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被群毆?——數字貨幣上演恩愛情仇,國與國競爭白熱化

自去年6月,臉書(FaceBook)宣佈啟動數字加密貨幣Libra項目後,遭到各國監管機構的聯合抵制和圍剿。


根據最新消息,臉書可能改變其數字貨幣項目計劃,轉而尋求與各國法定數字貨幣進行合作。


大名鼎鼎的臉書,竟落魄到被群毆,數字貨幣究竟動了誰的奶酪?各國家主體紛紛制定數字貨幣計劃,是有何深意?我國進行到哪一步了呢?

1

被群起而攻之!

臉書數字貨幣面臨難產


在遭遇歐美及亞洲各國監管機構聯合抵制和圍剿後,美國科技巨頭臉書公司近日表示,公司正在重新考慮自己的數字貨幣計劃。


同時,臉書還宣佈,將數字錢包(Calibra)的發佈時間從今年6月推遲到10月。


Calibra服務範圍也不再包括全球各地,而是侷限在該應用程序中支持的法定貨幣(如美元、歐元)的範圍之內。


我們不禁有這樣的疑問:


臉書去年6月才宣佈看起來極具雄心的數字貨幣Libra項目,在不到一年時間突然深陷危機,究竟發生了什麼?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下什麼是數字貨幣。


數字貨幣是一個籠統的術語。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其稱之為“價值的數字表達”,一般包括虛擬貨幣、私人數字貨幣、法定數字貨幣等。

臉書被群毆?——數字貨幣上演恩愛情仇,國與國競爭白熱化

其中,近年大熱的虛擬貨幣,是採用區塊鏈技術通過挖礦方式獲得,主要消耗的是計算機算力和電力能源。


最典型的是比特幣。可目前不少國家對此並不認可。


而私人數字貨幣,是由機構或聯盟發行的電子貨幣。Facebook推出的Libra就屬於私人數字貨幣範疇。


與比特幣去中心化明顯不同的是,私人數字貨幣具有發行人或管理人。


臉書的Libra就由Libra協會統一管理,機構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由Facebook等27家公司發起,包括PayPal、Visa等多家知名支付機構都曾加入。


法定數字貨幣則由一國央行直接發行,是法定貨幣在數字世界的延伸和表現。


法定數字貨幣有國家信用作支撐,內在價值具有穩定性,具備與現有紙幣相同的計價手段、交易媒介等貨幣屬性。


瞭解完數字貨幣的定義和分類,我們再來看看私人數字貨幣Libra到底有什麼攻擊力,使得各國監管機構對其痛下殺手?


這還得從臉書的數字貨幣計劃詳細說起。


去年6月18日,臉書正式宣佈啟動數字加密貨幣Libra項目,並計劃於2020年正式推出。


Libra的目標是,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


其本質是一個無國界的全球支付系統,使用戶能方便、快捷、安全、便宜地實現跨境支付。


Libra定位為全球性的數字原生貨幣,全部使用真實資產儲備如黃金等作為擔保,並由買賣Libra並存在競爭關係的交易平臺網絡提供支持。


因此,Libra從設計上,具有穩定性、低通貨膨脹率、全球普遍性接受及可互換性等特點。


看完是不是覺得像女神一般無可挑剔?!


既有真實的資產儲備做擔保,說明Libra本身具有內在價值;


又有PayPal、Visa等知名支付機構做通道服務,從而確保交易的安全可靠;


同時,還無須繁瑣的換匯流程,使得交易更加便捷。


可是,這也就代表著,Libra最大的問題是:


繞過了各國央行的監管,具有協助企業、個人資金出逃的能力。還具有隱性顛覆部分發展中國家法幣及央行地位的潛力。


所以,臉書Libra項目自去年6月推出以來就受到了全球多國政府、央行、及立法機構的關注和質疑。


去年7月,美國眾議院向臉書致公開信,稱Libra可能會與美國的貨幣政策和美元抗衡,也將給超過20億臉書用戶、投資者、消費者等相關方帶來嚴重的隱私、交易、國家安全和貨幣政策方面的擔憂。


去年10月,以法國為首的歐盟五國聯手抵制Libra進入歐洲市場,還準備要求臉書放棄該項目。


印度則明確拒絕,認為其非法。(早在幾年前,印度就拒絕了Facebook向其公民提供免費互聯網服務的提議,稱其為“數字殖民主義”。)


另外,加密貨幣在印度本身不被認可,甚至有人建議對交易加密貨幣的公民執行10年徒刑。


在經歷監管抵制、國會質疑、網友請願後,PayPal、Visa、萬事達等多家Libra重要創始會員,在正式簽署成立該理事會章程之際紛紛選擇退出。


這意味著臉書Libra項目從外到內已幾近瓦解。


於是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臉書正在重新考慮自己的數字貨幣計劃。


也許未來臉書可能不再將Libra作為其數字支付策略的核心,而是將更多現有法定貨幣支持的數字貨幣納入支持範圍之內,似有主動請求被招安的嫌疑?


經歷臉書Libra一事後,各國都提高了警惕,包括法國、新加坡、巴西、瑞典等十餘個國家計劃推出自己的法定數字貨幣,以維護自己的“貨幣主權”!


而傲嬌者如美、日、歐央行對數字貨幣的態度也發生180度大轉彎。


美聯儲此前曾表示五年內無需發行數字貨幣,卻在最近改了口風——今年2月表示已經開始研究數字貨幣的可行性。


歐央行此前持觀望態度,1月份也與BIS及幾國央行成立了數字貨幣研究小組。


此前不考慮發行數字計劃的日本,國內立法者也開始敦促數字貨幣的發行。


顯然,當前全球新的數字貨幣之爭已經興起,關於數字貨幣的競爭已然成為世界各國角力的戰略制高點!

2

我國已完成頂層設計

“官方”數字貨幣呼之欲出

近日,瑞典央行對外宣佈,已開始測試一種央行數字貨幣“e克朗”——這意味著瑞典朝著創建世界第一個央行數字貨幣又邁進了一步!


法蘭西銀行行長弗朗索瓦·維勒魯瓦·德加洛也表示,法國將在2020年第一季度結束之前試驗一種提供給金融機構的央行數字貨幣。


據報道,法國央行支付監督和市場基礎設施局將改名為基礎設施、創新和支付局。


新的機構將負責法國央行在數字貨幣、支付和基礎設施方面的所有創新。相關人員的招募工作也已開始。


不難看出,在數字貨幣屆的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中,瑞典等國已經開始搶跑。

吹了一堆國外,最後還是要把眼光放回自己家裡來。


那,我們國家呢?我們央媽是不是也已在數字貨幣領域做了籌備?


當然啦!


事實上,早在2014年,我國央行便提出構建數字貨幣的想法。


成立了專門研究小組研究法定數字貨幣,對數字貨幣發行和業務運行框架、關鍵技術等進行深入研究。


算是全球央行數字貨幣的引領者之一。


在過去幾年,央行數字貨幣研究院聯合數家商業銀行和機構,從數字貨幣方案原型、數字票據等多維度研究了央行數字貨幣的可行性。


截至2月20日,在數字貨幣方面,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已申請65個專利,央行印製科學技術研究所申請了22個。


最新一條對外公示的專利名稱為“一種數字貨幣的生成方法及系統”,於2019月8月29日申請,2020年2月4日公示。


至此,我國央行有關數字貨幣的發行全流程專利都已經申請完畢,包括生成、流通和回收。


與此同時,經過長達6年的籌備,我國數字貨幣DC/EP基本成型。


DC/EP將堅持雙層運營體系、雙離線支付模式和中心化管理機制。


這意味著我國數字貨幣基本完成頂層設計和標準制定等工作。


DC/EP是以加密數字串形式存在的貨幣,由央行來統一發行,由央行做信用擔保。因此,DC/EP與人民幣一樣具有無限的法償性。


定位是對現有紙鈔的替代,也就是M0的替代。所以,DC/EP與紙幣一樣具有貨幣的基礎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貯藏價值)。


在運營體系上,實行中央銀行-商業銀行雙層運營模式,即——


央行將數字貨幣發行至商業銀行業務庫,商業銀行受央行委託向公眾提供法定數字貨幣存取等服務,並與央行一起維護數字貨幣發行、流通體系的正常運行。


雙層運營體系不會改變流通中貨幣債權債務關係,為保證央行數字貨幣不超發,商業機構向央行全額、100%繳納準備金。


臉書被群毆?——數字貨幣上演恩愛情仇,國與國競爭白熱化


在支付上,基於DC/EP的特殊設計,可以不依賴網絡進行點對點的交易,即收支雙方在離線的情況下仍能進行支付。


交易雙方只要都安裝了央行數字貨幣的數字錢包,不需要網絡、不需要信號,只需將兩個手機相互觸碰就能完成實時轉賬。這是不同於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一個地方。


另外,與支付寶和微信最大的不同是,央行數字貨幣具備可控匿名性、不可偽造性、不可重複交易性、不可抵賴性等特徵,能夠最大程度保證交易的安全。


迴歸到戰略層面考慮,我國早早就為數字貨幣做了籌備,其實最大用意是要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


一方面,通過數字貨幣,可以提高跨境匯款效率,降低成本,擴大人民幣在境外的使用範圍。


同時,有助於繞開SWIFT和CHIPS美元結算體系,建立以人民幣為中心全球貿易結算體系,進而推動人民幣深度國際化。


自去年、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來,有關央行數字貨幣DC/EP的消息明顯增多。


我們篤信,我國數字貨幣已漸行漸近,最快或在今年正式落地!


那麼,歷經近6年的籌備,哪些驅動因素可能加快我國央行數字貨幣的推行?未來數字貨幣將對什麼產業帶來哪些改變?機會在哪?下期見啦!


風險提示:本報告所參考資料來自於網絡公開信息,所涉及的公司及個股僅作為研究分析使用,報告中的信息或所表達意見均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的最終操作建議。請牢記投資有風險,風險且自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