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韓國:先天不足,後續乏力

公元前230年,韓都新鄭城下,大批秦軍進入這個韓國的首都,俘獲韓王安,隨即佔領韓國全境,讓戰國韓國成為一個歷史名詞,成為山東六國第一個被滅掉的國家。這時候離韓國建國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距離申不害變法也有一百年的歷史了,怎麼秦軍兵臨城下,韓國連像樣的抵抗都沒有,就拱手投降了呢?

究其原因,其實和韓國糟糕的地緣條件和差強人意的變法有關。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姓獲得諸侯的頭銜,又在前376年徹底瓜分了晉國。自三家分晉之後,晉國成為了戰國時期的韓國、趙國和魏國,而韓國所處的地界,乃是兵家必爭之地,北方有趙國和魏國,西邊有強秦,南邊有楚國,東邊有齊國。個個對韓國虎視眈眈,恨不得一口吞併韓國。

戰國七雄韓國:先天不足,後續乏力

韓國處於四戰之地,地緣條件十分差


就這樣,韓國夾雜在各個國家之間,成為大國之間的受氣包。有什麼辦法,誰叫韓國位於各大諸侯國中間,是中原地區的交通要衝,要是和平年間肯定是個富得流油的國家,可當時是戰國時期,屠城滅國對諸侯大國來說根本不算什麼,滅掉比自己弱的國家還是比較容易的,根本不需要什麼禮法講究。這樣就算了,韓國國土面積還狹小,這就說明了韓國根本沒有足夠的領土和雄厚的國力來支持其進行擴張。韓國成為了各大諸侯國都不想放棄的一塊肥肉。

韓國面對其他強國打也打不過人家,躲也躲不過,怎麼辦呢?於是韓國就裝起了孫子,運用高超的見風使舵的生存策略來達到自己的目標,這個目標其實也沒多大,就是為了生存,為了保住韓國的宗廟祭祀而已。於是,連橫合縱成為了韓國的基本國策,本身打不過人家沒關係,找一個盟友就行了。韓國這個四戰之地要找一個合乎共同利益的盟友還是不難的。就拿三晉聯盟來說,他們本來就是同一個國家分裂出來的,打斷了骨頭筋還連著。由於其他三晉也是剛分裂出來,國家實力還不是很強大,也很樂意和韓國結盟。韓國就憑著這個三晉聯盟不僅穩定了國家,也敢和齊楚秦等傳統強國打上一仗,還趁著春秋小霸王鄭國內亂時候,滅了鄭國。

戰國七雄韓國:先天不足,後續乏力


韓國雖然憑著聯盟撈到了不少實惠,但是這個聯盟是建立在利益之上,一旦利益存在分歧,這個聯盟就土崩瓦解了。所以,打鐵還得自身硬。到了韓國的第六任君主韓昭侯成為韓國當家人的時候,他看著堂堂韓國竟然要靠給其他大國做小弟才能存活下去,不管怎麼說,韓國也是三晉啊!同一個媽,國力也不至於這麼弱雞吧!但是,事實就是如此,如果是一般君主,面對這種先天不足,也就認了。可韓昭侯偏偏是一個野心勃勃,雄才大略之輩。他看著周邊諸國諸如魏國,楚國憑著李悝,吳起變法變得更加強大起來,就連西邊的死敵秦國都已經開始策劃變法了,要是還下定決心改變這種弱雞現狀,讓韓國強大起來。韓國的處境只會更加艱難,更加受到大國的欺凌!

戰國七雄韓國:先天不足,後續乏力

韓昭侯


勵精圖治

變法說的容易,做起了可沒怎麼容易。人才是最重要的,不過韓國位於中原大地,有的是人才。很快,法家人物申不害進入到韓昭侯的法眼。

戰國七雄韓國:先天不足,後續乏力

申不害


韓昭侯任用申不害為相,使得韓國緊隨著其他六國,開始變法以期富國強兵。申不害結合魏國李悝變法和楚國吳起變法的經驗,再結合韓國自身的條件和法家治國精神,為韓國量身定做了一套變法措施。

申不害變法的主要內容,重點在於四個字:“法”治、“術”治。

政治上,整頓吏治,加強君主集權統治,公開向國家的蛀蟲——貴族開刀,將那些不思進取的貴族趕出政治領域,並且把貴族的私產充為國有,使得韓國政治氣象為之一新,經濟上也更加順手。

軍事上,申不害在全國範圍中開始整肅軍械,沒收貴族的私家親兵,將其收編為國家軍隊,和原有國家軍隊進行混編整治,對這些新式軍隊進行嚴酷的軍事訓練。這樣不僅減少了大貴族的軍事實力對國家政權的威脅,還使韓國的軍事戰鬥力大為提高,提高了在國際中的話語權。

法制上,大行“術”治,整頓官吏隊伍,對官吏加強考核和監督,“見功而與賞,因能而授官”(《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有效提高了國家政權的行政效率,使韓國顯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局面。

同時,他還重視和鼓勵發展手工業,特別是兵器製造。所以,在戰國時代,韓國冶鑄業是比較發達的。當時就有“天下之寶劍韓為眾”、“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戰國策·韓策一》)的說法。

戰國七雄韓國:先天不足,後續乏力

戰國弩兵


但是依靠人才改革,還是遠遠不夠的。前面說過,韓國地處四戰之地,老當牆頭草,隨風倒也不太好吧,適當露一下獠牙,讓大國不敢輕視自己,也是個不錯的選則。

於是,韓國趁著變法的勁頭還熱乎著,開始了擴張。先是在前353年,去搶奪堂堂周天子的領土,取陵觀、刑丘(今河南溫縣東北)、高都(今河南洛陽南)、利。又在前346年,和患難小兄弟,三晉之一的魏國共同出兵,攻佔了南天霸楚國的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軍事行動的勝利,為韓國爭取到了來之不易的生存空間。

在這些條件之下,新生的韓國讓齊國、楚國等老牌強國不敢輕視,而韓國也順利的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寫進了歷史教科書。

先天不足

不過借用蒼髯老賊王朗的一句話:自古以來,有興必有廢,有盛必有衰,豈有不亡之國、不敗之家乎?物極必反,否極泰來,乾坤流轉,萬象更新,此乃天道也!

看到沒有,王匹夫說的句句是實話,韓國也就在申不害變法期間有著一段輝煌的歷史,等到輝煌勁頭過後,就開始衰敗,倒黴了。

若是韓國能一直持續這種狀態,那麼韓國也會成為一個難以吞併的石頭,無論是哪一個國家想要吞併韓國,都要掂量一下自己有沒有長鐵腮,戰國時期的歷史也很可能會因為韓國得到極大的變化,但是韓國卻從地區一霸,逐漸淪為了秦滅六國中的第一個軟柿子,這很大一部分原因,源於韓國最大的先天不足:地緣條件差

戰國七雄韓國:先天不足,後續乏力


地緣條件差是韓國自打孃胎生出來就這樣的,韓國因為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以及有當時已很薄弱的東周。周天子由於還是共主,不能逼急了。魏國,雖然衰弱了不少,但是軍事實力比韓國強上不少,何況他們還是三晉聯盟,這個臉不能扯破。楚國,這個連秦國都要花六十萬大軍滅國的的國家,韓國是斷斷不會去摸老虎屁股的。秦國就別說了,商鞅變法後,韓國什麼時候獨自剛過秦國,還不是和其他國家聯合才擋住秦軍西進的勢頭。韓國連國土面積都無法擴張,發展的空間還被秦楚擠壓,地緣戰略上的始終處於一種十分被動的狀態。

無論後天如何努力,都無法改變這種嚴重的先天不足,除非其他六國都是傻子,否則韓國根本沒有崛起的可能。強國的一大根基國土範圍嚴重不足,而能讓國家強大變法也只是曇花一現,“申不害變法”並不能有效根治韓國在地緣戰略上的劣勢,而且變法條例也沒有成為韓國真正長期執行下去的法律條文。韓國在昭侯時的短暫強盛之後,韓國迅速衰落。屢遭列強欺凌。

沒落的韓國很快成為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各大國都想吞併韓國,使其成為爭霸的一大資本。秦楚爭霸時,秦又要挾韓魏共同伐楚。戰國末期,韓國成了秦國和山東國家之間戰爭的緩衝地,苟延殘存;前265年,秦國大舉進攻韓上黨,上黨不願被秦佔有,改降於趙,引發了長平之戰。兩場決定霸主局勢之戰都由韓國而起,充分體現了韓國糟糕地緣條件下的困境。

戰國七雄韓國:先天不足,後續乏力


不過這種現象也沒有維持太久,愈發虛弱的韓國成為了秦滅六國第一個試點國家。同時為了打破滅六國的困境,秦國最終於在前230年對韓國發動總攻。韓國被秦所滅,成為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