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與權謀:三國裡那些早夭與長壽之人(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在小說《三國演義》裡,這段千古絕唱被安排在赤壁之戰前,曹操大宴三軍於長江之上。

建安十三年,這位已過天命之年的梟雄,一語道破了世間為帝王者的終極遺憾:

人生苦短。

在醫術尚不發達的古代,影響到一個人生前事與身後名的,除了才幹和人品,更有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壽命。

關於這個,白居易有幾句細思極恐的詩。

“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時身便死,

一生真偽復誰知?”

如果忍辱負重的忠臣沒活到昭然天下,而篡逆者未及摘下偽裝就已身死——那麼一切鐫刻千年的“史實”,都會翻轉。

所謂真相,生死之間,總是充滿偶然。

本篇,我們不妨就從壽命角度,試著去探尋這些三國人物背後的天命與權謀。


一|早逝篇

第五名:“汝曹之幸” ——曹衝

曹操有25個兒子,最得偏愛的是環夫人所生的神童曹衝。

或許是老爸過於優秀了,曹操的兒子們個個都像是他才能的子集:

曹丕繼承了權謀心術,曹植繼承了華彩文章,曹彰繼承了驍勇善戰......唯獨年幼的曹衝“聰察岐嶷”,又“寬宥仁愛”。

但只活到13歲就夭折了。

天命與權謀:三國裡那些早夭與長壽之人(一)

曹衝死後,曹操曾對其他子嗣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衝兒之死是我的不幸,卻是你們的萬幸)。”

如果曹衝沒死,那麼以曹操之不走尋常路,是否真會立其為嗣?那麼曹丕、曹植等幾番勢力又是否會重新組合排列?亂世是會因此更亂,還是會因為一個精英集團的高效傳承而加速了統一安定?

我們都無從得知了。

已知的結局,只有曹魏後期立長立賢之爭愈烈,後繼無人的帝國也由盛轉衰。所以在世襲時代,比起賢士名將,得力的接班人無疑是一個帝國更為根本的保證。

這也正應了辛棄疾的千古名句: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第四名:“古之惡(wū)來”——典韋

惡來是商紂王寵愛的猛士,也是秦始皇的祖先。其人極為魁梧驍勇,最終為周武王伐紂時所殺。

這是曹操初見典韋的評價,卻不幸一語成讖。

事實上早早戰死的典韋只為曹操效力了不到三年的時間。之後更多出現在曹操的痛哭追憶裡。

很多圍繞“哭典韋”的評價,重點都在刻畫和分析曹操如何如何心機boy。但若單論典韋之死,其慘烈悲壯,實難不讓人為之動容。

天命與權謀:三國裡那些早夭與長壽之人(一)

宛城一役,曹操得意忘形,張繡反叛。

典韋醉夢中醒來,只見營外火光四起,殺聲大作。

慣提八十斤鐵戟的壯漢尋不到武器,只能撥出腰刀搏殺,砍死幾十個叛軍直至刀不堪用;遂棄刀提著死人屍體迎敵,身中槍箭不計其數,所到之處血流成河。

這番恐怖場景嚇得叛軍不敢近前。直到典韋已死多時,仍無一人敢從前門而入。

最終敵人只得將典韋的頭砍下,再將無頭之軀拉出來全軍傳閱,才相信這個神鬼一般的人,真的死了。

也正是這位無比忠誠的保鏢用性命為曹操充值了逃跑時間,才得以成就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霸業。

或許,梟雄的眼淚裡,也未必只有權謀與心術吧。


第三名:“君臣俱失”——龐統

“一鳳並一龍,相將到蜀中。才到半路里,鳳死落坡東。”

如童謠所唱,龐統戰死雒城之時,只有36歲。

因為“臥龍”“鳳雛”之說,龐統似乎總要被拿來與諸葛亮共論。而諸如二人不合、勾心鬥角的臆想,則純屬無稽之談。這兩位天才不僅年少相識,更是遠房親戚(龐統從父龐德公的兒子娶了孔明的二姐)。

除了這個誤解,小說三國演義裡的龐統形象,也頗有扭曲。

天命與權謀:三國裡那些早夭與長壽之人(一)

先是被寫醜。

史書上並無對其人外貌的任何記載,可能是不帥;奈何只因小說家的神來之筆,經典醜男謀士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緊接著再以貌取人。

演義裡龐統的形象更接近法正、張松,有點“毒士”的意味。但在三國志裡,陳壽恰把這二人同篇做比,認為法正有奇謀,但非“以德素稱”;卻將龐統比之荀彧——是個有大才幹、大韜略的厚道人。

如果說典韋之死是保全了曹魏,那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龐統之死則是劉備和蜀漢噩夢的開始。

六年後,法正也於四十五歲英年早逝。

諸葛亮雖以一人之力鞠躬盡瘁,但蜀漢仍免不了在高頻的低智商失誤裡,最終氣數耗盡。


第二名:“惜哉奉孝”——郭嘉

奇兵與冒進之間,大概只差了一個郭嘉的距離。

相比蜀漢,曹魏的軍師團隊可謂人才濟濟:治國聽荀彧,治家尋賈詡,戰術問荀攸,戰鬥遣程昱;但凡決議開戰,總須要先解決第一個問題:打誰?

若在建安十二年之前,此處郭嘉定會搖曳而出,輕描淡寫幾句,乾坤便斗轉於庭前。

公元197年,獻計討伐袁紹,次年殺呂布,再次年敗劉備、擒關羽,直到官渡以一伐五大勝袁氏集團,後深入遼東,直追烏丸——十年間,未嘗敗績,平定了整個北方。

但這位頭號功臣,卻沒能活著回來。

天命與權謀:三國裡那些早夭與長壽之人(一)

縱觀曹操的戰績史,幾乎以郭嘉之死為界,分成了“常勝”和“常敗”兩個階段。雖然其後期官位一路青雲直上,拜相封王,卻再沒打過一場有如當年的漂亮仗。

而郭嘉這個名字,也化入史官筆法,成為千百年來無數後人的遐想。

其實陳壽是個相當浪漫的記錄者。在《三國志·郭嘉傳》的最後,寫完這位千古奇才的短暫一生,他又額外加了一段:

“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悅焉。”

每每讀之,只覺得越發親切真實。就好像一位穿越千年的故人,為你慷慨述盡無數金戈鐵馬、英雄隕落後,再娓娓道來一段,無關緊要的往事。


第一名:“千古風流人物”——周瑜

把周瑜排在第一名,並不是因為他風流,也不是因為他就比典韋郭嘉更令人痛惜。而是周瑜身上有很多特點,共性在一起,讓人很難不產生某些歷史聯想。

我們先來比對下兩個人:諸葛亮和司馬懿。在蜀漢和曹魏後期,此二人有何共性呢?

一、託孤之臣。無論在功勳上還是輩份上,都遠超過了一眾臣子及君主本身。位極人臣順理成章。

二、可將可相。創業型CEO的第一要素。有勇即有軍權,有謀則可以掌控人心。

三、受盡非議。這點很重要。就連鞠躬盡瘁如諸葛亮者,還要忍受不斷的風言猜忌、內外挑唆。

而在共性之外,諸葛亮承受住了一切,終成“千古一相”;而司馬懿則落得晚節不保,後世難辨忠奸。

天命與權謀:三國裡那些早夭與長壽之人(一)

那麼此時再看周瑜,是否會有些恍惚:所有的一切特點,周郎盡俱。

其實早在《注孫子序》裡唐人杜牧就已將三人一處共論:”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雄姿英發之際有幸躲過頑疾,那麼對本來就非江東士族的孫權來說,比起社稷之臣,他絕對更像一塊燙手山芋。我並不認為以周郎之聲名,他會做出謀逆之事——但篡魏的也不是司馬懿本人啊!

其實在孫周cp短暫的合作期間,就已發生過多次意見相左,尤其是對劉備的態度。周瑜和郭嘉的主張完全一致:扣住劉備,切勿放虎歸山。可惜孫權和曹操,都沒聽話。

總的來講,周瑜和孫策風格更為相似,主戰、積極擴張;而後期東吳將相雖也算人才輩出,但大的方針,終究以防禦為主。可以說,以周瑜為界,也出現了戰略完全不同的前後兩個東吳。

而公瑾之死,或許本身就是對天命一詞,最好的詮釋。


如果要說三國裡最大的贏家,我一直覺得就是孫權。

此人才幹、抱負、心胸,皆未有出彩過人之處,但他17歲掌權,活到了70歲。

恩與義,仇與恨,都只能生前報償,沒法身後算賬。

而另有一種抗爭叫熬。

熬死了所有敵人,也是你贏。


篇幅有限,接下來再講腹黑壽星們。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