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中的密碼,繁華背後危機重重


《清明上河圖》中的密碼,繁華背後危機重重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宮廷畫家張擇端繪製的長卷,很多人都認為繁榮的崇寧年間( 1102~1106)汴京勝景是這張畫的主題。然而,張擇端難道僅僅是借這幅畫展示當時的社會風俗嗎?恐怕未必!

請看卷首,有一隊人馬踏青歸來,官人騎馬、官太坐轎,好不愜意,其中有人挑著兩隻打來的山雞,但這在當時卻是犯了天條的。北宋初期就有聖旨,每年的二月至九月正值動物產卵和哺乳期,是不準打獵的。

《清明上河圖》中的密碼,繁華背後危機重重


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三中記載:京師於高處磚砌望火樓,一旦發現火情,馬上實行撲救。而整個《清明上河圖》所展示的街道綿延十里,竟然沒有一座望火樓。唯一看到的一個磚砌高臺,原本正是一個望火樓,眼下卻變成了一座涼亭。其下的兩排營房變成了飯鋪,甚至連城裡的軍巡鋪(消防站)在節日裡也被改成“軍酒轉運站”了。

再往前走,可以看到一個官衙模樣的建築,在門口橫七豎八地躺著七八個士兵。他們身邊有兩個文件箱,看起來這是兩班人馬,一班去送文件,一班去捕人,現在卻都躺在這裡睡大覺、發愣。從這裡可以看出北宋“冗官、冗兵、冗費”的惡劣現狀。

《清明上河圖》中的密碼,繁華背後危機重重


再往前走,汴河上停泊著許多運糧漕船。有人說,這些船舶體現了當時汴京城的繁榮。其實,在繁榮背後恰恰隱藏著深刻的危機。這些都是私家的糧船,而非官糧。因為這些糧船的前後,沒有一個官員或士兵看守。其實在北宋太宗朝的時候就立下規矩,在京畿要地,糧食必須由朝廷所掌控,私糧不得入內。而這裡卻有大量的糧船湧入,準備囤積居奇。沒過七八年,汴京城的糧價就漲了4倍。

再往前看,來到拱橋這個地方。這是畫中社會矛盾激發的高潮。有一條大客船滿載著客人,桅杆眼看就要撞上橋幫了。怎麼會發生這樣的險情呢?按常理,在距離虹橋一定距離的時候,應該有專人值守,提醒縴夫停止拉縴、放下桅杆,以免桅杆撞上橋幫。但這些崗位都沒有了,所以埋頭拉縴的縴夫一直把船拉到橋邊還不知道。

橋上更是險象環生。橋上擁擠的人群,完全是因為兩邊的佔道經營造成的,把橋面的寬度壓縮了許多。橋的兩頭,分別過來一隊文官和武將,他們的馬弁護衛在彼此爭吵,互不相讓,亂成一團。

畫家把當時的各種社會矛盾交織在橋上和橋下,反映了北宋後期官員不作為、不恪盡職守所造成的非常尖銳的社會問題。

此外,畫家還展現了宋代貧富的極度分化。餓漢與那些在酒樓裡聚餐的雅士,縴夫與坐在車轎裡的富翁和騎馬的官宦人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還有那高貴的香料店、高檔醫鋪等,與飢渴難耐的窮人更是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清明上河圖》中的密碼,繁華背後危機重重


張擇端還在卷尾設計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局:問醫、問道、問命三個場景。長卷結尾點題是古代畫家常用的手法,張擇端用他的畫發出了自己的聲音:這個國家的這些事,該有人管管了!

總之,《清明上河圖》不僅是“神品級”傳世佳作,更是以儒家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的思想為本,深懷悲天憫人的憂患意識,深刻揭示出北宋末徽宗朝的世相百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