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與中國是何淵源?為何緬甸用了70年時間,都無法真正收復果敢

我們總說中國地大物博,可中國曆代疆域到底有多廣,邊境線到底有多長,卻鮮有人能說得清。

總是覆蓋著少數民族神秘面紗的西南地區,就更是讓人摸不清頭腦。可越是神秘的地方對人就越有吸引力,所以今天我們要去探索的,便是西南一處名為"科幹山"的地方。

果敢與中國是何淵源?為何緬甸用了70年時間,都無法真正收復果敢

科幹山一帶,在元朝時隸屬雲南行省,由宣慰司鎮康路(包括今雲南省鎮康縣、永德縣)軍民總管府和孟定路(包括今雲南省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定鎮)軍民總管府治理。

明朝時,科幹山一帶又歸屬鎮康府和孟定府管轄。當時鎮康府由雲南承宣布政使司管理,而孟定府由土司治理。等到了清朝,幾乎整個科幹山地區都劃歸傣族土司控制。而這派傣族土司,與此後三百年間左右科幹山地區的楊氏土司,卻並非一家。

清朝初年,南明勢力尚未被徹底消滅,南明永曆帝朱由榔雖然"舉起反清"失敗但命還沒丟。

當時一行人東面、北面都沒退路,於是便往西南的群山裡行進,由此進入今緬甸地界。

果敢與中國是何淵源?為何緬甸用了70年時間,都無法真正收復果敢

而楊氏土司的先祖楊高學此時正在朱由榔手下。眼見覆明無望,楊高學便帶領大部分朱由榔的殘餘手下進入科幹山一帶,在此與清軍周旋。而當時的緬甸王面對南明殘餘勢力與清軍的對峙,選擇"慰留貴客於緬北山區"。楊高學一群人由此便漸漸在群山之中安頓了下來。

隨後,清朝在邊境重設木邦宣慰司(今緬北臘戌附近),楊高學等人落戶科幹山一事得到清廷認可。其實楊高學原籍在應天府上元縣,後來才遷至科幹山,加入了當地的"興達戶"部落。


果敢與中國是何淵源?為何緬甸用了70年時間,都無法真正收復果敢


雍正八年(1730),楊高學之孫楊猷才被推舉為部落首領,隨後被清廷封為奉正大夫,楊氏從漢人變成"興達戶"人的身份轉變才成為定局。

在楊氏的統治下,"興達戶"部落不斷壯大,吸納了鄰近的不少部落。楊高學的後人楊有根,便將"興達戶"更名為"果敢"。有人說取這個名字是因為科幹山的英文名叫"KoKang",音譯為"果敢"。也有人相信是因為"果"是撣語裡的"九","敢"是撣語裡的"戶",科幹山地區原有九戶人家,"果敢"正是科幹山的象徵。

果敢與中國是何淵源?為何緬甸用了70年時間,都無法真正收復果敢

反正,無論這片土地被叫做什麼名字,此後幾十年裡這裡的人們都以清朝一份子的身份承擔起了戍守邊疆的重任。

道光二十年(1840),楊氏後人楊國華還因為護邊有功被清廷封為世襲果敢縣令。而當時名義上控制果敢的傣族土司,雖對楊氏心懷不滿,但卻沒有辦法奪回果敢的實際控制權。所以隨著清廷對楊氏的肯定,果敢便徹底歸屬楊氏管轄。

然而隨著十九世紀西方堅船利炮的闖入,果敢的命運被強行改寫。

光緒十二年(1886),清廷與英國簽訂《中英緬甸條款》。當時果敢雖未被劃定為英國殖民地,但在次年木邦宣慰司投降英國後,夾在木邦宣慰司和緬甸之間的果敢被迫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雖然英國委任楊氏土司為"世襲果敢訓政布司",但果敢人還是在土司的帶領下選擇了抵抗殖民,堅持自治。

果敢與中國是何淵源?為何緬甸用了70年時間,都無法真正收復果敢

可是在幾年後,果敢的局勢又發生了變化。光緒十七年(1891)時,果敢土司出於與木邦土司的關係,還是准許了英國在果敢地界行動。

光緒二十三年(1897),英國又逼迫清廷簽署《中緬條約附款》,正式將果敢從中國割裂出去,納入了英屬緬甸的版圖。


果敢與中國是何淵源?為何緬甸用了70年時間,都無法真正收復果敢


1948年緬甸獨立之後,果敢地區歸屬緬甸被寫進了緬甸憲法。1962年中緬重新劃定邊界後,果敢地區正式離開中國。然而此後,果敢陷入動盪,反政府武裝層出不窮。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果敢成為緬共東北軍區果敢縣。八十年代末,隨著蘇聯的解體,果敢和緬甸政府和解,又成為了緬甸撣邦第一特區。

1992年至1995年期間,果敢內部再次爆發內亂,彭家聲、楊茂良和孟撒拉三家"割據"。後來在緬甸政府的調停下,果敢地區被一分為三,由上述三家佔領,得到了表面上的平靜。

果敢與中國是何淵源?為何緬甸用了70年時間,都無法真正收復果敢

於緬甸政府而言,果敢加入緬甸的歷史不算久遠,本就缺少管理基礎。再加上果敢處於科幹山之間,當地勢力鬥爭又頗為激烈。所以緬甸政府長期以來也難對果敢施行強有力的統治。


果敢與中國是何淵源?為何緬甸用了70年時間,都無法真正收復果敢

而於果敢而言,飄搖百年,身處群山,未來的路也是佈滿荊棘。作為緬甸近鄰的中國,也只能期待果敢能以適合它的姿態去迎接更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