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風月-終於撕下我們“禮崩樂壞”的遮羞布

新型冠狀病毒來勢兇猛,現在舉國上下都在抗擊疫情。

正所謂患難見真情,我們的鄰國日本在危難時為我們帶來很多醫藥物資,相比那些袖手旁觀的國家可叫人好生感動。

不過,刷爆微信朋友圈和各網站的是寫在捐贈物資的那些情真義重的詩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在病毒肆虐的初春,這些詩句有著直抵人心的感動,消散了我們面對疫情的恐懼和生死別離的悲慟,也溫暖了每一個人的心。

感動過後,有人挖掘真相,說這也都是中國人想出來的詩句;

有人反思,我們何時才能這樣;

更有人造謠生事。

將我們的“中國、武漢加油”與其相比較,得出我們孤陋寡聞、言辭匱乏的結論。

詩句的出現,引起輿論及媒體的關注,也露出了人心萬象,眾生百態。可是,我們這究竟是為何啊。

難道我們上千年的文化傳承還抵不過這句詩嗎?其實還真不是,這其中還需要從淺入深的分析。原因大可分為三點。

一是詩文呈現出千年的文化淵源。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出自《東征傳》。

日本長屋親王贈送大唐上千件袈裟,而袈裟邊緣都繡著偈子:“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唐朝名僧鑑真大師看後大為感動,於是東渡日本。

山川風月-終於撕下我們“禮崩樂壞”的遮羞布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出自《詩經》。

這是秦國將士抗擊入侵者的英雄讚歌,表達了秦國人民英勇無畏的尚武精神。

山川風月-終於撕下我們“禮崩樂壞”的遮羞布

二是中華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的沒落。

現在,社會形態高度發展,數據信息大爆炸,使得人們沒有時間和心情安靜下來,去思考,去沉澱,去積累。

試想,我們當中有多少人會去主動看書,可能大部分人一年之中的閱讀量也就寥寥幾本。更別提去觸及那傳統文化。

其實,中華文化之源點盡在千古,“仁、義、禮、智、信、勇”都為傳統文化之精髓,後人無不奉為信念,為世人所敬仰。

三是心浮氣躁、世風日下的銅臭崇拜。

社會形態發生轉變,在這個過渡期,價值觀會以利益、金錢作為導向,人們沒有信仰,沒有真正去探求,去追尋自己內心的。這個會導致人們金錢至上,物慾橫流。

其實,我們的時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藝術所屬於它的時代,而自由所屬於它的藝術”。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可能一切的文化與夢想會顯得蒼白無力,生存和慾望往往會排在首位。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這些原因,才至使我們去驚訝於詩句,不屑於文雅。我們要認識到不足,更不用妄自菲薄。當下,我們的文化教育也在開創當中,出現了不少的文化教育的工作者和創業者。未來,我們的教育會重拾經典,開拓出文化之大國。而且我們的經濟也是處於強國之列。

近幾年,我們的城市書店正在崛起。由於資本力量,很多實體書店正在迴歸,未來書店會承載更多的平臺,人們又會回到那個書香筆墨的時代。

山川風月-終於撕下我們“禮崩樂壞”的遮羞布

就目前而言,在我們國家機會是有很多的,所謂的“階層固化”還只是初現。在中國,至少會比較公平、公正、公開。有些機會,普通人還是能夠接觸到的。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來說,未來我們將擁有無限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