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玉米時採用平均行距產量高,還是採用寬窄行距產量高?

三農孺子牛


說說玉米昨種產量高

直說了吧,玉米的產量高不高,和平均行寬窄行似乎不大。家鄉人在多年的種玉米過程中,都反覆做過實驗,筆者曾在一塊田間做過對比,一邊是寬窄行,一邊是平均行。最後產量沒有區別,人們′都想謀求玉米的更高產量,創造新的經濟效益,我認為應該從下面幾點重視,才是最科學、最實際的。


要想玉米獲得高產量:1、首先必須抓緊玉米的播種期,儘量提前下種,這是最科學的經驗,是決定玉米產量高低的最顯著特點。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



2、選好適應當地條件的玉米種籽。這一點也不能疏忽,要認識到種籽的重要性。

3、玉米出苗後直到收穫,注意抓緊抓好3個階段的防治病蟲害噴藥工作,這是一個當代新農民的常識,這裡不需要細說。

4、做好底肥與追肥的科學施用,尤其追肥的時間點,一定要注意,不能隨心所欲。

5、及時澆水,這是獲得豐收的很重要的保證,沒有及時澆水,別的一切都是白說。



上述五點是奪取玉米高產的先決條件,是缺一不可,是筆者在多年的耕耘中最好的經驗總結。


風雨人生3293


玉米寬窄行種植號稱三大好處:通風、透光、深施肥。其中深施肥是真的,通風、透光只是假象。

先看看通風。寬行行距由65公分變成90公分,空氣的流動性顯然是加大了,葉片可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但窄行行距變成40公分,流動性變小,總體來看沒有增益。


透光性和通風性一個道理,一側的葉片獲得了更多的陽光,而另一側變得更加密閉遮蔭。理論上說,在密度比較大時,植株排列越均勻,對光的總體利用率越高。

深施肥。由於有一個90公分行距,可以趟地根深,實現深施肥,有利於根向深處生長。但你要知道,玉米植株的根至少要長到45公分長才能夠到肥,也很恐怖。

總體來說,寬窄行種植沒有很明顯的好處,不用刻意追求。玉米高產紀錄沒有用寬窄行方法創造的。

只有一種情況寬窄行有明顯好處:覆膜播種,寬窄行可以節約塑料薄膜,覆膜更方便。


種田博士後


種植玉米是採用平均行距產量高,還是寬窄行產量高呢?這個問題有點兒意思,雖然行距不是玉米產量的最重要因素,但也是有一定影響的。玉米產量與品種、土壤、水分、養分、光照、溫度、寬窄等都有關係,今天就玉米行距的寬窄問題,我來說說我獨道的見解!



我老家是農村的,每年都要種植玉米,我們稱玉米為包穀。在種植玉米過程中,平均行距、寬窄行距都種過,甚至還有其它方式也種過,並且後面被大力推廣開來,我這裡要說的就是其它方式。我們都知道,種植玉米時,平均行距操作起來最簡單,寬窄行距次之,而我要說的其它方式更不便操作,但是實踐證明,這種效果卻更好!



也許很多人覺得奇怪了,除了平均行距、寬窄行距之外,真有其它方式?是的,真有,我這裡說的其它方式,是指寬窄行距結合穴位錯開的辦法,就是說,窄行之間的玉米穴不平行,要錯開位置。最佳錯開位置是,本行玉米穴位處於旁邊一行玉米穴位的正中間。這樣,就更進一步增加了玉米之間的通風透光能力,有助於株壯果豐。



這種方法也是當年父母在不停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後來被逐漸推廣開來。我父親在世時是生產隊長,後來土地下放到戶後,也一直帶領大家從土地裡刨金,種植辣椒、玉米、紅薯,他都有幾套靠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會根據不同品種、不同地形而採取最佳辦法,達到豐產豐收的目的。這種辦法,他稱為“寬窄錯位法”,在生產中運用起來效果挺好的!


種植大世界


如果是正常年景兒——玉米寬窄行種植,也就是2:空(即小行距40CM,大行距80CM或小行距50CM,大行距100CM) 在水肥充足的平肥地、二窪地,若是南北壟,選擇稀植大穗的高端品種,管理技術完善,畝產900公斤輕鬆,1100公斤也不算個事。

首先,春播的時候,種兩壟空一壟,比較省事兒。但一定要選擇稀植大穗的,必須增加優質高端化肥的投放量,根據選擇的種植方式,縮小株距,達到畝保苗3000株為最佳。

其次,田間管理、中耕除草、追肥以及藥物防治病蟲害,都比較簡單省事兒,還不損傷玉米葉片。 待到抽雄吐穗時, 邊際優勢充分發揮,穗出的不僅快,而且還齊。

最後,根據長勢還可以在空壟上行走追施速效氮肥,或葉面噴施0.3%高端磷酸二氫鉀溶液+2%尿素溶液。還可以噴一些防治病蟲害的農藥。 為增加千粒重,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悠然自得8588


在膠東地區,傳統上的種植玉米都是平均行距,近幾年出現了寬窄行距,到底是平均行距產量高還是寬窄行距產量高?首先要搞明白什麼是平均行距,什麼是寬窄行距,然後通過對比,才能知道到底哪個產量高。下面將我近幾年所做的對比情況向大家做一介紹,希望能幫助到各位。

什麼是玉米種植的平均行距和寬窄行距?

在膠東地區,種植玉米計算行距的方式是每三行玉米做為一個基數,三行的總距離是1.2米,分成兩個行距分別是0.6米,這樣的傳統種植模式就是平均行距,無論是機播還是人工播種,都是以這個數據來做為種植標準。自2014年開始,有專家發明創造出寬窄行距種植模式,並大力予以推廣,寬窄行距也是以每三行玉米做為一個基數,三行的總距離也是1.2米,不過是行距之間變成了第一行為0.8米,第二行為0.4米,依次類推,所謂的寬窄行和平均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得出來的。

平均行距和寬窄行距的產量對比。

本人從事玉米種的推廣銷售和玉米的種植多年,曾連續兩年做過寬窄行距和平均行距的產量對比。2015年用兩種模式分別種植了2畝玉米,土地、種子、肥料、管理方式等都基本一樣,最後經過測產,用平均行距的產量是2720斤,平均畝產為1360斤。寬窄行距產量是3040斤,平均畝產1520斤。2016年的畝產數據分別是1270斤和1410斤(注:2016年比2015年旱情嚴重,造成整體產量下降)。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寬窄行距產量要比平均行距產量高。



為什麼寬窄行距產量比平均行距產量高?

主要原因是寬窄行距比平均行距透風性強,其植株長的也比較粗壯。最重要的一點是,膠東地區近幾年在玉米授粉期溫度偏高,對玉米授粉影響很大,而寬窄行距因其中一行距離寬大,為玉米散熱提供了有利條件,降低了玉米授粉期的溫度,其穗粒多而飽滿,產量自然就高。


根據上述對比,表明在膠東地區,玉米種植寬窄行距要強於平均行距,建議大力推廣。至於其他地方需要通過試種才能得出結論,不宜盲目跟隨,以免造成玉米減產。所談不當之處,請朋友們指教。


天潤土元帥


現在說這些基本上都是沒用的,哪裡還像以前的時候我們種玉米還要點穴,現在每家每戶基本上都有播種機,種植玉米的時候也使用的是播種機,很少有人使用點穴,因此控制它的行距變得也不太現實,下面我來說一下目前的播種機的行距。玉米的行距太窄和太寬都不行,太寬的話種植數量比較少,單棵玉米產量低,如果太窄的話影響通風和光照,產量也低,只有控制合適的距離產量才會提高。

播種機行距

現在的播種機種類特別齊全,可以幹各種各樣的農活。價格大約是從1500到30000左右,而且還有不同程度的補貼,價格好一點的播種機可以進行復式作業、滅茬、開溝、施肥、播種等工作,最重要的一點是播種深度和韓劇都可以調整,現在的播種機稍微好一些的他的精度調整一般有6級。

玉米調整:玉米的株距一般是135~270mm而且大概有6級的調整精度,玉米的行距調整有590、 560mm等行距,一次可以播種4行左右,當然不同的機械它的調整尺度不同,但是大致的韓劇都是如此,播種的深度一般是80毫米到120毫米左右,還可以進行調整等。

玉米行距影響

相關的一些實驗也表明——,這個實驗是在華北平原夏玉米去進行的,其中就對玉米的行距進行了處理、下面我們來說一下結果。結果表明,玉米行距60釐米產量低於50釐米的產量,而且在50釐米行距的時候,其中株距控制在25㎝和28釐米時產量比較高,如果株距是22釐米產量比較低。如果說在華北平原,實驗表明行距為50釐米時株距為28釐米時效果比較好,而且產量也比較高。

上面的這些實驗用機械機都可以播種出來,而且一般也都在控制的範圍之內。因此可以將行距控制在50釐米,株距控制在28釐米,我想這樣的效果是比較好的。


聚焦三農瞭解事實


我想玉米老種植戶們,以多年的種植經驗,也應該很清楚,玉米產量的高低,與品種,氣候條件,肥水管理,科學性的合理密植有著密不可分必然關係。

根據品種特徵特性進行合理密植能夠充分協調穗數,穗粒數,和粒重的關係,使個體生長量向2體生長量優勢轉變。

所以在改變栽培方式的同時,可能也會改變玉米植株的生物產量。從而或得玉米的經濟產量。

玉米小壟單行等距行距與大壟寬窄行距哪個種植方式產量高?

小壟單行等距栽培模式:在實際生產中我們玉米主產區,主要栽培方式還是採取等距式行距,如65~66cm,小壟等距單株精量播播種,栽培密度,大多根據品種的特徵特特性來決定。在肥水條件適宜情況下,亦可獲得較高產量。



大壟寬窄行栽培模式:是寬窄行交錯,兩兩相對拉近行距,也可稱之為大壟雙行,就是在一條大壟種2行玉米。當然這個壟的寬度大小應該無明顯差異的,因為這樣適宜機械化作業,多為90~110cm或130cm,將60或65cm的小壟,在整地時變為95或105cm的大壟,在壟上種雙行玉米,小行距在30~35cm,大行距在65~70cm,株距採用精量等距播種。其密度明顯增加。可根據品的特性適當調整株距。如果採用130cm的大壟雙行,小壟寬為30cm,大壟寬為100cm,在株距不改變的情況下,其栽培密度應與原65cm的小壟密度無差異改變。

根據以上總總看,小壟單行等距,與大壟雙行相比較,如果大壟距空間單位面積變小,其密度明顯增加,田間自然就增加鬱閉性,通風透光性差。植株葉片的光合面積,光合速率,光合時間,極大可能會遭受影響。

如果大壟雙行種植單位面積,與小壟雙壟單位面積基本相同的情況下,壟上單位面積的玉米株數也沒有改變,那麼在同等土壤條件下進行大壟雙行玉米栽培,其生物產量肯定會要明顯高於小壟栽培模式,除了通風透光外,其抗旱,和抗澇,抗病能力也明顯強於小壟。由此可見,大壟雙行栽培模式,不是因為依靠增加密度來獲得高產,而是靠改變田間群體關係,增強玉米植株葉片積累和生產光合產物的能力,在最合理的密度栽培情況下,獲得最高的光合速率。

以上淺析,對此您有哪些不同觀點歡迎一同探討交流。


神農35


。謝謝回答了。玉米是世界上糧食作物分佈最廣泛的作物之一。除食用外,是養殖業發展的重要飼料來源。在工業和醫藥事業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搞好玉米的種植。對於我國農業的發展具有非凡的意義。如何種好玉米?是選用平均行距凡是採用寬窄行種植的產量高。本人認為還是採用寬窄行種植產量高。這是根據玉米生長的特性而決定的。玉米根系發達。跟系多。植株高大。葉片寬大伸長。如果是等行種植,通風透光不良。降低了光合作用。況且遇上風雨天氣,容易倒伏。下面吧,獲得高產的一些技術要點簡單的給大家做一個介紹。

一,地塊選擇。要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質地疏鬆。肥力中上等保水保肥好的地塊兒。施足底肥精耕細吧。

二,選擇優良品種,合理密植。一定要選擇適宜本地種植的抗旱抗到抗病蟲的優良品種。適時播種。要合理密植。採用寬窄行種植。肥地,寬行必須是寬行90至100cm。窄行40cm。中等地可適當縮小距離。

三,加強田間管理。確保增產增收。

1,苗期管理。要查苗補苗。中耕除草。保證苗全苗齊苗壯。四至五葉時定苗。

2,穗期的管理。重施攻穗肥,科學排灌。防治病蟲害。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為了增加光照並通風。可採取隔行去雄。

四,防治病蟲害。

1,苗期。 以防玉米蚜,粘蟲,旋心蟲,鋅硫磷和菊酯類農藥進行噴打。

2,心葉期和穗期?玉米螟。粘蟲,紋枯病。葉斑病。用菊脂類農藥和多菌靈進行噴打。


農業百曉生


這需要看品種、地域、氣候、溫度、土壤肥力等條件,實踐證明寬窄行地膜種植玉米抗旱能力強,增產潛力比較大。

中國玉米單產在世界上屬於中等水平,比起美國、中東地區單產差距巨大,比加拿大、巴西、法國等國家玉米單產差距也不小。中東地區和美國玉米單產1噸以上,得益於氣候等條件,也與密植有很大的關係。



中國玉米畝種植密度是3000一4200株,個別達到6000株,而美國玉米種植密度普遍是畝5300一7300株。

玉米種植因機械、播種習慣,多數地區採用65cm左右的行距,新疆兵團在90年代個別地區採用寬窄行(65x40)地膜種植模式,增產效果明顯,但因費用比較大,又都統一種植棉花,玉米寬窄行種植模式沒有及時得到大面積推廣,有些單位對產量推廣不熱心。


種植寬窄行玉米,按65x40cm行距估計,畝播種株數可提高20%左右,對機械操作澆灌不會產生不利影響。再就是選擇品種及播種機械,緊湊型或半緊湊型玉米品種是密植模式首選,只是種子比較貴,為節省種子費用,可選用精量播種機或氣吸式播種機。

玉米高產區的西北、華北及東北地區,可以根據土壤肥力及灌溉條件,有選擇地加大種植密度或使用寬窄行種植模式,特別是乾旱地區,使用地膜種植是比較好的一個發展方向。南方因氣候條件影響玉米產量不高,種植寬窄行可能不太適合,可以小面積試種,西南地區用緊湊型品種加大種植密度應該可以試試。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果侵權可以聯繫刪除。


西非華農


玉米寬窄行種植可能在別的地區有,但我種了40年的地,從來都沒有這樣種過。我覺得產量的高低和寬窄行沒有多大關係!最主要是種子、化肥、水!

大家知道,糧食的增產都是種子,肥料,水等這些因素合成的,合理密植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環節而異,玉米要想增產,首先一點就是要確保“一播全苗”。八十年代還在靠畜力種地時就是這樣,套上犁,人在後邊扶著犁,後邊要跟上一個“溜種籽”,(哪時候科技還不發達,種籽都是今年種的除過留種籽的玉米,然後其餘的用來做口糧),講究是“四犁兩邊溜”,這就是說第一犁溜了種籽,第二,第三不溜種,然後第四犁才溜種。這樣的耕作方法一直延續到九十年代以後。

機播都是平均鄉廣,但過去畜力種植也屬於平均行,不同的是現在的平切人行比過去的平均行有了很大的差別,原因之一就是種籽,第二,化肥!七八十年代種玉米就是上點碳酸氫銨,養分單一,且時效短。如今。都上的是針對玉米生長用的三元複合肥,這產量不高才怪呢?其次就是水利工程的加強。闢如我們村,七八十年代還是靠天吃飯,但現在已擁有四口深井,只要你想澆地,一兩天內就可以澆。條件好了,糧食產量肯定上去了。



說了這些,我就想告訴你,寬窄行和平均行在生產應用中無明顯差別,重要的是種籽、化肥、水這三大要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