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同源(十一):我們都是“文化”人

至從加入泛文化訓練營培訓,著著實實從教育領域換作了文化領域,寫作範圍更廣,依然可以兼顧我的畫。成了文化領域人後,繼續我的創作。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文化”字義。

先來說說“文”

“文”最初的意思就很社會了,就是在身體上刺畫花紋,也就是紋身。古人有圖騰崇拜,刺點花紋也不奇怪,不過是用什麼刻的,疼不疼?也是困擾我的一個問題。

書畫同源(十一):我們都是“文化”人

回到正題,我們具體來看看“文”的不同時期的演變

  • 甲骨文、金文時期

整體形狀看,它像一個站立的人形。一個人頭,兩隻手臂,再加兩條腿,在胸口或者背部刺有各種花紋圖案,就像一個大漢在那裡展示文身。金文的“文”字基本上和甲骨文一致,胸前或背部紋有“目”、“十”、“心”、“點”等花紋。

書畫同源(十一):我們都是“文化”人

  • 小篆時期

小篆繼承了金文,但是字形開始線條化,人站立的外形沒有變化,但是除去了胸口或者背部的文身。這當然與漢字發展的簡化有著聯繫。大漢除去了文身站在那裡,顯得和藹卡可親。

書畫同源(十一):我們都是“文化”人

  • 隸書楷書時期

發展到隸書,更加簡化,並且將曲線平直化,到楷書時期,字形有所變形,已經看不出人形。大漢離我們遠去,留下時間的記憶和歷史的塵埃。

  • 延伸意思

“文”的本義:文身,上面已經分析,後來人們在這個本義上給“文”字加上“糸”(mi),就是絞絲旁,表示花紋,紋理。而花紋又是具有紋理性,所以又引申為條紋,文章,花紋好看,後又引申為文采。古代的字一般是用硬物刻出來,動作類似胸口刺圖案,所以後來又引申為“文字”。早期銅錢上面有鑄文,所以又稱為一文錢。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化”的演變

  • 甲骨文、金文時期

這時候的“化”字形基本沒差別,都是兩個顛倒的人形,有點像太極,或者馬戲團裡的滾圈,兩個人一正一反,滾動起來就像前後翻滾,耍雜技一般,讓人眼花繚亂。由此也可以看出“化”的本義就是變化。此時它就是一個會意字,由兩個單獨的“人”字構成。

書畫同源(十一):我們都是“文化”人

  • 小篆隸書時期

這個時期兩個人形有了變化,隸書時期把小篆時期的弧線直線化,就完全寫作一“人”一“匕”(hua),和匕首的“匕”不同。匕是一個匍匐的人形,在這個時候,化就變成了一個形聲字,(人,形旁,匕,聲旁)。“化”字在後來的變化一直不大,沿用至今。

書畫同源(十一):我們都是“文化”人

“文化”的組合

“文化”的組合是從“人文化成”演化而來,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我們拆分來看看具體的意思。

這裡的文,代表一切現象,天文,就是自然變化,也就是一種現象,即自然現象。當自然現象經過人的認識,瞭解,分析,乃至改造,點化,建設,就成了人文。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這個很好理解,就是我們觀察自然現象,可以發現一些自然規律,比如烏雲密佈,我們就知道快下雨了,做好準備。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是什麼意思呢?上面我們講了人文,就是我們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認識和了解,這便是第一階段,就是“初識”,當我們“初識”以後,總結為知識,就要運用在人生,比如古人耕田以獲取糧食,織布以獲取衣服,如果我們再更高級一下,我們會利用自然之物,呈現出我們獨特的生活方式,於是我們制定出禮儀,制度或者風俗習慣。這就是一種被“點化”的精神。也就是說我們世間的萬事萬物(也就是天下)都是通過這種“點化”而造就。所以被稱為“人文化成”,簡稱為“文化”。

寫在最後

最後我們對“文化”做一個總結:

它就是我們人類在認知和了解世界的過程裡不斷升級的人文活動,在這種升級打怪過程裡我們不斷被“點化”,通過學習,模仿,改造,我們人類具備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和不斷提升的精神意識和修養。

現在,我們作為新一代的“文化人”,世界很大,知識很多,只有不斷不停地完善自己,多學習,多思考,多創造,才能不被時代拋棄,才能擁有精神和物質雙豐收的成果,所以,讓我們加油吧,在文化的薰陶下不斷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