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杜甫:既有憂世傷生的情懷,又有對美食深入骨髓的熱愛


詩聖杜甫:既有憂世傷生的情懷,又有對美食深入骨髓的熱愛

憂時傷國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

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鞏縣(今河南鞏義),是唐代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雖才華橫溢,但卻仕途不順,很長一段時間一直生活在社會底層,親眼目睹了底層民眾的艱辛生活,其代表作“三吏”、“三別”、《春望》、《哀江頭》、《枯棕》、《病桔》等詩,對人民的痛苦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一曲《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為後世所傳頌,至今仍不絕如縷。

杜甫被後世譽為“詩聖”。作為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全面反映了唐代社會由盛轉衰的整個過程,再現了“安史之亂”前後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因其具有強烈的敘事性,所以被稱為“詩史”,流傳至今的詩作1400餘首,文章20餘篇。

除了憂國憂民外,他還是一位熱愛生活的美食家

杜甫活了59歲,除詩人身份外,身為世家子弟的他也曾出仕為官。這些都不算,他還有另外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這就是美食家——筆下描述瞭如林的唐朝美食。

這些可都是史有明載的。首先,杜甫家世不錯。杜氏世代為宦,用杜甫自己的形容來說就是“奉儒為官,未墜素業” 。杜甫雖然科舉不順,不善周旋、應酬,身份地位不高,歷經坎坷,在戰亂中顛沛流離了大半個中國,才得以親眼目睹了底層民眾生活的悲慘與無助。但在前前後後40年左右的時間裡,杜甫的足跡遍及吳越、齊趙、梁宋、巴蜀、湖湘等地,也由此見識了各地的美食,加上他早年良好的經濟基礎與家風薰陶,為他成為一個美食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積累 、品鑑、休養與條件。


詩聖杜甫:既有憂世傷生的情懷,又有對美食深入骨髓的熱愛

杜詩細節與唐代佳餚

從杜甫留下的諸多記錄,以及描寫朋友招待他餐敘的詩作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來,他的詩非常注重生活細節的真實,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正因為對這些細節的描述,今天的人才得以一窺唐朝的民間美食 。也因杜詩對細節的描繪而得以見識了唐人生活的精緻與情趣。

譬如,公元753年初夏,杜甫攜友人鄭虔遊覽長安何將軍山林後被主人款待並留宿後,即興而作的組詩《陪鄭廣文(鄭虔字廣文)遊何將軍山林十首》中的兩句:“鮮鯽銀絲鱠 ,香芹碧澗羹”,就是一道特色美食,又稱魚鱠。這道菜食材很平常,製作並不繁瑣,說白了就叫“鯽魚煲”。也即把鮮活的鯽魚剖洗後切成銀絲煲燴,再用剛從園中採摘的香芹熬成一道勾人食慾的香羹。一頓便餐,有主菜,有靚湯,其色、香、味必然讓人驚豔。難怪見過世面的杜甫吃完後還忍不住讚歎道:“翻疑舵樓底,晚飯越中行” (這哪是在關中(陝西)的舵樓底下用餐呢,這明明就是在當年遊越中時吃的那頓晚飯啊? )由此可以看出,他年輕時漫遊吳越(江浙),曾經品嚐過這道美食。想不到這江南佳味,在北地長安也能吃到,著實讓他有點意外。

758年冬天,杜甫赴東都洛陽,路經閿鄉縣(今屬河南),恰好有一位叫姜七的友人任閿鄉縣尉,那人盛情款待了風塵僕僕的杜甫,巧的是,席上又有這道美食。在此前的長安何將軍山林被主人留飯後,杜甫只是盛讚魚鱠的鮮美,並未描述具體的烹製過程。而閿鄉餐敘後,他寫下了《閿鄉姜七少府設膾,戲贈長歌》一詩,詩中將這道美食的製作過程細數了一番。


詩聖杜甫:既有憂世傷生的情懷,又有對美食深入骨髓的熱愛


詩中這樣寫道:“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蔥”。啥意思呢?廚子以嫻熟的刀工、用極快的速度將鯽魚肉切成如雪花般的薄片 ,魚骨也被剔掉,用切細的香蔥做蘸料。寥寥幾筆,唐代美食“銀魚鱠” 的烹製過程已經躍然紙上。

唐代筆記小說《酉陽雜俎》中對“魚鱠”的製作流程也有詳細描述:有一位彼時很有名氣的大廚師叫“南孝廉” ,他有一手出神入化的好刀工 ——“善斫膾絲,縷輕可飛”。以此作對照,可見杜甫對細節的觀察細緻入微,描繪還是很到位的。

杜甫過閿鄉時寫的這首詩使後世的人們得以窺見唐朝美食“魚鱠”的整個烹製流程:冬季天氣嚴寒,河面結冰,捕魚者鑿冰捕魚 ;廚子將鮮魚剖洗乾淨,用綿紙吸乾水分,然後快刀切片、切絲;魚鱠切好後,用瓦煲慢火燴制,用香蔥碎末做蘸料, 主食是熱騰騰的米飯。由於這道美食不僅要嚴冬的鯽魚,食材不易得,對刀工也有很高的要求,杜甫在家中很難做得到,所以他好幾次吃這道菜都是由做官的朋友宴請,由專業廚師製作的。

困厄潦倒時尋常食物也能溫暖飢腸

魚鱠畢竟是一道精美的菜品,並非天天都能吃到的。更多時候,杜甫的詩中所描繪的大都是一般的民間尋常飯食,遠遠算不上精美,招待他的故友也大都是和他一樣身處困境的普通人。


詩聖杜甫:既有憂世傷生的情懷,又有對美食深入骨髓的熱愛

754年寒冬,困居長安、生計艱難又身患疾病的杜甫情緒低落。某日,天青日朗,惠風和暢,他感到心情稍好,於是乘興去拜訪老友王倚。

王倚很熱情地款待杜甫,感於老友盛情,杜寫了《病後遇王倚飲,贈歌》以表答謝。

在這首詩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王倚的處境也很困窘,他招待老朋友的主食是用賒來的香粳米煮熟的米飯,配上潔白香脆的土酥餅,佐以翠綠酸爽的長安泡菜炒豬肉做下酒菜。這本是唐朝普通人家的一餐平常飯食。即便如此,囊中羞澀的王倚還只能以“賒賬”的方式招待老友,可見他對杜甫的情誼之深,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平時若想置辦這樣一頓簡樸的飯食也是很不易的。

某年,杜甫應友人之邀遊歷長安以西百餘里的一個風景名勝渼陂,並即興創作了四首詩以資紀念,其中一首專寫美食。這首詩名叫《與鄠縣源大少府宴渼陂》。詩中提到朋友請客吃的是“雲子白” 糯米飯,還有以雅稱“水精寒”形容的不知名水果。杜甫在席間吃到的美食肯定不止這兩種,或許因這兩種食物平時難得一見,是稀罕物,他才特意將之記錄了下來。渼陂一聚,菜品豐盛,還有餐後水果,可見主人的地位不低,經濟條件較好。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757年早春時節,窮困潦倒、飢腸轆轆的杜甫去拜訪摯友蘇端,好友也不寬綽,只能用“梨棗” 來招待他 。為此他賦詩一首,名《雨過蘇端》,其中有兩句頗有同病相憐之意:“也復可憐人,呼兒具梨棗” 。


詩聖杜甫:既有憂世傷生的情懷,又有對美食深入骨髓的熱愛

759年春,杜甫由洛陽返華州,路經奉先縣,順道拜訪了在此隱居的童年發小衛八處士 (所謂處士,指 未出仕的讀書人),好友招呼他吃飯,也只有春韭菜和摻雜有黃粱糙米的飯食。杜甫在《贈衛八處士》詩中寫道:“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雖然言中有美味,但畢竟太過簡陋、寒素。兩人是童年好友,情誼之深自不必說,但衛八處士只能簡單招待他,可見他彼時亦處於困境中。唐朝雖被稱為“盛唐” ,開放自信,人文鼎盛,經濟發達,但普通百姓的生活水準卻普遍很低。

杜甫論及美食的詩,幾乎均作於他為求官困居長安或失陷於安史叛軍攻佔長安後的兩個時間段裡。大概因為職業沒著落、貧病交加、日日食不果腹,加上他頗為懷念“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青年時代的瀟灑生活,所以他才對食物有著異乎尋常的興趣 。

如果真的只為口腹之慾,抑或果真美味,也便罷了,倘若飯菜普通,杯盤簡陋,仍被他用如椽之筆描述的花團錦簇,引人神往,除了表達對主人盛情款待的答謝外,恐怕就只能用那句民間俗語來解釋了——“

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餓極了的人 “吃糠咽菜也甜如蜜”。

即便如此,這位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留下的這些詩作,也為後世瞭解和研究唐代的民間美食與風俗日常,打開了一扇寶貴的窗口。


詩聖杜甫:既有憂世傷生的情懷,又有對美食深入骨髓的熱愛

【插圖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