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沒在塵埃中的烽火臺

走進寧武,品味文化。寧武是一個北方關隘,外三關之一,地處晉北樓煩(古部落名)故地。北魏時廣寧、神武二郡先後治此,合稱寧武。寧武關是三關中歷代戰爭最為頻繁的關口。當時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必經三關。大多數時候,寧武關成為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交戰的主要戰場。歷史上因鮮卑、突厥、契丹、蒙古等遊牧民族南下掠擄,經常選擇寧武關為突破口,所以在很多歷史時期,這裡的戰爭幾乎連年不斷。我生後的這坐建築就是軍事防禦的重要設施烽火臺,也叫烽燧,

俗稱烽堠、煙墩、墩臺。,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

也古代軍情報警的一種措施。即烽火臺通常選擇易於相互瞭望的高崗,丘阜之上建立,臺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煙放火的設備,臺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衛的房屋和羊馬圈,倉庫等建築。守臺士兵發現敵人來犯時,立即於臺上燃起烽火,鄰臺見到後依樣隨之,這樣敵情便可迅速傳遞到軍事中樞部門。

烽火臺一般獨立構築,也有三、五個成犄角配置為群的,烽火臺的形狀因時因地而不同,大體為方、圓兩種。每座烽火臺相距大致是30至50裡之間不等,以便瞭望,迅速傳遞,警報料敵。

烽堠火都建於明代,每烽置帥一人,副一人。每墩臺豎有旗杆,白天升旗,夜間懸燈,還配有信炮、火把、銅鑼響器、劈柴用刀、火石,火種齊全。,燧卒中必須常有1人輪流守望,其餘從事別的防務活動,如積薪、炊事等雜務。伴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烽火臺也湮滅在了歷史的塵埃中。

淹沒在塵埃中的烽火臺


淹沒在塵埃中的烽火臺


淹沒在塵埃中的烽火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