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陈胜称王了,而吴广没有称王?

浮华与阴霾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与九百“闾左”一同前往戍守渔阳,他们当时是平级的——都是屯长。但是发动起义之后,陈胜成为楚王,随后武臣自立为赵王、韩广自立为燕王、田儋自立为齐王、甯陵君咎被封为魏王,那么作为陈胜的第一拥护者吴广,为何没有称王呢?

第一、陈胜在起义之初就奠定了领导地位

陈胜、吴广和九百闾左一同因大雨而被困在大泽乡之时,是他们二人共同商议并决定了发动起义(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但是首次提出打着公子扶苏即楚将项燕旗号的确实陈胜。随后,吴广又策划了“鱼腹藏书”的一幕,以及篝火狐鸣曰:“大楚兴,陈胜王”。由此可见,陈胜的领导地位在起义之初甚至是起义当天就已经确立了。陈胜、吴广等人攻占陈地之时已经拥有了“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胜正是在此时自立为王,并确立了“张楚”的国号。

第二、吴广被立为“假王”

陈胜建立张楚政权之后不久便册立吴广为“假王(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在当时来说假王即“代理王”或者“临时王”的意思。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假王”的情况,比如“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韩信在消灭齐国之后向汉王刘邦汇报:“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等等。陈胜将吴广册立为“假王”就已经确立了吴广稳坐第二把交椅的事实了,毕竟天无二日、人无二主,一个张楚政权之内不可能有两个王。而武臣与张耳、陈馀等人奉命北上平定赵地之后,武臣便自立为赵王。他的这个举动让陈胜震怒不已,甚至想要诛杀武臣的亲属(陈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诛之)。由此可见,“假王”吴广在张楚政权中已经是位极人臣了。

第三、吴广的军事政治能力一般

吴广被封为假王之后即奉命“监诸将以西击荥阳”,此时守卫荥阳的乃是秦国丞相李斯的儿子三川守李由。当时的起义形势如火如荼,起义军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以至于吴广到达荥阳之后便对荥阳形成了包围。但是即便如此,吴广依然无法攻克这座关键的城池(吴广围荥阳……吴叔弗能下)。他的失败不是没有理由的——部下田臧在杀害吴广之时就已经对吴广做出了“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的评价

第四、陈胜对吴广心怀猜忌

大家都知道,陈胜早年“与人佣耕”之时曾经对贫贱之交说出了“苟富贵、无相忘”的承诺,但是当陈胜真的成为楚王之后,他的故交前往投奔,却因为多说了几句话而被陈胜所杀,最终导致了“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的局面。在陈胜的故交之中,似乎只有武臣被封为将军(陈王以故所善陈人武臣为将军),而武臣最终也自立为赵王,算是背叛了陈胜。也许,正是因为陈胜称王之后这种众叛亲离的局面让他对吴广更加不信任,以至于田臧在杀死吴广之后竟然敢“献其首于陈王”以邀功,按照正常的人情来推论的话,陈胜得知田臧处死自己的老战友之后肯定会震怒,而陈胜却“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这种奇怪的逻辑不禁让我们怀疑——田臧处死吴广,是不是经过了陈胜的授意?

第五、吴广被杀之时陈胜尚未大规模扶植各路诸侯

如前文所述,陈胜在得知故交武臣自立为赵王之后,陈胜的第一反应便是大怒,并且要诛杀武臣全家。在楚国柱国蔡赐劝谏到:“秦未亡而诛赵王将相家属,此生一秦也。不如因而立之”,陈胜才决定允许(不允许也没办法啊)武臣称王。随后燕王韩广、齐王田儋都是自立为王,只有魏国王氏后裔甯陵君咎是受陈胜的册封而为魏王的。此时的陈胜刚刚想明白——他需要扶植各路诸侯共同反抗秦国,而当他想明白之后不久,吴广便被杀了,所以吴广也就失去了从“假王”变为“真王”的机会。

综上所述,吴广在辅助建立张楚政权之后已经是该政权中的第二把手,之时当时张楚政权还没有决定扶植各路诸侯以共同抗秦,而吴广的被杀又让他失去了封王的机会。


国史通论


谁说吴广没有称王,事实上,陈胜称王后,便以吴广为假王(代理王),率领起义军的主力,监田臧、李归等诸将以西击故韩地荥阳,叩入关(函谷关)攻秦之门。

只可惜吴广这个人,军事水平真不咋滴,他率领着张楚军最强大的主力部队,顿兵于荥阳城之下数月,却毫无寸进。

陈胜大急,于是召集谋士,商讨对策,有人建议陈胜另择名将,绕过荥阳,直接突入函谷关,直捣咸阳,并推荐了陈人周文为帅,言此人精通兵法,可堪大任。

周文到底是何方神圣?

周文原是楚国名将项燕手下的视日官(即军中负责观察天象的占卜官),参加过战国末年的秦楚之战,还当过楚春申君的幕僚,算是张楚军中难得的经过大战洗礼的军事人才。陈胜遂赐其大将军印,命其再领一军西行不略地,直插秦朝心脏。

这一招还是甚妙的,秦军在关东的主力均被吴广、宋留牵制,周文一路基本上没碰到什么抵抗,反而由于沿路不断有民众加入,及至函谷关外,周文军已剧增至车千乘,卒数十万。

可惜秦军绝地反击,秦国名将章邯率领数十万刑徒军打败了周文,于是杀出关外,直扑吴广。

而周文兵败后,傻吴广却不引一兵一卒救援,坐视章邯出关,灭周文,抄了自己的后路,毫无机变,实在无谋。

周文身死,章邯军一至,必与荥阳城内的李由两面夹击张楚军,剑都悬在头上了,吴广却仍坐以待毙,不思后路,毫无布置,此无谋之二。

此二无谋,就是吴广的必死之道。

吴广是死定了,但吴广的部将们可不想陪着他一起死。他们暗自计议道:“近闻周文军已破,秦兵旦夕将至,我军围攻荥阳,久弗能下,秦军一至,内外夹攻,我必大败!现不若少留兵队,牵制荥阳,一面悉精兵往御秦军,决一死战,或可得胜。惟是假王骄而无谋,难与计议,不诛之事恐不成。”

说干就干,田臧李归等人于是捏造了一份陈王的圣旨,放在了吴广的面前。

“陈王有谕,假王吴广,逗留荥阳,暗蓄异谋,应即处死!”

吴广抬起头,刚要分辨,脖子一凉,脑袋已经滚落在地,不可置信的神情,兀自凝结在他那张惊愕且茫然的脸上。

死并不可悲,死了还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死,才是真正可悲。


千古名将英雄梦


自古以来“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但凡是一个政权、哪怕仅仅是名义上的政权,都不可能同时出现两个“一把手”。否则,政出多门,分崩离几乎析是必然的。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史记》记载的原因是:谪戍渔阳的“闾左”们因为大雨耽误了行期,按秦法当诛,为了保命,由领队陈胜、吴广带头,被迫举事、揭竿而起。实际上并非如此,根据“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简牍来看,秦法对于耽误行期的处罚实际上并不重,根本不会丢掉性命。换句话说,陈胜、吴广是有预谋地“造反”,而不是被逼无奈。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是临时决定、被迫造反,群龙无首,你觉得陈胜可以当一把手,他觉得吴广可以当一把手,短期内或许会产生并列一把手的特殊情况。但是,有预谋呢话,基本上不太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否则,无异于自掘坟墓。更何况,都抢着当一把手的话,这个事先的“预谋”首先就无法完成。因此,可以推测,陈胜、吴广等人在密谋之时,吴广就已经默认了陈胜的一把手地位,而自己甘居其次。否则,后面的一切也就都说不通了。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之后,打出了楚国的大旗,诈称项燕所部,陈胜自任将军、吴广任都尉。由于秦暴政不得人心、百姓困苦,陈胜、吴广麾下很快便聚集了不少民众,实力大增。在攻下陈县之后,陈胜正式建国号张楚,称王。到这个时候,陈胜的地位已经确立,吴广再想称王,除了制造内讧,已经没有其他可能性了。而面对强大的对手,制造内讧无疑是自寻死路,吴广不可能想不到。因此,陈胜和二把手吴广之间虽然有矛盾,但总体关系还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状态。之后,吴广还被陈胜封为了假王,大概其就是现在副总的意思。



但是,称王之后的陈胜逐渐显示出了“暴发户”的一面,不仅早已将方年那句“苟富贵勿相忘”抛诸脑后。或许是出于对自己出身的不自信或者自卑,称王后的陈胜对于自己微时的朋友、故人更是摆出一副高人一等的姿态,甚至因为一点小事就将曾经的发小一刀给杀了。自此,众人开始对陈胜离心离德。



由于陈胜自身缺乏领导才能,更加缺乏驭人之术,其外出征战的部下们也纷纷背叛陈胜自立。被陈胜封为假王(副王)、率军进攻荥阳的的吴广也被与之不和的将领田臧借陈胜之名杀害(个人觉得,这里面到底有没有陈胜的授意,很难说),张楚政权开始分崩离析。之后,秦将章邯率军猛攻陈县,一代枭雄陈胜居然戏剧性地死在了自己车夫的手中,由此也足见陈胜有多么不得人心。




从大泽乡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到陈胜被刺、张楚灭亡,前后总共也就半年左右的时间。说白了,张楚政权建立没多久便灭亡了,大佬之间想玩权利斗争都没有机会。从吴广参与策划大泽乡暴动来看,他也不是一个甘居人下的安分人。或许吴广没有自立称王,只是在等待时机,想取陈胜而代之。只可惜,张楚政权如流星一般,转瞬便灭亡了,而吴广更是死在了陈胜前面,这一切也就再也不可能发生了。


农民工歪说历史


吴广和陈胜其实并不是老相识,只是同去渔阳戍边的“战友”。大泽乡遇到大雨,按照秦朝的法律,如果不能按期到达,是会杀头的。陈胜与吴广比较谈得来,所以在路上商量怎么办。陈胜提出起义,起义是死,误期也是死,不如拼一把。陈胜的建议得到吴广的赞同,所以两人牵头举行了大泽乡起义。

既然是起义做大事,总得有个首领。而首领不可能是两个人的。陈胜虽然也只是个农民,但他有思想,有头脑,有胆量,有魄力,是他首先提出起义的,承担着巨大的风险。所以吴广自愿当陈胜的副手,跟随他起义。

吴广协助陈胜做了很多工作,史载“吴广素爱人”,他在士兵中有威信,所以由他做说服教育工作,当陈胜的政委;其二,他在鱼肚子里安装写着“陈胜王”的绸帕,在庙里装狐狸喊“大楚兴,陈胜王”,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起义发动起来后,吴广又领了一支人马,攻城陷阵,当陈胜的马前卒。他是甘于做陈胜副手的。

吴广虽然没有自立为王,但陈胜封他为“假王”,假王是暂署的、非正式受命的王,假王与王有同样的权利,地位亦相同,但是无继承权。只不过,吴广这个假王并没有当多长时间,在围攻荥阳时,由于与部下田臧意见不合,田臧竟假借陈胜之命杀死了他。吴广没有死在敌人的手里,反而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蹊跷的是,陈胜竟然对于吴广的死不闻不问,反而封杀人凶手田臧为令尹、上将,不由不使人怀疑,吴广的死与陈胜有关。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历史春秋网


陈胜和吴广是一起起义的,但是,陈胜和吴广的地位不一样。

陈胜是领导者,吴广只是陈胜的一个小跟班。

一般陈胜有什么想法的时候,都会告诉吴广。让吴广去执行,所以,从这层面来看,吴广只是陈胜面前一个跑腿的。

陈胜这个人,从小就有大志向。

他在给人家打工的时候,就说过一句话,兄弟们若是以后,有谁发达了,一定不要忘记提拔哥们一下。

当时,有人就反驳他说,你一个种地的,能有什么大出息。

面对这种言论,陈胜说了一句“鸿鹄安知燕雀之志哉?”

这说明陈胜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人。

到了秦末的时候,正好陈胜,吴广这一群人,被抓去修长城去了。

他们要去的目的地,就是今天的北京密云一代,当时他们经过河南的时候,遇到了大雨,然后耽搁了时间。

按照秦朝的法律,若是误了期限,是要杀头的。

所以,陈胜就把吴广给叫了过来,然后他们两个商议了一下起义的事情。

在起义之前,他们算了个命,大致就是要包装一下陈胜。

所以,吴广就开始具体去实施,关于包装陈胜的事情去了。

他买了一些鱼,然后写一些纸条,大致就是陈胜为王的意思。然后到了晚上,吴广又开始学狐狸叫,狐狸的吼叫声,大概也是陈胜王的意思。

就这样陈胜的大名,开始被更多的人知道了。

别人见了陈胜之后,对陈胜指指点点,然后说这个人就是陈胜。

就这样陈胜的威望,渐渐的树立了起来。然后陈胜觉得时机成熟的时候,在召集大家开会,把情况说明了一下。他们必须要起义到了,否则,去也是死, 不去起义的话,有可能活命。

因为陈胜之前,把自己包装的好。

所以,他说的话,别人都听,就这样陈胜带领的这900人开始起义了。

没想到起义竟然如此的顺利,几个月的时间,陈胜的大军,就发展了几十万人。

这时候陈胜觉得,该是时候,给自己一个名号了。

所以,他就称王了。

要知道王可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就可以称的,陈胜觉得自己的威望已经够大了。称王应该没有问题,但是,还是出现了意外。

要知道枪打出头鸟,陈胜一称王,章邯就带着秦军来灭他了。毕竟王只有皇帝才能封,而且秦朝只有皇帝,是不封王的。

你陈胜一个平头老百姓,凭什么称王。

这就是章邯要先灭陈胜的原因。

陈胜称王之后,就把一路辅佐他起来的吴广,给封了一个大将,让他直接带兵去打仗。

吴广只能算是最早一批追随陈胜的人,他只是陈胜的一个头领,所以,没有称王和陈胜平起平坐的资格。

说实话就是拥有几十万大军的陈胜称王,都不怎么得人心,要不他也不会被自己的车夫给杀掉了。

陈胜尚且如此,就不用说,无论是威望,还是名声,都比不上陈胜的吴广了。


汉史趣闻


诚邀,如题。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众所周知,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名起义,打响了灭亡秦王朝的第一枪。公元前209年,戍边的陈胜吴广被大雨所阻,在大泽乡发动起义,百姓夹道欢迎,而后起义军连克蕲县,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

起义成功,陈胜对吴广还是非常不错的

陈胜起义后不过数年,其所掌握的部队由900人发展成数万之众,俨然一方诸侯,于是其自立为王,国号张楚,任命吴广为假王,地位的仅次于自己,率军西击荥阳,命武臣、张耳、陈馀北攻赵地,邓宗南征九江,周市夺取魏地。百姓苦秦久矣,纷纷响应陈胜,可以说革命形式一片大好。

然而日子一长,陈胜就扛不住了

扛不住什么呢?不是大秦的反扑,而是糖衣炮弹的诱惑,陈胜称王后,逐渐变得骄奢淫逸起来,底下的将军有样学样,不听陈胜指挥,吴广就是陈胜手下另一个大将田臧矫诏所杀,吴广死后,其他将领纷纷脱离陈胜,陈胜的起义事实上已经失败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陈胜和吴广性格迥异,陈胜善谋略、有大志,吴广更加平易近人,“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这样的性格互补决定了陈胜称王吴广为助手的架构。

陈胜和吴广是在征兵戍边的路上认识的朋友,二人当时都是屯长,所以有共同语言,一路走来二人已经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对于起义之事陈胜其实已经谋划了好久,他找到吴广一口气分析了当下的时局,并找到了“旗帜”(扶苏、项燕),还想到了利用鬼神之力来激发人们的斗志。

陈胜的一番谋划让吴广钦佩不已,再加上又借狐仙之口喊出了“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所以说从起义之初陈胜和吴广的位置就已经非常明确。

起义发动后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这时候级别已经确定下来了,按照官职来看将军下依次为国尉、都尉。

陈胜一手谋划了起义并且身先士卒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若要称王非陈胜莫属,三老和众豪杰的推举不过是顺势而为。可以说事情发展到这个阶段陈胜在智慧谋略上都要高于吴广,而吴广也无夺权之意甘为副手。

其实吴广也是王,张楚政权建立后,吴广被封为“假王”领主力西征,假王不是假的王,而是可以代表陈胜的王,可以说已经是张楚政权中仅次于陈胜的二号人物。

试想,如果起义之初陈胜、吴广都称王了,没有明确的领导人,陈胜吴广起义恐怕也不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原因很多,陈胜过早称王后的骄纵,起义军的内部分裂等等,但绝不是因为称王的人是陈胜而非吴广而导致失败。


一点点历史


秦二世元年七月,实际上是这一年的第十个月,有点拗口不要紧,不影响后面的事实。


这一个月,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在全国首先竖起反秦的旗帜。


在现在看来,这个事情多少有些疑点。史书上说,陈胜和吴广是900人的戍边队伍的屯长,这支队伍要赶到渔阳郡,然后因为连日大雨,道路不通。因为赶不上约定戍边的日期了,按照秦律当死,所以干脆提出“等死,死国可乎?”,起义了。


但是如果看地图,大泽乡在今天的安徽境内,而渔阳郡在今天的北京附近,路途尚有千里之遥,几乎是从秦国的一头到另外一头。显然路程才刚刚出发没多久,这时就说赶不上约定的日期,似乎并不可信。而考虑到陈胜和吴广的家乡都离大泽乡不远,极有可能两人从征戍一开始,就打定了不去的主意,在谋划反秦。


起义之后,很快攻占了陈县作为大本营,陈胜火急火燎地自己称王了,然后给吴广封了假王,“假”就是代理的意思。


陈胜的心胸特别狭窄,他并不愿意有人和他平起平坐,哪怕这个人是吴广,“假王”已经是他能给的极限了。


他的心胸狭窄可以从很多地方看出,比如他派出去攻城略地的大将葛婴,在不知道陈胜已经自称王的情况下,在外面立了一个楚王,后来知道陈胜称王后,葛婴立马把楚王杀了并回去报告。尽管如此,还是犯了陈胜的忌讳,被陈胜诛了。不过葛婴的后人比陈胜的后人要有出息,他的后代将诞生一位在民间最有声望的蜀汉丞相诸葛亮。


陈胜派去北面攻取赵地的武臣也想自立为赵王,陈胜同样非常恼怒,可见他的确是个自私,无法与人分享利益之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众叛亲离、失败的命运。


吴广后来的结局,也证明“假王”这个称号,其实也超过了他能力的极限。


吴广围攻李斯儿子李由把守的荥阳,这时秦国大将章邯刚刚击败周文大军,准备过来帮荥阳解围。吴广却没有任何调整,急坏了手下田臧,田臧认为,章邯一来,和李由里应外合,这仗就没法打了。情急之下,田臧伪造陈胜之命斩首吴广,作出了新的战术。虽然最后也输给了章邯。但至少可以说明,吴广和陈胜一样,在起义军中并没有特别好的群众基础。


东土大唐三俗和尚


在大泽乡起义时,吴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起义后,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攻克陈县后,陈胜自立为王,建国号为“张楚”。张楚政权兵分五路出击秦国,其中吴广为假王(假,代理),督诸将西击荥阳。

在五路楚军中,只有吴广称“假王”,其他四路指挥官都称“将”,由此可见吴广在张楚政权的地位,实是在众人之上,仅次于陈胜。

但是“假王”离“真王”还是有差距,只是代理,不是真正的王。为什么吴广没能真正称王呢?称王,就意味着脱离张楚政权了。事实上,陈胜非常忌讳别人称王。

陈胜麾下有一个大将,名叫葛婴,政治觉悟差,当他收复东城时,不知陈胜已称王,便擅自立了个楚王。尽管葛婴后来废掉这个楚王,仍被愤怒的陈胜处死。

后来,被陈胜派去攻略赵地的大将武臣,在张耳与陈余的鼓动下,自立为赵王。陈胜得知消息后,气得七窍生烟,第一个念头便是尽诛武臣家人,发兵攻赵。担任柱国的房君赶紧劝谏,认为秦还未灭,若杀武臣一家,岂非多一个强敌?陈胜这才打消这个念头。

吴广为什么没像武臣那样,自立为王呢?他虽然是首义元勋,但能力似乎比较差。他以假王的名义督诸将进攻荥阳,却久战无功,打四个月仍未能攻下。其麾下将领对他是有意见的,认为“假王(即吴广)骄,不知兵权”。说他有两大毛病:一个是骄傲自满,自以为是革命元勋;一个是不知兵权,不懂军事,不会打仗。

将军田臧与诸将商量,认为如果吴广瞎指挥下去,必败无疑。想打败秦国,必须先杀了吴广。诸将发动兵变,假称得到陈胜的诏令,诛杀吴广。可怜这位首义英雄,就这样糊里糊涂死了。不过田臧杀了吴广后,并没能力挽狂澜,最终也死于秦将章邯之手。


君山话史


大泽乡效应

陈胜吴广在因雨耽误行程,因此犯了秦法,得被杀头。但是又不想就这么白死了,所以商量一番之后,打出了“大楚兴,陈胜王”的旗号起义造反,拉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巨幕。从而形成了大泽乡效应,使得秦朝快速的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号曰假王

在《史记·陈涉世家》中有这么一句话:

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

那么这个吴叔是谁呢?吴叔当然就是吴广。这个在《陈涉世家》开头写的清清楚楚。陈胜者,阳城人,字涉。吴广者,阳夏人,字叔。这里很明显就告诉后人,吴广也是一个王:假王。

大泽乡这件事主要就是陈涉在主导并且掌握大权,所以即使吴广号为了王,但是吴广被手下田臧杀了之后,就没有吴广的事情了。而且陈涉都没有杀掉田臧反而加封了他,这件事也不排除陈涉为了自家独大,除去最大竞争对手的这种说法。



《史记》中的名言很多,其中有多句就和陈涉有关,就来说说关于陈涉抱负的两句:一句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都是陈涉说的,一个是小时候,一个是起义时。可见陈涉是一个非常有志向的人。但是关于吴广的志向,司马迁并没有提到,可见其并没有多大的志向,这就拉低了后人的印象分。

从《史记》的篇名《陈涉世家》来看,就知道在司马迁眼里面,吴广还不足以真正称王或者诸侯。而之所以给陈涉一个世家的名号,陈胜后代都没有,主要是因为念其是一个导火索罢了。后来基本上都是通过《史记》来了解先秦史,而明显《陈涉世家》中吴广只是一个配角。再放到整个史记中来看,吴广就更边缘化了,所以很多人只知道他们起义,不知道吴广也封了王。


这样一综合下来,不去看史记的,就还真有部分人不知道吴广其实还是有一个“假王”的名号的,只是被陈涉的光环“遮蔽了许多”而已,不然那起义的口号就不是“大楚兴,陈胜王”了,而是“陈胜吴广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