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 秦何以滅六國,統華夏

前言 賈誼《過秦論》中所言“

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意思是說秦國到了秦始皇時代,發展六世遺留下來的工業,以武力統治全各國,將東周,西周各路諸侯消滅,從而登上皇帝的寶座。 因而秦始皇統一六國也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是秦國曆經種種變革,歷一百五十餘年奮鬥使得這個國家在軍事與政治最高權力的途中獲取成功。而秦國的誕生同時標誌中華帝國的誕生。

戰國七雄 秦何以滅六國,統華夏


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是由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發展而來,因而秦王嬴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朝與夏,商,周之異,絕非僅僅是更換了君主的名號,而主要在於中國行政制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西周時期,秦國先祖秦非子因給周王室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封為秦地,視為周王室附庸,此後秦人數代為周王室養馬並戍邊抵禦西戎,周幽王即位之後,不問政事,沉湎酒色,重用奸臣虢不主持朝政,社會矛盾尖銳化,為博得美人褒姒一笑而“”烽火戲諸侯”,從而失信與諸侯,公元前771年,西周鎬京被西戎攻破,西周滅亡,周平王為躲避西戎騷擾,介於宗周鎬京損毀嚴重,東遷洛陽,秦襄公因派兵護送平王遷洛有功,秦襄公被封為諸侯 ,賜以岐山以西之地。

商鞅變法 平定河西 【孝公】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分封制崩潰的時期,由於周朝禮樂制度的瓦解,使得土地私有制取代了原有的土地公有制,各國之間掀起了兼併浪潮,到戰國時期只剩下七個強大的回家,而秦國因偏居西北,期間又歷幾代君王之亂,早已沒有春秋時期秦穆公時的霸主地位,社會經濟發展緩慢,又長期混與遊牧民族,因而長期不被東方六國認同,因而孝公對秦之衰,痛心疾首,即位之初,便下求賢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衛國人衛鞅入秦,教孝公以霸道之術,孝公甚喜,力排眾議,以衛鞅為大良造,實施變法。正是這一紙求賢令拉來了秦國變法圖強的帷幕,使得秦國在一百五十年後得以吞併六國。

戰國七雄 秦何以滅六國,統華夏


商鞅 姬姓,戰國時期衛國人,歷史上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自魏入秦,提出廢井田,重農墾,將軍功,統一度量衡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發展策略。

政治上:頒佈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增加連坐法法律,輕罪用重刑;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經濟上:採取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同時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

農業上:廢除西周就已實行的井田制,“開阡陌封疆”,廢除奴隸制,將土地國有制轉變為土地私有制,並允許買賣。從而促進糧食的增長。

行政上:推行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治理,使縣成為直屬於國君的地方組織,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

戰國七雄 秦何以滅六國,統華夏


在軍事方面,秦國與魏國在河西之地多次交戰,而收復河西之地始終是獻公,孝公兩代國君的夙願,河西之地失去源於春秋秦晉交戰,而經商鞅變法,秦國具備收復河西能力,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秦孝公趁魏軍主力圍攻趙國邯鄲之際,派兵攻佔魏國河西長城據點,大敗魏軍,最終攻取河西重地少梁

秦國通過商鞅變法,確定了秦國封建制度的開始,同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軍隊戰鬥力因軍功制使得秦國軍隊成為虎狼之師,為以後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連橫破合縱 東出函谷【惠文王】

惠文王即位之後,滅蜀敗楚,採用張儀連橫之策,對六國進行分化瓦解,並逐個擊破,秦惠文王八年(公元前318年),魏韓趙燕楚五國聯軍攻秦,惠文王派樗裡疾破五國聯軍於修魚,斬首八萬;惠文王十三年(公元313年)又派張儀赴楚,利用商於之地誘騙楚國與齊國絕交,楚懷王被騙冒險攻秦,秦軍因而打大敗楚軍,得楚國漢中之地,後派司馬錯攻蜀,關中平原與素有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連成一片為秦國提供了充足了糧食。

戰國七雄 秦何以滅六國,統華夏


東出函谷:贏駟在減除守舊勢力對變法干擾以及以宗室多怨,車裂衛鞅,安定秦國後方後,便繼承秦孝公東出函谷之志, 並於惠文王八年(公元前330年)派公孫衍破魏軍於雕陰,此後數年多次派兵攻魏國河東和河南之地,從而在黃河東岸建立東出前沿之地。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其子秦武王即位,聯越制楚,又先後平定蜀地叛亂,後因與孟說舉鼎遊戲,折斷腿骨。同年八月,秦武王去世。

秦趙長平之戰 秉承東進之策【昭襄王】

秦昭襄王是秦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即位之初,因其年幼,由宣太后當權,母舅魏冉為相,對各國實行遠交近攻之策略。

戰國七雄 秦何以滅六國,統華夏


戰國後期,趙國是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國家,趙武靈王通過推行“胡服騎射”之策,改革軍事裝備和作戰方法,即改變傳統的步兵為主的軍隊結構,改為騎兵與弩兵為主體的軍隊構成,同時放棄中原人的寬衣解帶和戰術,換以短衣緊袖,皮帶束身,腳穿皮靴的胡服和單人騎兵戰術。趙國國力大盛,其在位期間,滅中山,敗林胡,婁煩,將趙國國土推進至陰山,闢雲中,九原兩郡,後又在陰山築長城抵禦胡人。而秦昭襄王時代,秦國加快了兼併六國戰爭的步伐,秦趙之間也因韓國上黨歸屬問題,從而引發了長平之戰,戰爭進程如下:

廉頗以逸待勞,以防禦堅守應對秦軍:

公元前260年四月,秦國將軍王 齕向長平的趙國軍隊發起進攻,廉頗應趙孝成王之命迎戰秦軍,

結果:趙國軍隊擊傷了秦軍的偵察兵,秦國軍隊斬殺了趙軍的裨將茄

公元前260年六月,趙將廉頗兵敗,趙國的兩個重要據點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軍攻佔,秦軍還俘虜了四名趙國的尉官。

公元前260年七月,堅守在營壘裡不出去應戰。於是,秦國軍隊發起強攻,奪下趙軍西邊的營壘,俘虜了兩名趙國尉官。

由於趙軍在與秦軍多次交戰中,多次失利,因而廉頗受到朝臣和趙王的責備,同時趙國也因糧食短缺問題,無法與秦國進行持久戰,在防禦與主動進攻的決策中,趙王選擇了主動進攻,於是趙王改用趙括代替廉頗擔任主將。

戰國七雄 秦何以滅六國,統華夏


臨陣換將,啟用毫無作戰經驗的趙括:

趙孝成王早已惱怒廉頗堅守不出的策略,秦國也在此期間多次派人到趙國散佈謠言,說廉頗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公元前260年,趙括統帥一步援軍前往長平,接替廉頗擔任主將,隨後更改廉頗制定的防禦之策,轉而變為主動尋求秦軍決戰,秦昭襄王得知後,為能徹底擊敗趙國、能一戰定乾坤,暗地裡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同時白起暗自命令一支部隊突襲趙軍後方,將趙軍分割成兩部分,公元前260年九月,趙軍主力因斷糧被圍,互相殘殺,趙軍統帥趙括突圍反被射死。

長平之戰終因趙國失敗而告終,秦國進佔長平,坑殺趙國約四十五萬士兵,僅此一役,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單獨和秦國進行對抗。

秉承東進之策: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東出函谷關,滅掉東周,將象徵王權的九鼎遷往咸陽,表明秦國一統天下的決心, 此後先後即位的孝文王和莊襄王,在位期鞏固發展秦國,使得秦國一統華夏更近一步。

滅六國,統華夏 【秦始皇】

秦王嬴政於公元前247年,立為秦王,由於年幼,秦國朝政大權由丞相呂不韋掌握,此後數年,先後平定嫪毐和長安君成蟜之亂,並於公元前237年,免去呂不韋丞相之職,將其流放巴蜀,不久便飲毒酒自殺。隨後秦王嬴政親掌大權,重用尉繚和李斯等人,積極推行統一戰略。從而拉開秦滅六國的序幕。

戰國七雄 秦何以滅六國,統華夏


滅韓國: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派史內騰攻韓,韓王安被俘,在韓地置穎川郡,韓國滅亡。

滅趙國:公元前229年,王翦攻趙,趙王被虜,趙公子嘉帶領宗族數百人逃往代郡,秦在趙國國都邯鄲置邯鄲郡。

滅魏國:公元前225年,秦王政派將軍王賁包圍了魏都大梁,引黃河水灌城,魏王出降,魏國滅亡。秦在魏的東部地區建立碭郡。

戰國七雄 秦何以滅六國,統華夏


滅楚國:公元前225年,李信,蒙武領兵攻楚失敗後,秦王便派王翦率領60萬大軍伐楚,破使楚國大將項燕自殺,俘虜楚王,在楚地置九江,長沙二郡,此後幾年,有先後降伏越地之君,置會稽郡

滅燕國:公元222年,秦王派王賁攻燕國遼東,俘虜燕王喜,在燕國遼東置遼東郡

滅齊國:公元221年,秦將王賁攻齊,虜齊王建,齊國亡,秦在齊國舊地置齊郡和琅琊郡。

隨著六國的滅亡,秦國曆經150年的努力,中國才得以統一,為防止歷史悲劇重演,秦始皇採納了李斯建議,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奠定了皇帝專權。

總結

秦國之所以能滅六國,和秦人善於學習改進國家制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也有賴於歷代秦國國君的努力,得以在秦始皇時代,建立起來一箇中央集權制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