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儿童攻击性社会探索”,三招让“难搞”的孩子会配合懂规矩

在我们还小的时候,父母管好我们吃喝,基本上就可以了。其他的,诸如性格,情绪等问题,因为社会条件和经济因素的制约,几乎无暇顾及。但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父母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到育儿上,新的理念一定要了解,新的方法一定会尝试。这说明我们的父母都在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养育自己的孩子。

家庭教育开放性让孩子个性开放的同时也让他们更大胆

愿意学习,愿意改变,以更开放的心态养育孩子是非常好,也非常难得的事。但现实是,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孩子越来越难管,规矩越来越难立,这是为什么?因为家庭教育的开放性收获的结果具有两面性。

01)【家庭教育开放性的优势:孩子个性开放,勇于探索】

父母学习新的教育理念,践行新的教育方法,往往会更加尊重孩子,考虑儿童心理。父母们常常觉得给予爱,给予机会,孩子才会更快乐。这就意味着父母给了孩子更大的自由度和成长空间。孩子们也不再像我们小时候受到过多的约束和要求,畏手畏脚,看别人的脸色行事,而是可以去尝试新鲜事物,表达自己的见解,【探索】未知的世界,这是家庭教育开放性带给孩子们性格上的优点。

了解“儿童攻击性社会探索”,三招让“难搞”的孩子会配合懂规矩


02)【家庭教育开放性的劣势:孩子要求越来越多,对父母的尊重越来越少】

但因为父母给了孩子更多的空间和机会,使得孩子的要求越来越多。如果父母把握不好开放的程度,就会导致不良的效果。孩子的要求越来越多,而父母却不断的在降低要求,处于越来越劣势的地位。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家庭的主导,当他哭闹,当他提出要求,父母只有配合和让步的份。如此让步并不会带来家庭长期的温馨和和谐,而是还会有更大的冲突和矛盾。

因此,在家长学习新的教育模式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好开放的程度,既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学习引导孩子个性开放的同时,还要给他们建立好规矩,这尤为重要。

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为什么有些孩子会特别难搞,没有规矩?

01)【儿童攻击性社会特索】每个孩子从出生都有攻击性探索,父母必须设定界限

人类和所有哺乳动物,自原始社会起,就具有攻击性,这是生存本能所决定。生物学的专业概念叫做“儿童攻击性社会探索”,是指:孩子会探索他们的影响力在他们的社会领域里能到达多远,能在谁的身上发挥什么效应。

从孩子一出生,他们就进入攻击性社会探索阶段。比如他们会不停的把手里的水瓶,扔在地上。妈妈捡一次,他就扔一次。妈妈捡上来,她再扔一次。起初妈妈以为是孩子不小心的,但后来发现他其实是故意的,并且在【试探】你。再大一点,他们从以哭闹作为手段,再观察父母的反应。如果父母因此而手忙脚乱,并且立刻满足了他的要求。那么孩子就已经得到了自己的答案。他学会了通过哭闹来得到自己想要的。慢慢的,父母发现孩子特别难搞,规矩难以建立。

了解“儿童攻击性社会探索”,三招让“难搞”的孩子会配合懂规矩


每个人从出生起就有了攻击性探索的能力,这是正常的。父母需要做的是,当孩子的探索影响到他人,影响到周围环境了,就需要给孩子设定界限了。

02)【行为背后的信念】父母必须看清楚孩子哭闹,没有规矩背后的原因

个体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行为和情绪背后,都隐藏着一定的信念。而大多时候时候,父母都只看到孩子外在的表现,没有看清楚他内心真正的信念。

妈妈陪姐姐在房间里上网课,妹妹在另外一个房间自己玩。

隔了一会,妹妹开始不停的叫:“妈妈,你给我拿一下娃娃”妈妈拿了过去。

又过一会,妹妹喊“妈妈,你给我拿一下水彩笔。妈妈又过去拿了。

又隔一会,妹妹继续喊“妈妈你给我拿一下那本书”。

妈妈拿了妹妹指的那边的一本书递给她,妹妹开始大哭“我说的是那本,你为什么要拿这一本?”

妈妈换了一本,妹妹继续大哭,说“不要了,我不要了。”

如果这个妈妈此时以为妹妹就是拿东西那她就错了,孩子的哭闹,大多数是为了引起大人的关注。因为妈妈在陪姐姐,妹妹就开始哭闹。她其实是为了成为焦点,为了在此时战胜姐姐,成功吸引妈妈的注意力。如果妈妈这时能过去抱抱她,并说“宝贝,姐姐很快就做好了,等她讲好题了,妈妈专门陪你讲故事,好吗?”。那么这个“专门”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如果孩子学到的是,必须用哭闹才能得到父母的关注,那他会变得越来越“难搞”,规矩也会越来越难立。但如果父母能够看清楚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给与倾听和理解,那么规矩就慢慢能建立起来。

了解“儿童攻击性社会探索”,三招让“难搞”的孩子会配合懂规矩

三、父母如何让“难搞”的孩子学会配合,懂得规矩?

01)【学会“主动式倾听”,并清楚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提出“主动式倾听”的概念,是指倾听者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从发言者话语中寻找所需信息,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方法。这里的倾听并不是普通的只听他说话,而是要从他的话语中去寻找信息。当我们在听孩子说话的时候,是否去寻找过孩子话中的信息,理解了孩子说话的动机和目的。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外在的是行为,但所有的行为都是内心深层信念的反应。孩子哭闹只是外在表现,父母可以通过主动倾听,进步理解孩子语言背后深层的信念。然后将自己的信息反馈给孩子,再一起寻求解决问题方法就容易很多。就如上一个案例中,妈妈在妹妹第一次大叫的时候,就告诉她一会单独陪她,可能就会避免后面的大哭大闹。

了解“儿童攻击性社会探索”,三招让“难搞”的孩子会配合懂规矩


02)【用积极暂停代替哭闹和打骂】

孩子哭闹,家长觉得孩子脾气大,难管。最后没有办法了,只能粗暴对待,以打骂的方式收场。但结果是孩子越来越没有规矩,家长越来越没有威信。所以当孩子在哭闹的时候,有时候家长要学会“积极暂停”。这里的“积极”一词,体现了当出现冲突的时候,父母的态度。并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是为了大家从情绪中抽离,同时不让父母过于被动,受到孩子情绪的控制。

我们可以这样说:“宝贝,如果你觉得还是不行,还是要哭闹,那么你可以继续哭一会,等你平静下来了, 我们再看看怎么办”或者“宝贝,如果你还是哭闹,妈妈要一个人去静一静。 不是你的错,只是妈妈需要平静下来再面对你”。

积极暂停,一方面让孩子接收到你的态度,停止哭闹;另一方面也阻止了父母因为情绪失控对孩子的打骂。

了解“儿童攻击性社会探索”,三招让“难搞”的孩子会配合懂规矩


03)【看见即是爱,用描述表达鼓励】

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往往是一个缺少鼓励的孩子。所以父母要想让孩子有规矩,有礼貌,必须当孩子有了正确行为的时候,给与肯定和鼓励。

有一位先生晚上回到家,看到满桌的饭菜,啥都没说,直接就吃了。

还有一位先生,看到这一幕,对老婆说:老婆,你今天准备了这么多好吃的,辛苦啦!

哪一个让做妻子的听了更加受用,心里甜蜜蜜的,后面还会给老公做好吃的?显然是那个被先生看到自己的付出的那一位。孩子也是如此,往往很多时候,孩子行为不好,是因为他们做的不好的时候家长无限放大,做的好的时候家长觉得理所当然。学会适当的鼓励,也是立规矩的一种方式。

而鼓励中,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描述孩子的行为,向孩子表达,你看见了他的进步和付出

。而且这样的句子,生活中随时可以说。早上“宝贝,妈妈看见你今天自己穿了袜子和鞋子,哇,你一下子长大了!”,中午“宝贝,妈妈看见你中午吃完饭,自己把碗筷收进了厨房,谢谢你”,晚上“宝贝,妈妈发现你今天看电视到时间了很快就关掉了,没有拖拉也没有哭闹,你已经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看电视的时间了,真厉害!”

“感觉好,才能做的好”对大人来说如此,对孩子更是。当家长用了鼓励的方式,孩子的行为得到肯定和赞扬,他内心的有了自信和关怀,行为自然而然会越来越好。

了解“儿童攻击性社会探索”,三招让“难搞”的孩子会配合懂规矩


家庭教育的开放度让教养孩子面临双面性,作为父母,一方面我们应该学习新的教养方式,让孩子性格更加开放,更加自信。另一方面,因为孩子天生具有一定的“攻击性探索”行为,我们要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信念,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正确的鼓励,当情绪失控的时候学会积极暂停。如此,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懂得配合,学好规矩,做一个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