局,不久后他便在巨大的压力中忧愤成疾,无药可治一命归西。吴三桂死后,其部军心不稳,锐势大减,无力向清廷进攻,只得退居云贵,希望能偏安一隅。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冬,清军士气高涨,一路势如破竹,不久攻破昆明,平定三藩大战终于在清朝的凯歌声中落下帷幕。

解决台湾

康熙二十年(1681年),台湾郑经死,12岁的郑克塽继任郑经之位,但12岁的郑克塽无力掌控大局,大权被冯锡范、刘国轩二人把控。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反台投清的施琅(姚启圣设计逼施琅投清)为福建水师提督,出兵解决台湾问题,在澎湖大败刘国轩率领的郑氏海军,随后,明郑自治无力对抗大清大军,只得纳土归降。

驱逐沙俄

清军入关后,沙俄曾经一次又一次地进兵黑龙江流域。沙俄军队所到之处,皆被烧杀抢掠,当地民众苦不堪言。为了彻底消除沙俄无休无止的侵扰,康熙帝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命都统彭春挥师北进,以势不可挡之势攻克雅克萨城。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沙俄卷土重来,再次占领雅克萨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二十四日,康熙下令2000多名清军围困雅克萨城,务必赶走沙俄军队。八月,清军在攻城战中击毙托尔布津,但沙军拒不投降,改由杯敦代行指挥之职,继续凭借坚固的城墙进行顽抗。不久后,826名入侵俄军,被清军一次次的猛烈进攻打得只剩下可怜兮兮的66人,再也提不起斗志。俄国见势不妙,急忙向清廷请求和谈。

雅克萨之战结束后,双方缔结了和平条约,规定了中俄两国边界,清军将俄军驱逐出了雅克萨城,保证了黑龙江流域的安定。

扫平漠北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占领喀尔喀地区。喀尔喀三部数十万人无力对抗噶尔丹杀红了眼的凶残野蛮,分作数路向南狂奔,躲过噶尔丹的追杀逃到漠南向清廷请求保护。康熙安置好投奔的喀尔喀民众之后,立即责令噶尔丹率军西归,不得侵扰。但噶尔丹自以为自己兵强马壮,势不可挡,康熙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奈何不了自己的金戈铁马,不但不听康熙的警告,反而率兵乘势南下,摆出要与清朝一决雌雄的架势。

康熙面对噶尔丹的嚣张气焰,一面下令就地征集兵马全面布防,一面调兵遣将火速北上迎头痛击噶尔丹。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康熙加强了解决噶尔丹的力度,下诏亲征,噶尔丹的军队闻讯后军心大乱,内乱迭起,噶尔丹在众叛亲离的不利局面中一命呜呼,结束了他对抗清朝的生涯。至此,漠北喀尔喀地区纳入清朝版图,使清朝的疆域面积得以扩大,使清朝的国际声誉得以提高。



大元宝电影


要评价请清康熙皇帝的功绩,可以从马克思唯物史观入手:要从对社会、人民和历史进程影响入手来评价历史人物,经济、政治和文化是重要的衡量标准。

康熙皇帝的主要功绩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如下:

1、政治

康熙亲政不久后,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他还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了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骗,康熙还亲自出京巡视,了解民情吏治。

2、经济

康熙认为“家给人足,而后世济”,在继续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体现了他仁爱的一面。

其一,是废止“圈田令”,即废止贵族圈近京州县田地的特权,将土地让与百姓耕种。其二,延长垦荒的免税时间。其三,实行更名地政策。对于农民耕种的原先属于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诏农民可以不必支付田价,照常耕种。其四,蠲免钱粮。其五,地丁合一。

其六,修治黄河,淮河和永定河。清朝初年,黄河多次泛滥成灾,在河南、安徽一带经常决口,后来竟改道与淮河合流,从今天的苏北地区入海,既影响了漕运,又使许多良田成了沙洲,严重的威胁着国库的收入和人民的生活。对此,康熙帝表示十分关切。

其七,废除匠籍制度。清朝初年,凡手工业工匠,均另有匠籍,要按政府规定服劳役,或者交纳班匠银代役。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下令将班匠银并入田赋中征收,从而使工匠们摆脱了人身的控制,有利于促进手工业发展。

3、文化

康熙强调兴礼教。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康熙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

康熙对西方文化也十分感兴趣,向来华传教士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 ,并颇有著述。

康熙除了学习西方科技之外还会应用实践,其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在发现原来的地图绘制方法相对落后之后,用科学方法和西方仪器绘制全国地图。康熙亦会利用巡行和出兵之便,实地测量,吸取经验。



历史那些事1


康熙帝(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爱新觉罗,名玄烨,汉号“恩赫啊木古郎含汗”康熙帝乃顺治帝第三子,顺治十一年农历甲午年三月十八巳时生于北京紫荆城景阳宫。顺治十八年正月玄华继位,当时只有八岁,次年正月(1662年2月)改元康熙。

一· 康熙八年(1669年),擒拿鳌拜,在五月十六日鳌拜进见时,突然下令以大不敬之 罪将其逮捕,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将他灭族,康熙帝念敖包曾救过祖父皇 太极的功劳,赦其死罪,改为拘禁。

二·1673年11月21日 -1681年10月29日 平定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最终在1681年被完全扑灭,国家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损失,在四川,云南以及江西等地有不少人被杀害。

三·1682年 - 1683年6月 收复台湾

1682年,康熙排除朝廷中的反对意见,决定攻台,1683年6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明郑水师获得大胜。

三·1690年 - 1696年 三征噶尔丹

康熙二十九年到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御驾亲征,通过三次征伐不仅成功阻止了准噶尔的东进,又将咯尔喀蒙并入版图,为康熙年间平定准葛尔在尊定基础。1690年的乌兰布统之战,清军大破噶尔丹以万余骆驼组成的防御阵地(驼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军歼敌数千,击退噶尔道主力军队,噶尔丹兵败流窜,众叛亲离,绝望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