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更難,還是“藏”更難

前言:亂世黃金,盛世收藏。一方面,人們在物質生活得到充分滿足之後,越來越開始關注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隨著社會上其他各種投資沒有太多吸引力的時候,人們開始把收藏作為重要的投資、避險手段之一。

話說收藏 | “收”更難,還是“藏”更難

當人們進入到收藏領域時,其實大多數人並不知道“收藏”的真正含義,大都認為收藏就是把自己喜歡的東西買進來,就怎麼簡單。而事實“收藏”是包括“收”和“藏”兩項重要工作。“收”是解決去哪兒以最合適的價格買到自己想要的藏品。“藏”則是把收進來藏品如何合理存放,並讓藏品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實現最大的效益化。

在“收”和“藏”兩項工作中,到底哪一項工作更難呢?從我自己收藏的二十年經驗中,我認為只要勤奮、努力就可以很好的完成“收”的任務,而“藏”除了需要勤奮、努力之外,還需要耐心、信心和智慧,尤其是這種智慧更是一些人與生俱來的天賦。所以我的答案是:“藏”比“收”要難很多!下面就這個問題詳細闡述一下我個人的觀點,供大家參考。

俗話說:有收沒藏等於白收,收的好,藏不住也等於白藏。如何科學合理的“藏”不但是讓藏品有效實現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最大化,而且也是我們收藏人生是否幸福快樂的根本保證。如果要實現上面兩項重大目標,我們在“藏”的過程中就必須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話說收藏 | “收”更難,還是“藏”更難

第一、設定好藏品的收藏生命週期。

也就是說,我們在做收藏的時候,對於自己收進來的藏品要事先設定好持寶時間。而且可以把藏品進行分類,設定不同的持寶生命週期,不需要一刀切。譬如我們可以把自己的藏品根據持寶生命週期的長短不同,可以分成短期、中期、長期三大類,每種週期的具體時間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設定。一般情況下短、中、長三個週期時間可以設定為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上,當然也可以稍微縮短一些,但最短這三個週期的時間不要低於五年、十年、二十年。因為收藏的本質不是簡單的貿易或買賣,而是以時間換空間,實現藏品價值最大化增長。

藏品的持寶生命週期設定好了之後我們就不會瞻前顧後,也不會患得患失。在收藏的過程中,我們的耐心和信心也能得到很好的鍛鍊,同時這種鍛鍊會讓我們的藏寶人變得更加睿智。

話說收藏 | “收”更難,還是“藏”更難

第二、建立藏品檔案,實現科學管理。

我們收進來的每一件藏品,都要拍照、登記,建立藏品檔案,並進行分類。藏品的檔案設計,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習慣進行設計,但藏品的重要信息都必須完整的登記、保留。如名字、照片(4--6張)、規格、顏色、年代,收藏時間、來源渠道、價格、票據、存放地點、持寶生命週期等等都需要詳細登記。這種檔案登記可以採用紙質版和電子版同時進行,電子版方便快捷,便於後期修改。紙質版是電子版的備份,讓藏品的檔案管理具有雙保險。藏品檔案設定之後,我們藏品的存放就要標籤化、類別化、歸位化。藏品實物的存放位置和藏品檔案的標註要完全一致,便於後期尋找、盤點、核查。如果後期藏品的存放位置需要調整,那麼我們該藏品的檔案信息也必須做出同步的更改和修正。

話說收藏 | “收”更難,還是“藏”更難

第三、要適時舉辦藏品的學術討論會、展覽、出版。

收藏不是簡單的把藏品收進來,就放在倉庫裡置之不理,不聞不問。如果這樣就失去了收藏的意義。收藏本身就是對文物、文化、文明的保護與發掘。所以在收藏的過程中,我們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為系統歸類的藏品舉行學術研討會,展覽會或借給第三方去做展覽,在有條件的時候要出版藏品作品集。這樣我們藏品就不是“死”的,而是“活”起來了。只有“活”起來的藏品才能與人類對話,才能把它的價值呈現出來,服務於社會,服務於時代。通過研討會、展覽、出版我們不但發揚光大了藏品的傳統藝術價值,而且更重要的是讓人們欣賞到美,感受到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激發出人們對文明的尊重,對生活的熱愛。

綜上所述,我覺得在做收藏的時候,“收”非常重要,“藏”更加重要;“收”需要膽量,“藏”更需要智慧。希望每一個收藏人都能很好的收藏文明、收藏快樂、收藏幸福。

話說收藏 | “收”更難,還是“藏”更難


我是無心齋,專注於書畫藝術品鑑賞,歡迎同道一起交流。喜歡我文章的朋友請關注我,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