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呂后死後呂家被清算,而武則天死後武家卻沒事呢?

石之瑛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看我的,保證掰清楚。

同是一代女中英傑,呂后和武則天生前叱吒風雲,但她們死後,她們本人以及呂氏、武氏的待遇和結局差異甚大。

呂后死後,侄子呂產、呂祿隨即被殺,顯赫一時的呂氏被族滅,只留下弱女子張嫣,呂后本人也未得到什麼諡號和封號;



但武則天下臺後,武則天本人退回到則天皇后的位置世代享受供奉,武氏在朝堂上仍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除了後來再次發動政變的武三思、武攸暨等人,武氏後人大多得以善終,並沒有得到唐室的清算。

所以題主所說,武家完全沒事也是不太正確的。

之所以造成這麼巨大的差異,與呂武死後的政局、武后生前退位不無關係。

一、多生兒子還是有好處的

武氏和呂氏結局差異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呂氏死後,上位的是跟她毫無血緣關係的漢文帝,而武氏退位後,所有唐朝皇帝們都是武則天的直系後裔。

呂后跟劉邦只有一個兒子劉盈,已經死在了呂后的前面。雖然她拼命為劉盈找兒子,為自己找孫子,然而她死後,還是讓毫無關係的劉恆上位了。

因為漢文帝與呂后沒有血緣關係,因此他從內心沒有任何顧忌,必然將政治上有威脅的呂氏後裔剷除殆盡。

而且,剷除呂氏政治勢力,包括殘留的劉盈的三個幼子(雖然他宣稱不是漢惠帝的血脈,但實際上誰也說不清),把呂氏徹底搞臭,非常有助於證明呂氏亂政,劉氏傾頹,從而證明劉恆本人的即位,合法而且合理。

然而武則天死後,先後即位的是她和唐高宗的兒子李顯和李旦,然後是她的孫子李隆基,這之後的唐帝國皇帝也全都是武則天的直系後人。



對於他們來說,如果徹底否認武氏,那麼自身即位的合法性也要遭到質疑,但如果不否認武氏,她畢竟稱帝,還連國號都改了,於是唐朝皇帝們就很尷尬了,而這個尷尬最終被武則天自己解決了。

即位的唐中宗李顯為其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武則天考慮到身後事,遺命中主動提出,降為皇后。

於是,唐中宗遵其遺命,改為則天大聖皇后,以與高宗合葬。在這之後,武則天的諡號屢次更改,直到唐玄宗天寶八年,上諡號,則天順聖皇后,才最終蓋棺定論。

而這些諡號變動也顯示了李唐皇室對武氏的態度,沒法否定也沒法肯定,只好讓她退回到皇后的位置上,而武氏,除了參與政變的被唐玄宗清算以外,其他幾乎沒有受到影響,而武氏後人武惠妃還是唐玄宗最寵愛的妃子之一。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多生兒子還是有好處的。

二、武后生前退位,呂后身死權失

除了血緣關係,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呂后時候,呂氏才失權,而武則天在政變失權時,還在人世。

呂后死後,呂產、呂祿掌握禁軍,雖然看似很強大,但失去了合法的依靠和掌舵人,這才很容易被漢帝國的功臣集團輕易的就奪了權。



而呂后已死,他們也很容易的就剷除了呂后的政治合法性,和呂氏的政治勢力。

然而,神龍政變時,武則天尚在人間。意識到已經不可能繼續掌握帝國的權力後,武則天極具迷惑性的言語和高超的政治手段,讓軟弱的唐中宗沒有對武氏下狠手,武氏在朝堂上的權力得到了極大的保留。

武三思、武攸暨等人竟然還有實力屢次在唐中宗和唐睿宗時期掀起波瀾,差一點再次顛覆李唐皇室就是最好的證據。

而時過境遷,武氏已經不是李唐皇室的最大競爭對手,而經過多番血洗的唐帝國急需要穩定人心,因此,最終的勝利者唐玄宗沒有對武氏趕盡殺絕,徹底清算。



這兩個原因大概就是武氏得以留存而呂氏被清算的原因了吧。


一品鏟史官


武則天,14歲入宮,32歲被立為皇后。

40歲與唐高宗並稱二聖,50歲稱天后。

公元690年。花了大半輩子時間,67歲的武則天稱帝,終於做成了她夢寐以求的皇帝。

但稱帝后,她很快就產生了苦惱。畢竟她已年逾古稀之年,指不定哪天就突然閉眼了。

所以,她要儘快解決繼承人選問題。

可是皇位到底要傳誰呢?傳兒子嗎?

那個不成器的李顯,或小兒子李旦?

她奮鬥了半個多世紀,才建立武周王朝,如果傳位給兒子,李唐又會復國。那武周王朝就是一代而亡。她顯然無法接受這個現實。

傳位給侄子呢?武承嗣,或者武三思。

傳侄子,武周國祚當然可以延續下去。但這樣一來,大家又得議論了。畢竟,侄子的血脈肯不如兒子親啊。她如果連這種違背天然骨肉親情的事也能幹得出,那大家不得罵她是老年痴呆?

而且最關鍵的是。當時雖然很多大臣支持她稱帝,但這些人並不一定支持她把皇位傳位給武氏一族。

因為在這些人看來,武則天既然嫁給了李唐皇室,那她就是李家的人了。她稱帝,只是因為她的領導能力強,暫行李氏家長職權而已。大家服氣。但李唐的江山,終究是要傳回給李氏的。傳給武氏算什麼回事?

武則天縱然可以囚天子,誅權臣,滅宗室。但別人的嘴,她堵不住。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她也不可能置人心不顧。

人心不齊,兩難境地。這事很不好辦。

因而武則天稱帝后,便玩了個小花樣。

她先是封李旦為皇嗣,而不是太子。藉此向武家人表態:李旦現在只是我兒子,別的什麼都不是。你們還有機會。加油,孩子們。

緊接著,到了691年,她又借大侄子武承嗣想當太子的機會,借武承嗣之手,幹掉了宰相岑長倩一黨。

岑長倩一黨,就是前面說的,支持武則天當皇帝,但反對武家人繼位的政治勢力。

搞倒反對派後,武則天的地位進一步穩固。

但武則天沒想到,武承嗣不知好歹。他的心腹王慶之竟然在朝堂上耍潑皮,揚言“皇帝今天不立武承嗣為太子,他就不走”。

場面一度很難堪。武則天怒了。她認為朝廷平衡已被打破,武承嗣權傾朝野,若他有異心篡位,必將直接威脅自己的地位。

於是她便一個反手,拍死了王慶之。然後把武承嗣的職務罷免,踢到了一邊。

之後,隨著形勢變化,武則天冷靜下來,決定還是傳位給李旦。

可是沒過兩年,她心裡又不平衡了,覺得武週一世而亡,心有不甘。

於是在公元693年,她又玩了個把戲。

那一年正月初一,朝廷舉辦祭天大典。

此次祭祀的名單上,沒有李旦的名字。

而名單上的前三個人分別是武則天,武承嗣以及武則天的另一個侄子武三思。

此消息一出,猶如重磅炸彈,讓李旦和支持他的人,膽戰心驚!



正月初二,也就是祭典的第二天。李旦的正妃劉氏、德妃竇氏,莫名其妙消失,一起人間蒸發了。

李旦見愛妃失蹤,心裡猜到怎麼回事,但他不敢問。便只得裝作什麼都不知道,讓家裡人不要問。

武承嗣知道內幕,又見李旦忍氣吞聲,便立馬誣告李旦謀反,想致其於死地。然後,武則天竟然派了大名鼎鼎的酷吏來俊臣去審問東宮屬官,刑訊逼供李旦謀反的實情。

這一次如果李旦的屬下中,但凡有一個人是軟骨頭,做偽證,李旦都必死無疑。

然所幸的是,李旦的屬官,打死不認,都是硬骨頭。尤其是一個叫安金藏的樂官,當場剖腹自盡,以自己的死,證明李旦清白。

武則天知道後,被震驚了。她不僅震驚安金藏竟然這麼有種,自己把自己剖了,還震驚李旦竟然有如此影響力。她知道不能逆天而為,便下令停止審訊。放了李旦一馬。

事後,武則天發熱的頭腦又一次冷靜。她不再奢求傳位給武氏。只希望能彌補自己與兒子的關係。

只是,她當時還先不了這個決心。

五年後一天,武則天夢到一隻折翅的鸚鵡飛不起來,就找來狄仁傑解夢。

狄仁傑趁機借題發揮,說道:“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陛下起用二子,即可振翅高飛。”

隨後,一眾大臣,也包括狄仁傑。進一步對武則天說,侄兒現在可以表現得很恭順,但是人家有自己爹媽,等你死了,人家當了皇帝,當然會追贈他自己爹媽。你見過歷史上有誰把自己的姑媽供在太廟牌位之上的?

武則天一向信任狄仁傑,狄公的話,她聽得進去。再加上武氏子弟這幾年,已證明都是昏庸無能之輩,都只會逢迎奉承自己,在外面卻囂張跋扈,得罪不少人,如果傳位給他們,武周估計也是不得人心,二世而亡。

因而自此開始,武則天心裡也是定下了還位李唐的決心。開始操辦此事。



不過,她當下還有一個棘手問題。

什麼問題呢?這個問題就是:她把李氏迫害得那麼慘。她很難保證自己死後,李氏不會聯合朝臣清算自己和武氏一族。

所以此時對她而言,傳位李氏只是一個程序性工作。很好辦。真正難搞的,是怎麼修復李氏和武氏的關係。讓兩家人和和睦睦。

為了修復關係,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武則天決定,讓“李武合流”。

公元698年,她先下旨,踢開李旦,召回被囚禁多年的李顯,並封之為太子。

然後,她讓李顯的三個女兒,永泰郡主、安樂郡主、新都公主,分別嫁給武承嗣的兒子武延基(武承嗣當時已經死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武承業的兒子武延暉。(武承業是武承嗣的弟弟)

藉此修復她與李顯的關係,以及促進李顯與武氏的關係。

再然後,她讓太平公主嫁給武攸暨(武則天的堂侄)。後來太平公主為武攸暨生下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兩人關係和睦。



至於李旦,雖然被剝奪繼承權,但也封王。

之後,武則天讓李顯、李旦、太平公主、武三思、武攸寧等人,聚坐在一起,令眾人集體對天發誓——李武兩家永歡和睦相處。有違誓言者,天打五雷轟。

最後,她讓人把眾人的誓言刻在鐵券上,藏在檔案館裡。留備份,做記錄。

李旦本來就不想當皇帝,現在他被老媽踢到一邊,求之不得,正合他心意。

李顯被老媽軟禁了十幾年,沒想到居然還能鹹魚翻身。老媽讓他跟武氏結為親家,他自然也沒啥可說的。

武氏子弟自武承嗣死後,知道沒戲了。所以姑姑說什麼,他們照辦就是了,也沒意見。

兩邊都沒意見,所以也就和水土為泥,兩家變一家(李顯和武氏),和睦相處了。

此後,為了進一步爭取人心。武則天在公元700年下旨,恢復李唐夏曆,不再使用武周曆,這標誌著武則天最終完全放棄了延續武周王朝的夢想。

但讓武則天沒想到的是。她和水土為泥,修復了李武兩家人的關係,可李武兩家人竟然同流合汙了。在他們看來,現在老太太才是他們的絆腳石。巴不得老太太快點死,他們才能當皇帝的當皇帝,當駙馬的當駙馬。

皇帝最怕什麼?皇帝最怕下面的人團結,一起對付自己。這樣一來,皇權就不穩固了。

武則天只要還活著,一天不閉眼,她就要掌權一天。她哪裡容得下大權旁落,被別人咒她早點死?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公元703年,她放手讓男寵張昌宗、張易之兄弟擴充勢力,默許兩人建立了“控鶴府”,發展出李武之外又一派勢力。

後來,二張的勢力越來越大,還真的成為牽制了“李武系”的又一股勢力。



不過二張也不傻。李顯遲早是皇帝,自己與李顯作對。這不是找死嗎?

所以沒過多久,二張就倒向了李顯。

武則天見狀,就找了個理由,把李顯的女兒永泰公主,武承嗣的長子武延基,皇太孫李重潤一起弄死了。

而具體操辦這些事的人,就是二張。

武則天用自己的孫輩之死為代價,讓二張和李武繫結下了永遠的樑子,再也沒有可能同流合汙的可能性。

又過了兩年。公元705年,武則天病重,病的無法批閱奏摺,更無法上朝理政,連宰相來議事,她都不見。

以張諫之為首的大臣認為,這是一個讓老太太退位的機會。

老太太死不死,在他看來,無所謂。關鍵是要儘快把龍袍披到李顯身上。不要再鬧出什麼么蛾子了。

於是,張柬之便聯合崔玄暐、敬暉、桓彥範等人發動政變。先率領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隨即,又調兵包了圍武則天所在的集仙殿,逼迫武則天退位。

病榻上的武則天無奈,只得下旨,命太子李顯為監國。兩天後,正式宣佈禪讓。

政變後的第四天,李顯正式復位。成為武周王朝的第二任皇帝。

一個月後,在民意支持下,且李顯又徵詢了武則天意見後,武周國號正式被廢止。國號又恢復為了唐。

張柬之等人領導的這場政變,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神龍政變”。



李顯掌握權力後,按道理講,他應該清算武氏一族。畢竟,那是隱患。但由於此時擺在他面前最棘手的事,是怎麼對付張柬之、崔玄暐這幫人。因為在他看來,這些人可以逼老太太退位,當然也可以逼自己退位。

吃過人的老虎,嚐到了人肉味道,以後肯定會再吃的。這種老虎,絕對不能留。

所以,李顯在位的頭兩年,便把火力對準朝中的大臣。放了武氏一馬。

之後,武三思又跟李顯的兩個女人,韋皇后和上官婉兒搞在了一起,關係極好。每次武三思進宮和韋皇后下棋,李顯都會在一旁笑呵呵的給他們點籌。(史稱“點籌郎”)

而偏偏李顯又很聽韋皇后的話,是個出了名的妻管嚴。在他看來,媳婦看重武三思。反正武氏跟自己又沒啥矛盾。他也就懶得清算了。因而這就導致武三思這幫人,不僅完全沒有受清算,反而在新朝混的風生水起。

這種奇葩情況,一直到李顯去世。(死因有兩種說法,一是猜測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聯手毒死了李顯。另一說是李顯死於腦溢血之類的疾病,被韋皇后害死,是後來唐玄宗李隆基的栽贓)


李顯死後,韋皇后欲效仿婆婆武則天,便立少帝,自己臨朝聽治,為自己當下一任女皇帝做鋪墊。但理想很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當時的大唐朝廷,數股勢力糾纏,李顯活著還能勉強維持著這些勢力間的平衡。

但他一死,這些勢力立即便失衡了。李旦和太平公主聯手,先起兵消滅韋氏,然後又消滅與李顯一脈有關係密切的武氏族人。

當年李旦被武則天打壓,他和武家沒有太深的感情,更沒有姻親關係的牽連。所以他動手殺起武家人來,也就少了一些顧及。

事後,李旦登基,是為唐睿宗。在位兩年左右後,他決定禪位,把帝位傳給李隆基。

此時,朝中勢力最大的是太平公主。她對侄子繼承皇帝位很不滿意,因為她自己也想當女皇帝。

對待姑姑,李隆基沒有太客氣。他先下手為強,以謀反罪名,誅殺了她。並順手牽羊把太平公主為武攸暨生的兒子一同誅殺。

經此兩劫後,武氏元氣大傷。武則天當年最怕看到的景象,還是沒能避免。

韋氏武氏宗族,無少長皆斬之。

當然,殺人歸殺人。這只是就事論事。武則天的地位,李隆基並沒有否定。

畢竟,武則天是自己的親奶奶。

畢竟,李顯承認武則天的帝位。自己的帝位繼承自父親李旦,而李旦又繼承自李顯。這重法統關係已經定了,李隆基也不能擅改。

所以,在武氏一族中,沒有參與到權力鬥爭的人(與李顯和太平公主無關的人),就沒受到牽連。比如,李隆基最喜歡的妃子武惠妃(武則天的侄孫女),因自小被姑奶奶武則天養在深宮中。牽扯較少,她就沒有受到牽連。



相比於武則天,呂后的履歷類似,也是經歷半生磨難後,才見彩虹。因而她為了讓呂氏一族世世代代都能風光,享受榮華富貴。也下了一番心血。

她架空天子,漢惠帝根本就是傀儡。

誅天子,前少帝劉恭就是被她殺的。

排擠權臣,重用審食其,逼走王陵,氣的陳平和周勃敢怒不敢言。

滅宗室,害死了趙王劉如意、殺掉趙王劉友和梁王劉恢,逼迫齊王劉肥獻出城陽郡與魯元公主。

讓劉呂兩家通婚聯姻,進行血緣綁架。

其操作手段,可以說和武則天是一毛一樣。

但呂后有一點沒有處理好。那就是在繼承人的選擇上,她失策了。

她死前敲定的繼承人劉弘(後少帝),不能服眾。在陳平、周勃、灌嬰等人看來,大漢天子有更合適的繼承人,讓一個小娃娃當皇帝,不合適。因而,這才有了後來那一系列的殺戮。

其實,西漢初期所謂的“誅呂”行動,真正的目標,是小皇帝。呂氏被誅,屬於順帶手解決的性質。

這與唐朝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時的情況,截然不同。張柬之那幫人,沒有更好選擇,只能擁立李顯。而李顯又是武則天敲定的繼承人。他都不想清算武氏,哪輪得到張柬之等人插話。

值得一提的是。誅殺呂氏和後少帝后,繼位的漢文帝,他的正牌王后到底是誰,至今都是個迷。現在已經證實,後來的竇太后,不是文帝的正妻。文帝真正的正妻,據猜測有可能是呂氏族女。

只是因為陳平等人誅殺了呂氏,容不下呂氏女做皇后。通過一番交易,即文帝要除掉自己的呂姓正妻(還有四個孩子)。他們才立漢文帝為皇帝。

漢文帝為了繼位,便痛下殺手。



當然,呂后也沒得選。漢惠帝早死,惠帝的幾個兒子,又都是來路不正。呂后根本沒有像武則天那樣,通過在繼承人問題上做文章來佈局的條件。她要想不被清算,只能背水一戰,靠武力幹掉反對者,奪取大權,讓呂氏徹底取代劉氏。

她晚年還真的這麼做了。只是,她還沒有完成佈局,就突然死了。而她死後,呂氏族人又都不成器。

保命是需要資本的,談判也是需要資本的。

當呂后死後,呂家的腦殘把兵權交出後。他們自然就沒有與政變者妥協談判資本了。他們的命,自然也保不住了。他們也自然在短時間內便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Mer86


呂后去世,整個呂家被滅族了!

要說呂家也是當時聲名赫赫的外戚家族,是完全可以和皇族相抗衡的,為何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

只能說呂家後繼無人呀!

大家都知道劉邦和呂后只生了一個兒子,也就是漢惠帝劉盈。

可是,這個劉盈當皇帝,一點業績都沒有做出來,說白了他就不是當皇帝的料,若是他是有作為的皇帝,就不會有呂后的掌權的事情了!

因為劉盈這個皇帝壓制不住母親呂后,所以,他只能選擇被母親壓制了。

事實證明不管是誰,只要當一個說了不算的皇帝,都是很窩火的,這樣的人一般也都是活不長的。

慈禧與同治皇帝,慈禧與光緒皇帝莫不是如此呀!

因為說了不算,也就無心管理政務了!

這個時候劉盈就專心把時間花費到了酒色當中,要知道酒色傷身呀!在他當了七年的皇帝之後,吃了、喝了、玩了。

然後,年紀輕輕也就是24歲就駕崩了。

劉盈死的時候留下了六個兒子,這也是吃喝玩樂的結果呀!但是,全部都很小,儘管說他們是繼承了皇位,也僅僅是呂后手裡的傀儡。

呂后唯一的兒子死了,她就開始提拔自己的呂姓侄子來朝中做事,封他們為王。

可是,呂后這樣做,肯定是損害劉邦其它兒子的利益的呀!

在外戚派和皇族派的博弈之下,劉邦的兒子們受傷很嚴重,因為呂后在呀。這麼說吧劉邦的八個兒子,有五個人的死是和呂后有關的。

劉邦最愛的劉如意是被呂后毒死的,劉邦的長子劉肥是被呂后氣死的,劉友和劉恢一個是被呂后餓死的,一個是被逼自殺的。

就連劉盈的死,呂后也脫不了干係。

最後存活下來的,劉邦的三個兒子:燕王劉建沒有結婚打獵的時候被病毒感染死了。

劉長從小沒有母親是呂后養大的,所以,呂后不會殺他。他算是在呂后去世後活了下來。

最後一個活下來的就是劉恆,他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漢文帝。

呂后掌權呂家很威風,劉家很落魄,每一個劉邦的子孫都是窩了一肚子火。

呂后駕崩之後,劉肥的兒子劉襄忍無可忍就選擇起義了。

劉襄是齊王他要去宮裡把呂后提拔的侄子都給幹掉,畢竟江山是劉家的憑什麼姓呂的來掌管。再說了呂后反正死了,其它人他們也不怕了。

宮裡的大臣在劉邦活著的時候,也說過非劉姓不王。但是,呂后在當政的期間,他們不敢反對呂后,呂后先後把自己的侄子都封為了王。

這些大臣的不作為也得罪皇族派。

這個時候宰相陳平還有功臣周勃,都覺得若是劉襄殺入城中來,他們這些大臣肯定也會被幹掉的。

陳平和周勃商量了一下,決定和劉襄一起把姓呂的給幹掉吧。最後,是陳平和周勃兩個人用計謀把呂家給滅族的。

等於是劉襄沒有殺到宮裡,姓呂的已經陳平和周勃被滅了。

這個時候劉襄被通知姓呂的已經被滅族了,他就沒有理由去長安了,最後陳平和周勃等人把劉恆接到宮裡當了皇帝,劉恆就是漢文帝。

事實上應該劉襄當皇帝,人家是第一個反姓呂的的。但是,他太猛了,功臣怕受氣也就沒有選他當皇帝了。

總之,呂家就是這樣被滅族的,呂后後繼無人,還得罪了皇族派,給了功臣們殺他們的理由。

所以呂家被清算也是理所應該的!

武則天不一樣。

儘管說武則天和呂后一樣,都是手握大權,都是提拔自己的侄子加以重用,但是,武則天的兒子多呀!

事實上武則天之所以退位,也是有功臣帶頭鬧事,最終被逼退位。可是,最終的皇位是落到了武則天親生的兒子身上。

武則天的兒子繼承皇位了,他不能給自己的母親定罪呀!自己的母親家裡的人,肯定也不能清算。

所以,皇帝不清算武家,大臣們當然也不敢了。

這就是武則天沒有被清算的原因,呂后被清算完全是後繼無人,沒有說了算的了。所以,也只有死路一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