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府兵是怎麼倒下的,唐朝衰落有一個匪夷所思的原因--小麥


一個府兵是怎麼倒下的,唐朝衰落有一個匪夷所思的原因--小麥


唐初能打勝仗的原因是和府兵制有關

府兵制起於西魏,歷北周,隋,唐到唐玄宗廢止,府兵是初唐的主要武力。唐朝實行均田制,每一個成年人,朝廷分八十畝土地。府兵制是"化軍為民",士兵和土地掛鉤,一小部分土地在耕作到六十歲後歸其所有,大部分土地則在農民死後由官府收回再行分配。

府兵每三年挑選一次,“揀點之法,財均者取強,力均者取富,財力又均,先取多丁”,“於六戶中等以上,家有三丁者,選材力一人,免其身租庸調”競爭還是很激烈的。府兵本人可以享受免納租庸調的待遇,府兵們自帶乾糧征戰,政府同時也對府兵進行賞賜,“月賜”,在鎮、番府兵還時,國家按天數給予糧食和衣物。

府兵有上升渠道,唐朝是軍功勳官,立了戰功的府兵,獲得軍功"勳格",有"勳格"便可以佔有更多的土地。軍功勳官最高的是上柱國,正二品,最低的是武騎尉,從七品,待遇並不低,唐代有很多憑藉軍功躍升階層-薛仁貴就是其中最有名者。所以每當戰爭來臨,府兵們就能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府兵免稅免租庸調,有軍功者給與勳田,於是包括富家子也紛紛投軍。

唐王朝這樣做好處是,第一:軍權不下放,控制在皇帝手中。第二:國家不花錢養兵,第三:將帥不易專治。

從唐太宗到高宗中期,大唐府兵所向披靡。


一個府兵是怎麼倒下的,唐朝衰落有一個匪夷所思的原因--小麥

貞觀十年李世民設置管理府兵的折衝府,據《唐六典》和《通典》,共置六百三十四個折衝府,而唐朝統治中心地帶--關內道就集中了261府,有時候甚至是273府,大的折衝府轄府兵一千,中等折衝府,轄府兵一千,小折衝府,府兵八百,兵力有二十幾萬,佔據全國府兵68萬總數將近一半,點兵制度,軍府分佈,番第規定,內外宿衛的部屬十分嚴密,更重要的是,李世民汲取了前朝經驗,中央控制的府兵應該最多。

"初,府兵之置,居無事時耕於野,其番上者,宿衛京師而已。若四方有事,則 命將以出,事解輒罷,兵散於府,將歸於朝。故士不失業,而將帥無握兵之重,所 以防微漸、絕禍亂之萌也…。"

唐玄宗時府兵日益逃散,到天寶八年,折衝府無兵可派,不得已實行募兵。玄宗在邊境設立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稱十節度使,節度使還兼任域內經略、營田、轉運、支度、鹽牧諸使,擁有地方軍政大權。開元二十五年,邊鎮兵也開始採取招募制,招募而來的士兵被稱之為“長從兵”。軍無常帥,帥無常軍的形式不再,武將逐漸擁兵自重。唐玄宗全國兵為五十七萬,而邊鎮就達到了四十九萬,"舉天下不敵關中"的唐中央軍事優勢破滅,形成了節度使地方割據,最終釀成安史之亂,唐朝開始走了下坡路。

一個府兵是怎麼倒下的,唐朝衰落有一個匪夷所思的原因--小麥


府兵是怎麼失去土地的

府兵制的成立就是和土地掛鉤,府兵制的破壞當然就是府兵失去了土地,但在這個過程中,府兵是為什麼和怎麼樣失去土地的 ?

《資治通鑑》:"初,諸衛府兵,自成丁從軍,六十而免,其家又不免雜徭,浸以貧弱,逃亡略盡…"。

唐代成丁的年紀是十八歲,到六十歲才可以退伍,府兵免除租庸調,但其家人並不免除,從這段話看來,"浸以貧弱",越來越窮,才"逃亡略盡",這是唐玄宗宰相張說所言,府兵制的衰退是從唐高宗後期開始的,看來是對以前的一個總結。

唐代的戰事雖然長,突厥、回鶻、契丹、南詔、吐蕃。唐代的賦稅租庸調並不很高,土地在中期為了保障府兵,甚至出現了"別攤",本地沒有地,可以在臨近地區劃地,唐代的庭院經濟也是國家三令五申,政府對府兵很重視。

一個府兵是怎麼倒下的,唐朝衰落有一個匪夷所思的原因--小麥


小麥和府兵逃亡

可能我們忽視了一個原因,隋唐氣候回暖,北方關中地區的農作物出現變化,關中的冬小麥增加了,主糧從粟開始轉向冬小麥。農作物結構的調整也引起了日常生活行為的變化,影響了人的生活方式。

粟是高度抗旱,栽培穩定的植物,冬季不用降水,這讓耕作者有一定的休整時間。小麥的耕種,五六月份要耕地,要防乾旱,下雪的時候"偃其雪,勿令從風飛去",需要多次除草,當時種植小麥的步驟比較複雜且時間要求嚴格,出條、積糞,翻耕、覆蓋。除草、澆水,冬小麥沒有冬季休整時間,需要太多的田間管理,而且小麥比粟需要更多的大牲畜協作,雖然有曲轅犁,但牛或者馬還有軍需需要,所以對經常"番上"服役的府兵風險更大。

唐朝的府兵要自備用具,《新唐書·兵制》:具弓一,矢三十。胡祿(箭囊)一、橫刀、礪石(磨刀槍)、大觿(解結錐)、氈帽、氈裘、行藤皆一,麥飯九鬥,米二斗,皆自備,並其介冑、戎具藏於庫。有所徵行,則視其人而出給之”。如果自備不足,按照《疏議》:“謂隨身七事及火幕行具細小之物,臨軍征討,有所闕乏,一事不充,即杖一百”。

一個府兵是怎麼倒下的,唐朝衰落有一個匪夷所思的原因--小麥


為什麼府兵要種冬小麥而不選擇粟

為什麼府兵要種冬小麥而不選擇粟,雖然很多人採用混播,但隨著長安消費能力的提升,胡風四起,人都食餅,麵食成為一種時尚,食品需求大。胡餅成為流行食品,民間還流行以胡餅作禮物互相饋贈的習俗。象白居易贈朋友胡餅: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予飢讒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唐會要》中專門有關於麵粉的條款; "…如聞百姓多端以麥造面入城貿易,所費亦多,所在嚴加覺察,不得允許",玄宗親自在禁苑種麥。還有一個原因是酒,小麥可以做成酒麴便於釀酒,長安的商業化對酒的需求較大,小麥的前景明顯要比粟更好。

所以由於小麥的耕作條件、技術和府兵的服役情況並不匹配,導致農田荒廢,府兵日益窮困。唐對於府兵制地區的管理是不得遷移,保證國家兵員,府兵"而撿點衛士,取捨不平,失一人杖七十,諸詐疾病有所避者,杖一百,故自傷殘者徙一年半","上番缺席不到逾期一日杖40、…19日杖一百,24日徒刑一年,30日以上徒兩年"。經濟上的破產和政治上的威壓迫使府兵不得不逃亡。

"今天下之人,流散非一,或違背軍鎮,或因緣逐糧,苟免歲時,偷避徭役"。大唐軍隊變得沒有鬥志,在與契丹的戰爭,出現了大規模潰敗。

唐玄宗時期張說建議;"請招募壯士充宿衛,不問色役,優為之制,逃者必爭出應募,…兵農之分,從此始矣",府兵制從此徹底衰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