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兒》:每一口呼吸都是苦澀,最終我變成了自己害怕的模樣

說起老舍的代表作,很多人第一反應可能會是《駱駝祥子》

。這部小說被載入了中學的課本,為大家所熟悉。

它講述的是中國北平城裡的一個普通底層市民—年輕好強、充滿生命活力的人力車伕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經歷。 小說深刻揭露了舊中國的黑暗,控訴了統治階級對勞動者的剝削、壓迫,也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們展示黑暗統治下的北京底層貧苦市民生活於痛苦深淵中的圖景。


《月牙兒》:每一口呼吸都是苦澀,最終我變成了自己害怕的模樣

老舍的作品多是描寫底層貧苦市民的,而老舍的名字也自然而然與市民題材、北京題材密切聯繫在一起的。作為一位大家,他把不同時代的社會氣氛、風俗習慣,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種人等的喜怒哀樂、微妙心態都結合濃縮在一起,有聲有色、生動活潑,自成一個完整豐滿、"京味"十足的世界。

老舍的《月牙兒》延續了他作品的風格,通過月牙兒描寫了一位生活於社會底層的女孩,一步步淪為娼妓,成為了黑暗社會的犧牲品的過程。


《月牙兒》:每一口呼吸都是苦澀,最終我變成了自己害怕的模樣

整篇小說描寫了女主角從恐懼、困惑、反抗再到屈服的全過程,讓人憐憫,又讓人悲痛。相信老舍先生在寫的時候也應該是流下了眼淚的。

01.美麗的景緻,殘酷的現實

小說中多次描寫“月牙兒”,黑夜中的一彎“月牙兒”是存在於整個小說的景象,對於書中的主角“我”而言,月牙兒是我的影子,也是我的精神寄託。就是“我”自己。高高懸在天上的,美麗的月牙兒,承載了“我”的所有苦難。


《月牙兒》:每一口呼吸都是苦澀,最終我變成了自己害怕的模樣

父親去世時,看到了帶著寒氣的月牙兒,我是十分悲痛的;

父親出殯時,看到了放著冷光的月牙兒;

看到媽媽為了生計辛苦工作,月牙兒照著我的眼淚;

媽媽給我找了另一個“爸”,帶著對未來生活的恐懼,我又看到了月牙兒,這時候月牙兒也帶著恐懼的涼意......

但是當新爸對我們很好,讓我們能夠有基本的吃穿用,讓我就看不到象徵著悲苦的月牙兒了。


《月牙兒》:每一口呼吸都是苦澀,最終我變成了自己害怕的模樣

《月牙兒》劇照

書裡“我”對月牙兒的感情十分的複雜,儘管潔白美麗,但是悲苦的生活總是伴隨而來,月牙兒經常出現在我痛苦、悲傷、絕望、恐懼的時候。而“我”又十分喜歡月牙兒,可能是因為在黑暗的黑夜之下,月牙兒能帶來一絲的光亮和希望,“我愛它給地上的那點小影子,一會兒就沒了;迷迷糊糊的不太清楚,及至影子沒了,地上就特別的黑,星也特別的亮,花也特別的香。”

這個月牙兒,是“我”在暗無天日的的痛苦社會里,僅存的一點寄託,但是也是這個美麗的意象,昭示著媽媽和“我”淪為娼妓,並不是自願如此,而是在走投無路時候唯一的選擇。明明十分的恐懼、害怕、厭惡,卻不得不一步步靠近,就和著了魔一般,一邊掙扎一邊沉淪,直至被黑暗包圍。

02.真實的生活,艱苦的處境

小說中的主人公起初只是一個單純的女孩子,然而為了生活,為了生存,她與月牙兒的感情如同與母親的感情一般,相互糾纏又愛又恨。

母親為了我們的生活所迫,起初也是一位底層的勞動者,逐漸變為一個暗娼,那時候的婦女根本無法獨立也沒有辦法自食其力,只能依附於男人,然而男人也是靠不住的,靠自己又要淪為最底層出賣“肉體”,明知是深淵還必須跳進去。


《月牙兒》:每一口呼吸都是苦澀,最終我變成了自己害怕的模樣


《月牙兒》沒有去用一個露骨的字詞,只將年幼的“我”一番心理掙扎和思考烘托出,卻已將母親為生計所迫、無奈賣身的苦痛,優雅、剋制地呈現出來。這就是老舍筆下的舊社會殘忍之處。

他的另一部作品《駱駝祥子》也同樣描寫了這樣一個底層人物,祥子最後被生活捉弄的只能開始遊戲生活, 吃喝嫖賭。為了喝酒,祥子到處騙錢,自甘墮落。最後,靠給人乾紅白喜事做雜工維持生計。

祥子由一個“體面的、要強的、好夢想的、利己的、個人的、健壯的、偉大的”底層勞動者淪為一個“墮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會病胎。


《月牙兒》:每一口呼吸都是苦澀,最終我變成了自己害怕的模樣

《駱駝祥子》劇照


這些底層人民的不幸根本不是個人可以主導的。讀者讀起來是悲憤、無可奈何、同情、憐憫等等各種情感的交織,然後又是鮮血淋漓的真相,這就是那個時代真實生活的照射。

03.死容易,活卻異常艱難

在淪為娼妓之前,“我”儘管經歷了人生的起落,生存的艱辛,但是“我”始終是個懷著希望的女孩子,我希望可以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希望可以通過勞動來生存,這樣不用走媽媽的老路。

可是,生活就是這麼的無情,基本是將我所有的道路都阻攔了。學校容不下我,工作的飯館留不下我,在這樣的社會里,我不禁感嘆“我想不起。我覺得世界很小,沒有安置我與我的小鋪蓋卷的地方。我還不如一條狗,狗有個地方便可以躺下睡;街上不准我躺著。是的,我是人,人可以不如狗。”

小說的開始,就描寫了主人公和母親一起送走了病入膏肓的父親,一開始覺得十分悲涼,可讀完整篇小說後,不禁發現死去的父親其實比較“幸運”,留下的孤兒寡母要經歷比死亡艱難一百倍的蹂躪和折磨,這是何等的諷刺和無奈。

一切只是因為要活著。

“我才不去死,雖然想到過;不,我要活著。我年輕,我好看,我要活著。羞恥不是我造出來的。”


餘華的小說《活著》裡也塑造著同樣為了活著,相同命運的悲慘人物,書中的主人公徐富貴,原本出生在還算安穩的家庭,但是經歷了社會的動盪,餘華的代表作《活著》裡也有類似的悲慘人物,主人公徐富貴在經歷了社會的動盪後,接二連三失去親人,無數次生存有了暫時的轉機然而災難又接踵而至墜落深淵,最後只剩下一頭相依為命的老牛。讀過這本小說後,常常在心裡詢問:“世上怎麼會有這樣的事情,太慘了吧,怎麼會讓富貴承受如此之重呢?”

活著真的比死去艱難百倍,活著的意義究竟又是什麼呢?


《月牙兒》:每一口呼吸都是苦澀,最終我變成了自己害怕的模樣


而小說《月牙兒》中,最後也耐人尋味,由於不是正式的妓女,無法給社會正常納捐,最後“我”不幸入獄,自從我一進來,我就不再想出去,在我的經驗中,世界比這兒並強不了許多。我不願死,假若從這兒出去而能有個較好的地方。

最後表達了底層人民對生活最後的期望,倘若哪怕有一絲活下去的希望,都是不願意面對死亡的。

然而象徵著些許微小“光亮”的月牙兒,這點亮,看得到心裡的苦,卻照不到那麼多希望和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