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失養,一生難安,出現這3個徵兆應重視養氣血

經常有女性朋友問我,最近臉色不太好,是不是氣血不好呢?最近月經量少了,是氣血的問題嗎?總是覺得疲倦乏力,提不起勁,是氣血不足嗎?……“氣血”是所有女性都關心的話題,從中醫角度講,想要美麗常駐、健康長壽均離不開“氣血”二字。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氣血失養,一生難安,出現這3個徵兆應重視養氣血

01

氣血失養,一生難安

中醫認為,氣和血都是維繫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人最重要的是氣血。因為氣,身體才顯形,因為血,才能保證全身營養的供應。我們也可以這樣來理解,“血”相當於食材,“氣”就是我們的烹飪調味,“氣”、“血”都足夠好的時候,才能最終呈現出色香味俱全的“菜餚”。

(氣)

氣的主要功能是:推動、溫煦、防禦,固攝和氣化,即具有推動血液、津液的生成與運行,推動臟腑組織的各種生理活動的作用。氣是能量利用的一種形式,比如四肢的活動、皮膚的保護作用、毛髮的生長、肺主呼吸、脾主運化等等。

(血)

血對人體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滋養,它攜帶的營養成分和氧氣是人體各組織器官進行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血是能量存在的一種形式,比如我們的四肢肌肉、皮膚、毛髮、臟腑等等。

《素問玄機原病式》中說“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女性尤其要重視氣血問題,我們一生中需要經歷的月經來潮、妊娠分娩、哺乳等等,每一樣都是需要調動大量地氣血來完成。

如果沒有很好的儲備,每經歷一次都是對身體的耗傷,人的身體經常這樣超負荷工作,自然也會衰老得很快。調理好氣血,這一生才能得安好。

氣血失養,一生難安,出現這3個徵兆應重視養氣血

02

氣血不足VS氣血失調

關於氣血的問題有很多種,我們最耳熟能詳的就是氣血不足和氣血失調兩種,這兩者有什麼不同呢?

氣血不足

氣血不足指的是氣和血的量不夠了,有的是先天條件引起的氣血不足,有的是後天因勞累、久病等耗傷了氣血導致的。比如女性在生了小孩以後,常常會呈現出氣血兩虛的狀態,就是因為生產過程中大量地消耗了氣血。

氣不足會表現為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眩暈自汗、容易感冒、面色偏白等症狀;血不足則表現為面色淡白或萎黃、唇色和指甲顏色偏淡、心神不寧、頭暈目眩、月經量少色淡等等。而氣血均不足的人,這兩種情況就會同時出現。

氣血失調

氣血失調是指氣血本身是足夠的,只是在運用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一般表現為以下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氣血停滯不前,比如出現“氣滯”、“氣虛”;另一種情況是氣血沒有走尋常路,比如出現“氣逆”、“氣陷”等情況。

如因為情緒抑鬱等原因引起氣行不暢,也就是“氣滯”,會表現為胸悶咳喘、脅肋脹痛、腹脹腹痛等症狀;如因氣虛等原因引起的血行不暢,就會出現“血瘀”,表現為局部疼痛、有腫塊、皮膚有瘀斑瘀點、月經夾血塊等。

如果氣血不走尋常路:如氣向上跑了,也就是“氣逆”,會出現噁心嘔吐、呃逆噯氣等症狀;氣向下跑了,也就是“氣陷”,會出現一些臟器下垂的表現,如胃下垂、子宮下垂等;又如血跑出了血脈之外,也就是“出血”,表現為月經提前量多、吐血、尿血等症狀。

氣血失養,一生難安,出現這3個徵兆應重視養氣血

03

女性氣血失養的3個徵兆

大部分女性都存在氣血失養的問題,一般出現以下3種情況就該重視養氣血了。

1、月經量少

月經是體內氣血的一個比較重要的、直觀的反映,如果出現了月經量少、色淡,甚至閉經的現象,那有可能就說明身體的氣血失養了。氣血失養,沒有了原材料,那經血從何而來呢?這個時候我們首先要想到的就該是補補氣血了。

2、面色萎黃

有句話說“有諸內,必形諸外”,也就是說內在臟腑氣血情況,可以顯露於外在體表。而由於頭面部的血脈極其豐富,全身氣血皆上注於面。

所以我們通常會根據一個人的面色來判斷她“氣色”好不好,面色紅潤有光澤的女性,氣血一般都是充沛調達的,反之,如果呈現出萎黃、淡白、粗糙、晦暗的,說明氣血狀態是比較差的。

3、精神狀態差

如果一個人長期處於較高強度的工作或者因為某些原因無法有良好的睡眠等等,這些情況都會額外地耗傷氣血,尤其是耗氣,都說“人活一口氣”,消耗過多之後,就會表現出精神萎靡、倦怠乏力、頭暈目眩、自汗、容易感冒等狀態,這些就是身體發出地警告信號了。

04

如何養出好氣血?

1、溫陽益氣艾灸方

氣血失養,一生難安,出現這3個徵兆應重視養氣血

選穴:中脘、足三里、大椎。

做法:點燃艾條,對準穴位艾灸5~10分鐘,以局部感到溫熱或者微微潮紅為度。

功效:具有溫陽益氣的作用。

氣血失養,一生難安,出現這3個徵兆應重視養氣血

氣血失養,一生難安,出現這3個徵兆應重視養氣血

2、氣血雙補第一穴

取穴:公孫穴。

公孫穴位於大腳趾第1蹠骨基底的前下方。就是在這個骨節向下量兩寸,三個手指並在一起相當於兩寸。如果公孫穴按揉起來特別疼,說明你的脾胃已經不太好了。

做法:每天睡覺之前,揉上3~5分鐘的公孫穴。

功效:補養氣血。

氣血失養,一生難安,出現這3個徵兆應重視養氣血

中醫認為養血氣,除了直接用補氣血的食補、藥補,更重要的是健脾養腎。腎為先天之本,也是全身氣血生化的動力之源;脾為後天之本,為氣血的生化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轉化。因此,補氣血的同時建議健脾養腎,氣血自然就可以養起來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