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德國G41半自動步槍很差,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墨西哥嗩吶


G41步槍有兩種,一批是毛瑟產的,它還在扳機上邊有個大栓,為的就是怕半自動裝填出么蛾子,所以又加個拉機柄提高容錯率(這個要求其實是軍方提的),我們管他叫G41(M),但這批太重,結構太複雜。最後軍方還是採用了瓦爾特公司的那批不帶傳統拉機柄的版本。


不過他們兩的區別不用管,G41失敗的原因和他們的槍口集氣式自動原理有關係。

看到他們槍口上那個羞恥的小蘑菇沒?這玩意不是用來賣萌的,它的作用當子彈出膛時,將從膛口噴出火藥燃氣暫時的捕捉收納。然後在無處釋放壓力的燃氣就會推動槍口後邊一個活塞環向後,活塞環推動連桿向後打開槍機。

這種自動原理是早先是一個叫Bang的丹麥人設計,並用在M1922 Bang步槍上,M1加蘭德在早期也是使用這種自動原理。

然而,這自動原理很坑爹。由於槍口噴出的火藥燃氣量很大,也很髒,尤其是在槍口冷凝之後更髒,所以這個活塞環很容易被積碳堵死。外加槍口本身也容易進泥沙雨水,因此這套自動系統的可靠性爛的一塌糊塗。

所以說,G41由於可靠性問題產量不大。德軍在東線戰場繳獲了毛子的SVT40之後就開始根據其短活塞導氣系統研發G43,最後G43取代了G41.


瘋狗的輕武


說到二戰的半自動步槍,很多朋友都能如數家珍的說出一大堆:蘇聯AVS-36步槍、法國MAS49步槍還有美國的M1格蘭特半自動步槍和聲名顯赫的加蘭德步槍,都是步槍家族中的顯貴。

可是如果你只知道這幾種步槍的話,就未免有點遺憾了。因為在半自動步槍歷史上,有一款步槍佔據著很重要的地位,它就是G41半自動步槍。

G41半自動步槍是德國發明的,它誕生在在二戰時期,它是大名鼎鼎的沃爾特公司生產的,是一款名聲大噪的半自動萊福槍,跟當時美軍的看家武器M1格蘭特半自動步槍比起來都毫不遜色,只不過它生不逢時、姍姍來遲,知道它的人不多。

自動武器在一戰時已經有開始出現,但由於各種原因沒有研究成熟,未能在各國軍隊中普及。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人們才突然感到栓動步槍太落後了!

由於栓動步槍火力太差,各國紛紛開始研製半自動步槍。於是美國的M1加蘭德問世,緊接著蘇聯SVT-40也 粉墨登場,相比之下而德國人手裡的毛瑟98k,就成了燒火棍。

兵器是戰爭取勝的基礎,這樣落後的武器還怎麼稱霸歐洲,所以德國必須迎頭趕上,擁有自己的半自動步槍,這種情況下,G41半自動步槍就應運而生了。

G41問世後,德軍士兵歡欣鼓舞,奔走相告,慶祝自己也用上了德制半自動武器。

可是他們很快發現,這款被沃爾特公司吹上天的傢伙,用起來毛病百出,還不如原來的燒火棍98k步槍。

於是G41受到了德軍士兵的猛嗆,總部不得不得跟公司交涉,開始大量退貨。

據德國陸軍參謀本部統計,毛瑟公司初期一共向德軍提供了6600多支G41,竟然有四分之一不合格,被退回孃家,達到1673支。

那麼,沃爾特公司嘔心瀝血推出的新秀G41,到底有什麼缺陷呢?

一、G41半自動步槍的氣孔設計不合理,大家的半自動步槍氣孔都是在槍膛裡,毛瑟公司的設計者不知道少了哪根筋,竟然別出心裁才槍膛外面開了個氣孔。這樣一來,灰塵可以大搖大擺進到裡面,在槍口也不好進行清洗,養護也非常麻煩。

這就非常容易讓槍擊的關鍵部分運動緩慢,嚴重的還會失靈。

二、通常的半自動步槍都是通過槍膛裡的彈頭出膛前產生的高壓來運動,而該槍卻是運用彈頭出口後的氣壓來運動,這時候的已經擴散,壓力也滿足不了需要,這就影響了槍的穩定性和可高性,射擊精度也受到影響。

三、G41的槍身重量較大,有點笨重。G41重量為4.5公斤左右,而毛瑟98k只有3.7公斤左右,二者重量相差0.8公斤,別小看這0.8公斤,部隊長途行軍和長距離穿插,槍支重量對部隊機動性的影響是致命的。

四、裝彈途徑不合理,裝彈不方便。G41沒有采用彈匣供彈,還像98k一樣必須要從上方裝子彈,要通過用力將子彈下壓進入槍膛才能射擊。

這樣的方式壓入10枚子彈,速度顯然慢了許多,火力持續性受到影響。

上述毛病可把德國士兵坑苦了,他們怨聲載道,紛紛向上級反映,

所以,初期毛瑟公司的G41並不受待見,後來瓦爾特公司只能在退貨的同時,對G41進行了部分改進。

當時二戰已經爆發,德軍沒有更好的替代品,美國也對其實行武器禁運,所以他們也沒有條件挑肥揀瘦,只能將就著使用G41了。二戰時期G41一共生產了12萬支,也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後來G41灰溜溜地消失在歷史長河,G43容光煥發走到前臺。

G43是G41的升級版,沃爾特公司的德國工程師對G41進行了大幅度改進,原來缺陷得到彌補,故障率得到大幅度減少,供彈方式也與時俱進,可惜G43列裝沒有多久,德國納粹就戰敗投降,G43也曇花一現、退出歷史舞臺。


小約翰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G41性能並不差,只是有一些問題而已。

G41就是後來大名鼎鼎G43的大哥。

G41是德軍在1941年由瓦爾特公司研究的半自動步槍。

它使用毛瑟標準步槍彈,可以裝彈10發,連續單發射擊10發,精確度很高,火力壓制性遠遠超過毛瑟98k步槍。它的槍口裝有環形導氣活塞,同樣利用發射槍彈的火藥氣體推動槍機解鎖、後坐,完成拋殼、子彈上膛。

但是,G41主要問題是設計上有缺陷。

其一,G41的重量較大。

G41重量為4.6公斤,而毛瑟98k只有3.7公斤,差了接近1公斤。

其二,槍口環形導氣活塞的問題。

這個活塞設計上有缺陷,遠比平行槓桿導氣活塞更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影響。

如果想要保證槍支正常,必須經常清潔堆積槍口的硝煙塵土,不然可能導致無法設計。

另外,如果複雜環境因為沙土、小石塊進入,也會導致活塞變形,從而發射故障。

同時鼻錐狀的防火帽也讓清潔工作變得更為繁瑣。

所以,一些步兵對此極為不滿,認為該槍太嬌氣,同毛瑟98k無法相比。

其三,裝彈困難。

G41並非是用彈匣換裝子彈,而是必須向98k一樣從上方安裝子彈,要將子彈下壓進入槍膛。

這樣安裝10枚子彈的速度很慢,嚴重影響火力的持續性。

所以,G41並不受歡迎,認為不實用。G41到1944年停產時僅生產了12萬支。


後續德國工程師改變了設計,移除了原有的槍口環形導氣活塞,從而改用與其他同期半自動步槍(如M1加蘭德、SVT-40等)相同的平行槓桿導氣活塞,原理不變。

這樣一來,槍械結構雖還是複雜,但故障率小了很多。同時,彈倉改為可拆卸的10發裝彈匣,必要時也可以從槍機上方裝填5發裝彈夾。

這就是G43。

二戰期間,G43共生產了40萬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薩沙


G41相比G43最大的區別就是G41的原理是槍口集氣式,而G43則是導氣式活塞。也正是這個槍口集氣式原理,導致G41出現了各種問題。

這個原理便是在槍口上套一個集氣杯,然後收集未燃燒完的火藥燃氣,使推動槍機後座。差不多就是長行程導氣式活塞的那個原理。

然而這個東西離槍口太近了,進點沙子就堵,一堵就會故障,一故障就卡殼。就算不進沙子,打著打著還容易積碳去堵.......所以說,德國人開始對這個“栓動半自動步槍”嫌棄了起來,在東線舔到了SVT-40以後,德國人毅然決然的換成了G43。


南黎23333


半自動步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規模裝備部隊投入實戰的,當時世界各國步兵裝備的基本上還是旋轉後拉槍機式步槍,射速每分鐘大約只有二十發左右,而半自動步槍的出現完全顛覆了步兵作戰的理念,一個受過訓練的半自動步槍手每分鐘可以發射五六十發子彈,大量裝備的半自動步槍可以壓制得裝備普通旋轉後拉槍機式步槍的敵人抬不起頭來。就像太平洋戰場上的美軍的M1加蘭德步槍,通常二支M1加蘭德步槍就可以壓制日軍一個步兵班,半自動步槍的威力可見一斑。在整個二戰當中,大規模裝備半自動步槍的只有美國、蘇聯和德國,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德軍的第一支半自動步槍—G41半自動步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步槍大多數還是使用單發手動的射擊方式,那時的輕重機槍只能用於定點的火力壓制,輕重機槍由於本身過於笨重很難伴隨步兵提供不間斷的火力支援,而當時的自動輕武器例如衝鋒槍也不能在100-300,米的距離上達到良好的射擊精度和威力。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手動裝填式步槍仍然是戰場上的主力。

二次世界大戰開戰至1943年納粹德國才開始研製半自動步槍。原因在於當時德國的步兵理論比較重視機槍,相對來說半自動步槍的未引起德國軍隊的重視,因為當時德軍步兵的作戰思想都是圍繞機槍進行的。所以德國對於半自動步槍的研製比美國以及蘇聯落後,尤其在戰爭到達1941年至1942年期間,德軍在東線戰場德國軍隊的標準步槍Kar98k在火力上根本無法和蘇聯的SVT40半自動步槍較量。當蘇軍裝備了SVT40半自動步槍之後,蘇德步兵之間的火力密度立刻向蘇軍一方傾斜,蘇軍的SVT40半自動步槍通常會把裝備毛瑟98K步槍的德軍士兵壓制在戰壕裡動彈不得。於是研製一款半自動步槍的議題立刻被德軍提了出來。

當時德國兩大兵工企業的“元老”毛瑟公司與沃爾特公司幾乎同時推出了各自的G-41型半自動步槍,但毛瑟公司的產品在競爭中失利,而德國軍隊也隨即決定用這種新式的沃爾特公司半自動步槍來取代老舊的K-98步槍成為軍隊的標準裝備。

1941年瓦爾特公司(Walther)設計的樣槍經過德國軍方測試批准投產,命名為Gewehr

41。槍口裝有環形導氣裝置,利用發射槍彈的火藥氣體推動槍機解鎖、後坐,完成拋殼、子彈上膛。使用標準毛瑟步槍彈,10發彈匣供彈,子彈須由機匣頂部填裝。由於當時的Gew

41步槍比較笨重,子彈填裝不方便,不太受軍隊的歡迎,但是它在火力方面的性能比Kar98k步槍好。隨著德軍在東線戰場上繳獲了大量的蘇聯軍隊裝備的SVT40半自動步槍,並受到德軍士兵們使用後的好評,德國工程師根據軍隊的要求,將Gew41進行相應的改進,改進型名為Gew

43,並取代Gew 41開始投入生產。而Gew41到1944年停產時共生產了122907支。

G41半自動步槍是德國在二戰時期第一種發明出的半自動萊福槍,可以和當時美軍的M1格蘭特半自動步槍媲美。

G41半自動步槍本身有兩種設計版本(但是從外觀上看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區別). 初期版本由毛瑟製造, 產量為6673支(另外一種說法是14334支).其中被軍隊退回了1673支不能使用的. 後期由瓦爾特製造。

G41半自動步槍在當時德軍的前線還是顯得太過"脆弱"和"敏感". 灰塵的汙染很容易引起槍擊部分的失靈,而且從槍管處也很難進行清潔和護理.因此在前線軍隊這種武器不是很受歡迎.儘管如此,截至到1944年G41半自動步槍還是共生產了122907支。

G41半自動步槍可以安裝刺刀, 初期型安裝了1.5倍的槍鏡,後期型可以結合4倍槍鏡使用. 兩種型號都不能作為榴彈發射器使用. 槍支內部有一個可以容10發子彈的彈夾, 上彈時可容兩個毛瑟標準5發彈橋.

G41半自動步槍基本技術數據:

槍身長:114釐米

槍管長:55釐米

重量:4.6公斤

射速:745米/秒

彈藥:7.92x57

G41槍口裝有環形導氣裝置,利用發射槍彈的火藥氣體推動槍機解鎖、後坐,完成拋殼、子彈上膛。使用7.92毫米口徑標準毛瑟步槍彈, 1942 年8月,沃爾特公司開始承擔了批量生產G-41(W)半自動步槍的生產任務。到了12月底,首批的6000只步槍被提供到了蘇聯戰場上試用。

在戰爭中G41大多被配備給了德國的部分精銳部隊和傘兵,大多數的G41在蘇聯戰場上損失掉了。

由於Gew 41步槍比較笨重,子彈填裝不方便,因為它像K-98步槍那樣,必須用彈橋從上面將彈匣裝滿,相比蘇軍的SVT-40半自動步槍,這種裝彈方式太慢,所以不太受軍隊的歡迎。但是它的火力方面的性能比Kar98k毛瑟步槍好。德軍在東線戰場上繳獲了大量的蘇聯軍隊裝備的SVT-40半自動步槍,受到德軍士兵很好的評價。

儘管G41半自動步槍有著諸多的缺陷和不足,但是它畢竟是半自動步槍,相對於手動的毛瑟98K步槍進步了不少,對德軍的火力密度有了一定的提升,在東線戰場,一定程度上使得德軍可以有效地對抗裝備了SVT-40半自動步槍的蘇軍。

沃爾特公司按照部隊要求對Gew 41半自動步槍的加以改進,於1943年中旬推出了帶有10發下裝彈匣的Kar 43步槍。直到德國陸軍武器局命名為Gewehr 43。

G43半自動步槍裝備德軍之後,收到了前線部隊的歡迎,G41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