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庞中华的字帖特别受推崇,大家都争相临帖,为何如今很少有人提及?

妙笔春秋画艺


的确,从现在来看,庞的字显得缺乏美感,比较拘谨。尤其是把字组合起来形成书法作品时更显得其书法性偏低,顶多称之为书写工整,规范。

庞中华应该是赶上国内硬笔书法起步与发展的好时候,八十年代初,国内的书法大家对于硬笔书法不是很在意,觉得其上不了大雅之堂,没有投入精力去研究。因此,直接从硬笔切入书法的庞无疑是占了先机(据传庞的毛笔是硬笔成名后才练的)。其实,晚庞中华几年出名的顾仲安的作品要比庞在艺术水平上高不少,他的钢笔书法饱含着毛笔书法的神采,有书卷气,味浓耐看,运笔讲究法度,又体现韵味,其字帖在当时是许多爱好者桌上必备之册。

其次,当时的庞对于市场的敏感度要高于同行不少。当时的不少书家对于市场,对于宣传和包装,都是不很了解,甚至是不齿于这类行为,而庞中华很好地在CCTV上进行了硬笔书法教育的推广,俨然是中华硬笔书法教育第一人,在硬笔初学届声誉鹊起,响者芸芸!

客观的说,庞中华对于我国的硬笔书法教育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很多年轻人和硬笔书法爱好者都受益于他的书法教育。虽然时过境迁,我们现在来重新评价庞中华的书法艺术,我认为也不能抹杀他对中国硬笔书法的历史功绩!


逆风飞扬一路东


庞中华的字帖是很有实用性的,我小时候就练习过庞中华的字帖。


当时我们的小伙伴人手一本他的字帖,大家就像跟风一样都去买,回来就开始显摆。可真正能够认真练习的就没几个人了,我就是其中一位。


说实话我没有认真的练习过庞中华的字帖,但不是没练过。我确实练过,只是没那么认真罢了。虽然不是那么认真,看可对我以后的练字生涯还是有很大帮助的。为了以后练字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还是要感谢庞中华。现在家里还能够找到庞中华的字帖呢!但是已经没有心情再去拿出来练习一下了,因为我现在改了。改练《灵飞经》了,要想练好字还是要在古人的字帖中学习。并不是说庞中华的字帖不适合学习,个人认为他的字帖适合启蒙教育。一开始练字要是学习他的字帖对于自己以后练字会有很多好处的。


庞中华的字有很多可取之处,能够成为一代书法名家没有点真实水平是不可能的。小时候包括现在都非常崇拜庞中华,也看过一些关于他的故事,也是非常励志的。大概有一段时间自己的理想都是要成为庞中华一样的书法家,现在想来那不是理想,是一种奢望。我这辈子都不可能达到庞中华在书法界的高度。把他作为一个偶像在心里默默崇拜着就行了,不管现在还有没有人练习庞中华的字帖,他依旧是我的偶像。是我在书法知识上的启蒙着,感谢庞中华老师!!!


雨夜构想


庞中华的字,就和洗剪吹的发型一样,经不起时间的审美考验。

当年人手一本庞中华字帖,就跟当年人头一顶洗剪吹发型一样,连明星都争相洗剪吹。

我读初中十四五岁的时候,特别喜欢练字,去书店买了有七八本硬笔字帖,有楷书和行书,全是庞中华的,当时也买不到别人的字帖,本地所有书店都只有庞中华。

买回去之后,他的字帖越看越丑,幼小的我产生一种这样的世界观,大人们觉得漂亮的字,我觉得丑,我对字的审美观和大人的不一样。所以后来不到几天就不练了,改成发展自家体,江湖体那种,到现在,我的字依然丑。(周围的人总有人说我的字漂亮,搞得我以为是真的,看了小视频才知道呵呵)

如果当时书店有田英章或田蕴章或赵贺新等类型的硬笔字帖卖,我一定不是现在这样。当时的赵贺新可能还没成名。

后来抖音,头条之类的小视频,简直颠覆了我的世界观,才让我感觉到中国汉字的魅力,到了三十五岁才开始练字,唉,庞中华祸害一代人。

我最喜欢的是赵贺新和三班作业(三轮书法)


QuinnWang


庞中华的硬笔书法,可谓开了中国硬笔书法的先河。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遍地是庞中华的钢笔字贴,提起庞中华,人人皆知,只要想练钢笔字的,人手一本《庞中华字贴》,甚至庞中华当年还到全国各地去讲学。

他的红火程度,堪比现在的网红。

当时为了练字,还买了好几本庞中华的字贴,只是在兴趣班上,我们的书法老师对他的字嗤之以鼻,说他写的字架构太散之类的。

而当时专注于毛笔书法的练习,也没有关注很多,再到后来,喜欢上钢笔书法,当时流行的,已经是司马彦的书法了。

再说当时比较火的原因,因为他是硬笔第一人,在八九十年代,首先提出了硬笔书法的概念,并将他推广到全国。

后来很少提及,那是因为书法艺术,除了本身的推广之外,本身的基础功也比较重要。慢慢地,被一些实力更强,造诣更高的书法家给超越了。

至于有人说庞中华书法祸害一代人,我倒觉得有些夸大其辞,他的书法艺术性是有的,只是本身造诣不够,随着庞中华神话光环的淡去,他也就没落了。


木子君的小屋


我的字很难看,心思不定,写不好字。当年我也练过庞中华的字贴,没定下心来。一恍惚,从90年代到如今。才重新拿笔再练。不像90年代,只有庞中华,现在有很多字贴。但还是写不好。可我从来没有怪过任何人…年纪大了,就觉得这个事情就像古时老师在教书(只有书和字帖,没有讲解理解)。死记硬背。理解,融会贯通,看个人。


阿城104809576


十二三岁时得到一本不全的庞中华硬笔字帖,如获至宝,走火入魔,就那么几页,能看通宵。。。后来。。后来我觉得我应该跳出了?





II大地飞歌II


确实如此,庞中华的字帖在八十年代的时候,非常受推崇,争相临帖,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如果把那个时候的庞中华的字放到今天的时代,真的是排不上号的。庞中华之所以能在那个时候成为硬笔书法的网红,是多种内在的原因造成的。

时代的因素

八十年代初,文革刚刚过去没几年,当时出现了文化的真空时期。文革的十年,造成了我们传统文化的断层,那个时代谁读书、写字、画画谁就会被批判,成为臭老九。

而文革结束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看到了这一现象,中国的传统文化急需恶补和推广。钢笔字因为实际应用的需要,受众面广,易普及,所以也被着重的推广。

我记得当时不仅仅是庞中华的钢笔字电视教学,还有一个电视书法教学,是教写《等慈寺碑》的。当时书法和钢笔字的普及和推广是同时进行的。

励志青年

庞中华的本职工作从事的是地质勘探工作,15年的时间,几乎都是在野外大山中渡过。工作之余,别人打牌聊天的时候,他在昏暗的灯光下苦练钢笔字。很长的时间里,他都是在抄写报纸上的各种美术字,因为那个时期根本就没有字帖能够买到。

所以,庞中华的钢笔字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横平竖直,几乎没有扛肩。直到后期,他才开始临习古代名家的法帖,从他的字体上看,应该是受《多宝塔》影响比较多。

15年的野外工作,没有消磨掉他的意志,反而是自学成才练成了一笔漂亮的钢笔字。他曾经拿着他写的《谈谈学写钢笔字》的稿件,找了很多的出版社,都被拒绝了。

后来在多亏在文怀沙前辈的推荐下,才有机会出版了自己的《谈谈学写钢笔字》。没想到一出版就热销了,而电视台也为了普及文化事业,请他上电视教学。于是,庞中华成为了当时硬笔书法的领军人物。

随着《谈谈学写钢笔字》这本书的热销,随着庞中华端坐在中央电视台绘声绘色讲解硬笔书法,随着《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新闻媒体报道了庞中华励志故事,一场裹挟着亿万人热情的学习风暴,迅速席卷大江南北。

几十年过去了,那场硬笔书法学习的风潮已经趋于沉稳、常态化,成为了传统毛笔书法有益的补充。庞中华的钢笔字,从书法艺术上分析,确实存在例如板滞俗套、缺乏变化等等不足。但是庞中华作为当时这场风潮的推波助澜者,不应被忘却。


翰墨今香


对于这个问题,我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也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的看法,我们共同来讨论!

说到庞中华,我想没有几个人不认识,他曾经是家喻户晓的硬笔书法家,只不过最近几年不再频繁地被人提起,这一是因为庞中华现在已经上了年纪,大概是四十多岁的人了,二是因为现在又涌现出了大批的书法家,而且在这些书法家里,软硬笔皆能的不在少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庞中华的硬笔书法包括他的字帖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练字的首选也不再是庞中华的字帖了!




庞中华可以说是硬笔书法的开创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一手开创了硬笔书法,使得硬笔书法被大家所重视,让硬笔书法传遍了五湖四海!

那个时候对于练字来说,庞中华的字帖是首选,几乎人手一本,除了正常的学习和工作之外就是练习庞中华的硬笔书法字帖,庞中华的字帖销量达到了惊人的数亿册!可以说,在当时的硬笔书法领域里,没有人能和庞中华相比。

但是到了九十年代以后,庞中华的这种优势渐渐不在了,因为在这一时期又涌现出了大批的书法家,他们同样也出版字帖,所以字帖的种类多了,人们便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字帖领域里也不再是庞中华一家独大了!

而且庞中华的字帖仅限于硬笔,没有毛笔字帖,而且他的硬笔字被越来越挑剔的书法爱好者挑出很多毛病和不足之处,再加上庞中华本人上了年纪,很少出来活动了,所以他的字帖逐渐不被人提起了!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我是铁匠论书画!


存希斋书法


庞中华硬笔字贴和健力宝的兴衰,颇有相似处,也挺有趣,不信你听――

一、抓住市场空白。

80年代的中国市场,国内尚未有一种运动型饮料,更无易拉罐饮料,这就是市场的空白;


70年代末,中国文革刚结束,书法市场尚无一种硬笔书法字贴,这也是市场空白!

二、善于抓住机会。

80年代,广州体育科学院,研究出了一种“运动型饮料”,寻求多方合作未果,而三水酒厂李经纬却抓主机会,一方出钱一方技术,迅速成长。李独具慧眼,抓住了机会――

庞中华在地质队时,矢志不渝练硬笔书法,后来写得字贴手稿,寻求出版未果,又孜孜不倦的多方奔走,直到拜访文怀沙,受益于文怀沙的引荐,终于字贴出版,引起轰动,拜访贵人,这也是抓住机会了。


三、营销宣传上出“奇兵”,敢为天下先!

李经纬推出了“健力宝”后,又耗巨资赞助过国内体育赛事、还有奥运会,成为中国运动员指点饮料,西方媒体中的“东方魔水”,成为世人皆知的饮料,也是营销界以小搏大的成功案例,李的胆略见识,令人称奇!


而庞中华,在80年代通过电视讲座,通过这一新兴的媒介方式,把庞中华的硬笔书法推向全国,迅速得到中国小康阶层的青睐,由此,庞中华硬笔书法在整个社会流行开来。



四、没落的外因――狼来了,竞争加剧:

90年代末,可口可尔、百事可乐,国内的娃哈哈、乐百氏、统一等各种饮料,百花齐放,竞争加剧;


90年代中期至20世纪初,司马彦、田英章、卢中南、吴玉生及后来的荆霄鹏等,加剧了硬笔书法市场的竞争。

五、没落内因:

健力宝:英雄末世,壮志末酬,大厦将倾,一木难支,就不多说了…………


庞中华的书法风格,是他临摹古贴后的书法创新――颇有魏碑的隶意;然而,他的字宽松扁平,扛肩极少,又不同于传统行书、楷书――险峻、飘逸、妍美的书法审美;

这也是后来,庞中华字贴争议声较大的原因。
硬笔书法字贴市场的风起云涌,市场弄潮儿荡气回荡的小故事,让人不由得想到了一首歌――

“兴旺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 一页风云散呐,变幻了时空――”


行书一点通


上世纪80年代甚至90年代初,那是个很神奇的年代,很多书的发行量是以百万计的,不像现在,一本书能卖几千本甚至上万本,就算不错了。

那个时期,一是大家渴求知识。大家刚从一个动荡的时期走出来,从封闭、无知中走出来,迫切希望了解世界、探索未知。

二是图书是那个时期传播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那时的出版物,数量少,出版难度大,因此在大众的心目中书本是神圣的,每一句话都是“圣旨”,按现在的眼光看,甚至可以说是“盲从”,是无条件信任。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以庞中华、席殊、杨再春、沈鸿根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当他们的字帖一经面市,即火遍大江南北,一次次再版。

严格地讲,庞中华、杨再春等人虽然名气很大,但水平是否很高,值得商榷。他们出版字帖的意义,更多在于书法的普及。


那个时期,人们对书法的了解甚少,书法的社会基础薄弱,庞中华们算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书法播种人,为后来书法的兴盛打下了社会基础,这种历史作用不容抹杀。

“江山代有才人出”,如今,随着书法欣赏水平的提高,庞中华的字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是正常的现象,也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