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聲入懷---初識江南一廬盧益民先生

⊙⊙生在當代,幾乎碰不到魏晉時期"雪夜訪戴"的名士風度。近日從剡溪到柘溪,又一次看了浙東天台三州潭的逸松,形似虯龍髯客,蓊蓊鬱鬱,姿態萬千,矗立在山顛之上,白雲之下,而那種骨子裡的傲然孤獨,彷彿與我心相融,莊子曾說:“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真正的孤獨會讓一個人變得出眾,只有在孤獨中,我們才更接近自然狀態,自己走向自己的內心世界:孤獨能塑造一個人的內在價值。叔本華曾說:“只有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孤獨,那他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這一刻,莊子與我,我與松,松與天地,應該是孤獨的、自由的。

蕭聲入懷---初識江南一廬盧益民先生


蕭聲入懷---初識江南一廬盧益民先生


蕭聲入懷---初識江南一廬盧益民先生


蕭聲入懷---初識江南一廬盧益民先生


蕭聲入懷---初識江南一廬盧益民先生


蕭聲入懷---初識江南一廬盧益民先生

⊙⊙人生何處不相逢,縱使相逢應不識。認識天台山本家前輩盧益民先生純屬偶然,但偶然卻又是冥冥中註定的。盧益民先生人稱"盧霞客”,號江南一廬,位列台州府廟堂之上;而我人稱"浙東詩客",自號臥廬,身居草莽之中。因是本家同姓盧,雖未曾相見,便已先睹先生之美篇《讀懂華頂已中年》,《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桃源深處是吾鄉》,《千年盧氏,祭祖大典》等等,縱觀其文四方遊歷,上下徵引,浩蕩離愁,鄉情鬱郁,廣博精深,渾然一體,文心洋洋,文彩灑灑,饒是大家手筆。

⊙⊙盧益民先生善吹蕭,兩次見面隨身帶著紫凝山竹製洞蕭,儼然一幅古代書生模樣,談笑風生,神采飛揚,尤其他吹蕭時那一臉的痴迷與沉醉、如入無人之地,非通達之人無以達此境地。

蕭聲入懷---初識江南一廬盧益民先生


蕭聲入懷---初識江南一廬盧益民先生


蕭聲入懷---初識江南一廬盧益民先生

⊙⊙盧益民先生泛交友,常與友人三五結伴同行,春夏秋冬,大江南北,探幽尋奇。2010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培訓與天台鄉賢金老耀基先生相遇相識,一見傾心,彼此情深意重。金耀基先生和余英時、許倬雲先生同稱為海外華人國學三大家,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學貫中西,在學術、美學、文學、書法等方面有極其深厚的造詣。作為天台著名鄉賢,金老曾盛讚故鄉天台山:“天台之美,我告訴你,中國最了不起的旅行家徐霞客,他要訪遍中國的所有名山,他第一個要訪的名山就是天台山。徐霞客不是這麼簡單的,他首訪天台山是有道理的。他做過中國文化功課的。文化旅遊不能沒有天台。去過天台的,再去; 沒去過天台,快去。”

蕭聲入懷---初識江南一廬盧益民先生


蕭聲入懷---初識江南一廬盧益民先生


蕭聲入懷---初識江南一廬盧益民先生


蕭聲入懷---初識江南一廬盧益民先生


蕭聲入懷---初識江南一廬盧益民先生


蕭聲入懷---初識江南一廬盧益民先生


蕭聲入懷---初識江南一廬盧益民先生


蕭聲入懷---初識江南一廬盧益民先生

⊙⊙是夜週末,盧益民先生與我相約天台開元大酒店他高中同學處喝茶聊天,談天台山人情風物,談盧氏歷代先賢詩人,盡情開懷,不覺夜深,窗外春夜微寒。室內他吹簫,一曲一曲;我寫字,一幅一幅,其樂融融,好不自在。

蕭聲入懷---初識江南一廬盧益民先生


蕭聲入懷---初識江南一廬盧益民先生


蕭聲入懷---初識江南一廬盧益民先生

⊙⊙隔數日,又相約到天台山國清寺旁的和合文化園品茗。和合文化園的茶室上掛著高僧大德傳印大和尚的"禪茶一味"立軸。開始友三人,增至四人,又增至五人,人氣漸旺,茶香益濃,梵香嫋嫋。。。

蕭聲入懷---初識江南一廬盧益民先生


蕭聲入懷---初識江南一廬盧益民先生


蕭聲入懷---初識江南一廬盧益民先生

⊙⊙天台和合博物館館長沈中明先生是天台和合文化徵集與收藏的集成者。他講述了歷史上天台和合文化的形成與壯大,在唐朝時遠播到日本及韓國並開枝發葉,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天台山,如何繼承併發揚光大,他是秉身立行,出資建和合人間文化園,建國內最大的和合博物館。其中有天台山青年才俊蔣亨銳兄發微信記錄此景,見下圖。

蕭聲入懷---初識江南一廬盧益民先生


蕭聲入懷---初識江南一廬盧益民先生


蕭聲入懷---初識江南一廬盧益民先生


蕭聲入懷---初識江南一廬盧益民先生


⊙⊙天台山是佛道聖地,適合生活修行,隱身求道,人世間有太多的不如意和迷茫。庚子年正月全國疫情爆發,家家戶戶居家,步門未出,身心禁錮如籠中鳥。近日放開,登高臺越婺之交界地鞍頂山三州潭,群峰向我,心曠神怡,孤獨與自由,久違的清新感覺。我想莊子所謂的逍遙就是道心合一,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無拘無束。道與佛與儒終究是統一的,生命是一種載體,作為凡塵的你我都渴望快樂自由,而孤獨與共鳴是深層次的,這種內心的感悟,是精神靈魂層面的,我想釋道的修行修心靠的是生命真實體驗而不是靠客觀認識的。

蕭聲入懷---初識江南一廬盧益民先生

作者:盧軍斌,字漏之,號時雨堂、臥廬。浙東文人,江南名士,詩書畫印兼修。現棲居浙東剡溪與四川成都時雨堂:讀千古文,友天下士,靜心逸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