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在慈禧死后才开始大乱,慈禧真的有那么大的威慑力吗?

大史官


我是莫地方,我来回答。

慈禧执政期间大清王朝之所以不灭亡,依靠其极强驭人之术,要满汉大臣成为利益均沾着,从而确保大清王朝统治稳定。

清末风雨飘摇,慈禧作为大清执政者,必然需对改变这种局面,她重用汉臣、兴洋务、组建北洋海军,大清王朝在其一系列操作下苟延残喘四十多年未灭亡,可为何其去世三年后,就走向灭亡?

慈禧通过“辛酉政变”成功上位,获满汉大臣支持,培养亲信掌控军权,维护其统治,慈禧是个有眼见政治家,知道如何稳固自己统治稳定。

慈禧掌握权势关键,就是要原本没啥权力汉族大臣也能有相关利益,这样操作下汉族大臣为保护其利益能不为大清卖命吗?

地方督抚做大,威胁中央利益,也为“东南互保”集团抗命埋下伏笔,这要慈禧十分难受。

慈禧在位期间,任用汉族官员,可也会平衡各方力量,要任何一方势力很难做大,从而确保慈禧能坐收渔翁之利。

无论何时,慈禧也不会要汉族大臣做大,她在李鸿章、刘坤一等名臣去世后,为维护政局稳定,启用袁世凯及岑春煊等人,又要双方互斗,从而夺取袁世凯兵权,袁世凯在慈禧面前一句话也不敢说,只能挂权离去。

慈禧执政期间,大搞平衡术,满足各方势力需求,从而确保自己稳定,可以看出不是她多厉害有威慑力,而是要各方势力利益均沾,从而保证大清统治安全。

可慈禧去世后,载沣成为大清王朝话事人,可其执政能力不足,想收回地方实权,又想搞垮袁世凯,确保满人利益,要中央和地方矛盾重重,从而武昌起义后,各省督抚在很快时间内和清政府分道扬镳,清王朝也宣告灭亡。

综合所述

慈禧若在必然还会使用平衡之术,要大家成为利益均沾着,地方督抚也不会轻易造反,还能保证清政府延续,可载沣打破这项政治平衡后,汉族大臣也不愿为其卖命,最终导致清王朝灭亡。


莫地方


不得不说,慈禧太后在满清末年时代的威慑力是相当强大的。她是满清末年政治上的女强人,被朝野称为老佛爷,她在政治上确实有相当大的天分,能够紧紧把持朝政,控制朝中大臣。如果武昌起义的时候,慈禧太后还在世的话,满清基本上是不会那么快灭亡的。

慈禧太后执政半个世纪,有了丰富的执政经验,而且她的威信也非常高。尤其是到了老年,她的执政经验完全是炉火纯青了,当时朝中即便是多么强大的满汉大臣,到了慈禧面前无一不战战兢兢。据宫里的人在民国的时候回忆,慈禧平时的时候,和一个普通和蔼的老太太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一涉及政治权力方面的事情,眼光立刻变得无比锐利,在那种情况下,周围的人连大气都不敢喘。那些实力强大的大臣如李鸿章、袁世凯等,在她面前都如同乖巧温顺的免子一样。

实际上,满清的灭亡有好几个失误,首先是在金融市场的失误,不过这个和满清倒没有多大的关系。据说是西方列强为了即将到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做准备,进行了一场所谓的橡胶战争,而满清不幸被这场战争所击中,导致出现了大规模的亏损。而满清中央以摄政王载沛为首,居然打算将铁路收归国有,以此做抵押来度过这场危机。结果实施不当,引发了大规模的保路运动。在载沛等人眼里看来,这完全是动乱,居然决定用武力强行镇压。

如果慈禧太后还在世的话,碰到这种情况,肯定不会如此轻率地做决定。因为以她的几十年的执政经验,肯定能从事件表象中,嗅觉到事情的严重性,会把这件事做得滴水不漏,不会引发如此之大的动乱。载沛等人看到四川乱了起来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派就近的湖北新军前往镇压,这件事的结果是,一个乱子还没有平息下去,结果另外一个更大的乱子又起来了。只能说摄政王载沛实在是太年轻,经验阅历方面都不足,以慈禧太后的老道肯定不会这么干。即使这么干,肯定也会留有很多的后手,绝不会搞得一团糟。

事实上,最终引起满清灭亡的是北洋军阀,北洋军阀的首领袁世凯对北洋军有很大的掌控力,而摄政王等人根本就指挥不动北洋军。但是这些到了慈禧太后那里一切都不是问题,因为有慈禧太后在,袁世凯根本不敢有任何的异动。慈禧太后如果真的派袁世凯南下平叛的话,只需下一道圣旨即可。袁世凯也只敢乖乖的立刻带兵出征,根本不可能向朝廷提各种要求。

摄政王载沛在满清末年的时候,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张之洞劝他的时候,他就说“有兵在”,在他眼里只要有北洋军在,就可以平定一切。张之洞就说不愿闻此亡国之音,事实上张之洞早就看出来了,以载沛的名望和实力根本就掌控不了北洋军。但是慈禧太后在的话,掌控北洋军肯定没有任何问题。北洋六镇是当时中国实力最强大的一股军队,在国内没有任何军队的实力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当时国内虽然号称有36镇,但事实上很多都是空壳子,除了北洋六镇之外,也就湖北新军实力稍微强一点点。但是在武昌起义之后的作战中,湖北新军也完全不是北洋军的对手。而在民国,由于袁世凯违宪,孙中山组织革命,北洋军完全是以碾压的态势击败孙中山组织的二次革命。

慈禧太后不在,摄政王载沛和隆裕太后根本掌控不了北洋军,所以给了袁世凯逼宫的机会。如果慈禧太后在的话,北洋军应该很快就能击败湖北新军,收复武昌。而其他各地军队的实力则更加弱小,根本不是北洋军的对手,所以满清收服武昌之后,完全可以循序渐进地攻下各省,革命军估计只能和孙中山一样逃亡海外。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清朝在鸦片战争后,就一直不平静。慈禧掌权后,对外有中法战争,中俄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对内更有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这些事情都让清朝伤筋动骨,所以慈禧不是晚清的定海神针。

不过,她在位年间,能够把控朝政,成为晚清实际的掌权者,说明她玩弄权术的能力很出众。

一、发动辛酉政变

慈禧出身不好,并不是显赫贵族,或者有亲人在朝廷要害岗位任职。她当时很受咸丰帝宠爱,甚至让她帮忙批阅奏折。但是,在咸丰帝病死后,一夜之间,靠山就倒了。

当时同治帝年纪还小,咸丰帝为了让权力顺利过渡,培养了三方势力,分别是慈禧,慈安,八大顾名大臣。但是,顾名大臣们怎么会让孤儿寡母和他们分享权力。果然,在咸丰死后,就表现了对她们的蔑视。

于是,慈禧联合不得志的恭亲王奕䜣,发动政变。在顾名大臣运送咸丰棺材会京城时,慈禧先跑回皇宫部署,在他们回到朝廷后,突然把他们逮捕,一窝端。

二、发动甲申易枢

辛酉政变后,由于慈禧权力还相对较小,所以她和恭亲王渡过了一段蜜月期。恭亲王政变后,地位愈加显赫。功高盖主,这让贪恋权力的慈禧感到很不安。

光绪十年,法国不断侵略越南。恭亲王及其主持下的军机处不想轻易开启战端,引起朝臣弹劾,追究越南局势失利的原因。

正好清军在前线溃败,慈禧太后借此机会,联同醇亲王奕譞,将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军机大臣全部罢黜,停奕䜣亲王双俸,命他“家居养疾”。

这一次对政治对手的打压,再次巩固了她晚清实际掌权人的位置,也再次显示了她高超的政治手段。

总的来说,慈禧玩弄权术能力高于众人。但是治理国家能力,就一般般了。

我是老鱼,请关注我,每天和你一起看世界,品历史,长见识,树人格。


老鱼侃世界


我是专注历史的天枫说,下面我来说说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慈禧是中国历史人一位出名的人物,也是执掌清朝大权半个多世纪的女强人,她先后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最后在临死之前还立了溥仪为皇帝,这样一位女子,影响了近代中国。

她所在的时代也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她的一生经历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经历了大风大雨,始终将清朝的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他的丈夫咸丰去世后,留下八位大臣辅佐同治,可是慈禧转眼间和恭亲王勾结,将肃顺等斩杀或者罢免,从此开始掌握了清朝的大权。

在她当权期间,中国正遭受外国列强的入侵,慈禧所掌握的超体,对列强是俯首帖耳,签订了无数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些都是慈禧在的时候完成的,但是慈禧在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大的乱子,而慈禧死后,大乱起,因此有人说慈禧真的是有威力,她在的时候能震住,一旦她去世了才真正的大乱,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

慈禧虽然是一介女流,但是她这个人心狠手辣,从解决掉咸丰留下来的顾命大臣一事中就可以看出来,这样的人有一定的能力,有手段,关键还有强大的实力,一旦得罪她,那后果就相当的惨,甚至是死无葬身之地。

多少年来掌握朝政,形成了一种威势,满人自不必说了,像后来的汉大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他面前也要乖乖的,至于袁世凯更不在话下了,都对慈禧俯首帖耳,根本不敢生出来异心,可以说被慈禧吃的死死的。

至于地方那些实力派即使有其他想法,也不敢说什么,可见慈禧也是有顶的威势的。

但是要说慈禧死后才大乱,这未免有点将慈禧拔高了,清末无数仁人志士已经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其中孙中山主张通过暴利革命推翻清政府,而且一直在为此努力着,只不过当时革命形势不乐观,慈禧死后,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加上外部环境,武昌起义爆发,这是推翻清政府的临门一脚,从此革命潮流已经没有人能阻挡。

即使慈禧在世也不能阻挡,这就是历史的潮流。


天枫说


一提到慈禧,我们都会说她祸国殃民。中国近代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她的腐朽统治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有一个事实我们不能不正视,这就是慈禧去世后,大清王朝很快就土崩瓦解了。这是不是说明,慈禧对于大清王朝来说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呢?是不是说明,如果大清王朝没有慈禧太后的统治,就真的不行了呢?

(慈禧剧照)

这件事看起来确实很有道理,在慈禧统治期间,有几方面可以表现慈禧统治下,国家的稳固性。

其一,虽然国内起义不断,但无法动摇国家根基。自古农民起义,尤其是像太平天国运动这样超大型的农民起义,一般都会由此引发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比如陈胜吴广起义、黄巾军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无一例外。但是慈禧统治下,天下并没有大乱,诸侯也不割据。曾国藩这样的诸侯,还及时解散湘军,阻绝了藩镇的产生。

其二,没有任何人能动摇慈禧的统治。在皇权社会,大家为了最高权力,都会展开血腥的厮杀,没有任何人能够长久地保持稳定统治。但是慈禧却能够。尤其是戊戌变法。虽然大家都知道慈禧的统治是腐朽的,但是最终朝中的实权派,包括荣禄、袁世凯等人,都倒向了慈禧一边。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大家极力撺掇李鸿章取代西逃的慈禧。但是,李鸿章却并不愿意。总之,当时并没有朝中大臣想造反,也没有宗室成员站出来把慈禧赶下台。

其三,外国的持续入侵并没有引发迁都之类的事情。古代只要外国入侵得太厉害,都会引发迁都。比如东周、东晋、南宋、南明等等。但是慈禧一直没有迁都,这说明中央政权极为稳定。

总之,慈禧的存在,确实确保了大清朝的稳定和持续。

(李鸿章剧照)

但是,虽然慈禧的存在,确保了大清朝的稳定和持续。但正是慈禧的存在,把大清王朝推向了灭亡。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慈禧没有培养强有力的接班人。

慈禧为了自己能够在清廷的最高权力位置上呆更长的时间,多次反复选择幼年皇帝,包括同治、光绪、宣统,都是年幼的皇帝。在选择宣统的时候,她都要行将就木了,可她依然不愿意放弃权力,要选幼年皇帝。

慈禧不但选择幼年皇帝,而且从不对幼年皇帝进行培养。大事小事,都是自己说了算,不给渐渐长大的幼年皇帝做事的机会。就算给了机会,也不支持他。比如,当她还政于光绪后,又反复对他指手画脚。光绪稍微有点什么变法,她立刻就叫停,还把他囚禁起来,这样怎么能培养光绪能力呢?

慈禧不但不培养接班人,同时,由于害怕光绪在她死后,改变她的政策,还提前把光绪毒死,让大清王朝彻底后继无人。

(光绪剧照)

其二,清朝走向灭亡主要是慈禧的腐败统治造成的。

清朝最初和洋人开战,打不赢洋人,这怪不得慈禧。是从乾隆开始的闭关锁国及自命不凡造成的恶果。但是,此后清朝走向更加落后,以及最后崩溃,慈禧却要负重要责任。

首先,慈禧没有坚决抗战的勇气,这给予了西洋人、东洋人瓜分中国的信心。武器固然落后,打仗固然打不赢。但是,只要坚决抗战,未必就场场失败。再说了,与其拿那么多钱赔偿洋人,不如把这些钱都用来买武器,进行军事强国。

其次,慈禧不积极自强奋进。清朝开展的洋务运动,以及光绪皇帝的变法维新,都是一种自强奋进的方式。但是慈禧不但自己不自强奋进,还打击自强奋进的奕和光绪,同时还为了自己过生日,动用北洋舰队的军饷。

所有这些,都寒了仁人志士的心,让他们最终选择与清廷离心离德,选择暴力革命来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

可以说,慈禧太后是腐朽清朝的最后一块挡板。虽然她这块挡板看起来还比较完好。但是,整个那条船已经被慈禧自己给弄破了,她又没有培养出新的修理师。因此,她的去世,就相当于把最后一块稍微好一点的挡板给抽走了。这样一来,整个一条破船,怎么还会不土崩瓦解呢?


张生全精彩历史


都别抢,我来答。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清朝并不是在慈禧死后才开始乱,慈禧在的时候就已经乱的不行。只不过区别在于,慈禧活着的时候,那种乱是她一手造成的,慈禧死后,这种乱则继续恶化。

另一方面来说,就是慈禧运气够好,遇到了曾国藩、李鸿章这么一群能干的大臣。

但正如标题所说,不管慈禧活着的时候怎么个乱法,一切毕竟都还在慈禧的掌控之中,她就是有这么大的威慑力。譬如庚子国变以后,慈禧带着光绪直接逃到西安去了,可以说狼狈至极。

当时的东南总督们私自搞了一个东南互保,就是不出兵响应慈禧,这是慈禧的影响力在变弱的证明。但是并不表明慈禧彻底失去了对这些官僚的控制力。

以庚子国变为例,当时慈禧远在遥远的西安,却能够通过一道道命令遥控全国各地的总督和在北京的王公大臣,以当时的形势来看,可以说参与东南互保的总督只要决心推翻慈禧,那都是非常简单轻松的事情。

但是他们都没有这样做,其实不能完全说是慈禧的威慑力在发挥作用,这些总督也会考虑一些名节、起义能不能成功的问题,而且他们都不想背上叛臣贼子的骂名。

所以你看像慈禧命令李鸿章北上议和,没办法,慈禧到底还是最高领导人,还活得好好的,李鸿章又不敢站出来反了清朝,只好乖乖的北上议和,签订了《辛丑条约》。

之后慈禧再大摇大摆的回到北京城,继续当她的老佛爷,经过这一次事件以后,行为比之前收敛了许多,为了挽救已经摇摇欲坠的清王朝。

慈禧也改变了之前对新政的看法,允许推行新政,实际上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个微妙的变化。

在庚子国变以前,慈禧的手段是非常强硬的,还准备利用义和团来对付列强,所以很有底气的对列强宣了战。在这个时候,慈禧在政治上的地位还是处于很主动的位置。

但庚子国变以后这种主动性开始变化了,从那些总督们秘密协定东南互保,不遵慈禧的号令来看,慈禧的地位已经变得相当被动。

双方之间其实已经等于是摊牌了,地方大员们亮明了态度,你老佛爷不能乱来。而且慈禧也意识到,关键时候还得依靠这些总督们,清王室自己没有了可以依靠的军队,那些绿营和八旗兵已经不够看了。

所以庚子国变以后慈禧其实不断在妥协,她推行新政就是一个信号,其实慈禧愿意吗?

她肯定一点也不愿意,光绪推行新政,她直接来了一个辛酉政变,把光绪一关就是10年。而且这一次她推行新政,始终不肯还政给光绪,说明她还是要把最高权力死死的抓在手里。

就算要推行新政,那么领头人也必须是她慈禧。

日俄战争以后,慈禧的形势更加不妙了,国内的革命运动愈发活跃,要求改革的人越来越多。就是君主立宪,慈禧没办法,国内的形势已经逐渐不是她能控制的。

于是在1905年派人到西方去考察,就准备开始君主立宪了。1908年还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这些姿态都是慈禧妥协的证明。

虽然这个《钦定宪法大纲》只是一个华而无实的装饰品,但慈禧能够妥协到这一步,不难看出她已经在不断的退步了,如果不是她在这一年去世,想必她还将继续妥协。

但历史没有给她这样的机会,慈禧去世以后,清王室中再没有人有她那样的能力制约那些臣子了。不得不说,慈禧玩弄权术确实很有一套。

在她活着的时候,袁世凯还不是得老老实实的听从她的命令。但慈禧一死,完了,没有人有慈禧那样的能力和权威能够压得住袁世凯,载沣压根就玩不过袁世凯,直接被袁世凯架空。

实际上,说慈禧凭借威慑力去镇压底下那一群官僚肯定不现实,她有什么威慑力,一来无兵,而来无钱的,当时但凡有一个总督跳出来反了,估计都让她头疼。

关键还是在于慈禧玩弄权术有一手,当然更重要的是她运气也好,偏偏在国家多事之秋的时候,遇到了中兴四大名臣,个个都是王佐之才,能够顶起一片天。

你看李鸿章多有能力的一个人,硬是成为了慈禧的一个御用背锅侠。

慈禧虽然不能干,但架不住手底下的人有才干,她只要把这些人驾驭好咯,竟然也神奇的让清朝这艘危船勉为其难的一直坚持到她死去以后才灭亡。


围炉谈史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慈禧通过辛酉政变除去八大辅政大臣,同时得到满清贵族的支持,笼络西藏,蒙古的贵族,支持喇嘛教,通过联亲,提拔军功卓著的将领等手段,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可见慈禧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她在政治上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 虽然她重用汉臣,但是并不没有让他们成为一个整体,而是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分而治之。清朝的四大疑案,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案,成功瓦解了湘军的势力,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让清朝上上下下100多位官员受牵连。这2个案件牵扯的官员几乎清一色全是汉臣,慈禧也是通过这种手段,让汉臣不得不依附于清朝,依附于慈禧。

一个王朝的灭亡,并不是一个短时间的事情,在慈禧死之前,清朝就已经风雨飘摇了。晚清之所以还能够支撑那么久的时间,完全是因为清朝有李鸿章,张之洞这些大臣。正是因为这些大臣的赤子心,清朝才能够苟延残喘那么久。在慈禧死之前的几年,清朝的重臣们接连去世,让清朝失去了支柱。这些大臣死了之后,清朝一直在走下坡路,这个时候,慈禧虽然活着,但是她也没能够让清朝再次繁荣起来。


慈禧太后活着的时候,政府官员还是不敢觊觎权力的,还是能安分守己的。但慈禧太后一死,这个约束力就没有了。 总的来说,慈禧太后是一个强权性的人物。但是强权性的人物背后,也必然存在另一个情况,就是后辈子女的才能被压制,即使有才,也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后继接班人一旦乏力,强权性的臣子必然一跃而起,纷纷为自己谋权夺利。 慈禧本人原因—屁股决定脑袋,慈禧执政多年,若一味说她只会过生日和祸害朝纲的话,那肯定不符合现实逻辑。慈禧政治手段还是高明的,同时作为清王朝风雨飘渺状态下的一把手,慈禧的老练毒辣,雷厉风行的手段正适合这个阶段,不过封建王朝终究是淘汰产物,故步自封,以己为大肯定不符合历史浪潮,即使慈禧还在,清王朝也不会维持太久的。

在她死后,皇帝是个小孩,而朝堂上的几位众臣,大局观差劲,对外政策软弱,政治经验极为稀缺,再加上缺乏得力的大臣辅佐,勉力支撑都做不到,连活稀泥的水准都没有,于是乎大清朝这间大厦很快就被这些人玩的崩塌了。 可以这么说,慈禧太后的存在,就像一剂毒药,能够让大清帝国这个东方病人一时间回光返照,但是无法改变他死亡的结果。但是如果不服用这虎狼之药,大清国就只能直挺挺的在那里等死,再也无法续命了。


大老二爷


当慈禧走向她生命的终结时,清朝也敲响了丧钟,仿佛清朝因慈禧而在风雨中飘摇了47年,而屹立不倒,这到底是因为慈禧手段高明,凭她一已之力,维系着最后的封建王朝,还是恰好只是一个巧合呢?

对于慈禧,历史一直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她是近代社会的罪人,顶级奢侈品的代言人,愚昧落后的守旧者。而有人认为她是保守的开放派,她支持洋务运动,支持立宪法,支持变法强国,是近代社会走向光明的护卫者。

但是清朝实实在在的在她死后3年,就走向了灭亡。

慈禧上位时,清朝还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同治时期,慈禧当政是非常勤奋的,在她的统治下实现了同治中兴,她破格重用汉臣,诞生了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这样的权臣。慈禧虽然是守旧派,但是她却并不是顽固派,洋务运动、清末新政都是在慈禧的支持下推动的,当时还组织了亚洲第一水军北洋水师。

说起慈禧的威慑力,首先需要知道她的权力来自何处?

慈禧通过辛酉政变除去八大辅政大臣,同时得到满清贵族的支持,笼络西藏,蒙古的贵族,支持喇嘛教,通过联亲,提拔军功卓著的将领等手段,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可见慈禧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她在政治 上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

虽然她重用汉臣,但是并不没有让他们成为一个整体,而是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分而治之。清朝的四大疑案,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案,成功瓦解了湘军的势力,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让清朝上上下下100多位官员受牵连。这2个案件牵扯的官员几乎清一色全是汉臣。慈禧也是通过这种手段,让汉臣不得不依附于清朝,依附于慈禧。

慈禧的威慑力真的能让所有官员都听她的话吗?

10多年的太平天国运动,让清朝的臣民有了一种反清的心态,对于清朝的势力也开始反抗,在朝中光绪帝搞起了围园杀后行动,事情败露后,光绪被囚禁。

1900年,慈禧预备更换新皇帝废除光绪,她打算立端郡王次子溥儁为新君,然而此行动却招致朝中重臣的强烈反对。也正是溥儁父子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使得慈禧匆忙西逃,此时,受慈禧重用的李鸿章、张之洞却并不受慈禧调遣,而是与列强签订东南互保条约,使大清朝廷的威望一落千丈。

相对于汉人集体来讲,洋人更愿意扶持清廷,毕竟每年上亿的赔偿金,也是一笔非常大的收入,列强集团也愿意加强清朝内部统治,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所以洋人愿意支持慈禧,承认她的合法地位。

但是后期的慈禧权势并不是人人都能畏惧的,如: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就死于小皇帝和丁宝桢的手里。

所以慈禧到了后期,威慑力已经明显减弱了,但还有洋人集团愿意维持她的地位,使得汉人集团不敢正面与她进行冲突。

慈禧死后,掌权的隆裕太后政治手段太差劲

清朝的灭亡和慈禧选择的后续接班人,有着很大联系,此时的清朝需要的是一个政治手段高明,且成熟的皇帝,而不是一个3岁的孩子,当然,慈禧选择溥仪的私心非常明显,不过是为自己的第三次垂帘听政做准备。

摄政王载沣也不过是一个25岁的年轻人,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影响力实在有限,毕竟他进入官场的时间短,1906年之前,他根本没有参与军国大事,担任的都是一些武职,1907年,载沣开始进入军机处,进入权力的中心。一年以后,他成为大清帝国的实际负责人,仅仅1年的时间,载沣又如何能在这个艰难的漩涡中生存。

隆裕的政治手段更是无法与慈禧相比,辛亥革命爆发时,隆裕便轻易在袁世凯的哄骗下签下了退位诏书。

清朝的灭亡,是一种必然趋势,这和慈禧是否在世关系 并不大,毕竟清朝亡于革命而非亡于洋人。若说洋人支持慈禧有着私利,而革命的目的却是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同胞。


雨霁视角


慈禧的威慑力毋容置疑

袁世凯也算是一代人杰了,政治手腕也比较强硬,从他对待慈禧的态度就可看出来慈禧的威慑力。维新变法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密谋叛乱,决定发动政变干掉慈禧,他们看中了袁世凯,准备拉拢袁入伙。袁世凯一边装病,不见来客,实在躲不过了又支支吾吾表面答应,维新人士前脚刚走,袁世凯就赶紧找到荣禄告密,结果慈禧先下手,维新变法流产。

八国联军侵华,慈禧逃亡西安,让李鸿章在京城谈判。谈判妥当,迎接慈禧回京的重任就交给了袁世凯。袁世凯极尽谄媚,恭迎皇上,皇太后回京,把列车布置的奢华无比,更是请最好的驾驶员,掐着点送到北京城,不差一秒!可见慈禧在清末的威慑力。

虽然国家不怎么样,三天两头挨欺负,但是在大清的一亩三分地,慈禧太后是说一不二的一号人物,没有人胆敢忤逆太后。

从孤儿寡母起家的强人

对任何家庭来说,孤儿寡母都是悲惨的,对皇家来说更是如此。一不下心就被政敌吃的骨头都不剩,要想不挨欺负只能强硬一点,站稳脚跟更待强硬一点。宣太后与嬴稷,秦惠文王死后,嬴荡继位,但是嬴荡早死,嬴稷上了大位。但是王位并不安稳。宣太后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政治智慧,超强的政治手腕,或是杀,或是安抚,或是隐忍,女中豪杰。慈禧也是这样,咸丰帝死后,朝政被顾命大臣把持。奕䜣被排除在外,因此非常恼火转而扶持慈禧,联合发动政变,史称辛酉政变,这次政变搞掉了顾命八大臣,新皇帝的年号也由肃顺等人拟定的 “祺祥”改成了“同治”,同治什么意思呢,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与新君同治天下,也意味着奕䜣与新帝分享权力。这次政变恭亲王奕䜣掌握了大权,所以慈禧并不十分开心。奕䜣的爵位前又加了一个“议政王”,这是多尔衮时期才有的。昔日的盟友已经成为了敌人,对慈禧来说,敌人必须消灭。

在奕䜣的眼中慈禧与帝国中的其他女人一样,目光短浅,知识浅陋,自己屈居她之下只是因为尊卑名分而已。奕䜣的傲慢更加剧了慈禧的不满。两人明争暗斗,同治四年慈禧利用御史,弹劾奕䜣拿掉了他的“议政王”头衔,但是奕䜣在朝中还是大权独揽。接着慈禧宠信的太监安德海,出宫办差,仗着慈禧耀武扬威,飞扬跋扈,被山东巡抚拿下。报告到奕䜣那里,奕䜣授意杀了那阉贼。两人的梁子大了。

时间到了1884年,同治已经驾崩,新帝是同治的堂弟醇亲王府来的载湉,也就是光绪帝。法国入侵藩属国安南(现在的越南),奕䜣不想打仗,按兵不动展开外交手段,但是他的行为被御史指责为,畏缩不前,有投敌卖国的嫌疑,恭亲王不得不出战迎敌,结果清军溃败,这到了御史的嘴里又成了因循懦弱,贻误战机,无军事才能。

这次慈禧的盟友是光绪的生父醇亲王。奕䜣倒台,礼亲王接了他的班子,礼亲王是大清的铁帽子王,是第一代礼亲王代善的后人,到光绪年间,血缘越来越远已经不受皇帝信任了,宗族中没啥影响力。因此把礼亲王排在前边只是一个面子工程,重点是后面那句话,“与醇亲王商办”。这次权力的更替叫做“甲申易枢”。

醇亲王虽然是帝国新晋的红人,慈禧扶持他,但是因为皇帝生父的身份,慈禧也是时刻点醒他,叫他不要忘了身份。醇亲王深知“这个嫂子不简单”,因此唯命是从,成了慈禧独揽大权的白手套。慈禧从此树立了在帝国的权威,乾纲独断,说一不二。

久居高位,不怒自威

慈禧为了掌握大权,她想了一个损招,怎么损呢,任用一大批志大才疏的人,这造成新的军机大臣与上一届差距很大,新的大臣只知道阿谀奉承,不断重复慈禧的决定,都是一批只知道做事的奴才,这才是慈禧想要的。结果上行下效。

一个愚笨的领导,怎么保证自己的权威呢任用才能比不上自己的人,下一级的干部呢,也这样做,机构不免都烂掉了,大清就这样腐朽的。

幸亏慈禧为人不蠢,清朝在她手里延续了几年,但是她忘记了,新君需要能臣辅佐才能保证国家不乱,朝廷留下的都是庸臣,自然镇不住。

果然慈禧死后,被强行融合在一起的帝国分崩离析。袁世凯的北洋军阀也是这样。

袁世凯在都和和气气,袁世凯一死军阀头子谁都不服谁,各自占山为王,划分势力范围,对北京政府阳奉阴违。


良人说史


为什么清朝在慈禧死后才开始大乱,慈禧真的有那么大的威慑力吗?

众所周知,1908年11月15日,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病故,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标志清朝正式亡国了。可以说,慈禧太后死后三年,清朝便亡国了。因此,很多人认为是因为慈禧的死清朝才开始大乱走向末路的,如果慈禧多活几年,清朝未必会灭亡。那么为什么清朝在慈禧死后才开始大乱呢?慈禧真的有那么大的威慑力吗?

小编认为,虽然在清朝的后期,慈禧作为一个女人,凭借高明的政治手腕和智慧,以自己的能力平衡各方势力关系,维持了清朝后期的稳定,但清朝的灭亡则是历史规律,只不过慈禧的死亡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因为慈禧留下的政治格局太脆弱了。

1、为什么说清朝在慈禧死后才开始大乱的?

一是因为慈禧活着的时候,用高明的帝王之术平衡各方势力,使大臣们甘心为清王朝卖命,有效地维持了清王朝的统治。1861年,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杀死了咸丰的顾命八大臣,垂帘听政,正式掌握清王朝的大权。而当时的同治皇帝才6岁,大清国内正在爆发着太平天国运动、捻军、回民起义等农民起义,当时的清政府风雨飘摇,而慈禧则成了当时朝廷的主心骨。她垂帘听政,大胆任用曾国藩、左宗棠等汉臣,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回民起义等,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在清朝平定太平天国以后,中央朝廷式微,地方督抚日益权重的局面下,慈禧利用炉火纯青的政治手段,先分化湘军体系,后维系地方督抚与中央朝廷的关系,维护了清朝的稳定。可以说,在当时全世界都正在掀起革命浪朝的大背景下,慈禧凭借自己高超的政治手腕,恩威并施,平衡各方利益,为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维护了最后的一点稳定。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慈禧顺势而为,推行“洋务运动”,大胆任用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等人,极大的发展了清朝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进一步加强了清朝的军事实力,并且工商业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可以说,因此,推行“洋务运动”不仅增强了清王朝的实力,也又一步挽救了清朝。

二是因为禧死后,载沣等人打破了慈禧生前所维持的平衡,从而使汉族官僚不愿为其卖命,直接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由于汉族已无能人可用,八旗子弟扶不上墙,慈禧重用了袁世凯,袁世凯手握兵权,相继多次镇压国内的革命起义。当袁世凯掌握兵权坐大时,慈禧又岑春煊去和袁世凯斗,并且恰当其时地剥夺了袁世凯的兵权,而袁世凯在慈禧面前敢怒不敢言。但在慈禧死后,把溥仪推上皇位,其生父载沣掌权,但载沣的政治手腕太差,打破了慈禧生前所维持的朝廷平衡,袁世凯根本就不买他的账,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随后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清王朝宣告灭亡。

2、慈禧真的有很大的威慑力吗?

小编认为,清朝的灭亡是封建王朝更替的历史规律,在慈禧死后三年大清朝宣布灭亡,虽与慈禧有一定的关系,但最重要的是巧合而已。

一是因为封建王朝更替的历史规律,即便慈禧不死,根据当时的情况,清朝也会灭亡。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每一个朝代的开创者几乎都是开明的君主,他们结束了上一个朝代腐败的统治,建立了一个符合当下人需要的朝代,非常珍惜,并励精图治治理社会,巩固皇权,但是他们的皇位都会传给自己的太子,由于自己的太子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就使得自己太子不珍惜自己老子打下的天下,久而久之,贪图享受,骄奢淫逸,社会矛盾爆发,民心不稳,导致覆灭,朝代更替。而当时的大清朝已经历一百多年,朝廷闭关锁国,官场腐败,社会矛盾突出,百姓食不果腹,对朝廷失去信心,爆发多种农民起义,虽然慈禧凭借高明的政治手腕一直在镇压,但失道者寡助,最终还是会走向灭亡的。

二是因为封建社会的忠君思想根深蒂固,慈禧一死,皇家失去了主心骨,百姓无君可忠,纷纷叛乱,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封建社会,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百姓忠君思想根深蒂固,慈禧活着的时候,她是皇族的主心骨、话语人,代表着清政府的存在,各地虽有叛乱但不成气候。但慈禧死亡后,象征清朝的实权人物没有了,小皇帝没资历,不能服众,于是各种叛乱群起,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所以,综合以上,小编认为,慈禧虽然统治清朝四十余年,清朝并未出现大乱,不能说完全是靠她的威慑力,而在于她高超的政治手腕,但面对清朝的灭亡慈禧也是无能为力的,清朝在慈禧死后才开始大乱,只是时间的巧合而已,如果慈禧再多活几年,她也将看到清朝的灭亡,因为这是历史规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