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園不值》:除了一枝紅杏見春光的妙意,還蘊含著深層的哲理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這句詩是我們自小就熟知的一首詩了,它流傳甚廣人人皆知。而今,再細細品味,其中倒多了些小時候沒有看到的蘊意。

《遊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這首《遊園不值》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所作。葉紹翁,字嗣宗,號靖逸,是南宋中期江湖詩派詩人,葉紹翁精擅七言絕句,如這首《遊園不值》,便是江湖詩派詩作中的佳品,也是七絕中的名篇。

《遊園不值》:除了一枝紅杏見春光的妙意,還蘊含著深層的哲理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詩意中的因果關聯和詩人感發

一、應憐屐齒印蒼苔

詩的首句道:主人應當是擔心我的木屐會踩壞他園中的青苔吧。“屐齒”,指鞋底前後皆有高跟的木鞋。在這裡詩人腳上的屐齒成為了主人擔心青苔被踩壞的原因,然而主人是否在家,是否真的因為害怕園中青苔被破壞,其實是不得而知的,“應憐屐齒印蒼苔“僅僅是詩人的猜測而已。

既為猜測,為何非以這種猜測入詩呢,在這裡是有深層含義的。葉紹翁穿過繁華市井,穿過羊腸小徑,看到郊外風景甚美,紅綠相間,春意盎然,此時只見一處幽靜的園子,腳下的青苔一直延伸到了園內,於是他乘興想觀賞這園內的花草春景。欲當敲門時,從門的縫隙中看到園中青苔滿滿,自然是鮮有人來了。

《遊園不值》:除了一枝紅杏見春光的妙意,還蘊含著深層的哲理

二、小扣柴扉久不開

因為想要一賞園中春景,於是輕叩柴門,然而令人掃興的是,園主人久久未來開門。因鬱郁蒼苔想到園中必是春意濃濃,花木多姿,便有了前去叩門拜訪的興致。然而不得門而入,也因蒼苔而起,詩人將主人久不開門歸因於應是心疼園中青苔被踩踏破壞。其因致其果,就是這個道理了。

葉紹翁踏著旖旎春光尋到這幽僻雅靜的園外,賞春的興致越來越好,而這種興致也正是因為尋到了一處合自己心意的春景之地。詩人興趣盎然想要進園賞春,是因喜歡享受周遭的幽靜春趣,那蓬勃的生命力和遠離塵囂的清靜,正是最令人迷醉的地方。他滿懷期待地輕叩柴扉,卻沒有得到回應,於是先前的興致高漲轉變為了失望遺憾。

《遊園不值》:除了一枝紅杏見春光的妙意,還蘊含著深層的哲理

詩人猜測“應憐屐齒印蒼苔”,雖是猜測,但周圍的幽靜和那滿園的青苔是實實在在的環境狀態,園中主人有遁世之心和少與人往來的性情是無疑了。喜好清靜的主人打理了這一方園中春景,引人嚮往一觀,但主人並不喜社交,於是詩人的這一次興致使然便無功而返了。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兩句直白通俗的詩句,因果之間迴環往復,頗多理趣,可謂思之甚妙。

三、春色滿園關不住

詩人輕叩柴門,半晌也未見動靜,帶著失望的心情徘徊間正欲離去,卻不想滿園春色是關不住的,於是帶著一種欣喜,他寫下了春色關不住的原因,自然流暢的引出了詩的最後一句,全詩的主題思想和其中的深層哲理巧妙完整地表達了出來。

《遊園不值》:除了一枝紅杏見春光的妙意,還蘊含著深層的哲理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四、一枝紅杏出牆來

滿園春色因為無法叩開門扉就要錯過,詩人徘徊回顧間,便瞥見了一枝紅杏越牆日出,絢爛招搖,彷彿將滿園的春色都凝聚在這一枝紅杏上向世人展露著。這枝紅杏便是那“春色滿園關不住”的緣起,觀園賞春的失望也在瞬間蕩然而去,失望之餘的意外驚喜使賞春人的心情愉悅起來。

至整首詩結束,詩人的心情可謂跌宕起伏,雖是談笑之間就可釋懷的小事,然而細品由乘興到失望再到意外驚喜的心理過程,可見詩人作為文人雅士,對自然萬物那細膩敏感的心意,是有著自己的感受寄懷的。幽徑蒼苔可引起他入園的興致,一枝紅杏也可讓他由遺憾轉為欣喜,一樹一草都會讓他有悲歡有感動,只有對自然萬物抱有欣賞的眼光,才會帶來這般的心底感發了。

《遊園不值》:除了一枝紅杏見春光的妙意,還蘊含著深層的哲理

詩意中的哲理

除了感受其中的因果之妙和詩人對春光對自然的感發,這首詩還有深層的哲理值得讀詩之人細細品味,此中哲理主要通過最後兩句來領會體味。

一、富有生命力的事物總會衝破阻隔,翻山越海而現

這是“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暗含的第一層意義。春天應時而來,萬物生機盎然,面對這樣勃發的生命力,一堵牆、一道門是關不住的。當新事物來的時候,何止一道牆,即便如那高山闊海,也一樣無法阻擋它的發展。

芳草百花可越百川千山,那符合自然規律的新事物自然可越重重樊籠困擾,因為,這本就是自然規律啊。

《遊園不值》:除了一枝紅杏見春光的妙意,還蘊含著深層的哲理

二、一粒沙見世界的哲思

這是“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的第二層意蘊了。詩人那無法進園賞春的失望,因為一枝紅杏的出現而一掃而光,驚喜總是會帶給人更大的滿足感。看上去,只是一枝紅杏而已,在詩人眼中,與百花競放並無差別了,那圈起的圍牆,緊閉的柴扉已然不在,園中的春意盛景終是得見一觀了。

一枝花可見滿園春色,一粒沙可見世界,小的事物可見全觀。佛家有“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魯迅先生說:“一滴水,放在顯微鏡下看,就是一個大世界。”其中深意,都是說個體凝為萬物,萬物皆為個體,大千世界由細微而入,以小總大,以少總多的哲理。葉紹翁在信手拈來間,以一枝杏花見滿園春色的通俗寫意,將這層深刻的哲理揭示開來,可見功力之深厚。

《遊園不值》:除了一枝紅杏見春光的妙意,還蘊含著深層的哲理

結語

詩詞的雋永和哲理的超遠在這首傳誦千古的七絕裡相遇,迴響千年不衰。事物被賦予哲學的深意,其根本是為了讓人們對自然、對萬物、對自己有所認識,進而有不斷深層的思考認知。哲思,讓人們在落難時不會倒下,在得意時不忘操守,這是文學作品最核心的價值。如這首《遊園不值》,“不值”意為沒有得到機會,而“不值”卻成就了滿園春色無法帶來的深意,葉紹翁將此種種,在輕勾淡勒間,已然展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