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歸秦:戰國七雄,為何崛起統一中國的是秦國?

天下歸秦:戰國七雄,為何崛起統一中國的是秦國?

春秋戰國時期的分水嶺,可以說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一事。曾經的春秋霸主、超級大國的晉國,隨著國內的六卿逐步做大做強直接架空晉室,到韓趙魏成為六卿混戰的最終勝利者,晉國名存實亡,開啟了戰國時代。戰國時期歷時182年,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大一統的秦朝而結束。

話說戰國七雄之齊、楚、燕、韓、趙、魏、秦,魏國是戰國初期最為強大的霸主,楚國領土最廣人口最多資源的豐富程度也算上等,齊國一直是華北平原的東方大國,為何最後完成天下統一的歸屬是秦國呢?《史記·蘇秦列傳》中記載:”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以秦士之眾,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稱帝而治“。意思就是說秦國佔盡了絕對的地利之光,即是四塞之國,關中是沃野,還有天府的加成。其實這些都是後話,秦國的崛起,其實並不是立竿見影,用今天的話來解釋,那就是任爾關東諸侯們如何博弈,秦國一心只想"悶聲發大財",蓄勢待發後而劍指東方!

天下歸秦:戰國七雄,為何崛起統一中國的是秦國?

一、先看看秦國在地利方面究竟沾了多大的光

1、四塞之國

“四塞之國”這個稱號的含金量,對於秦國來說可謂即是無價之寶,也是經過了數代人的不懈鬥爭得來的。從秦國的始祖非子因為護衛周平王東遷有功領取了這一張“賜之岐以西之地”的空頭支票開始,到秦昭襄王,秦國的歷代君王就沒有停止過和西戎的鬥爭。之所以說最初的秦地是一張周平王的空頭支票,是因為岐以西之地已經是戎族的樂園,要不然周王室哪裡會狼狽東遷。

雖然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國力空前的盛隆,但作為“西戎八國”的義渠也是成為北方戎族當中唯一能夠延續到戰國時期的一個戎國,實力強大以致成為秦國的心腹之患。

直到秦昭襄王時代,義渠王親自到咸陽朝賀,惑於宣太后的柔情而樂不思蜀,公元前271年,“宣太后詐而殺義渠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史上最後一個戎國義渠才從此滅亡。秦滅義渠之後,得以在義渠故地設置了隴西、北地、上郡三個郡,並在此處築起長城備邊,閉合起了自己的疆域而形成了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西有散關、北有蕭關的“四塞之國”。

義渠本就是全民皆兵,“修習戰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秦國不僅獲得了優秀的兵源和戰馬,北邊的蕭關還屏護了關中西北的安全,解除了秦國此後逐鹿中原的後顧之憂!

天下歸秦:戰國七雄,為何崛起統一中國的是秦國?

2、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

關中平原是一個被渭河、涇河、洛河及其支流而形成的沖積平原。這裡曾是西周王朝的發源地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古代社會,農業的發展對一個國家來說至關重要,是國家財政收支的主要來源。後世的司馬遷就證實過“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皆為上田”,關中這裡不僅土壤肥沃,而且可耕之地廣袤。

不僅如此,關中平原雖然是一個沖積平原,但水土流失的程度卻相當輕微。《漢書》記載,“秦地有鄂杜竹林,南山檀柘,號稱陸海,為九州膏腴”,可見關中之地森林的密集程度很大,這對於土地的天然肥力的保存意義很重要。

秦國擁有著當時上等的關中平原發展農業,使得後來的商鞅在此基礎上提出“以農養戰”的變法,秦國的富庶是非常令人矚目的。

天下歸秦:戰國七雄,為何崛起統一中國的是秦國?

3、巴蜀“天府之地”的加成

在沒有取得巴國、蜀國之地時,秦國雖然可以作為“西戎霸主”同中原地區平起平坐,但是秦國的土地畢竟也就只有當今的陝西一省和甘肅的東部,土地有關中平原的支撐雖然還算好,但是人力、物力資源都稱不上豐富,大將軍司馬錯都說秦國“地小民貧”。

公元前316年,正值川地的巴國、蜀國兩國相攻對持,秦惠文王在司馬錯“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的建議下派遣司馬錯統兵擊滅了巴、蜀。

巴、蜀兩國的所在地的四川盆地,是長江及其支流呈向心狀匯入盆地底部,東流出川,江河的沖積下形成的肥沃平原。《漢書·地理志》就稱讚巴蜀地區“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實之饒”,秦國兼併巴蜀之後,不僅擁有了這般不亞於關中平原富庶的土地,在軍事上更是凌駕在關東諸侯之上。巴蜀典型的盆地地形,盆地外圍都是崇山峻嶺,向東雖與楚國交界,但秦國有漢水上有的山地和三峽作為天險,易守難攻。

至此,秦國擁有了相當於今天的陝西、四川、重慶大部分和甘肅東部的廣袤疆域,版圖比“三晉”和齊國都大。而且,秦國的北、西、南三面都沒有敵國,無論是進攻還是退守,只需將注意力集中在東方即可!

天下歸秦:戰國七雄,為何崛起統一中國的是秦國?

二、西邊的秦國日益強大,關東的諸侯國卻陷入了困局

“此消彼長”可以說是某一時期的一種規律。曾經的西邊秦國步入戰國時期後,可謂是佔盡了好處,越發地強大起來。在這一過程中,關東的諸侯國其實也不是光看著不作為,合縱攻秦在歷史上就沒少發生過。公元前318年,燕、魏、趙、韓、楚,東方五國聯兵攻秦。不過秦國倚仗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東西方咽喉要地的函谷關以逸待勞,與聯軍對持,五國聯軍攻函谷關不下後,秦兵則出關反擊,聯軍大敗。

秦國的地理是這個國家得以保持不滅的重要屏障,關東諸侯國雖然合縱聯盟攻秦勝算不大,但並不是說他們就缺乏實力。用現代的觀點來看,戰國時期的趨勢是關東列國日漸衰落,秦國卻日益強大,雖然有些蓋棺定論的牽強,但戰國中後期的關東列國的確都陷入了各自的困局之中,下面我們來一一分析:

天下歸秦:戰國七雄,為何崛起統一中國的是秦國?

1、楚國

楚國是戰國時期華夏世界最大的國家,在晉國自我解體的同一時期,其實楚國也同樣衰弱了。究其原因,在於楚國舊貴族勢力的過於強盛。這就導致了楚國政治上的分權以及內政的腐敗不堪。楚國國土面積雖然大,但是整體實力卻是大而不強,反而是越大越臃腫

舊貴族勢力不僅自身迂腐,還極力破壞楚國的一切改革運動。最典型的就是楚悼亡用吳起改革變法最後卻夭折案例。

此外,南方的楚人擁有很濃厚的敬畏鬼神的傳統意識,這使得楚人在政治上更加傾向於保守,缺乏積極進取的精神。

2、魏國

魏國在戰國初期因為“天下之中”的地緣優勢,又任用李悝為相奮發改革,使自己富強一時,而發展成為中原地區最為強大的一個諸侯國。但是隨著“三晉”聯盟的解體,魏國的地緣優勢就變成了戰略的劣勢。“魏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輳,無名山大川之阻”

,經歷了桂陵、馬陵之戰兩次大敗於齊國之後,魏國可以說一蹶不振,更是陷入了四面相鄰秦、趙、齊等強國的中心窘境,“四戰之地”的魏國,一個不好就只有捱打的份了。

3、趙國

提起趙國,最著名的就是“胡服騎射”,雖然在趙武靈王的改革之後,趙國的軍事力量為之加強,一度能和秦國抗衡。但是趙國西面需要抗衡秦國,南面也要應對魏、韓的摩擦,東面更是要戒備齊國和燕國,可謂是“四戰之國”。更為嚴重的是,隨著北邊匈奴的崛起,趙國不得不在北方邊界保持一定數量的邊防軍,這就使得趙國無法心無旁騖地進取中原。

4、韓國

相對於其他諸侯國,韓國就弱得只能是“戰國六雄”的陪襯。雖然也曾吞併過二流國家的鄭國,但吞併的過程幾乎是以命搏命。而鄭國自春秋以來就是晉楚爭霸的焦點,韓國吞併鄭國,無疑是繼承了一個負債資產,使得後世有

“春秋戰爭之多者莫如鄭,戰國戰爭之多者莫如韓”的說法。可見,夾在魏、秦、楚之間,又沒有險要的關隘防禦,韓國只能說是在夾縫裡委曲求全,苟且偷生。

5、燕國

戰國時期的燕國,很少參與中原各諸侯國的戰事,而是更多的用兵在北方的少數民族,雖取得不錯的成績,將領土拓展到遼東,國力也有較大的提高,但是燕國地處北方荒蕪偏僻之地的劣勢,在與中原諸侯之間的較量中就暴露殆盡。

實力弱不可怕,可怕的是又弱又傲慢。公元前260年,秦趙於長平交戰,燕王不僅不顧燕趙唇齒相依的關係,還趁火打劫奪取趙國的土地,“令慄腹以四十萬攻鄗”,結果被廉頗打得落花流水,之後再侵再敗,燕國不得不以求和方式結尾。趙國滅亡後,燕人方知大禍臨頭。可以說,燕國除了樂毅曾大破齊軍,在中原戰場上從未取得過一次值得一提的勝利,如此“戰五渣”,著實令人汗顏!

6、齊國

齊國一度都是東方的大國,和秦國一般,可謂是“四塞之地”:南有泰山,東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勃海。地處華北平原的富庶之地,土地肥沃,物產十分豐富,齊國在齊威王、齊宣王、齊閔王祖孫三代的統治下發展到鼎盛時期。

樂毅破齊,是齊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雖然後來田單復齊,但此時的齊國早已失去與秦國抗衡的實力,更是奉行著“事秦謹,與諸侯信”的戰略,置身戰國硝煙之外而求一時苟安。

天下歸秦:戰國七雄,為何崛起統一中國的是秦國?

結語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說:“及至秦王,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可知,秦國一掃六合併吞八荒,並不是一代人的努力。秦國的幾代明君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這些都是為秦統一天下一步一步打下的堅實基礎。在秦國日漸強盛的同時,關東諸侯則自個陷入了困局之中,要麼是對內難以解決問題,要麼就是對外後一蹶不振,這些種種客觀原因,也進一步成為強化秦國統一的天下的“外力”。天下歸秦,不能說這是唯一的選擇,但是秦國抓住了時機,也由於自身的努力,一鼓作氣,順著天下大勢而去!


參考資料:《漢書》、《史記》、《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