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楚國地大物博條件最好,為何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戰國七雄中,要說地理位置好,人口最多,轄區面積最大的國家,那就不得不提楚國;其實楚國的地盤是非常的好,雖說當時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在中原,但楚國位置既有長江天險阻擋,又有連綿不斷的平原耕地,並且人口基數還不少,東邊的鹽田也是不次於齊國。

戰國七雄,楚國地大物博條件最好,為何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楚國的地形可比秦國好多了,楚國北方的敵人魏國、齊國、秦國、韓國這幾個國家根本威脅不了楚國,而南方的蠻夷小打小鬧根本拿楚國沒一點辦法,反觀秦國北方有強大的少數民族,西邊又是一望無際的荒地,所有說楚國要說地理那是比秦國好多了,那麼為什麼楚國一盤好棋下的稀巴爛。

楚國位置偏南舒適地區,百姓不好戰

楚國不強大的一個原因那就是人民,楚國不像是秦國那樣,偏僻荒地的土地,人民為了出路拼命地建設和發展;而楚國完全相反,氣候非常溼潤適宜,土地非常好,楚國人不僅吃喝不愁,還非常的喜歡享受,楚辭為什麼聞名於戰國時期?那就是因為楚國人就是典型的南方文人騷客的那種浪漫主義思想,對於戰爭是深惡痛絕,所有楚國其實對外用兵還真不多,比起首霸的魏國,魏國用兵是相當的多,這楚國無法與之相比。

戰國七雄,楚國地大物博條件最好,為何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百姓們相對豐衣足食,不好戰,不崇尚武力,直接導致了國家募兵的困難,楚王為了湊三十萬大軍都用了幾個月時間才募到,而這不是因為人少,楚國的人非常多,生活好了就愛惜生命,典型的小民主義者;百姓們貪生怕死,這和秦國軍隊的捨生忘死完全不同。

並且楚國的軍事制度還有很多的漏洞,比如如果戰士戰死,該如何照顧其後人,楚國軍事制度裡對這一條標註的非常磨礪兩可,這也給許多地方官漏洞鑽,既能省下一筆錢,又有法可依,所以說楚國的官員也是腐敗極為嚴重的國家,國家百姓怕死,官員腐敗,軍隊沒戰鬥力,這也是楚國最開始連魏國都打不贏的原因。

楚國國君太過偏安主義,佛系治國

不知道為什麼,我國古代只要是南方或者江南地區的政權,其統治者大多數都是那種偏安無爭的思想,從未想過一統天下,楚國的幾十代帝王,還真沒幾個有統一天下的雄心,除了個別幾個還努力一些,但活得不長,兒子們又沒老爹這個志向,比來比去,楚國人就比較佛系,楚國國君自立為王,與周天子並稱,起碼在名聲上得到了最高榮譽,獨霸南蠻,不思進取。

戰國七雄,楚國地大物博條件最好,為何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但有人不同意這種說法,楚國滅了吳國、越國這兩個大國;而楚國吞併吳越兩國,大家知道原因是什麼嗎?真的是靠強大的軍隊吞併的嗎?不是,而是吳越兩國長期的僵持後,兩國也開始佛系,就希望保持這種狀態,你不惹我,我不惹你,兩國關起門來過日子。

楚國大軍到了越國門口,越國開始還以為吳國不講信用,當看到楚國的軍旗後,越國沒抵抗多久就投降了,而都吳國還遭遇了一點抵抗,不過吳國的抵抗那都不叫打仗了,吳人不敢賣命,弓箭手射擊軟趴趴的,步兵們衝一波就趕緊逃跑,根本潰不成軍,就這樣吳越被楚國吞併了,楚國擁有最廣闊的土地,這就楚國的巔峰時期。

而這時候的秦國早就偷偷把巴蜀兩國給打下來了,秦人是最具有眼光的民族,他們早就發現巴蜀這兩國才是真正的肥羊,當秦國把巴蜀之地拿下後,不僅在地緣戰略上俯瞰山東六國,並且這裡還成為秦國主要農業產區,後來成為極其重要的後勤資源保障基地,更重要的是秦國可以直接威脅到楚國了。

戰國七雄,楚國地大物博條件最好,為何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但楚國儼然沒有意識到這種戰略上的威脅,隨著時間的流逝,楚國貴族階層漸漸的被楚國一片祥和的好風光給弄的佛繫了,楚國就開始過起了自己的小日子,楚國國君的極為偏安思想,也直接給下面帶錯了信號,當秦國再度提出秦楚聯姻時,楚國國君更是飄飄然了;我們知道上樑不正下樑歪,楚國決策階層都是這樣的狀態,那麼中下層的官員和將領誰會賣命啊?一來二去直接讓楚國軍備給降低了。

面對大敵,楚國的妥協為亡國而鋪墊

楚國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撇開周天子,自立為王,憑著強大的實力,與中原霸主晉國展開了近百年的爭霸拉鋸戰,對於秦國來說,楚國根本就沒有放在眼裡,憑楚國的實力是可以不費力氣滅掉秦國的;但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又奪得巴蜀、關中地區後,形勢就發生了逆轉。

楚國人也是真心的窩囊,明明知道了隔壁秦國已經發展非常強大了,還是傻乎乎的認為以楚國之力秦國蹦躂不起來,這就帶來了極大的後果——輕敵,導致楚國一直被秦國牽著鼻子走,那麼戰國時期,秦國侵略楚國是從哪裡開始?我們先往前捋捋。

戰國七雄,楚國地大物博條件最好,為何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當秦國打巴蜀時,楚國一直認為巴蜀那種地方根本不可能打到楚國的土地,插上翅膀都飛不到楚國來,楚國重兵囤積在北部,而西部的軍隊極少;後來秦國真的打進來了,還佔領了楚國人口最多的漢江流域城市,這一打直接給楚國打懵圈了,他們一直沒搞懂秦國究竟從哪來?

楚國當無奈割據了被佔地區,這也意味著楚國的戰略優勢蕩然無存,秦國目標性很強,那就是奪取楚國的門戶和人口地區,楚國國君對秦國在戰略上的誤判,使得秦楚實力發生逆轉,這也為後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遭遇失敗的楚國,開始國君還不服氣,帶兵繼續討伐秦國,直接被秦國打的屁滾尿流,打不贏吧!那你就好好的韜光養晦,可是楚國的國君非要聯合諸侯討伐秦國,這就有了被秦國大敗的六國聯軍,這時,六國聯軍已經意識到秦國的實力成長到無法控制的地步,六合之力都抵擋不了秦軍虎狼之師。

戰國七雄,楚國地大物博條件最好,為何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面對秦國的強大,楚國該怎麼辦?

其實楚國還有時間效仿越國臥薪嚐膽,韜光養晦地進行改革發展,以待時機;但楚國的後面國君一個比一個昏庸,楚懷王前半場還算英明,但後半場就是不折不扣的昏庸之君,並且統治了楚國數十年,楚國就是在楚懷王后期由盛及衰的。

楚國實行的制度類似於周王朝的分封制,他實行的是分治制度,國家大部分權力都掌握的貴族的手中,一個大貴族相當於小諸侯國,這種體制對變法改革是最大的障礙,因為變法首先要剝離的是貴族的利益,往往變法還沒全面展開,變法實施者就被貴族害死了,吳起就是一個例子。

當楚國的最後救命稻草屈原,被秦國慫恿楚國奸臣給害死了,可以說屈原一死,楚國最後的改革家都沒了,而這時候的楚國國君還在一片歌舞昇平中歡快度日子,當被張儀忽悠一通後,楚國不僅丟失了土地,連楚王都被秦國囚禁了,並且楚國背信棄義,得罪了原是盟友的齊國,這樣的楚國,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從此失去獨自與秦國抗衡的能力。

戰國七雄,楚國地大物博條件最好,為何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當秦王嬴政聽說楚王的消息後,哈哈大笑直接下令滅掉了楚國;楚國的軍隊直接被擊敗,而最可歌可泣的是楚國的老百姓,楚國的老百姓明顯比貴族們更有血性,秦國原本認為沒有多大的損耗就可以佔據楚國,但後來楚國的老百姓奮起防抗,直接給秦軍造成了極大的損失,不過楚國百姓的後果就是被屠殺,據說楚地被殺十室九空,楚國曆經了多少年元氣都還沒恢復。

綜述

楚國早在春秋時期就是霸主強國,當老對手強大的晉國被分為韓國、魏國、趙國後,按理來說,楚國和齊國實力是最強的,條件是最好的,最有希望統一六國的,進入戰國時代,魏國經過李悝變法成首霸後,齊國與秦國將魏國從霸主寶座拉下來,這時楚國還是有機會稱霸的;當秦國與趙國在長平之戰,相持戰時,楚國是可以從中漁翁得利的,然而,楚國卻錯過了種種機會,最終被秦國滅亡。

戰國七雄,楚國地大物博條件最好,為何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可以說,楚國的一手好牌,卻打得稀爛,原因縱然是多方面的,楚國位於魚米之鄉,地理位置好,氣候好,地大物博,楚王失去進取心,安於現狀,而楚人缺乏好戰尚武精神,這是其中原因之一,還有楚國實行的分治制度,各大貴族為了自己利益而安於現狀,不願意變法,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但是我們,不能從客觀條件找理由,秦國的客觀條件遠不如楚國,秦國所實行的制度也是後期才選擇的,是君主強力推行的,所以筆者認為,楚國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絕大部分要歸因於楚國的國君。

跟秦國奮六世之餘烈相比,楚國國君相差甚遠,楚國變法推行不下去,也跟楚國國君意志力不堅強有關,而楚國失去了眾多的人才,以及失敗的人才策略,這些都與其君主有關;我們都知道,楚國立國之艱辛,篳路藍縷,如果楚國能夠不忘初心,也不會有秦國的肆無忌憚,或許歷史即將改變。

參考文獻:《漢書》、《左傳》、《資治通鑑》、《史記》、《呂氏春秋》、《戰國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