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張汪鎮和官橋鎮有個薛國

薛國故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作為一個小諸侯國,薛國因為地域狹窄、名氣不大,所以《詩經》中沒有《薛風》系列,《史記》中也沒有《薛世家》專欄,只有《左傳》和《史記·孟嘗君列傳》對薛國有較為詳細的記載。然而,正是這個不太起眼的小國,其存活時間卻遠遠超過了歷代所有帝國和王朝。西周、東周合起來不過才八百年,西漢、東漢抱成團也只有四百餘年,所以,這個中央政權下的小小封國,能夠“傳六十四世,國祚千九百年”(《滕縣誌·薛世家》),不能不說是人類歷史上國是古代黃河下游的一個歷史悠久的小國。據《通志·氏族》稱:'顓帝少子陽封於此,故以為姓,夏朝時期,陽的第十二世孫奚仲亦封於薛。”《左傳》載“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故後人稱奚仲為中國造車鼻祖。

滕州市張汪鎮和官橋鎮有個薛國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任姓後裔畛, 復於薛國,爵為侯”。周顯王46年,為齊國所滅。任姓薛國自薛畛開始,相傳31世。齊滅薛以後,齊威王少子田嬰封於薛,諡靖郭君。田嬰去世後,田文繼封薛地,招賢納士數千人,諸侯國君主競相求其輔助,他曾先後被齊湣王,秦昭王和魏昭王封為相國。孟嘗君居薛後,對薛國城池擴建加固並發展商賈,重農桑,減賦稅,使薛國經濟繁榮,國力強盛。

滕州市張汪鎮和官橋鎮有個薛國


齊國被秦滅亡後,設薛郡,漢至魏晉設薛縣。薛國故城雖然歷經滄桑3000餘年,但雄姿依在,歷代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迫思懷古的詩詞文賦。明代徐天博在《過薛》中寫道:“西去官橋舊薛城,城中百畝春田平,三千食客皆塵土,十二侯邦就戰爭,林鳥有聲應弔古,汀花無語自含情,千年野廟荒碑在,行路猶能說姓名。”清代滿秋石在《春日過薛城懷古》詩中寫道:“車正遺封弈代承,杳茫人鬼兩無證,河山依舊還有薛,名分於今終長滕”。

薛國---始封祖為夏朝車正奚仲(侯爵)。今有薛國故城遺址。後遷邳,亦曰下邳,在今江蘇邳縣東北。不久又遷上邳,即今微山西北歡城,奚仲之後仲虺居薛,為商湯左相。周武王滅商,復封其後裔於薛。春秋以後,薛又遷下邳。薛國曆夏、商、週三代,可考者凡64世。戰國時(或疑齊湣王3年,即前298年)滅亡,入為齊邑。傳世器有薛侯匜、薛侯鼎、薛仲銅簠。

滕州市張汪鎮和官橋鎮有個薛國


據現存的有關史料記載:薛國的始祖是黃帝的二十五子之一——禺陽,因其封地為任(今河北任邱)而以任為姓。到了大禹時期,禺陽的十二世孫奚仲曾擔任過“車服大夫”(掌管車的官),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到薛地(今山東滕州),建立任姓薛國。商朝時期,薛國曾因幾次大的遷徙一度改名,但任姓血統卻始終沒變。周武王克商後,鑑於與任氏有親緣關係,封任氏後裔畛為薛侯,復國於薛。從禺陽算起,薛國曆經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以及夏商周三代,到周顯王四十六年時滅亡,其存活時間超過一千九百年。

滕州市張汪鎮和官橋鎮有個薛國


薛國國祚的延續,固然有歷代君王的特別關照,但與那些同樣地域狹小的諸侯國相比,邾、杞、滕、鄫等小國多次遭受其它大諸侯國的攻伐,而薛國卻很少受到這種來自外部的侵略和干擾。分析箇中原委,除了薛國與中央政權關係密切、地理位置相對優越外,也與歷任國君一貫堅持固城池、重商賈、重農桑、輕賦稅的治國舉措,以及推行不擴張、不侵略、不結盟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分不開的。國家雖小,但其威名遠播。加強防禦,發展經濟,增強國力,結善鄰邦,歷來都是不可動搖的立國之本和長久之計。

春秋中後期,薛國一改先前國策,從與晉文公結盟開始,此後六十多年的時間裡,薛國不斷出兵、出資、出物,為霸主爭榮,為他國效力,同時也是在為自己掘墓。忘記了自己是一個相對弱小的國家,忽視了發展這個硬道理,拋棄了和平共處的外交原則,薛國這種不自量力、不切實際、不留後路的錯誤路線,導致經濟衰退,國力耗盡,民怨四起,敵國林立。戰國中期,薛國在內憂外患下,被齊、魏兩國趁機滅之。華夏一統,固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但薛國一千九百多年的興衰歷程,卻很值得後人借鑑和深思。

夏商邦國

傳說,薛氏一族是黃帝的後代,其第12代孫奚仲曾經在大禹的時代裡做過“車正”,也就是管理車輛生產的官員,因此,後人又把奚仲推崇為車子的發明人。大概奚仲的管理還不錯,所以大禹就給了他一個“薛侯”的封號,這裡遂成為奚仲的封地,周邊的山川也因此而帶上了“薛”的印記,河流叫薛河,城池稱薛國。但是,《山海經》卻說薛的始祖不是黃帝,而是帝俊。帝俊是東夷民族的一個首領,東夷民族就是活躍在山東地區的原始先民。對應薛城周邊豐富的考古資料。

薛國起源於夏禹在位時,奚仲擔任車正(相當於後世的交通部長)。後來因為發明車這種運輸工具,而封地於薛。

前418年,齊國將薛國佔領。前321年(周顯王十八年),齊湣王封田嬰(號靖郭君)於薛稱薛公。任姓薛國演變為田姓薛國。田嬰死後,其子田文(號孟嘗君)襲封。田文好客喜士,招八方任俠奸人入薛中蓋“六萬餘家”,增築薛城,薛城也成為僅次於齊都臨淄(七萬戶)的戰國大城,乃至於“天下知有薛不知有齊”,盛極一時。田文死後,魏國覬覦薛國,而齊國擔心薛國獨大,於是齊魏共滅薛。

秦漢時,薛為重要郡縣。歷經數場戰亂至隋唐時,薛國故地已徹底淪落

薛國故城是山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牌位於薛國故城中的張汪鎮皇殿崗村後。據《滕縣誌?古蹟考》載:“薛城,在薛河北,週二十八里,古奚仲所封國,城則田文增築。”古薛國雖然經歷了兩三千年的滄桑鉅變,城廓保存基本完好,這在全國也是唯一的東周時期的古城完好保存至今。因此,1988年元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城內有田文、田嬰墓址,漢代鍊鐵遺址,城北部有毛遂墓址等許多文物遺存。歷代名人墨客過薛時,留下了詠頌詩文,圍繞著古薛國的衰亡,也流傳著許多迷人動聽的傳說故事。

內城北牆外有大面積龍山文化,嶽石文化,商.西周、東周和漢代遺址,外城中部,有大規模的戰國至漢代的冶鐵遺址,地面上散佈大量鐵礦石,煉渣和戰國、漢代瓦當。故城中央有一村名皇殿崗,地勢梢高出四周,多出“千秋萬歲”捲雲瓦當和銅兵器,相傳是薛國君主宮室基址。城北部有孟嘗君陵園,城西北部有毛遂陵園。1984年至1986午,山東省考古研究所在薛國故城發掘數百座春秋至戰同時期的古墓葬,出土文物數以萬計。1988年,薛國故城被公佈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薛國故城位於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是魯南地區保存比較完好的古城遺址,1988年被中國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薛國曾經是夏商時期的諸侯國,戰國時期被齊國滅掉,成為孟嘗君的領地。在這一座方圓不過10平方公里的古城裡,曾經積澱了無數文化寶藏,也演繹過諸多歷史佳話。

在皇殿崗薛公臺東一華里處的尤樓村內東南部,有薛國廟遺址。該廟原是奚仲廟,即商、西周、春秋、戰國前期的薛國宗廟、太廟,同時也是戰國後期田氏父子的薛國宗廟,漢代以後,由於受道教、佛教文化的影響,該廟隨塑造除了中國古代傳統神像諸如姜子牙、黃飛虎、張倉、李天王、閻王等神像以外,還塑造觀音菩薩、十八羅漢、釋迦牟尼佛、彌勒佛、無量壽佛等。後來在宋徽宗年間改名稱作東嶽天齊廟,或簡稱為天齊廟。又在巨大的廟群門外東旁設孟嘗君廟,又稱薛公祠。古廟前後大殿內內曾是松柏蓊鬱,古碑林立。文革期間神像被毀,古碑被砸。現依然存在著後大殿等古廟遺蹟。薛城裡一帶世代傳言:“先有天齊廟,後有薛國城”。可見古廟比古城還要久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