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中,为什么杨炯曾自我评价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浮厝512


问题:初唐四杰中,为什么杨炯曾自我评价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前言

题主的这个问题出自于《旧唐书·杨炯传》

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

虽然排名是:王杨卢骆。但是杨炯似乎并不服气,说出了“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不平之语。

而且,当时有人同意他的这种看法。都有谁这样赞同他呢?

一、宰相的肯定

唐朝刘肃的《大唐新语》记载:

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

这段话,也被记录了《旧唐书》中:

其后崔融、李峤、张说俱重四杰之文。崔融曰:"王勃文章宏逸,有绝尘之迹,固非常流所及。炯与照邻可以企之,盈川之言信矣!"说曰:"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

崔融,李峤,都是初唐"文章四友"中的人物。两外两个人是: 苏味道、杜审言(杜甫爷爷)。

张说,是三次为宰相,一代文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号称"燕许大手笔"。

宰相张说评价说:

杨炯这个人非常有才, 比卢照邻强, 一点也不比王勃差,他自己说‘愧在卢前’,其实是谦虚呀。

二、杨炯其人 十岁做官

历史上有很多神童,明朝张居正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宋朝晏殊14岁入试,赐同进士出身.

杨炯(650-?)也是小天才。 高宗显庆四年(659),杨炯年仅十岁举神童 。但是 仕途不那么顺利,16年以后,才制举及第,补校书郎。

后来杨炯被幸运地选拔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掌太子东宫庶务。

可惜李显即皇帝位55天就被废为庐陵王。 因为堂弟参与徐敬业讨武则天,杨炯被贬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被选任盈川(今浙江衢县附近)令, 后来他也称为”杨盈川“。

三、杨炯格律诗“实为正始”

关于杨炯和王勃的比较,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评价 :

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浑雄。究其体裁,实为正始.........

胡应麟认为杨炯的近体诗(即格律诗)是“正始”。所谓正始,即:

合乎礼仪、法则之始。

也就是说,他的近体诗,是初唐格律诗中,符合法则真正的第一人。

明朝学者许学夷《诗源辩体》中,评价杨炯的短篇是大部分都是标准的律诗:

析而论之,王与卢、骆绮靡者尚多,杨篇什虽寡,而绮靡者少,短篇则尽成律矣。

杨炯的诗传下来35首 ,大部分是格律诗(30首五言律和五言排律)。

四、杨炯的五言律诗

1、《刘生》

卿家本六郡,年长入三秦。白璧酬知己,黄金谢主人。
剑锋生赤电,马足起红尘。日暮歌钟发,喧喧动四邻。

这是一首标准的“平起仄收”五言律诗,押【真】韵 。

除了第一句用变格三仄尾以外,其他都是标准的律句,而且对仗、黏连没有任何瑕疵。

初唐律诗常见的失粘、失对等现象都不存在。

2、《从军行 》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是平起平收的五言律诗,押庚韵。第七句是律句的变格:宁为百夫长,平平仄平仄。

这首诗也是杨炯最有名的代表作。

3、《折杨柳》

边地遥无极,征人去不还。秋容凋翠羽,别泪损红颜。望断流星驿,心驰明月关。藁砧何处在?杨柳自堪攀。

这是四种律诗的第三种:仄起仄收, 押删韵。 《折杨柳》是乐府古题,唐朝有不少诗人喜欢用格律诗方式写乐府古题, 如李白《关山月》、沈佺期《独不见》等。

杨炯的五律基本都是标准的律诗,平仄、粘连、对仗、押韵都非常讲究。

结束语

杨炯的贡献不仅仅是格律形式上的完善,在内容上也突破了齐梁"宫体"诗风,他的《出塞》、《战城南》、《从军行》、《紫骝马》等,都是比较那个时期少见的题材。

因此张说、胡应麟等人对杨炯的评价甚高。

唐代刘肃的《大唐新语》还记录了这么一个故事:

时李敬玄盛称王勃、杨炯等四人,以示行俭,曰:勃等虽有才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者,杨稍似沉静,应至令长,并鲜克令终。”卒如其言。

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善于看人,他认为初唐四杰这几位,虽然有才名,可惜“浮躁浅露”,都不是富贵之命。果然被他说中了。

王勃被淹死,卢照邻得恶疾投水,骆宾王兵败后不知所终,杨炯最好,做到了县令,可惜四十多岁就病死了。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杨炯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自幼就聪颖好学,杨炯的文采出众,尤其擅长写散文和诗歌,他的作品多为边塞征战诗,气势磅礴,使人感受到边塞的壮阔,战斗的激烈和兵士们为国征战的豪情。他的文风刚健有力,在当时独树一帜,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文苑上》写道: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为什么杨炯会认为自己 “愧在卢前”而 “耻居王后”呢?

首先来说说“愧在卢前”吧。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卢照邻年长杨炯二十岁左右,因此卢照邻算是杨炯等人的前辈,而在古代中国,长幼尊卑向来十分重要。年长于自己的长辈卢照邻排名居然在自己之后,不论是从真情实感而言还是只是谦逊之词,都绝不可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前辈排名于自己之后,所以杨炯才说道自己“愧在卢前”。更何况《竹林答问》中记载:

六朝之为有唐,四杰之力也。中间唯卢升之出入风骚,气格遒古,非三子所可及。盈川“愧在卢前”,非虚语也。这其中的意思就是说初唐四杰中只有卢照邻一人的风格遒古,不是其他三个人能够相比的,杨炯的“愧在卢前”不是妄言。

那么“耻居王后”又是为何呢?这其中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耻居王后”和“愧在卢前”一样,是表示谦虚。王勃,字子安,和杨炯出生年代相近。杨炯和王勃都是那个时代的神童,王勃六岁能作文章,十岁即饱读诗书,,十六岁就及第做官,是那个时代受人仰慕的天才。而杨炯也不差,杨炯在唐显庆四年(659),也就是他才刚刚九岁时应弟子举及第,被举神童,此后一直在弘文馆待制。天才总会有点恃才傲物,孤傲自赏,所以这里理解的“耻居王后”的意思就是杨炯认为自己的排名居然在王勃之后,自己应当感到羞愧,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学水平。

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杨炯确实鄙夷王勃,对自己排名居于其后感到羞愧难当。这是因为王勃的人品在当时一直备受争议。王勃为了赢得沛王李贤的欢心,为沛王写下了《檄英王鸡文》来讨伐英王的斗鸡,为沛王助兴。没想到这篇文章传到了皇帝手中,唐高宗看后十分生气,认为王勃作为博士,居然写这些歪门邪道的东西来讨好他人,并挑拨离间皇子间的感情,因此被赶出京城。王勃辛辛苦苦谋得的前程就此打了水漂。

后来王勃又遭遇了一次打击,他任虢州参军期间,藏匿了一个名叫曹达的罪犯官奴,后来又将曹达杀死,没想到走漏了风声,因此犯了死罪,幸亏遇见了大赦,才堪堪保住了性命。正因为这两件事,王勃在当时的评价一直不是很好,也难怪杨炯说出“耻居王后”了。

杨炯、王勃、卢照邻都是那时不可多得的人物,他们的文学水平也得到了历代文学家的赞赏。文学欣赏本就容易带着主观色彩和个人观点,所以其实排名无关紧要,只要我们能从杨炯的诗歌中体会到边塞的壮阔,从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感受到楼阁的壮美,从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中感受到真挚的情感就已经足够了。


邓海春


初唐四杰按排名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可以说这四人共同的特点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他们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特别是在改变齐梁“宫体”浮靡诗风上,都作出了很大贡献,因此被合称为“初唐四杰”。事实上,四人的文风各有所长,难分伯仲,之所以会有如此排名,个人觉得与他们的诗作风格、内容是有一定关系的,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四位诗人传世名句的风采。

王勃的诗作内容充实,感情充沛,悲凉浑壮。传世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杨炯的诗作风格豪迈开朗,感情真挚。传世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卢照邻的诗作词采富艳,内容广阔,以韵致取胜。传世名句: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骆宾王的诗作抒情叙事,间见杂出,形式灵活。传世名句: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

其实从四人的诗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王勃的才气最高,而事实上王勃在四人中成就也是最大的,所以按才华有如此排名,应是没有异议的。那么为什么杨炯会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这其实是与王勃的人品有关系的。

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前半句表现出了杨炯的谦虚,他认为自己不应该排在卢照邻之前,应该排在四杰之末。而后半句,则是杨炯为人则性情耿直,恃才倨傲的表现。他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不认同王勃的才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王勃集序》中找到答案,其中他对王勃大加赞赏,推崇王勃的才华文品,但是他对王勃的为人处世却有不满,甚至是对其人品的不屑。那么王勃究竟做了什么事情是的杨炯耻与之为伍呢?

最能体现王勃人品差的是这么一件事,当初官奴曹达犯罪,跑来求王勃,王勃收留了他,但事情败露后,他又把曹达给杀了以保自己,他的这种行为在杨炯眼里绝对是可耻的行为,所以即使他才华再高,杨炯也会说出“耻居王后”的话语了。


我是盛说纷纭,聊聊历史风云人事,欢迎大家多多关注,多多交流!


盛说纷纭


杨炯的这番自我评价,符合他一贯的刻薄嘲弄习惯。

“愧在卢前”,是杨炯对自己的嘲弄,并从中享受双重虚荣,一是享受公众认定的“在卢前”的虚荣,二是享受对落后者故作谦虚的虚荣。

“耻居王后”,是对王勃的嘲弄。并从中享受“你其实并不怎么样”“我其实并不比你差”的虚荣。

说倒底,是虚荣心作崇下的吹牛逼!

初唐四杰都是神童级的天才。

王勃六岁便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十六岁被授予“朝散郎”(文散官,没什么实际工作,但品级不低,从七品)。

杨炯是规规矩矩考试考出来的神童。唐代科举,有一门神童科,针对的是十岁以下的稚龄考生,当然,考试要求不高,十岁的杨炯顺利登科。

骆宾王七岁写了一首诗,成了很多现代人从小读到的第一首唐诗,那就是“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卢照邻虽没有神童之名,也是很早成名,才十几岁的时候,就被比喻成是汉代的大才子司马相如。

天才,都是恃才傲物、眼高于顶的人!

王勃的狂傲是出了名的,因为游戏檄文,私德不检,被罢免公职,即便如此,张狂的个性也一点不收敛,在参加庆贺滕王阁落成的盛会上,王勃悍然抢了南昌长官爱婿的风头,全不在意最基本的人情世故。在饱受座客腹诽的同时,却也留下了《滕王阁序》这样的千古名篇。



杨炯的狂傲气焰是一点不输给王勃。杨炯曾经对自己鄙视的同僚直接打脸,管人家叫“麒麟楦”,什么意思呢?就是徒有其表的草包:“你看那些演出麒麟戏的人,要画出一个麒麟模样的外壳套在驴子的背上,将驴子装扮成麒麟。一旦揭去这层画皮,驴子依旧只是驴子。”

这够刻薄吧!

恃才傲物的人说话大多很刻薄,个人能力越强,越是无法容忍“猪一般的队友”。

杨炯的这种性格,肯定要吃苦头,把同僚都得罪了,仕途也就注定走不远了。后来被放为盈川县令,对本县百姓也是以严酷著称。所以说,才子如太阳,远远崇拜一下就好,千万不能太靠近。

杨炯与王勃,同为文坛骄子,各擅胜场,又都是心浮气躁、张狂放诞的天性,彼此间肯定有一些龃龉。

说出“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这样的话,对杨炯来说,实在是小菜一碟,无非图一时嘴上快感。

实际情况,仅以诗歌的造诣而论,杨炯显然不及王勃的才气与旷达。但杨炯写诗的题材比王勃要广。杨炯虽然一生皆任文职,却实在写了不少边塞诗,最出名的当推《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若杨炯生在现代,一定是武侠小说的忠实拥趸。

王勃死后,杨炯为其文集作序,即文艺评论史上赫赫有名的《王勃集序》,序中有这样一句:“卢照邻人间才杰,览青规而辍九攻。”这是说以卢照邻这样的文学天才,在王勃的文章之前都要自愧不如。

看来,杨炯要么对王勃的看法有所改变,要么是因为死者为大,不再一争长短了。


陈不过敏


初唐四杰:王勃 样炯 卢照邻 骆宾王

这句话里的“卢”和王我们都知道是初唐四杰里面的两个人,卢就是卢照邻,而王就是王勃,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再明显不过,表示自己排在卢照邻的前面感到羞愧,而排在王勃的后面感到耻辱。

首先“愧在卢前,耻于王后”的出处

一、杨炯这句话的出处

《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文苑上》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

二、杨炯为什么会这么说

我推测,这是杨炯一开始听到这个排名时的感想。卢照邻较王勃、杨炯年长十几岁,四人齐名之时,想必卢照邻已诗文已较为成熟,杨炯面对年长而又诗文著述颇丰的卢照邻,愧在卢前,也是应当。与之同时的才子崔融说这是杨炯谦虚,差不许多吧。

至于“耻居王后”,这一“耻”,怎么看也有些“言重了”。应该和“愧”差不多的意思,并不能当“耻辱”讲。

王勃、杨炯两人均年少成名,杨炯更是被举为“神童”,王勃恃才傲物,杨炯被国之重器裴行俭评为“杨子沉静”,裴认为杨的器识为四子之首。

一方面,杨炯可能心里有些不服;另一方面,我觉得更多的是杨炯,本身耻居人后,有种当老二的不甘,也有更加发奋,意图超过王勃的意思。






古典诗词


初唐时期,诗仙,诗圣和诗佛尚未诞生,那么文坛上谁为翘楚呢?当时的“初唐四杰”脱颖而出,这是一个文学青年组合。人们依据才华来给四人排行为“王杨卢骆”,即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古往今来,有高低之分,肯定就有人心里不平衡。对于初唐四杰的排行自然也不例外。位居第二的杨炯就对自己的排名颇有微词,他说:

“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这意思显而易见,就是我很惭愧排在卢照邻的前面,但是对于排在王勃的后面我深感不耻。

我们就很纳闷了,为什么杨炯这样说呢?

毕竟他曾经写过一本文学书籍《王子安集序》,在书中可是对王勃的作品大加赞赏,还极为推崇。

然而“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这种前后不一的想法里,究竟传达什么呢?

引经据典,我们不难发现杨炯和王勃都是公元650年出生,而且都是少年神童。王勃六岁成名,十六岁进士及第授官职;杨炯十一岁及第代职,被举神童。同样都是幼年成名,王勃确实比杨炯要早些,而且王勃的作品确实比杨炯要出彩很多,这一点杨炯也甘拜下风。

杨炯说“耻居王后”,大概是想表达他对王勃的人品所不耻吧。

王勃一生犯过两次错误:一次是在沛王府当值担任修撰时,祸起斗鸡赋;另一次是杀死自己藏匿的官奴。这两点足以让很多文人包括杨炯所看轻。

话说,王勃在沛王府任职时,玩忽职守。一天沛王和英王斗鸡,可能因为正值少年爱玩天性,他没有去劝导沛王学习,反而充当拉拉队为沛王加油。文人加油的方式无非是卖弄文采,王勃也不例外即兴挥笔写下一篇《檄英王鸡文》。这可不得了,斗鸡本来就影响不好,他还写出文章来,关键是当时的朝堂正赶上多事之秋(立储君),皇帝最忌讳有朝臣站队。刚好王勃犯了大忌,这事被当时的有心人拿出来最文章,传到了唐高宗手里,他大发雷霆,当即钦命把王勃逐出长安,断了他的仕途。

第二件事的起因是王勃一心求仕不得,平静几年后在友人的推荐下谋得一个参军的职位。本来他自己也是恃才傲物,时常与同事相处不好。当时他私藏了一个犯罪的官奴,因为怕事情败露他杀了那个人。古代杀人抵命,王勃因此获罪。

在古代文人看来,德才兼备才是大家。王勃虽然才华不凡,但人品有瑕疵,杨炯又是嫉恶如仇的文人,自然对王勃的人品不看好,所以才说“耻居王后”。当然在《旧唐书·裴行俭传》就有说法是“杨王卢骆”,这里杨炯就位列第一,说明他还是能与王勃争个高低的。

至于,他为什么这么推崇卢照邻,说“愧居卢后”呢?

卢照邻出生于公元630年,比杨炯和王勃年长二十岁,他给后人留下的作品最著名当属《长安古意》,诗中的一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千古流芳。还有《病梨树赋》中一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也成为我们经常使用的名句。

古代人很重视长辈有序,杨炯说“愧居卢后”一部分原因是卢照邻年长,他作为晚辈不合礼仪;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他自愧不如卢照邻的才华高;最重要的是卢照邻的一生境遇让他很受感动。

卢照邻出生名门望族,博览诗书。在邓王李元裕的府中任职时,很受赏识,邓王曾把他视作西汉的史学家司马相如看待。可见,卢照邻的才华之高。

不幸的是,卢照邻一生命运坎坷。他受家族牵连,被横祸下狱,差点致死。后来又患上疾病,导致手足残废。饱受病痛折磨的他,不得已离开仕途生涯,独自一人前往具茨山,置办田园,开凿颍水,又给自己置办了一口棺椁,等待死亡来临。

《据新唐书》本传记载他:

“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著《五悲文》以自明。”

他的《五悲文》多对不平而鸣,正如他的心声一般,独卧深山,病魔缠身,亲朋疏远,世人误解。空留一身才气,其悲痛之语不可言表。正如韩愈所言:“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音易好”,只有真正的接近底层生活,才能出反映民众的呼声,自身遭受的苦难愈大,义愤就会越深,而他的作品里对现实的抨击就越是深刻,卢照邻就是遭受的苦难太多,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穷奇”之语。

最终,卢照邻因长期折磨,不堪忍受,自投颍水而亡。一代先贤,就这样陨落了。

后世《竹林答问》所言:

六朝之为有唐,四杰之力也。中间唯卢升之出入风骚,气格遒古,非三子所可及。盈川“愧在卢前”,非虚语也。

所以,杨炯所说的“愧在卢前”,并不是谦虚之语。他肯定了卢照邻的才华和人品,也对他的遭遇抱有同情之心。而他否定王勃,只是否定他的人品,并非他的作品。

不可否认的是,这四位大家被称为“杰”,都是有一定文采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他们具有过渡色彩,扭转诗风,从萎靡到健康,他们起到了创新者的作用。

比如,王勃就“思革其弊”,有意一改前朝文风弊端。在他们四杰的倡导之后,诗文就从狭隘的风花雪月转向了壮丽河山,为后来唐诗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知道大家对于“初唐四杰”的排名,有何见解呢?


扁担圈生活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而已。

5月18日晚,格斗狂人徐晓冬和点穴大师吕刚打了一场比赛,吕刚在擂台上一拳未出,被格斗狂人硬生生的打倒了三次,最终落败,看见嘴硬去斗武还是要吃苦头的。

但是文人们无所谓,刚刚看到余某某说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没水平,回过头再看杨炯说“耻于王后”,显然是因为没有拳头做后续,卖嘴,成本最低。


行学组


杨炯说自己: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卢照邻听说后表示:我喜在王后,耻居骆前。

杠精就是这么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