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保卫战决战之际,推动“十大实事”尽快落地见效


加快推进“无疫情社区”创建


要把创建“无疫情社区”作为分区分级防控的精准举措,作为小区封闭管理的发展方向,作为对外展示武汉抗疫成果及进展的重要宣示,以“无疫情小区”为切入点,逐步向创建“无疫情社区”“无疫情街道”“无疫情城区”拓展,最终实现“无疫情城市”。要坚持“疫情零发生、防控全到位”两个标准,加大源头防控力度,彻底切断疫情传染链。从一定意义上说,“无疫情社区”建成之时,就是社区逐步解封之日,是整个城市有序解封的重要举措。建议市委市政府及各区抓紧研究相关配套政策,加快推进“无疫情社区”创建,让居民从中得到实惠、看到希望、增强预期。


实事三:

做好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服务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武汉群众自我隔离了这么长时间,有些情绪宣泄,要理解、宽容、包容。希望武汉各级干部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把群众的难点痛点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千方百计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当前,要畅通外地生活物资进出武汉的干线运输,保障米面粮油、肉禽蛋奶、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供应,维护市场价格平稳。要引导基层社区干部精细做好封闭社区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特别是对孤寡老人、困难儿童、特困人员、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要落实包保联系人,加强走访探视,及时提供必要帮助。要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尤其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


实事四:

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病人医疗工作


要加强医护力量和医疗资源统筹,尽快充实非新冠肺炎救治科室的工作力量,兼顾其他患者的日常就医需求,着手逐步恢复正常医疗秩序。当前,特别是要重视为非新冠肺炎血液透析患者、孕产妇和儿童患者、心脑血管和糖尿病重症患者等提供医疗服务。


实事五:

关爱抗疫一线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建议武汉市尽快出台关爱一线医务人员的政策措施,帮助大家解除后顾之忧。有关部门要落实好防护物资、生活物资保障,落实好工资待遇、临时性工资补助、卫生防疫津贴待遇,加强轮换和休整,尽最大努力确保一线医务人员健康和安全。要主动加强与武汉校友和楚商的协商对接,把他们用爱心回馈仁心、捐助医护人员的各项善举落实好。


实事六:

关爱抗疫一线基层社区干部


建议武汉市认真研究和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在安排轮休、安全防护、专项保险、专项招聘、职业化管理、先进表彰等方面给予更多关照和实惠,尽可能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机关下沉干部可与社区干部组成AB岗,轮替工作和休息。


实事七:

启动滞留在汉人员离汉工作


要坚持“内防扩散、外防输出”的防控策略,同时要在做好健康管理、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采取“点对点、一站式”的办法,集中精准输送务工人员安全返岗,帮助外地滞留在汉人员安全有序返乡。建议武汉市抓紧研究,特别是对因特殊情况急需离汉的人员,包括重症患者外出就医难、来汉看病滞留人员、开学、家庭发生重大变故需离汉探望、外省复工复产企业召回在汉人员等,要尽快研究实施办法,回应群众合理诉求。


实事八:

提早研究启动复工复产


建议武汉市在加强防控的前提下,采取差异化策略,适时启动分区分级、分类分时、有条件的复工复产。要落实落细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有针对性地开展援企、稳岗、扩就业等工作,强化“六稳”举措。鉴于有些村已连续1个多月没有新增确诊病例,可考虑农村先行一步,在严防外部输入同时,允许有序恢复生活生产秩序,不误农时抓好春耕备耕。要早准备、早动手,做好春季防汛工作,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有效应对“桃花汛”。


实事九:

研究改善市内交通出行


市内交通出行难问题是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三大问题之一。建议武汉市要专题研究,规范市民普通车辆出行证件办理程序,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手续、方便市民。同时,要提早研究恢复公共交通运营的方案和措施。


实事十:

未雨绸缪早防范早化解各类矛盾风险


当前,武汉社会治安大局总体平稳,但大疫大灾可能会给社会稳定带来一些风险隐患。希望武汉市未雨绸缪,提高工作预见性,跟进有效措施,做到早谋划、早应对、早化解。要坚持依法防控,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加强社会面管控,妥善处理疫情防控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要正视疫情、舆情、社情相互交织影响,高度重视疫情防控、舆情引导和社情疏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在武汉保卫战决战之际,推动“十大实事”尽快落地见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